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我认为,李鸿章当得起“英雄”二字。他穷其一生为清廷的发展做出努力,太平天国和捻军败在他手上,洋务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同样的,他也会犯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军覆没到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摘自《李鸿章传》)而我并非想为其正名,亦无意诽谤,只想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太平天国淮军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不平等条约
一、 太平天国
被后世史学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是对李鸿章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太过抬举了。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评价各式各样,如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孙中山也说,“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及时为民族革命的代表,带也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应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摘自《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生而平等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变了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革命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里,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其充其量不过是使封建制度换了姓氏而已。而李鸿章在此次推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不过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助其作战,即使是后来创建淮军,也只是其推手而已,所以即使没有李鸿章太平天国也会走向末路。但是,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推翻在李鸿章身上显示出来的效应可以说是巨大的。他不仅借曾国藩之势,得曾国藩之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李家军——淮军。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所以,他精选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练兵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由此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鸿章手下诞生了。
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以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史开始了。
二、 洋务运动
中国当代史学家陈旭麓曾说:“反映在如何使中国实现吸纳大话的角度上,李鸿章可以称得上那个是一个代表人物。”如果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那么李鸿章则是洋务运动的直接执行者和决策者,从洋务运动以军工一步,到由“求强”转而“求富”我们都可以看到李鸿章的身影和影响。可以说,其思想贯穿了整个洋务运动的始终,特别是期中的经济活动根式基本上由李鸿章一手操办,其经济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经济的起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李鸿章所倡导的洋务运动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是由于当时思想的局限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口
号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彻底的因素,也有着投机意味。正是因此,使得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在学习中缺乏深入的精神,浅尝辄止,以小聪明来揣测大智慧以器用来否定根本,而且因为思想的局限性,李鸿章只得在忠心维护大清王朝的利益的同时,致力于洋务运动的发展,这种畸形的矛盾的思想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洋务运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未老先衰,走向失败。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惜李,亦以洋务。”(摘自《史海回眸李鸿章》梁启超)既然如此,让我们从洋务运动的具体实施上来分析分析李鸿章其人。
他在大力推动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同时还顾着社稷的稳定,这不但比顽固派高出许多,甚至比起只会也只能空谈的改革派学者也毫不逊色,其身处高位,大举洋务大旗之举,已经值得人们颂扬。
1863年他指出“长江通商以来,中商利权操在外夷,弊端百出,无可禁阻”后,又说“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日本尚自有轮船六七十只,我独无之,成何局面”,由此可见其振兴商务的思想,这比清后期以来所实行的闭关锁国要进步许多,而且也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察觉到外国资本入侵破坏中国经济结构,扰乱经济秩序的危害。经济思想具有早期现代化的意识,其侧重点是洋务,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侧重于近现代工业的发展。且“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作为洋务自强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戎”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改良和建造的国际环境,以外部环境的平静来自强不息。
我认为,此次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有以下几点:
1、 这次洋务运动冲击了传承几千年的重农抑商的传统,打破了一直以来对
商业发展的压迫;
2、 它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建立。而且这次运动中求
洋法,习洋器,出现了第一批留学生(詹天佑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他建造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设计的铁路),不仅如此,这次运动还第一次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模式。;
3、 意识到了政府对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并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出现了官督
商办的模式,虽然梁启超对此评价道:“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结果大部分是因为官僚主义和腐败,其本质和出发点是值得赞扬的。;
4、 洋务运动意识到了中国经济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意识到了
外国基本也有可利用的一面。李鸿章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谈到,“„„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来到中国并投资,所有资本,无论是美洲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来华投资。„„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该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技工由你们提供,但,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应当控制在我们手中,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机我们的神圣权利。”;
5、 它意识到了交通运输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的现代
化发展;
6、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商的经济侵略,通过其自身的发展来限
制洋商对于中国市场的占领。像洋务运动后期的民用企业就是很好例子。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缺点或者说弊端。
1、 保守——由于是“中体西用”,所以不免有些保守,这也和李鸿章本身
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足以见到李鸿章对于此次洋务运动的影响之大;
2、 封建——由于是在中国封建制度下进行的改革,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出
现封建的性质;
3、 妥协性——这一点通过李鸿章和外国人在商业上的谈判可见一斑。 对于洋务运动,近代史上对其的评价颇多。我认为,在晚清历史上,中国机械制造、近代的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企业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莫大关系。而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方面也有他不可磨灭的身影。在当时,李鸿章没有众多人的支持,没有深厚的背景,可以说是单骑突进,他所面临的是资金的匮乏,陌生事物之前的恐慌,还有来自社会、朝廷之中各式各样的阻碍以及这个整个中国的知识体系和经济体系所面临的软肋,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虽然其中的一些错误或者说不完善导致了这次运动的失败,但是李鸿章对于中国晚清政府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贡献也是极大的。谭嗣同曾经引用过袁世凯的评价说,“香帅尝叹曰:无怪乎合肥之得志也!遍观中外(指朝廷内外),大小臣工,学问非不好,品行非不好,即心术亦未必都不好,然问以大小数百种,后膛精枪亦数百种,形式若何,运用若何,某宜水,某宜陆,某利攻,某利守,某利山林,某利平地,其左右前后之炮界何在,昂度低度若何……以及水雷旱雷炮台地营一切攻守之具,无一人能知,且并其名亦不能辨,又况西人政事法度之美备,有十倍精于此者。某国当与,某国当拒,某国善良,某国凶狡,吾之联之而备之者,其道何在,宜更无一人知之矣。稍知之者,惟一合肥。国家不用之而谁用乎?
三、 甲午战争
以整个战争的进程来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淮军主力部队派上前线,从主观上希望与日本
主力一战,但客观上来说,作为一个军队的统帅,他的全局意识不够和用人不当导致了战争进程的改变。吴汝昌曾说:“平壤之败,李相国(李鸿章)痛哭流涕,彻底不眠„„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梁启超则说“李之失机之处多矣。然不失机亦绝无可胜之理。”而且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他与外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从中也看得出来李鸿章的无奈何其本身的软弱,这是不可忽视的。
四、戊戌变法
虽然变法中,李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无论是他为康梁辩解说“论其罪状,无非是煽惑人心,致于众怒”抑或是在朝上,当慈禧太后拿出有人弹劾他是康梁的同党的奏折给他看时,他所说“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即变法则为康党,臣无罪可逃,臣实为康党。”都可以看出。在这件事情上,李悲愤交加,对于朝廷如此对待改革者的方式,李鸿章伤透了心。他在经历了一系列大起大落之后,77岁的李鸿章已经觉得无所谓了,他看透了清国的腐朽而顽固的做派。以致于后来当康梁流亡国外的时候,他们竟然收到了李鸿章托人捎来的问候甚至还收到了李鸿章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勉力国事,不必因现时遭遇,遽灰初心”不管是对维新党人的同情也好,还是给自己留后路也好,李鸿章最起码表现了自己的勇气和主见,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李鸿章这种进步和敢于创新的思想以及对封建思想的挑战(虽然具有妥协性)仍值得赞许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足迹。
五、 李鸿章和不平等条约
虽然李鸿章在世期间所签订的条约大大小小共有30多个,一些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均对中国造成了不可恢复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套之以“懦夫”等词语,我们必须认识到李鸿章背后所代表的清王朝的软弱,妥协以及思想上的固执和落后。李鸿章不过是其意志的发言人和代表。所以并不能因为那些不平等条约而贬低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贡献。正如清法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说:“对清朝而言,是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来自罗文兴,凤凰网)想来若是清政府当时战胜的话,再去签条约也不会如此罢。所以虽然李鸿章身上背负着这么多的不平等条约,虽然有其个人因素在其中,但是我们也不能肯定如果换一个人,他就能比李鸿章做的更好,当然我们也就不能忽视李鸿章背后的清王朝的“默默无闻”。
小结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是与非,但是历史并不能隐藏他作为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也不能掩盖他作为安徽人对于清王朝的贡献。李鸿章这个充满纠结与褒贬的人物,必定会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重的色彩。当然作为时势之英雄,作为中国历史过度时期的代表的李鸿章也犯下许多错误,因为他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因为他的软弱和拖鞋从此中国被帝国主义欺压等等。
综论
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正负都是有的,我们也不能说在历史的作用中他功过相抵,只能说他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尽了他应有的一份力。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我认为,李鸿章当得起“英雄”二字。他穷其一生为清廷的发展做出努力,太平天国和捻军败在他手上,洋务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同样的,他也会犯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军覆没到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摘自《李鸿章传》)而我并非想为其正名,亦无意诽谤,只想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太平天国淮军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不平等条约
一、 太平天国
被后世史学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是对李鸿章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太过抬举了。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评价各式各样,如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孙中山也说,“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及时为民族革命的代表,带也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应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摘自《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生而平等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变了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革命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里,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其充其量不过是使封建制度换了姓氏而已。而李鸿章在此次推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不过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助其作战,即使是后来创建淮军,也只是其推手而已,所以即使没有李鸿章太平天国也会走向末路。但是,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推翻在李鸿章身上显示出来的效应可以说是巨大的。他不仅借曾国藩之势,得曾国藩之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李家军——淮军。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所以,他精选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练兵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由此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鸿章手下诞生了。
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以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史开始了。
二、 洋务运动
中国当代史学家陈旭麓曾说:“反映在如何使中国实现吸纳大话的角度上,李鸿章可以称得上那个是一个代表人物。”如果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那么李鸿章则是洋务运动的直接执行者和决策者,从洋务运动以军工一步,到由“求强”转而“求富”我们都可以看到李鸿章的身影和影响。可以说,其思想贯穿了整个洋务运动的始终,特别是期中的经济活动根式基本上由李鸿章一手操办,其经济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经济的起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李鸿章所倡导的洋务运动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是由于当时思想的局限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的口
号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彻底的因素,也有着投机意味。正是因此,使得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在学习中缺乏深入的精神,浅尝辄止,以小聪明来揣测大智慧以器用来否定根本,而且因为思想的局限性,李鸿章只得在忠心维护大清王朝的利益的同时,致力于洋务运动的发展,这种畸形的矛盾的思想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洋务运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未老先衰,走向失败。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惜李,亦以洋务。”(摘自《史海回眸李鸿章》梁启超)既然如此,让我们从洋务运动的具体实施上来分析分析李鸿章其人。
他在大力推动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同时还顾着社稷的稳定,这不但比顽固派高出许多,甚至比起只会也只能空谈的改革派学者也毫不逊色,其身处高位,大举洋务大旗之举,已经值得人们颂扬。
1863年他指出“长江通商以来,中商利权操在外夷,弊端百出,无可禁阻”后,又说“中国内洋,任人横行,独不令华商展足耶?日本尚自有轮船六七十只,我独无之,成何局面”,由此可见其振兴商务的思想,这比清后期以来所实行的闭关锁国要进步许多,而且也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察觉到外国资本入侵破坏中国经济结构,扰乱经济秩序的危害。经济思想具有早期现代化的意识,其侧重点是洋务,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侧重于近现代工业的发展。且“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作为洋务自强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戎”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改良和建造的国际环境,以外部环境的平静来自强不息。
我认为,此次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有以下几点:
1、 这次洋务运动冲击了传承几千年的重农抑商的传统,打破了一直以来对
商业发展的压迫;
2、 它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建立。而且这次运动中求
洋法,习洋器,出现了第一批留学生(詹天佑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证,他建造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设计的铁路),不仅如此,这次运动还第一次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模式。;
3、 意识到了政府对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并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出现了官督
商办的模式,虽然梁启超对此评价道:“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结果大部分是因为官僚主义和腐败,其本质和出发点是值得赞扬的。;
4、 洋务运动意识到了中国经济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意识到了
外国基本也有可利用的一面。李鸿章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谈到,“„„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来到中国并投资,所有资本,无论是美洲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来华投资。„„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该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技工由你们提供,但,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应当控制在我们手中,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机我们的神圣权利。”;
5、 它意识到了交通运输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的现代
化发展;
6、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商的经济侵略,通过其自身的发展来限
制洋商对于中国市场的占领。像洋务运动后期的民用企业就是很好例子。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缺点或者说弊端。
1、 保守——由于是“中体西用”,所以不免有些保守,这也和李鸿章本身
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足以见到李鸿章对于此次洋务运动的影响之大;
2、 封建——由于是在中国封建制度下进行的改革,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出
现封建的性质;
3、 妥协性——这一点通过李鸿章和外国人在商业上的谈判可见一斑。 对于洋务运动,近代史上对其的评价颇多。我认为,在晚清历史上,中国机械制造、近代的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企业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莫大关系。而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方面也有他不可磨灭的身影。在当时,李鸿章没有众多人的支持,没有深厚的背景,可以说是单骑突进,他所面临的是资金的匮乏,陌生事物之前的恐慌,还有来自社会、朝廷之中各式各样的阻碍以及这个整个中国的知识体系和经济体系所面临的软肋,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虽然其中的一些错误或者说不完善导致了这次运动的失败,但是李鸿章对于中国晚清政府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贡献也是极大的。谭嗣同曾经引用过袁世凯的评价说,“香帅尝叹曰:无怪乎合肥之得志也!遍观中外(指朝廷内外),大小臣工,学问非不好,品行非不好,即心术亦未必都不好,然问以大小数百种,后膛精枪亦数百种,形式若何,运用若何,某宜水,某宜陆,某利攻,某利守,某利山林,某利平地,其左右前后之炮界何在,昂度低度若何……以及水雷旱雷炮台地营一切攻守之具,无一人能知,且并其名亦不能辨,又况西人政事法度之美备,有十倍精于此者。某国当与,某国当拒,某国善良,某国凶狡,吾之联之而备之者,其道何在,宜更无一人知之矣。稍知之者,惟一合肥。国家不用之而谁用乎?
三、 甲午战争
以整个战争的进程来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淮军主力部队派上前线,从主观上希望与日本
主力一战,但客观上来说,作为一个军队的统帅,他的全局意识不够和用人不当导致了战争进程的改变。吴汝昌曾说:“平壤之败,李相国(李鸿章)痛哭流涕,彻底不眠„„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梁启超则说“李之失机之处多矣。然不失机亦绝无可胜之理。”而且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他与外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从中也看得出来李鸿章的无奈何其本身的软弱,这是不可忽视的。
四、戊戌变法
虽然变法中,李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无论是他为康梁辩解说“论其罪状,无非是煽惑人心,致于众怒”抑或是在朝上,当慈禧太后拿出有人弹劾他是康梁的同党的奏折给他看时,他所说“若旧法能强国,吾国早已强矣。即变法则为康党,臣无罪可逃,臣实为康党。”都可以看出。在这件事情上,李悲愤交加,对于朝廷如此对待改革者的方式,李鸿章伤透了心。他在经历了一系列大起大落之后,77岁的李鸿章已经觉得无所谓了,他看透了清国的腐朽而顽固的做派。以致于后来当康梁流亡国外的时候,他们竟然收到了李鸿章托人捎来的问候甚至还收到了李鸿章的一封亲笔信。在信中,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勉力国事,不必因现时遭遇,遽灰初心”不管是对维新党人的同情也好,还是给自己留后路也好,李鸿章最起码表现了自己的勇气和主见,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李鸿章这种进步和敢于创新的思想以及对封建思想的挑战(虽然具有妥协性)仍值得赞许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足迹。
五、 李鸿章和不平等条约
虽然李鸿章在世期间所签订的条约大大小小共有30多个,一些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均对中国造成了不可恢复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套之以“懦夫”等词语,我们必须认识到李鸿章背后所代表的清王朝的软弱,妥协以及思想上的固执和落后。李鸿章不过是其意志的发言人和代表。所以并不能因为那些不平等条约而贬低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贡献。正如清法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说:“对清朝而言,是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来自罗文兴,凤凰网)想来若是清政府当时战胜的话,再去签条约也不会如此罢。所以虽然李鸿章身上背负着这么多的不平等条约,虽然有其个人因素在其中,但是我们也不能肯定如果换一个人,他就能比李鸿章做的更好,当然我们也就不能忽视李鸿章背后的清王朝的“默默无闻”。
小结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是与非,但是历史并不能隐藏他作为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也不能掩盖他作为安徽人对于清王朝的贡献。李鸿章这个充满纠结与褒贬的人物,必定会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重的色彩。当然作为时势之英雄,作为中国历史过度时期的代表的李鸿章也犯下许多错误,因为他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因为他的软弱和拖鞋从此中国被帝国主义欺压等等。
综论
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正负都是有的,我们也不能说在历史的作用中他功过相抵,只能说他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尽了他应有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