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
教学案例与反思
标里二小 李传福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文辞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人物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较为含蓄,选择了以言传情,而非过多直接的描述,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讨论的故事。作者借白杨歌颂建设者扎根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选编本文,一是让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让学生学会借物抒情,歌颂边疆建设者,三是加强对西部的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重点品读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对白杨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明确。)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2. 质疑:同学们见过白杨吗?看到图上的白杨,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呢?
生1: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2:白杨树为什么生长在那里?
生3: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检查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提问学生回答所读时提出的问题,适当引导,归纳。
(4)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归纳,爸爸和他
的孩子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5)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出示任务,自学课文。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教师出示学习任务。
(1)从哪里可以看得出列车在前进?
(2)白杨为什么会那么直那么大?
(3)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能不能理解他还赞美了什么?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如《小白杨》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
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听写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几个让大家思考的问题,爸爸是不是只在赞美白杨树呢?他的话里有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含义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吧。
二 品读课文,交流体会。
1. 给学生播放录音,学生们闭上眼睛挺录音,脑海中会有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高大挺秀)
2. 你是怎么感受到白杨的高大挺秀的呢?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却是如此的挺拔,在戈壁中,越发显出白杨的高大挺秀。)
3.爸爸看到白杨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读一读第三段。注意体会“高大挺秀”。
4. 读一读四至十三段,注意思考:兄妹俩讨论白杨的时候,是什么让爸爸的表情严肃起来的呢?
三.理解深读,深悟文意。
1. 找出爸爸说的话,数一数共有几句?并思考从爸爸的话里能分析出白杨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2.再读一次,找出描写白杨树生命力强的句子。勾出来,并想一想这些句子是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换人称读一读爸爸的话。把“它”换成“你”。
5. 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6. 读一读课文第十六段和第十四段。注意进行比较。爸爸到底想要表现什么?他和白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都是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一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不能实现呢?为什么?
学生: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艰苦的生活,并且能像白杨一样坚强地生活下去。
(2)重点读一读“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总结:大白杨就像是父母,小白杨就像是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一定能成长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人。
四.总结全文,体会中心。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板书设计
3. 白 杨
白杨:高大挺秀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茁壮成长
爸爸: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课后反思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而《白杨》这篇课文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首先先读课文,让学生说讲了什么事.然后理解白杨精神.最后教育要做一个向孩子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人. 学生对白杨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
教学案例与反思
标里二小 李传福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文辞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人物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较为含蓄,选择了以言传情,而非过多直接的描述,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讨论的故事。作者借白杨歌颂建设者扎根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选编本文,一是让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让学生学会借物抒情,歌颂边疆建设者,三是加强对西部的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重点品读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对白杨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明确。)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2. 质疑:同学们见过白杨吗?看到图上的白杨,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呢?
生1: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2:白杨树为什么生长在那里?
生3: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检查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提问学生回答所读时提出的问题,适当引导,归纳。
(4)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归纳,爸爸和他
的孩子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5)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出示任务,自学课文。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教师出示学习任务。
(1)从哪里可以看得出列车在前进?
(2)白杨为什么会那么直那么大?
(3)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能不能理解他还赞美了什么?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如《小白杨》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
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听写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几个让大家思考的问题,爸爸是不是只在赞美白杨树呢?他的话里有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含义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吧。
二 品读课文,交流体会。
1. 给学生播放录音,学生们闭上眼睛挺录音,脑海中会有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高大挺秀)
2. 你是怎么感受到白杨的高大挺秀的呢?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却是如此的挺拔,在戈壁中,越发显出白杨的高大挺秀。)
3.爸爸看到白杨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读一读第三段。注意体会“高大挺秀”。
4. 读一读四至十三段,注意思考:兄妹俩讨论白杨的时候,是什么让爸爸的表情严肃起来的呢?
三.理解深读,深悟文意。
1. 找出爸爸说的话,数一数共有几句?并思考从爸爸的话里能分析出白杨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2.再读一次,找出描写白杨树生命力强的句子。勾出来,并想一想这些句子是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换人称读一读爸爸的话。把“它”换成“你”。
5. 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6. 读一读课文第十六段和第十四段。注意进行比较。爸爸到底想要表现什么?他和白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都是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一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不能实现呢?为什么?
学生: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艰苦的生活,并且能像白杨一样坚强地生活下去。
(2)重点读一读“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总结:大白杨就像是父母,小白杨就像是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一定能成长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人。
四.总结全文,体会中心。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板书设计
3. 白 杨
白杨:高大挺秀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茁壮成长
爸爸: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课后反思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而《白杨》这篇课文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首先先读课文,让学生说讲了什么事.然后理解白杨精神.最后教育要做一个向孩子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人. 学生对白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