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的成都记忆

公元759年初冬,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唐王朝由盛而衰转变的杜甫,由从八品左拾遗谏官变为漂泊的寒士,踏上艰难的蜀道。在成都,杜甫创作诗歌200多首。多数诗对成都当时的风貌、四季景观、民风民俗等有描写和反映。这些散落在他诗中的成都记忆,至今仍然色彩鲜明、生动有趣。

喧然名都会

在唐乾元二年(759年)年底到达成都后,杜甫在友人资助下,选址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茅栋”建“万里桥西一草堂”(《狂夫》)而居。诗人《去蜀》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表明在成都生活四载,实际只有三年零九个月。

唐时,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商贸繁华,有“扬一益二”之称。经历蜀道艰险到达成都的杜甫,立即赋诗《成都府》,抒发了他对成都繁华的赞美和自己的惊喜之情:“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成都很大,不仅有秦时所建的大城、少城,还有隋代建的州城,真可谓“曾城”——500多年后,《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关于成都城墙有三城的记载。“曾”与“层”通,“曾城”即重城。成都气候宜人,到了岁末,树木仍然苍绿。成都人流熙攘,市井热闹,各种娱乐声不绝于耳,名都“扬一益二”的传言果真名不虚传啊。眼前的成都印象让诗人油然感叹道:“信美无与适”。

在成都居住一年后,一场春雨夜降成都,诗人以欣喜的心情写下了《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想象这场夜雨后,天明看处处皆是红花沾雨,分外娇艳,成都一定是花团锦簇、繁花似锦了。汉代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在此设置“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简称“锦城”。

在写《春夜喜雨》的同一个春天,诗人独自沿浣花溪畔踏青赏花,写就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四”中有成都少城的描写:“东望少城花满眼,百花高楼更可怜”。少城在大城之西,草堂在西郊,又在少城之西,故诗人是东望少城,繁花盛开,绚烂如霞。“百花高楼”是当时少城地标楼屋,抑或是知名酒楼,在诗人眼里和想象里都是分外可爱。“可怜”即可爱。

门泊东吴万里船

764年的春天,诗人登楼赋诗《登楼》。宏阔地描写了成都的远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句借远望把成都的地理区位、景色气象雄浑地表现出来了。锦江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浮云古今一直在变幻,这是空间开阔和时间遐思的完美结合,将杜诗中的成都印象推向了“气象雄浑,笼盖宇宙”的境界。相传织锦生产中濯锦于江,色彩就更加鲜明。故自都江堰、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的江流有“濯锦江”“锦江”之称。玉垒山位于都江堰市西。

杜甫在草堂居住时,将所见掇拾成诗,764年春或初夏写的《绝句四首》就是其例。“其三”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虽是草堂所见,却是成都印象。从草堂门外又能看到长江中、下游来往的船舶停靠,远看写出了成都区位、景色的特点,极像剪纸画;近看又反映了成都水路交通的发达和商贸繁荣。

透过以上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成都的印象:有山景、水景、花景,景色优美;成都陆路虽有蜀道难,但水路交通发达,可直通长江;成都城市大而繁华,商贸发达。成都确实是一座大都会、名都会。( 肖伟义/文)

公元759年初冬,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唐王朝由盛而衰转变的杜甫,由从八品左拾遗谏官变为漂泊的寒士,踏上艰难的蜀道。在成都,杜甫创作诗歌200多首。多数诗对成都当时的风貌、四季景观、民风民俗等有描写和反映。这些散落在他诗中的成都记忆,至今仍然色彩鲜明、生动有趣。

喧然名都会

在唐乾元二年(759年)年底到达成都后,杜甫在友人资助下,选址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营茅栋”建“万里桥西一草堂”(《狂夫》)而居。诗人《去蜀》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表明在成都生活四载,实际只有三年零九个月。

唐时,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商贸繁华,有“扬一益二”之称。经历蜀道艰险到达成都的杜甫,立即赋诗《成都府》,抒发了他对成都繁华的赞美和自己的惊喜之情:“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成都很大,不仅有秦时所建的大城、少城,还有隋代建的州城,真可谓“曾城”——500多年后,《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关于成都城墙有三城的记载。“曾”与“层”通,“曾城”即重城。成都气候宜人,到了岁末,树木仍然苍绿。成都人流熙攘,市井热闹,各种娱乐声不绝于耳,名都“扬一益二”的传言果真名不虚传啊。眼前的成都印象让诗人油然感叹道:“信美无与适”。

在成都居住一年后,一场春雨夜降成都,诗人以欣喜的心情写下了《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想象这场夜雨后,天明看处处皆是红花沾雨,分外娇艳,成都一定是花团锦簇、繁花似锦了。汉代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在此设置“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简称“锦城”。

在写《春夜喜雨》的同一个春天,诗人独自沿浣花溪畔踏青赏花,写就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四”中有成都少城的描写:“东望少城花满眼,百花高楼更可怜”。少城在大城之西,草堂在西郊,又在少城之西,故诗人是东望少城,繁花盛开,绚烂如霞。“百花高楼”是当时少城地标楼屋,抑或是知名酒楼,在诗人眼里和想象里都是分外可爱。“可怜”即可爱。

门泊东吴万里船

764年的春天,诗人登楼赋诗《登楼》。宏阔地描写了成都的远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句借远望把成都的地理区位、景色气象雄浑地表现出来了。锦江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浮云古今一直在变幻,这是空间开阔和时间遐思的完美结合,将杜诗中的成都印象推向了“气象雄浑,笼盖宇宙”的境界。相传织锦生产中濯锦于江,色彩就更加鲜明。故自都江堰、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的江流有“濯锦江”“锦江”之称。玉垒山位于都江堰市西。

杜甫在草堂居住时,将所见掇拾成诗,764年春或初夏写的《绝句四首》就是其例。“其三”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虽是草堂所见,却是成都印象。从草堂门外又能看到长江中、下游来往的船舶停靠,远看写出了成都区位、景色的特点,极像剪纸画;近看又反映了成都水路交通的发达和商贸繁荣。

透过以上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成都的印象:有山景、水景、花景,景色优美;成都陆路虽有蜀道难,但水路交通发达,可直通长江;成都城市大而繁华,商贸发达。成都确实是一座大都会、名都会。( 肖伟义/文)


相关内容

  • 66-春夜喜雨(教案)
  • <春夜喜雨>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学习几首诗歌,关键在于学习诗歌方法的掌握,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材分析:<春夜喜雨>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细"的特点展开描写.本诗作于公元761年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 ...

  • 导游词记杜甫草堂游
  • 记杜甫草堂游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浣花溪边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在这里,诗人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附答案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加点的词. (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2)下者飘转沉塘坳... ( ) (3)公然..抱茅入竹去 ( ) (4)长夜沾湿何由彻... ( ) 2.翻译句子.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 ...

  • 浅谈杜甫对四川旅游文化资源的贡献
  • 第19卷第2期 voL19 No.2 Ja啊lal 0f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sichu血Vocaii睨al∞d7IkhnicalcoUege2009年S月May.2009 浅谈杜甫对四川旅游文化资源的贡献 胡 (阿坝师范专科学校, 尧 四川郫县611741) 摘要:杜甫,被后人誉为"诗 ...

  •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用)12.6
  • 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一.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 ...

  • 杜甫绝句教案
  • 杜甫<绝句>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 ...

  • 蜀相_教学设计 原版
  • <蜀相>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 ...

  • 杜甫诗教师版
  • 课题:杜甫诗三首 (高一年级备课组) 本课共 3 课时 主备人:钞淑宁 审核人:张杰 授课教师: 班级: 小组: 姓名: 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一.导学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基础识记目标:掌握诗中重要字.词.句的意思, ...

  • 安史之乱中的杜甫
  •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