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NO.31
语言学研究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浅谈日语的“男女有别”
周韵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摘 要:语言的使用存在性别差异。这种语言现象并不是日语独有的,但它在日语中特征明显,成为日语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是合适开始形成的,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本文将一一展开讨论。本文还将结合语言性别差异中的一些理论,分析日语中男女用语差异的成因,试图为它的存在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关键词:日语 语言性别差异 女性用语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09)11(a)-0077-02
日语这种语言, 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 它的所属谱系, 至今没有定论。它复杂怕就无法体现出如此明显的男女差别了吧。虽然说很多语言中都存在着一些女性使用频男人的书信里充满了汉字, 宛如是一篇用汉语写成的文章。战前, 职员向公司请假时递上的敬语系统令许多非母语学习者望而生畏。它还有一个特点被某些语言学家认为是在文明国家的语言里是不多见的, 那就是由于男女性别所带来的语言差异。在日语里, 男性语言与普通语言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是女性除了普通语言之外还需要掌握女性专用的语言。这种差异在日常对话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
我们先来看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语概说》一书中用到的一个例子。
佐藤爱子的《秃子的花簪》中有一段描写, 好像是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之间的对话。“あなた、あなたならどうする?”“どうするって、何がだね?”
“もしも、あなたの坊やが殺されたとしたら、やっぱり世間体を真先に考える?”“バガなことを言うもんじゃないよ”“そんな心配したことないの?”“何の心配だ?”
“あたしが嫉妬に狂ってカーッとなるかもしれないって思ったことないの?”“そんなこと思うわけなじゃないか。嫉妬に狂うとしたら、女房のほうだろう?ぼくがどんなに君を愛しているか、わかりきっていることじゃないか”。
“ホントかしら。じゃあ、ミンクのコート買って”。
金田一先生指出, 这13行对话, 无论就哪一个“ ”里的内容而言, 我们听的人恐怕都很清楚, 哪一个是男的说的?哪一个是女的说的?
真实是否真的如此神奇呢?学过日语, 了解女性用语的人恐怕不难分辨。只要找出其中哪些词属于女性专用词就行。最明显的是第8行中的, 只有女性才用あたし这个词称呼自己。还有第1行中的あなた, 不仅表示, 也是夫妻之间对话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用于情人之间大概也行吧。同样显示说话人女性身份的还有最后一行中的かしら, 这个词也是女性专用的。
再举日常对话中的一例。A:やあ、元気かい。(哎, 你身体好吗?)
B:あら、久しぶりね。あなたも元気。(啊, 好久不见了, 你身体也好吗?)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下) 》这样的对话时常发生在熟人偶遇时。很明显,A 是男性,B 是女性。
以上两段对话如果翻译成中文或英文, 恐率较高的词, 但是并没有像日语那样形成语法的假条都要写成诸如私議、某月某日、風邪规则。对此, 金田一先生研究后认为, 这种现之為欠勤仕候間、此段及御届候也。的形象主要存在于蒙昧民族国家的语言中, 如位于式。
加勒比海东端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加勒比然而, 时代在变化。从明治维新推翻封建人的语言, 男人使用加勒比语, 而女人却操和制度直至二战后, 以“男女有别”为鲜明特色大陆上阿拉瓦科人一样的语言。关于这件事的日语也跟随时代潮流, 悄然发生着变化。从的起因有一个传说。从前这里只居住有阿拉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瓦科人, 加勒比人侵略至此, 将男人悉数杀掉, 仅把阿拉瓦科妇女留了下来, 才有了这样的结1 日语的中性化趋势
局。那么, 日语中的女性用语是怎样产生的即使是只学过初级日语的人都知道, 日语呢?难道也是蒙昧时代的残留吗?
中对第一人称的表达分好多种, 其中就性别区据考证, 在古代, 日语男女用语的差别并分, 男性使用ぼく等, 而女性则使用あたし。不明显。据说读《源氏物语》中的对话, 几这些区别, 恐怕各种教科书上都列举得清清楚乎感觉不到有什么男性特有的或是女性特有楚。但是现在, 在很多影视剧或电视节目还的语言。在奈良时代, 这种差别仅限于若干有流行歌曲中, 经常听到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个词, 如女性对男性称“君”等。到了镰仓使用ぼく这样的男性用语来称呼自己。有针时代这种差别才开始趋于明显。具体表现为对这一现象的采访称:如果使用ぼく感觉就能男性多用具有庄重色彩的汉语词, 而女性多用够和男性平等地交往。但如果使用あたし就和语词。从室町时代开始产生了“女房会产生一种认为自己软弱, 不如男性的感觉。语”, 是由在皇宫中侍奉天皇的女官们创造使由此可见, 人们不再拘泥于男女用语的区分用的一种“隐语”。到了江户时代, 大城市了。
出现了差异显著的男女用语, 而在农村却几乎此外,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 女性开始大量没有差别,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战前。众使用汉语词。我们知道, 在日本的封建社会, 所周知的原因是当时的男女地位差别被规定接受教育是男性的专利, 很少有女性能够得到得很严格。据说对女性有类似于“使用比男上学读书的机会。而学校教育是以学习汉字性更为礼貌的语言”和“不要随便使用汉语为基础的(相信大家还记得前文中提到的那封词”的规定。这些规定所产生的影响, 在现代战前上班族的请假信吧) 。这样就使汉语词和日语中还能看到。如女性在使用某些名词是绝大多数女性绝缘了。明治维新以后, 仿照会在前面加上“お”或“御”的词头以示恭敬西方教育模式, 日本推出了多项有关教育的法和美化, 如“お茶、お寿司”有的书上也称美:
令, 规定女性与男性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化语。男性说“そうですか。”表示“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女性得以走进课堂, 接触到了汉语吧!”而女性则说“そうでしょうか。”听起词。在女性大量使用汉语词的同时, 一些以来更委婉动听。还有, 女性使用敬语的频率要前为女性专用的词语也开始为男性所接受, 如比男性高。
以お打头的词原为女性用语, 现在有的男性也日语的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口语上, 在书频繁使用。おいしい等都成了中性语, 不再面语中也有反映。我们知道, 日本民族原先体现性别差异了。
只有语言, 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 随着儒教以上两点充分说明了日语的男女差别这和佛教的传入, 汉字也传入了日本。起初, 汉一特点正在逐渐弱化, 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也字被作为表音文字使用, 人们利用汉字的音读都肯定了日语语言的性别差异会继续缩小。来书写音节, 这就是“万叶假名”的来历。金田一春彦认为“女性使用男性用语, 男性到了平安时代初期, 万叶假名不断被简化, 逐使用女性用语的‘相互融合’今后会继续推渐形成了一种脱离汉字原型的字体, 这就是我广开来。”(1994)远藤织权也认为“日语以,
们现在熟知的平假名。这种字体受到了当时战败为转折点, 将在20世纪末的现在回归古代女性们的青睐, 被用于书写和歌、书信及日的无性化。”如今,21世纪已经过了10个年记随笔等, 因而也被称为“女手(おんな头, 日语男女差异的问题还是依然存在。一て) ”。而当时的男性曾崇尚汉文学, 多以学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和消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习和书写汉文为主。关于书面语的性别差它是历史积淀、社会现状以及各种社会事件异, 金田一春彦先生也给出了相当有趣的例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 它还体现了使用该子。他说, 读《源平盛衰记》我们会发现,
语言民族固有的特性, 是文化的一部分。年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77
“你”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NO.31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语言学研究
3结语
语言的性别差异现象虽然不用仅仅存在于日语中, 但在日语中特征明显, 堪称日语的一大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种语言现象的背后, 都存在着一个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它帮助我们追溯历史, 找出语言发展的规律。研究语言现象不仅有利于语言学本身的发展, 也有助于带动如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进步。从笔者的浅见来看, 日语的“男女有别”充满了情趣, 承载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信息, 是学习日语和了解日本历史文化的好素材。
准确的语法;(8)没有幽默感。上述八个方面构成了女性语言的独特的风格—“妇女语体”:顺从、消极和不确定等。她还认为妇女语体的音系、词汇和句法特征都表明妇女的语言具有从属性, 属于“无力语体”。2 女性使用敬语场合的减少
“(powerless style ”) 在男女用语的差异中, 前文中提到,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敬
把女性所说的话看成是一种缺陷, 就等于把男语。在封建时代, 敬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上
下尊卑的社会身份关系, 有着严格的规定。性用语看成一种规范和标准, 这似乎有点过
分。就笔者所学到的现代日语而言, 并不觉战后, 天皇变成了象征意义上的君主, 日本在
得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有什么高低之分, 只是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
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而已。日本在封建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了对敬语的看法
确实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 但这种现象随着时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敬语是礼貌、有教养
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正逐步改变或者说的语言交际方式, 等级意识已经淡薄。女性
趋于隐性。语言也是一样。所以缺陷论这种理使用敬语的场合也在减少。过去, 在家里妻
论在当代社会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 该理论子对丈夫使用敬语是很正常的事, 而现在愿意
在20世纪70年创始以后, 由于研究得过于笼这样做的妻子减少了, 这在当代很多影视作品
统, 并且缺乏实际的语料和量化的分析论证。里都有反映。走出家庭的职业女性更是如
因此, 显得苍白无力最终被其他理论所代替。此, 她们和男性一样有着自己的事业, 共同承
行为集团论. 该理论的提出者意在把担着社会责任, 对她们而言, 与其特意使用女
性用语来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 不如清清楚楚“行为集团”这一概念引入语言性别差异研
究的领域, 他们将“行为集团”定义为:行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这样更有利于自身
为集团是由参与共同活动的人们组成的团体。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女性使用敬语场合的
他们所有的行为, 包括行动方式、说话方式、减少时女性尊重自我, 张扬个性的体现, 也反
信仰、价值观和权力关系都体现在对统一活映了整个日本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和尊重。
动的参与过程当中。行为集团这一概念对语为什么人类语言会存在性别差异, 而在日
言性别领域的研究表明人们从事的活动决定语中呈现得特别明显呢?关于语言性别差异
了他们的社会性别并使他们表现出相应的行的理论有很多, 在此列举几个, 看看是不是能
为特征; 语言和性别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它在日语男女用语的变迁中得到印证。
们通过不同的行为模式相互作用。例如, 在教缺陷论。该理论认为, 男女在语言使用上
师行为集团和护士行为集团中男性语言带有反映出的性别差异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社
更多的女性特征。与此相应, 女政治家和女企会角色及其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该理论
业家的语言带有更多的男性特征(武继红, 的代表人物是罗斌・雷可夫在1975年出版的
2001) 。在前文中提到在当代日语中, 女性使用《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中提出了女性语言的八
几个敬语的频率减少, 特别是职场女性。她们个特点:(1)具体化的词汇;(2)弱化的咒骂语;
所说的话让人感觉到她们的职业身份, 然后才(3)使用只表达情感而不含信息的形容词,(4)
是女性的身份。这个现象应该能说明该理论反意疑问句的使用;(5)语调的差异, 女性倾向
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于在陈述句内使用升调, 表达了女性的优柔寡
断和不确定;(6)过度礼貌形式的应用;(7)过分轻人虽然爱用中性语, 但踏入社会后, 传统的社会规范又会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语言习惯上来。
参考文献
[1] (日本) 金田一春彦. 日语概说[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朱丽颖, 刘娟荣. 日语基础语法[M].大连:
大连出版社,2002.
[3]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下)[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
[4] 赫钟祥. 日语中的性别歧视[J].日语知识,
2004(4):34.
[5] 王艳. 语言性别理论的发展与嬗变[J].时代
文学(双月版),2007(2):79~80.
[6] 姚晓鸣. 中西语言性别理论发展研究[J].科
教文汇,2007(11):217~218.
(上接76页)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发言人在表达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立场时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没有改变。”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 译员要慎重地选择语言风格, 所以这句译语“On this issue, our position remains unchanged. ”要比“We have not changed our view on this issue. ”更适合这种外交场合。
在词汇层面上, 我们知道汉语句子中动词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英语, 而名词、非谓语动词和介词短语则在英语里被高频地使用, 因此译员要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注意灵活地转换词性。在句式和语篇层面上, 由于汉语在句子结构上属于意合语言(parataxis)而英语则重于形合(hypotaxis)。例如“, One will regret in old age, if he does not exerts oneself in the youth. ”这句其实相当于汉语中的“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2.3 目的语生成过程中的的动态顺应Verschueren 在其语言顺应论中提出了动态顺应概念, 动态顺应是顺应理论的核心, 它
是指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语言使用主体、语境和语言结构客体相互作用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动态地促成话语意义的生成。
译员目的语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体现在时间顺应、不同语境语言选择的制约、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性变化。译员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 对话语的信息结果进行灵活安排, 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
4 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在动态口译过程中译员的思维活动。译员所进行的选择过程因语言的特性而具有关联顺应的本质。这一新的口译理论模式能丰富口译的理论研究和对提高口译译员的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58~61.
[3] Sperber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5:260~66.
[4] 杨平. 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
21~28.
[5] 冉永平. 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
[J].外语学刊,2004(2):28~33.
[6] 马卉. 语言顺应论与口译实务[J].佳木斯大
学学报,2006(9):143~144.
参考文献
[1] 黑玉琴. 从关联理论看口译过程中的最佳
意义选择[J].外语教学,2003(6):94.
[2] V e r s c h u e r e n , J.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78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2009 NO.31
语言学研究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浅谈日语的“男女有别”
周韵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摘 要:语言的使用存在性别差异。这种语言现象并不是日语独有的,但它在日语中特征明显,成为日语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是合适开始形成的,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本文将一一展开讨论。本文还将结合语言性别差异中的一些理论,分析日语中男女用语差异的成因,试图为它的存在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关键词:日语 语言性别差异 女性用语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09)11(a)-0077-02
日语这种语言, 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 它的所属谱系, 至今没有定论。它复杂怕就无法体现出如此明显的男女差别了吧。虽然说很多语言中都存在着一些女性使用频男人的书信里充满了汉字, 宛如是一篇用汉语写成的文章。战前, 职员向公司请假时递上的敬语系统令许多非母语学习者望而生畏。它还有一个特点被某些语言学家认为是在文明国家的语言里是不多见的, 那就是由于男女性别所带来的语言差异。在日语里, 男性语言与普通语言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是女性除了普通语言之外还需要掌握女性专用的语言。这种差异在日常对话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
我们先来看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语概说》一书中用到的一个例子。
佐藤爱子的《秃子的花簪》中有一段描写, 好像是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之间的对话。“あなた、あなたならどうする?”“どうするって、何がだね?”
“もしも、あなたの坊やが殺されたとしたら、やっぱり世間体を真先に考える?”“バガなことを言うもんじゃないよ”“そんな心配したことないの?”“何の心配だ?”
“あたしが嫉妬に狂ってカーッとなるかもしれないって思ったことないの?”“そんなこと思うわけなじゃないか。嫉妬に狂うとしたら、女房のほうだろう?ぼくがどんなに君を愛しているか、わかりきっていることじゃないか”。
“ホントかしら。じゃあ、ミンクのコート買って”。
金田一先生指出, 这13行对话, 无论就哪一个“ ”里的内容而言, 我们听的人恐怕都很清楚, 哪一个是男的说的?哪一个是女的说的?
真实是否真的如此神奇呢?学过日语, 了解女性用语的人恐怕不难分辨。只要找出其中哪些词属于女性专用词就行。最明显的是第8行中的, 只有女性才用あたし这个词称呼自己。还有第1行中的あなた, 不仅表示, 也是夫妻之间对话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用于情人之间大概也行吧。同样显示说话人女性身份的还有最后一行中的かしら, 这个词也是女性专用的。
再举日常对话中的一例。A:やあ、元気かい。(哎, 你身体好吗?)
B:あら、久しぶりね。あなたも元気。(啊, 好久不见了, 你身体也好吗?)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下) 》这样的对话时常发生在熟人偶遇时。很明显,A 是男性,B 是女性。
以上两段对话如果翻译成中文或英文, 恐率较高的词, 但是并没有像日语那样形成语法的假条都要写成诸如私議、某月某日、風邪规则。对此, 金田一先生研究后认为, 这种现之為欠勤仕候間、此段及御届候也。的形象主要存在于蒙昧民族国家的语言中, 如位于式。
加勒比海东端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加勒比然而, 时代在变化。从明治维新推翻封建人的语言, 男人使用加勒比语, 而女人却操和制度直至二战后, 以“男女有别”为鲜明特色大陆上阿拉瓦科人一样的语言。关于这件事的日语也跟随时代潮流, 悄然发生着变化。从的起因有一个传说。从前这里只居住有阿拉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瓦科人, 加勒比人侵略至此, 将男人悉数杀掉, 仅把阿拉瓦科妇女留了下来, 才有了这样的结1 日语的中性化趋势
局。那么, 日语中的女性用语是怎样产生的即使是只学过初级日语的人都知道, 日语呢?难道也是蒙昧时代的残留吗?
中对第一人称的表达分好多种, 其中就性别区据考证, 在古代, 日语男女用语的差别并分, 男性使用ぼく等, 而女性则使用あたし。不明显。据说读《源氏物语》中的对话, 几这些区别, 恐怕各种教科书上都列举得清清楚乎感觉不到有什么男性特有的或是女性特有楚。但是现在, 在很多影视剧或电视节目还的语言。在奈良时代, 这种差别仅限于若干有流行歌曲中, 经常听到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个词, 如女性对男性称“君”等。到了镰仓使用ぼく这样的男性用语来称呼自己。有针时代这种差别才开始趋于明显。具体表现为对这一现象的采访称:如果使用ぼく感觉就能男性多用具有庄重色彩的汉语词, 而女性多用够和男性平等地交往。但如果使用あたし就和语词。从室町时代开始产生了“女房会产生一种认为自己软弱, 不如男性的感觉。语”, 是由在皇宫中侍奉天皇的女官们创造使由此可见, 人们不再拘泥于男女用语的区分用的一种“隐语”。到了江户时代, 大城市了。
出现了差异显著的男女用语, 而在农村却几乎此外,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 女性开始大量没有差别,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战前。众使用汉语词。我们知道, 在日本的封建社会, 所周知的原因是当时的男女地位差别被规定接受教育是男性的专利, 很少有女性能够得到得很严格。据说对女性有类似于“使用比男上学读书的机会。而学校教育是以学习汉字性更为礼貌的语言”和“不要随便使用汉语为基础的(相信大家还记得前文中提到的那封词”的规定。这些规定所产生的影响, 在现代战前上班族的请假信吧) 。这样就使汉语词和日语中还能看到。如女性在使用某些名词是绝大多数女性绝缘了。明治维新以后, 仿照会在前面加上“お”或“御”的词头以示恭敬西方教育模式, 日本推出了多项有关教育的法和美化, 如“お茶、お寿司”有的书上也称美:
令, 规定女性与男性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化语。男性说“そうですか。”表示“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女性得以走进课堂, 接触到了汉语吧!”而女性则说“そうでしょうか。”听起词。在女性大量使用汉语词的同时, 一些以来更委婉动听。还有, 女性使用敬语的频率要前为女性专用的词语也开始为男性所接受, 如比男性高。
以お打头的词原为女性用语, 现在有的男性也日语的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口语上, 在书频繁使用。おいしい等都成了中性语, 不再面语中也有反映。我们知道, 日本民族原先体现性别差异了。
只有语言, 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 随着儒教以上两点充分说明了日语的男女差别这和佛教的传入, 汉字也传入了日本。起初, 汉一特点正在逐渐弱化, 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也字被作为表音文字使用, 人们利用汉字的音读都肯定了日语语言的性别差异会继续缩小。来书写音节, 这就是“万叶假名”的来历。金田一春彦认为“女性使用男性用语, 男性到了平安时代初期, 万叶假名不断被简化, 逐使用女性用语的‘相互融合’今后会继续推渐形成了一种脱离汉字原型的字体, 这就是我广开来。”(1994)远藤织权也认为“日语以,
们现在熟知的平假名。这种字体受到了当时战败为转折点, 将在20世纪末的现在回归古代女性们的青睐, 被用于书写和歌、书信及日的无性化。”如今,21世纪已经过了10个年记随笔等, 因而也被称为“女手(おんな头, 日语男女差异的问题还是依然存在。一て) ”。而当时的男性曾崇尚汉文学, 多以学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和消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习和书写汉文为主。关于书面语的性别差它是历史积淀、社会现状以及各种社会事件异, 金田一春彦先生也给出了相当有趣的例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 它还体现了使用该子。他说, 读《源平盛衰记》我们会发现,
语言民族固有的特性, 是文化的一部分。年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77
“你”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NO.31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语言学研究
3结语
语言的性别差异现象虽然不用仅仅存在于日语中, 但在日语中特征明显, 堪称日语的一大特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种语言现象的背后, 都存在着一个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它帮助我们追溯历史, 找出语言发展的规律。研究语言现象不仅有利于语言学本身的发展, 也有助于带动如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进步。从笔者的浅见来看, 日语的“男女有别”充满了情趣, 承载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信息, 是学习日语和了解日本历史文化的好素材。
准确的语法;(8)没有幽默感。上述八个方面构成了女性语言的独特的风格—“妇女语体”:顺从、消极和不确定等。她还认为妇女语体的音系、词汇和句法特征都表明妇女的语言具有从属性, 属于“无力语体”。2 女性使用敬语场合的减少
“(powerless style ”) 在男女用语的差异中, 前文中提到,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敬
把女性所说的话看成是一种缺陷, 就等于把男语。在封建时代, 敬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上
下尊卑的社会身份关系, 有着严格的规定。性用语看成一种规范和标准, 这似乎有点过
分。就笔者所学到的现代日语而言, 并不觉战后, 天皇变成了象征意义上的君主, 日本在
得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有什么高低之分, 只是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
各自有着鲜明的特色而已。日本在封建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了对敬语的看法
确实是个男尊女卑的社会, 但这种现象随着时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敬语是礼貌、有教养
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正逐步改变或者说的语言交际方式, 等级意识已经淡薄。女性
趋于隐性。语言也是一样。所以缺陷论这种理使用敬语的场合也在减少。过去, 在家里妻
论在当代社会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 该理论子对丈夫使用敬语是很正常的事, 而现在愿意
在20世纪70年创始以后, 由于研究得过于笼这样做的妻子减少了, 这在当代很多影视作品
统, 并且缺乏实际的语料和量化的分析论证。里都有反映。走出家庭的职业女性更是如
因此, 显得苍白无力最终被其他理论所代替。此, 她们和男性一样有着自己的事业, 共同承
行为集团论. 该理论的提出者意在把担着社会责任, 对她们而言, 与其特意使用女
性用语来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 不如清清楚楚“行为集团”这一概念引入语言性别差异研
究的领域, 他们将“行为集团”定义为:行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这样更有利于自身
为集团是由参与共同活动的人们组成的团体。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女性使用敬语场合的
他们所有的行为, 包括行动方式、说话方式、减少时女性尊重自我, 张扬个性的体现, 也反
信仰、价值观和权力关系都体现在对统一活映了整个日本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和尊重。
动的参与过程当中。行为集团这一概念对语为什么人类语言会存在性别差异, 而在日
言性别领域的研究表明人们从事的活动决定语中呈现得特别明显呢?关于语言性别差异
了他们的社会性别并使他们表现出相应的行的理论有很多, 在此列举几个, 看看是不是能
为特征; 语言和性别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它在日语男女用语的变迁中得到印证。
们通过不同的行为模式相互作用。例如, 在教缺陷论。该理论认为, 男女在语言使用上
师行为集团和护士行为集团中男性语言带有反映出的性别差异体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社
更多的女性特征。与此相应, 女政治家和女企会角色及其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该理论
业家的语言带有更多的男性特征(武继红, 的代表人物是罗斌・雷可夫在1975年出版的
2001) 。在前文中提到在当代日语中, 女性使用《语言与女性的位置》中提出了女性语言的八
几个敬语的频率减少, 特别是职场女性。她们个特点:(1)具体化的词汇;(2)弱化的咒骂语;
所说的话让人感觉到她们的职业身份, 然后才(3)使用只表达情感而不含信息的形容词,(4)
是女性的身份。这个现象应该能说明该理论反意疑问句的使用;(5)语调的差异, 女性倾向
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于在陈述句内使用升调, 表达了女性的优柔寡
断和不确定;(6)过度礼貌形式的应用;(7)过分轻人虽然爱用中性语, 但踏入社会后, 传统的社会规范又会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语言习惯上来。
参考文献
[1] (日本) 金田一春彦. 日语概说[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朱丽颖, 刘娟荣. 日语基础语法[M].大连:
大连出版社,2002.
[3]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下)[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
[4] 赫钟祥. 日语中的性别歧视[J].日语知识,
2004(4):34.
[5] 王艳. 语言性别理论的发展与嬗变[J].时代
文学(双月版),2007(2):79~80.
[6] 姚晓鸣. 中西语言性别理论发展研究[J].科
教文汇,2007(11):217~218.
(上接76页)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发言人在表达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立场时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没有改变。”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 译员要慎重地选择语言风格, 所以这句译语“On this issue, our position remains unchanged. ”要比“We have not changed our view on this issue. ”更适合这种外交场合。
在词汇层面上, 我们知道汉语句子中动词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英语, 而名词、非谓语动词和介词短语则在英语里被高频地使用, 因此译员要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注意灵活地转换词性。在句式和语篇层面上, 由于汉语在句子结构上属于意合语言(parataxis)而英语则重于形合(hypotaxis)。例如“, One will regret in old age, if he does not exerts oneself in the youth. ”这句其实相当于汉语中的“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2.3 目的语生成过程中的的动态顺应Verschueren 在其语言顺应论中提出了动态顺应概念, 动态顺应是顺应理论的核心, 它
是指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语言使用主体、语境和语言结构客体相互作用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动态地促成话语意义的生成。
译员目的语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体现在时间顺应、不同语境语言选择的制约、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性变化。译员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 对话语的信息结果进行灵活安排, 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
4 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在动态口译过程中译员的思维活动。译员所进行的选择过程因语言的特性而具有关联顺应的本质。这一新的口译理论模式能丰富口译的理论研究和对提高口译译员的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58~61.
[3] Sperber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5:260~66.
[4] 杨平. 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
21~28.
[5] 冉永平. 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
[J].外语学刊,2004(2):28~33.
[6] 马卉. 语言顺应论与口译实务[J].佳木斯大
学学报,2006(9):143~144.
参考文献
[1] 黑玉琴. 从关联理论看口译过程中的最佳
意义选择[J].外语教学,2003(6):94.
[2] V e r s c h u e r e n , J.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78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