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姓俞还是姓伯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此文选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作为小学语文课文自然没什么问题。文中主人公姓甚名谁也清清楚楚。

然而,这篇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却有这样的介绍: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问题来了:伯牙到底姓俞还是姓伯?显然,教材编者是认为伯牙姓俞,伯牙只是他的名或字。难道真的如此吗?

查阅《辞海》,并无“俞伯牙”词条,但有“伯牙”“伯牙琴”词条。“伯牙”词条注释如下:

春秋时琴师。《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并认为其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即为伯牙所作。又相传《高山流水》也是他的作品。

《辞海》中另有“高山流水”“知音”词条.注释无论文言文还是白话,都说的是“伯牙”而非“俞伯牙”。《辞海》是部权威工具书,其中也找不到伯牙姓俞的记载。

多年来,不少学者对伯牙的姓名都进行过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系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只不过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杜撰。此前的《苟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曾做过注释:“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中也有“伯姓牙名”的注释。(顺便说一下:古今皆有伯姓。人们熟知的春秋时期伯姓名人,除了伯牙,还有那位善于相马的伯乐。) 既如此,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时怎么弄成了“俞伯牙”呢?最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为《于丹趣品人生》一书纠错的短文,一个汉阳人写的,其中一段话似乎能够说明原因:

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误听为“子期俞伯牙”,“伯牙”在冯梦龙笔下也就成了“俞伯牙”。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之名遂广为流传,以讹传讹了。

最后,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修订教材时,请更正课文后面“资料袋”中的错误。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此文选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作为小学语文课文自然没什么问题。文中主人公姓甚名谁也清清楚楚。

然而,这篇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却有这样的介绍: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问题来了:伯牙到底姓俞还是姓伯?显然,教材编者是认为伯牙姓俞,伯牙只是他的名或字。难道真的如此吗?

查阅《辞海》,并无“俞伯牙”词条,但有“伯牙”“伯牙琴”词条。“伯牙”词条注释如下:

春秋时琴师。《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并认为其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即为伯牙所作。又相传《高山流水》也是他的作品。

《辞海》中另有“高山流水”“知音”词条.注释无论文言文还是白话,都说的是“伯牙”而非“俞伯牙”。《辞海》是部权威工具书,其中也找不到伯牙姓俞的记载。

多年来,不少学者对伯牙的姓名都进行过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系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只不过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杜撰。此前的《苟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曾做过注释:“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中也有“伯姓牙名”的注释。(顺便说一下:古今皆有伯姓。人们熟知的春秋时期伯姓名人,除了伯牙,还有那位善于相马的伯乐。) 既如此,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时怎么弄成了“俞伯牙”呢?最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为《于丹趣品人生》一书纠错的短文,一个汉阳人写的,其中一段话似乎能够说明原因:

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误听为“子期俞伯牙”,“伯牙”在冯梦龙笔下也就成了“俞伯牙”。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之名遂广为流传,以讹传讹了。

最后,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修订教材时,请更正课文后面“资料袋”中的错误。


相关内容

  • 省优质课一等奖[伯牙绝弦]
  • 省优质课一等奖<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教学案例 2009-12-23 08:22:47 阅读270 评论6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荆州市沙市北京路第二小学 许晖 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古文<杨氏之子>,我们知道了古文不仅言简意赅,而且韵味深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古文 ...

  •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课前渗透 师:播放音乐,出示词语:皎皎明月,依依杨柳,悠悠白云.萋萋芳草,潇潇春雨.绵绵秋雨.皑皑白雪.徐徐清风„„ 师生同读 师:聆听着音乐,读着这些词语,你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冬天下了雪,给大地盖了银装. 生:我觉得是春 ...

  • 天书传说之伯牙抚琴
  • "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无论是"琴者禁也"的理性.还是"琴者情也"的浪漫,其本质或归宿都是借琴来宣导情志,继而更深地体察人性和天道. 古书多载士 ...

  • 王玲湘[伯牙绝弦]实录
  • 读为主线 "文""言"共生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王玲湘 王玲湘 课前交流] 课前咱们先聊聊,有积累四字词语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呢? "仁者乐山, ...

  • 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绝唱话友情
  • 高山流水觅知音 千古绝唱话友情 --<伯牙绝弦>教学之感 兔场小学 教师 王红梅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

  • 伯牙绝弦导学案[1]
  • 2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qu ...

  • 25.伯牙绝弦教案doc
  •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 ...

  • [伯牙绝弦]教案
  •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正东镇中心校 李丽 设计理由: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全文共77字,5句话,语言凝炼典雅,抑扬顿挫,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基于教材的特点,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知音深刻含义: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使学生感受 ...

  • [伯牙绝弦]改编作文600字
  • <伯牙绝弦>改编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名为俞伯牙的人,特别擅长弹琴,被世人尊称为"琴仙",此人身上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呢!春秋时期,楚王曾在筵席上召过伯牙奏曲,伯牙兴致勃勃地用琴声演绎了高山.流水.涛声.鸟语等自然声响.谁知,楚王听后竟连连摇头说道:"这曲子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