合肥工业大学学位与学科建设处工作总结

合肥工业大学学位与学科建设处工作总结

在校党政领导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要点的部署和要求,全处同志努力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面向未来,科学规划,注重建设,继续关注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1、继续做好我校人才引进和选拔培养专项经费的管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的资助力度。2003年共投入经费101万元,用于资助来校或留校工作的博士人员工作启动经费,共资助博士人员35名;继续进行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专项项目的开展,共立项4项,资助经费共计300万元,对培育新的学科、新的研究方向,稳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完成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罗建平教授“名贵珍稀野生药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 项目的验收,及仪器仪表学院卢荣胜教授 “机器视觉在线检测技术研究”项目的中期检查。

2、与人事处合作完成了《合肥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及师资培养规划》。

二、积极组织各类申报和开展评估工作

1、积极组织了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的申报工作,经批准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仪器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材料加工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结构工程),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食品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科学技术哲学、会计学)。

2、积极组织申报了专业学位授权点。我校又新增工商管理硕士

(MBA)、公共管理硕士(MPA)2个专业学位授权。至此,我校专业学位授权点已达到4个。

3、积极组织申报了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03年地质工程、食品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04年继续组织申报了化学工程、制药工程、物流管理、项目管理等4个工程领域并均获批准。至此我校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已达19个。

4、开展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批准,我校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

5、组织申报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校2003年新增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积极申报“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首批试点单位,可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材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开始招生。

7、组织完成了王宽诚教育基金会项目的汇报及申报工作。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罗建平教授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的变更和延期,管理学院刘心报教授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的申报工作。

8、组织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参加了国家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此次自愿参加国家组织的评估工作是我校具体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进”,实施学科建设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

9、完成了精密仪器及机械“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范光照到岗工作履职(包括教学、科研及实验室建设、学科学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自检自查工作,并上报,得到了教育部长江办的认可。

三、“两会”换届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复审、遴选

1、完成了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第六届学位委员会由20人组成,徐枞巍任主席,杨善林任副主席,王群京任秘书长;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由46人组成,陈心昭任主任,徐惠鹏、杨善林、朱功勤、刘全坤任副主任,刘全坤任秘书长(兼)。

2、完成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复审和遴选工作。2003年新增16名博士生导师、82名硕士生导师;42名博士生导师、73名硕士生导师通过指导教师的资格复审。2004年新增21名博士生导师、43名硕士生导师;56名在岗博士生导师、79名硕士生导师通过指导教师的资格复审。

四、博士后招收与管理

1、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崔博文等7人进站,董玉德、刘明周博士后顺利出站,目前我校在站博士后为10人。

2、按期检查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开展学术交流。

3、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博士后工作的开展,着手修订了《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

五、认真做好三级学位的受理与审查工作

认真组织我校三级学位(学士、硕士、博士)的受理、审查工作,2003年共授予各类学位4758人。学士学位3261人、硕士学位474人、博士学位23人。2004年学位的申请和受理工作正在进行中。

六、完善学位授予制度,进一步提高学位授予质量

1、完成了2003年度校内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王秀峰、黄康、牛漫兰等3人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给予作者及导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颁发了证书。推荐王秀峰博士的论文(一等奖)参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

2、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上架阅览。收集了自1999年起每年评选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58篇,其中:复制论文422篇,订购论文36篇。研究生院建成了阅览室,这些论文已全部上架,可提供给我校研究生阅览。

3、为适应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我校学位授予质量,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收集了部分资料,为进一步修订《合肥工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实施细则》做好前期准备,进一步促进我校学位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程。

七、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我校学术水平和地位

1、根据《合肥工业大学关于授聘兼职学术职务的暂行管理办法》,共聘请校外37位知名专家为我校的兼职学术职务(其中:顾问教授4人,客座教授2人,兼职教授31人),加强了学校的对外联系及合作交流。

2、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会74次,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气氛,促进了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与科研处合作完成了2002、2003年度科技学术论文的统计工作。2002年度我校发表国内、外论文1002篇,出版著作23部;2003年度被SCI收录71篇、被EI收录26篇。

八、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

1、以岗位任期责任制为依据,加强政治学习,强化我处内部管理,明确处内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紧密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2、及时完整地将2003年度的学位论文寄送国家信息中心和北京图书馆,并向国家报送了学位授予软盘。

3、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努力使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4、加强我处信息的全校共享及对外宣传,在我处的网页上,及时公布我校学科学位建设的新气象、新举措、新成果。

九、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其委托的工作 完成了2003年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成人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全省外语统一考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工作。由于学校重视,组织周密,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得到省教育厅、省学位办领导的高度评价。

总之,我处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学术梯队的建设与管理、积极组织学位点的申报和评估、注重优先发展新兴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扶持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严格学位授予程序、强化内部管理,并与全校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共同为学校的学科学位建设与发展不懈努力,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争先进位快发展”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合肥工业大学学位与学科建设处工作总结

在校党政领导和分管校长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文件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要点的部署和要求,全处同志努力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面向未来,科学规划,注重建设,继续关注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1、继续做好我校人才引进和选拔培养专项经费的管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的资助力度。2003年共投入经费101万元,用于资助来校或留校工作的博士人员工作启动经费,共资助博士人员35名;继续进行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专项项目的开展,共立项4项,资助经费共计300万元,对培育新的学科、新的研究方向,稳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完成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罗建平教授“名贵珍稀野生药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 项目的验收,及仪器仪表学院卢荣胜教授 “机器视觉在线检测技术研究”项目的中期检查。

2、与人事处合作完成了《合肥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及师资培养规划》。

二、积极组织各类申报和开展评估工作

1、积极组织了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的申报工作,经批准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仪器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材料加工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结构工程),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食品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科学技术哲学、会计学)。

2、积极组织申报了专业学位授权点。我校又新增工商管理硕士

(MBA)、公共管理硕士(MPA)2个专业学位授权。至此,我校专业学位授权点已达到4个。

3、积极组织申报了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03年地质工程、食品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04年继续组织申报了化学工程、制药工程、物流管理、项目管理等4个工程领域并均获批准。至此我校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已达19个。

4、开展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批准,我校在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

5、组织申报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校2003年新增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6、积极申报“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首批试点单位,可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材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开始招生。

7、组织完成了王宽诚教育基金会项目的汇报及申报工作。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罗建平教授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的变更和延期,管理学院刘心报教授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项目的申报工作。

8、组织地质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参加了国家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此次自愿参加国家组织的评估工作是我校具体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进”,实施学科建设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

9、完成了精密仪器及机械“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范光照到岗工作履职(包括教学、科研及实验室建设、学科学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自检自查工作,并上报,得到了教育部长江办的认可。

三、“两会”换届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复审、遴选

1、完成了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第六届学位委员会由20人组成,徐枞巍任主席,杨善林任副主席,王群京任秘书长;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由46人组成,陈心昭任主任,徐惠鹏、杨善林、朱功勤、刘全坤任副主任,刘全坤任秘书长(兼)。

2、完成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复审和遴选工作。2003年新增16名博士生导师、82名硕士生导师;42名博士生导师、73名硕士生导师通过指导教师的资格复审。2004年新增21名博士生导师、43名硕士生导师;56名在岗博士生导师、79名硕士生导师通过指导教师的资格复审。

四、博士后招收与管理

1、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崔博文等7人进站,董玉德、刘明周博士后顺利出站,目前我校在站博士后为10人。

2、按期检查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开展学术交流。

3、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博士后工作的开展,着手修订了《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

五、认真做好三级学位的受理与审查工作

认真组织我校三级学位(学士、硕士、博士)的受理、审查工作,2003年共授予各类学位4758人。学士学位3261人、硕士学位474人、博士学位23人。2004年学位的申请和受理工作正在进行中。

六、完善学位授予制度,进一步提高学位授予质量

1、完成了2003年度校内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王秀峰、黄康、牛漫兰等3人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给予作者及导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颁发了证书。推荐王秀峰博士的论文(一等奖)参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

2、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上架阅览。收集了自1999年起每年评选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58篇,其中:复制论文422篇,订购论文36篇。研究生院建成了阅览室,这些论文已全部上架,可提供给我校研究生阅览。

3、为适应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我校学位授予质量,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和出现的新问题,收集了部分资料,为进一步修订《合肥工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实施细则》做好前期准备,进一步促进我校学位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程。

七、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我校学术水平和地位

1、根据《合肥工业大学关于授聘兼职学术职务的暂行管理办法》,共聘请校外37位知名专家为我校的兼职学术职务(其中:顾问教授4人,客座教授2人,兼职教授31人),加强了学校的对外联系及合作交流。

2、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学术报告会74次,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气氛,促进了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与科研处合作完成了2002、2003年度科技学术论文的统计工作。2002年度我校发表国内、外论文1002篇,出版著作23部;2003年度被SCI收录71篇、被EI收录26篇。

八、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

1、以岗位任期责任制为依据,加强政治学习,强化我处内部管理,明确处内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紧密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2、及时完整地将2003年度的学位论文寄送国家信息中心和北京图书馆,并向国家报送了学位授予软盘。

3、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努力使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4、加强我处信息的全校共享及对外宣传,在我处的网页上,及时公布我校学科学位建设的新气象、新举措、新成果。

九、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其委托的工作 完成了2003年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成人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全省外语统一考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工作。由于学校重视,组织周密,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得到省教育厅、省学位办领导的高度评价。

总之,我处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学术梯队的建设与管理、积极组织学位点的申报和评估、注重优先发展新兴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扶持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严格学位授予程序、强化内部管理,并与全校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共同为学校的学科学位建设与发展不懈努力,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争先进位快发展”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关内容

  •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
  • 高教研究资料 2011年第5期(总第281期) 本期要目 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 三.合肥工业大学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实践 四.南京理工大学建立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 ...

  • 林梦泉等: 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战略选择
  • 作者:林梦泉 郑玮斯 陈燕 朱金明 任超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目前高等教育的许可性(合格)评估.质量认证和排名性评估三种方式分别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又彼此存在有机联系,越来越得到国际共识. 根据本单位特长,优化资源配置,保持最优学科布局架构,是今后学科发展与提升质量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 ...

  • 2015年厦门大学教授.副教授岗位需求表
  • 2015年厦门大学教授.副教授岗位需求表 序学院 系(所) 设岗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 中文系 戏剧戏曲与影 视学 教授 1 拟聘职务人数 岗位要求 研究方向实验语音学.语言政策与规划.城市社会语言学 具有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或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 ...

  • 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层次.学科与地域,办出特色,占领人才市场的不同 份额. (4)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GCT-ME,对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随着国家逐步放开招生总规模的控制,各高校特别是设有研究生院的学校可以根据政府计划.市场需求,以及学校条件.生源情况等,自行确定规模.并且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 ...

  • 传播学(050302)
  • 传播学(050302) (Communication Science) 学科门类:文学(05) 一级学科:新闻传播(0503) 河海大学于2001年成立新闻传播学系,2002年,开始招收广播电视新闻学全日制本科生,2006年获得传播学硕士授予权.除新闻传播学系教师之外,该学科还在校内组合学术力量,目 ...

  • 太原理工大学十二五规划
  • 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本站 日期:2012-12-4 11:59:22 浏览次数:42 校发[2012]20号 学校各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事业发展"十二"规划>业经太原理工大学第三届教职工暨工会会 ...

  • 建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人居环境设计学)
  • 人居环境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872J1 学科级别:自主设置交叉学科 一.学科简介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各类空间场所的总称,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人居环境设计学是在传统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 ...

  • 重庆大学学科建设考核实施办法
  • 附件三: 3-1:重庆大学学科建设考核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和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持续进步,特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的主要任务是对各学院在本考核年度围绕学科建设所作的工作.措施.成效和产出成果进行考核. 第三条 除特别说明外,本办法中所指的考核年度均与学校设岗 ...

  • 大学研究生院2011年度工作总结
  • 2011年是实施湖南大学“十一五”建设与发展纲要的第三个年头。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依靠各学院、各职能部处的大力支持,研究生院紧密围绕学校目标,进一步落实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学科建设与学位工作 组织了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