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人本主义

马克思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断。正如阐释这个论断的来源时所说, 人本主义总体上来说就是人类以牺牲神和其他非人类为代价的行动。在这个基础上, 我将用“人本主义”这个词来论述一种规范理论, 它是不信神灵的人们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些更为适于人类的概念为基础, 以全人类的利益为目的, 创造出了伦理与道德的要求。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延伸和发展。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相反,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是人们自己的创造物, 他强调人类根据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上帝。事实上, 人的属性被错误地授予了上帝, 使上帝显现出人的特征。按照费尔巴哈的理论, “使上帝越富有, 人类就变得越穷困; 如果上帝拥有了一切, 人类就一无所有”。而且, 他认为信仰上帝使人们更服从上帝的旨意, 而不是服从人们自己的意志, 上帝的旨意却又是人们所推测的, 因此人们放弃了自主权而屈服于他治。

马克思于1843 年在他关于政治解放的讨论中, 第一次尝试将异化和解放的理论用于社会领域。对马克思而言, 政治解放代表着伟大的进步。但是, 他又认为, 克服人类的异化仅靠政治解放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原有的状态依然持续存在“, 人们仍然保留着他们的宗教偏见, 因为他们只是在通过迂回或中介物下才能认识自我”。

因此, 我们必须说, 人类在这种状态下已经部分被异化。马克思继续讨论道, 人被分为两个明显的部分并使自身贫困, 即狭义的经济属性和狭义的政治属性, 要完成人类解放, 必须克服这种分裂。在此, 马克思把解放与消除异己力量相联系。的确, 对马克思而言, 全面解放是人的世界的回归和自我回归。

马克思认为, 资本掠夺着整个世界——人、自然和资本本身。资本使人的劳动和生命异化, 这种异化的实质主宰着劳动者和他崇拜着的资本。马克思认为, 在真实的人类社会里, 生产者雇佣他人并直接决定要生产的物品。但是, 在货币经济中, 作出决定的过程“是异化的过程, 要考虑产品的质量、资本和外部的人的需求”。作为一个结果, “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 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资本就像费尔巴哈的哲学中的上帝, 是人类的创造者, 作为独立和异己的力量统治着人类, 解放需要冲破资本的束缚。

马克思把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简单协作生产、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生产、机器和大工业生产。

马克思认为, 解放就是克服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过程。从原则上讲, 生产出来的产品应该用于个人和集体总的积累的发展, 即客体应服从于人的目的。然而, 在资本主义下“, 完全颠倒过来”, 生产资料起到主体的作用; 同时, 工人变成了客体, 他们被资本化了。从资本中解放就要求建立主客体之间的恰当关系, 不论是重建一个原有关系还是建立一个更复杂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早在1843 年就提出的, 这要求实际上的主体无产阶级成为真正的主体, 这个过程只有在无产阶级控制了生产资料, 利用它们去推动个体的发展, 并建立起组织才能被实现。当这一过程发生了, 生产资料和资本便会失去它主体的地位, 它们会回归到本质:客体才会被人类发展所利用。总之, 马克思希望一个“更高形式的社会, 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社会”。这为他早期人本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绝没有放弃人本主义, 而是发展了人本主义经济思想。在《资本论》的第一部分, 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概念被用于对商品交换和拜物主义的批判。尽管市场是人创造的产物, 可是它却反过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异己力量制约着生产者, 它统治生产者并且掩盖着它的运作规律。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也发展了他早期的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

理论。事实上, 可以说《资本论》的主导理论就是:工人创造了资本, 可他们却被资本以独立的异己力量统治和压迫。资本通过剥削、控制劳动过程、进行劳动分工、剥夺工人的技术和集中技术知识来统治工人。总而言之, 资本颠倒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资本成为了主体而工人阶级成为了客体。

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设想成是将人类从异化中解放出来。他论证了当生产资料为全体 人类共有时, 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将消失; 当计划生产替代商品生产时, 商品交换和拜物主义也将消失。被赋予自治权的自由的人们将清晰地看到他们的经济地位, 并且可以按照需求直接支配他们的劳动。到了那时, 经济便会发展, “因分工而遭受奴役, 处于从属状态下的个体”的情况就会消失, 劳动将“不仅成为生活手段, 而是生活的原始需要”。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 可以看到所有这些想法, 马克思自始至终是一位人本主义者。

马克思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断。正如阐释这个论断的来源时所说, 人本主义总体上来说就是人类以牺牲神和其他非人类为代价的行动。在这个基础上, 我将用“人本主义”这个词来论述一种规范理论, 它是不信神灵的人们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些更为适于人类的概念为基础, 以全人类的利益为目的, 创造出了伦理与道德的要求。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延伸和发展。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相反, 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是人们自己的创造物, 他强调人类根据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上帝。事实上, 人的属性被错误地授予了上帝, 使上帝显现出人的特征。按照费尔巴哈的理论, “使上帝越富有, 人类就变得越穷困; 如果上帝拥有了一切, 人类就一无所有”。而且, 他认为信仰上帝使人们更服从上帝的旨意, 而不是服从人们自己的意志, 上帝的旨意却又是人们所推测的, 因此人们放弃了自主权而屈服于他治。

马克思于1843 年在他关于政治解放的讨论中, 第一次尝试将异化和解放的理论用于社会领域。对马克思而言, 政治解放代表着伟大的进步。但是, 他又认为, 克服人类的异化仅靠政治解放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原有的状态依然持续存在“, 人们仍然保留着他们的宗教偏见, 因为他们只是在通过迂回或中介物下才能认识自我”。

因此, 我们必须说, 人类在这种状态下已经部分被异化。马克思继续讨论道, 人被分为两个明显的部分并使自身贫困, 即狭义的经济属性和狭义的政治属性, 要完成人类解放, 必须克服这种分裂。在此, 马克思把解放与消除异己力量相联系。的确, 对马克思而言, 全面解放是人的世界的回归和自我回归。

马克思认为, 资本掠夺着整个世界——人、自然和资本本身。资本使人的劳动和生命异化, 这种异化的实质主宰着劳动者和他崇拜着的资本。马克思认为, 在真实的人类社会里, 生产者雇佣他人并直接决定要生产的物品。但是, 在货币经济中, 作出决定的过程“是异化的过程, 要考虑产品的质量、资本和外部的人的需求”。作为一个结果, “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 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资本就像费尔巴哈的哲学中的上帝, 是人类的创造者, 作为独立和异己的力量统治着人类, 解放需要冲破资本的束缚。

马克思把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简单协作生产、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生产、机器和大工业生产。

马克思认为, 解放就是克服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过程。从原则上讲, 生产出来的产品应该用于个人和集体总的积累的发展, 即客体应服从于人的目的。然而, 在资本主义下“, 完全颠倒过来”, 生产资料起到主体的作用; 同时, 工人变成了客体, 他们被资本化了。从资本中解放就要求建立主客体之间的恰当关系, 不论是重建一个原有关系还是建立一个更复杂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早在1843 年就提出的, 这要求实际上的主体无产阶级成为真正的主体, 这个过程只有在无产阶级控制了生产资料, 利用它们去推动个体的发展, 并建立起组织才能被实现。当这一过程发生了, 生产资料和资本便会失去它主体的地位, 它们会回归到本质:客体才会被人类发展所利用。总之, 马克思希望一个“更高形式的社会, 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社会”。这为他早期人本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绝没有放弃人本主义, 而是发展了人本主义经济思想。在《资本论》的第一部分, 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概念被用于对商品交换和拜物主义的批判。尽管市场是人创造的产物, 可是它却反过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异己力量制约着生产者, 它统治生产者并且掩盖着它的运作规律。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也发展了他早期的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

理论。事实上, 可以说《资本论》的主导理论就是:工人创造了资本, 可他们却被资本以独立的异己力量统治和压迫。资本通过剥削、控制劳动过程、进行劳动分工、剥夺工人的技术和集中技术知识来统治工人。总而言之, 资本颠倒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资本成为了主体而工人阶级成为了客体。

马克思将共产主义设想成是将人类从异化中解放出来。他论证了当生产资料为全体 人类共有时, 与资本相联系的异化将消失; 当计划生产替代商品生产时, 商品交换和拜物主义也将消失。被赋予自治权的自由的人们将清晰地看到他们的经济地位, 并且可以按照需求直接支配他们的劳动。到了那时, 经济便会发展, “因分工而遭受奴役, 处于从属状态下的个体”的情况就会消失, 劳动将“不仅成为生活手段, 而是生活的原始需要”。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 可以看到所有这些想法, 马克思自始至终是一位人本主义者。


相关内容

  • 任洁: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
  •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160多年的发展历程.漫长的一个半多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考验.种种理论思潮和派别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互相激荡.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历经高潮与低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磨砺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呈现为 ...

  • 从莱文对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评析看今日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何萍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09期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3)04-0005-09 人们通常依据对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关系的不同阐释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为批判的和经验的两种传统.赞成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有内在关联的学者被归于批判的或 ...

  • 时空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的切入点
  • 时空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 研究的切入点 作者:潘西华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2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和"本土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自身是时代的产物,与时俱进是其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 ...

  • 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 作者: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年06期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3)02-0005-06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不可分.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没有马克思就没有以马 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又不 ...

  •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综述_李金 (2)
  •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综述 □李 金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572)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本研究.思想史研究.认识论研究.价值观研究.解释学的研究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 ...

  •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意义_聂文军
  • 伦理学研究STUDIEINETHICS DOI:10.15995/j.cnki.llxyj.2016.01.011 2016年第1期(总第81期)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意义 聂文军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一个十分[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明显 ...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姚汉章 (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3班 2011644349)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的提出.内涵.提法.进程及经验.成果等方面,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归 ...

  •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献建构
  • 作者:张雷声邓春芝龙晓菲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年07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05-0055-008 文献作为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载体,是一个学科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文献建构则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马 ...

  •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
  • 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 姓名:李开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教师:王金福 20071101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摘要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

  • 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再认识
  • 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再认识 2011-09-22 按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人本主义向度和科学主义向度的有机结合体,是用科学主义的方法--阶级斗争理论,实现人本主义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由于尚未提出成熟的唯物史观,无论他提出的思想如何激进,仍然可以划归资产阶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