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内容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世界经济相继遭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频繁调整,这引发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本文选取相关数据,对2005年7月-2012年3月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我国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的时滞及政策协调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微观主体预期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货币政策 有效性 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目标
汇率制度和公众预期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汇率制度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汇率制度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如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再一次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即人民币放弃单一盯住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我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联动性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不同于以往。
我国是一个大型开放经济体。依据宏观经济理论,我国货币供给的扩张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会引起外资流出,提高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人民币贬值。贬值的人民币会促进我国企业的出口。而且利率的降低也会刺激投资,使国民收入增加。但是,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认为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作出决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对消其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这就导致了预期之中的政策对经济周期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只有意料之外的政策才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当今中国,人们的经济金融意识逐渐加强,关心经济热点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危机期间,普遍存在货币政策扩张的预期,这种预期会削弱货币政策的作用。综上,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引起产出和物价水平的上升。但在长期中,货币政策是不影响产出的,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与经济增长相关的GDP 指标来分析。至于货币政策,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指标,在M0、M1、M2中,由于M0所代表的流通中的现金,已不能完全代表货币政策中的货币供应,所以选取了M1、M2两个指标。关于时间点的选取,鉴于本文分析的是汇率制度再一次改革后的货币政策,本文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内容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世界经济相继遭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频繁调整,这引发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本文选取相关数据,对2005年7月-2012年3月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我国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的时滞及政策协调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微观主体预期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货币政策 有效性 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目标
汇率制度和公众预期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汇率制度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汇率制度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如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再一次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即人民币放弃单一盯住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我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联动性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不同于以往。
我国是一个大型开放经济体。依据宏观经济理论,我国货币供给的扩张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实际利率的下降会引起外资流出,提高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人民币贬值。贬值的人民币会促进我国企业的出口。而且利率的降低也会刺激投资,使国民收入增加。但是,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认为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作出决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对消其作用的对策,可能归于无效。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这就导致了预期之中的政策对经济周期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只有意料之外的政策才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当今中国,人们的经济金融意识逐渐加强,关心经济热点成为了大多数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危机期间,普遍存在货币政策扩张的预期,这种预期会削弱货币政策的作用。综上,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引起产出和物价水平的上升。但在长期中,货币政策是不影响产出的,只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与经济增长相关的GDP 指标来分析。至于货币政策,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指标,在M0、M1、M2中,由于M0所代表的流通中的现金,已不能完全代表货币政策中的货币供应,所以选取了M1、M2两个指标。关于时间点的选取,鉴于本文分析的是汇率制度再一次改革后的货币政策,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