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教学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

教学案例与反思

标里二小 李传福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文辞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人物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较为含蓄,选择了以言传情,而非过多直接的描述,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讨论的故事。作者借白杨歌颂建设者扎根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选编本文,一是让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让学生学会借物抒情,歌颂边疆建设者,三是加强对西部的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重点品读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对白杨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明确。)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2. 质疑:同学们见过白杨吗?看到图上的白杨,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呢?

生1: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2:白杨树为什么生长在那里?

生3: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检查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提问学生回答所读时提出的问题,适当引导,归纳。

(4)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归纳,爸爸和他

的孩子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5)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出示任务,自学课文。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教师出示学习任务。

(1)从哪里可以看得出列车在前进?

(2)白杨为什么会那么直那么大?

(3)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能不能理解他还赞美了什么?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如《小白杨》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

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听写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几个让大家思考的问题,爸爸是不是只在赞美白杨树呢?他的话里有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含义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吧。

二 品读课文,交流体会。

1. 给学生播放录音,学生们闭上眼睛挺录音,脑海中会有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高大挺秀)

2. 你是怎么感受到白杨的高大挺秀的呢?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却是如此的挺拔,在戈壁中,越发显出白杨的高大挺秀。)

3.爸爸看到白杨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读一读第三段。注意体会“高大挺秀”。

4. 读一读四至十三段,注意思考:兄妹俩讨论白杨的时候,是什么让爸爸的表情严肃起来的呢?

三.理解深读,深悟文意。

1. 找出爸爸说的话,数一数共有几句?并思考从爸爸的话里能分析出白杨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2.再读一次,找出描写白杨树生命力强的句子。勾出来,并想一想这些句子是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换人称读一读爸爸的话。把“它”换成“你”。

5. 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6. 读一读课文第十六段和第十四段。注意进行比较。爸爸到底想要表现什么?他和白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都是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一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不能实现呢?为什么?

学生: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艰苦的生活,并且能像白杨一样坚强地生活下去。

(2)重点读一读“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总结:大白杨就像是父母,小白杨就像是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一定能成长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人。

四.总结全文,体会中心。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板书设计

3. 白 杨

白杨:高大挺秀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茁壮成长

爸爸: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课后反思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而《白杨》这篇课文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首先先读课文,让学生说讲了什么事.然后理解白杨精神.最后教育要做一个向孩子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人. 学生对白杨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白杨》

教学案例与反思

标里二小 李传福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文辞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人物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较为含蓄,选择了以言传情,而非过多直接的描述,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讨论的故事。作者借白杨歌颂建设者扎根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选编本文,一是让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让学生学会借物抒情,歌颂边疆建设者,三是加强对西部的了解。教学时要让学生重点品读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到对白杨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明确。)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2. 质疑:同学们见过白杨吗?看到图上的白杨,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呢?

生1: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

生2:白杨树为什么生长在那里?

生3: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检查学生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提问学生回答所读时提出的问题,适当引导,归纳。

(4)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归纳,爸爸和他

的孩子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5)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出示任务,自学课文。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教师出示学习任务。

(1)从哪里可以看得出列车在前进?

(2)白杨为什么会那么直那么大?

(3)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能不能理解他还赞美了什么?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如《小白杨》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

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听写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几个让大家思考的问题,爸爸是不是只在赞美白杨树呢?他的话里有没有其他更深刻的含义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吧。

二 品读课文,交流体会。

1. 给学生播放录音,学生们闭上眼睛挺录音,脑海中会有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高大挺秀)

2. 你是怎么感受到白杨的高大挺秀的呢?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却是如此的挺拔,在戈壁中,越发显出白杨的高大挺秀。)

3.爸爸看到白杨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读一读第三段。注意体会“高大挺秀”。

4. 读一读四至十三段,注意思考:兄妹俩讨论白杨的时候,是什么让爸爸的表情严肃起来的呢?

三.理解深读,深悟文意。

1. 找出爸爸说的话,数一数共有几句?并思考从爸爸的话里能分析出白杨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2.再读一次,找出描写白杨树生命力强的句子。勾出来,并想一想这些句子是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换人称读一读爸爸的话。把“它”换成“你”。

5. 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6. 读一读课文第十六段和第十四段。注意进行比较。爸爸到底想要表现什么?他和白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都是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一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不能实现呢?为什么?

学生: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艰苦的生活,并且能像白杨一样坚强地生活下去。

(2)重点读一读“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总结:大白杨就像是父母,小白杨就像是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一定能成长成为国家最需要的人。

四.总结全文,体会中心。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板书设计

3. 白 杨

白杨:高大挺秀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茁壮成长

爸爸: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课后反思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而《白杨》这篇课文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首先先读课文,让学生说讲了什么事.然后理解白杨精神.最后教育要做一个向孩子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人. 学生对白杨的


相关内容

  • [白杨]课时教学设计4
  • <白杨>课时教学设计 总的说明 一.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这"诗意"不是别的,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 ...

  •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学案例与反思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 陕西省潼关县中心小学 陈颖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人物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描写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言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深度.教学 ...

  • [白杨]教学设计及反思
  • <白杨>教学设计及反思 语文课题组 石云荣 一.教材依据 该课程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白杨>.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 ...

  • 白杨教学设计
  • <白杨>教学设计 卢世彬 电话:[1**********] 城口县周溪乡中心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 ...

  •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3白杨
  •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3白杨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 ...

  • 小熊和小鹿教学设计
  •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白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 ...

  • [白杨]一文的教学设计
  • <白杨>一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 ...

  • [教学设计]白杨_语文_小学_张玉翠_3705020604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教学设计 执教人:牛庄镇西范小学 张玉翠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 ...

  • 白杨观课报告0
  • <白杨>观课报告 张乃启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行文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整篇文章清新流畅,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神态刻画都突出体现人物特点,有许多句子含义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