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荆轲:莫言为何自己揭批自己?

《我们的荆轲》是莫言第一部剧作集,当然也是莫言获诺奖后出版的第一部新作。当我第一时间拿到这本书,看到30多页的时候,我大笑不已,莫言的著作一直缺少直白的幽默,《我们的荆轲》除外,太欢乐了。看到50多页的时候,我脊梁骨开始冒凉风,天,莫言哪里是写侠义之道啊,分明是炮轰文坛的名利场,揭批文坛老将新少们,为了追名逐利,尽情表演。还没看完,我就给此书的编辑红雪说,这是影射文学圈啊。红雪一脸坏笑,不明确回答。当我看完《我们的荆轲》,原先有过度诠释的忐忑感没有了,《我们的荆轲》就是对自我的批判,然后延伸到文坛,在扒文学圈那层华丽丽的外衣。

准确地说,莫言的《我们的荆轲》不是一部历史剧,而是莫言版的“大话西游”。故事取材于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只要是识文断字的人,大致都知道。剧中大部分人物也是来自司马迁《史记》的典故,如果老老实实忠实原著,莫言不会占什么便宜。但《我们的荆轲》脱离了历史事件,用穿越时空的后现代舞台,全面解构荆轲和一帮侠客的精神世界。《我们的荆轲》几乎具备了后现代所有的元素:离散、游戏、夸张、嘲讽以及无厘头。和莫言其他著作相比,《我们的荆轲》没有《红高粱》的狂狼和炙热,但多了一层冷静和审视,没有《檀香刑》华丽和残忍,多了一层含蓄和幽默,也没有《透明的红萝卜》迷离和压抑,多了一层明晰和精准。

剧作对话基本上是当代语言,甚至出现了网络流行语,一开始就出现高渐离用现代腔唱:“没有亲戚当大官,没有兄弟做大款,没有哥们是大腕,要想出名难上难……”此剧一开始,就不局限在历史事件中,让人悟出,这是说当下的事情。如果让我用二个字来总结莫言的《我们的荆轲》,我会选“表演”这二个字,什么意思呢,其实莫言就是揭批文坛实景,把一些追名逐利的人虚伪表演,一览无余呈现出来。剧情很简单,患有失眠症的荆轲等一帮侠客,并没有什么政治信仰,他们为了名动天下,被燕太子收买,计划刺杀秦王,他们不是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而是为了能出名,这帮剑客尽情表演,前后矛盾,表演手段拙劣而怪异,整篇笑点很多,漫画式的夸张有很多,后现代式吊诡有很多。看完后,总觉得没有尽兴,总觉得作者要说什么。

先来说秦舞阳,秦舞阳是名动历史的刺客,但在莫言剧中,他就是一个追名逐利、前后矛盾、见风使舵的小人。秦舞阳背后讥讽荆轲,“提着小磨麻油和绿豆粉丝去拜访名人,哪里有名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看他这失眠症,多半是想出名想出来的。巴结名人是一件可笑事情,可憎的,可耻的。”像充满正义的侠客一样,揭批侠坛的潜规则,指责田光,“凡是想在燕京侠坛立腕扬名的,必须去拜他的码头。”当田光出现的时候,秦舞阳开始结巴了,一个劲的巴结田光,吹捧田光是剑术已达炉火纯青,万马千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对田光一番言论,秦舞阳立即表态,“小子回去就刻到墙上,时时诵读。”为了能和荆轲一起去刺秦王,使劲拍荆轲的马屁,“荆轲,荆大哥,一切听您调遣,您让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决不调皮捣蛋,”最终,秦舞阳哆哆嗦嗦来到秦王殿,在刺秦现场被吓死了。他是命丧于成名的谵妄中。

剧中男一号荆轲,并不是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英雄,相反,他是一个身陷名利场中,不能自拔,从自欺,自省,最后杀身成仁。虚伪、纠结是荆轲的性格特点。和秦舞阳一样,口是心非,背后讥讽田光,说侠士一道,也用不着真才实学,只要出自名门,再加上老不死,到时候就成了大侠了。当面对田光时,换了一副面孔:“我不知燕国有国王和太子,只知燕国有先生。”看到这,我心存悲凉。人活一世,有几个人能做到表里如一?面对权威和权贵,有几个人不是像演员那样更换不同情绪的面孔?

在《我们的荆轲》中,荆轲是以抑郁症患者的身份走上了舞台。失眠、焦虑、头疼、谵妄一直伴随着荆轲到死,在成名之途中,不断异化,眼睛望着金钱和美女,嘴里说拒绝,心里在疯狂渴望金钱和美女,这种自我矛盾不断折磨荆轲,他在与燕姬爱情的博弈中,不断自我救赎,当他发现自己的真身时,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荆轲对燕姬说,我在侠士道理浸淫多年,听到的都是些壮烈的陈词滥调,看到的都是那些装模作样的虚伪嘴脸。习惯成自然,日久天长,我自己也变成这般模样。在赴秦之前,荆轲等待一个虚妄的所谓高人,用独白方式剖析自己,批评自己的虚伪,他说:“如果我将这场戏演完--我会将这场戏演完的,我必须将这场戏演完,为了你们这些可敬的看客。---我知道史官会让我名垂青史,后人会将我奉为英雄。但名垂青史又怎么样?奉为英雄又有什么用?可怕的是在这场戏尚未开演之前,我已经厌恶了我扮演的角色,可怕的是我半生为之奋斗的东西,突然之间变得比鸿毛还轻。”

女一号燕姬是莫言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她是侠坛的一面镜子。以前是秦王的女人,后来秦王把她送给了燕太子,燕太子又转送给了荆轲,就是燕姬毫无留情的趴下了那些侠客追名逐利的伪装,她是荆轲的一面镜子,通过诉说自己被伤害史,使荆轲逐渐摆脱了名利的诱惑,对自己进行自我救赎,发现了自己的真身。她对荆轲说,你们这些所谓的侠士,其实是一些没有是非,没有灵魂、逞匹夫之勇沽名钓誉的可怜虫。最终,荆轲用匕首刺杀了燕姬,理由燕姬是秦王的奸细。荆轲为什么要杀掉燕姬?剧中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是剧中留白比较明显的地方,莫言对此也不清楚具体原因,只说写到此处,就出现了荆轲刺杀燕姬的剧情。实际上,这是典型的镜像作用,燕姬使荆轲的隐藏的虚伪面貌暴露出来,被他人看透的羞辱感折磨着荆轲,有几个人愿意被别人看透内心的龌龊呢?与其说荆轲刺杀燕姬,是断了自己的念想,还不如说荆轲杀掉燕姬灭口,免得她在背后散播自己的虚伪内心。

任何一个文本都隐藏着一种需要唤醒的沉默声音,同样,任何妖魔鬼怪都会在现实中找到原形。读完《我们的荆轲》,大致能明白莫言在说什么,莫言的潜台词,不是给荆轲写野史,莫言当然是说他熟悉的人和事情。《我们的荆轲》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一段话:这部戏里,其实没有一个坏人。这部戏里的人,其实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他人的批判必须建立在对自我批判的基础上。我们呼唤高人,其实是希望我们自己内心的完美。“我们的荆轲”告诉读者的是,荆轲就是你自己。

莫言剧中所谓侠坛,其实就是当下的文坛。莫言在《我们的荆轲》访谈里说:“文坛就是侠坛。这部剧里我的很多理解都是由我所处的文坛触发的。文坛是一个社会圈子,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唱高调的人,也有倚老卖来的人……当年初入文坛,我也想出名,表现自己,后来我慢慢认识到有更高价值的东西等待我去追求。”

既然文坛是侠坛,那么荆轲是谁?莫言并不避讳,说写戏写小说,写道最后,其实都是写自己,要嘛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要嘛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莫言在这部后现代剧作《我们的荆轲》中,解构了侠坛,就是解构文坛,他是通过对自我的解构,来完成剧情演绎的。莫言通过对自己的揭批,炮轰文坛追名逐利的世俗场。

在序言中,莫言很直白地说,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人,写外部世界,这一次是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批评,排出毒素,是一次“将自己当罪人写”的实践。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的内心的阴暗困难。批判他人笔如刀锋,批判自己笔下留情。这是人之常情。……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我们的荆轲》写于莫言获奖之前,也算是莫言对名利场的一番感慨吧。

我们的真身能脱离舞台化的秦舞阳吗?能脱离纠结和矛盾的荆轲镜像吗?为什么要揭批自己?原因很简单,莫言在自我救赎。文坛更需要自我救赎,尤其是山头林立的文学圈。

《我们的荆轲》是莫言第一部剧作集,当然也是莫言获诺奖后出版的第一部新作。当我第一时间拿到这本书,看到30多页的时候,我大笑不已,莫言的著作一直缺少直白的幽默,《我们的荆轲》除外,太欢乐了。看到50多页的时候,我脊梁骨开始冒凉风,天,莫言哪里是写侠义之道啊,分明是炮轰文坛的名利场,揭批文坛老将新少们,为了追名逐利,尽情表演。还没看完,我就给此书的编辑红雪说,这是影射文学圈啊。红雪一脸坏笑,不明确回答。当我看完《我们的荆轲》,原先有过度诠释的忐忑感没有了,《我们的荆轲》就是对自我的批判,然后延伸到文坛,在扒文学圈那层华丽丽的外衣。

准确地说,莫言的《我们的荆轲》不是一部历史剧,而是莫言版的“大话西游”。故事取材于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只要是识文断字的人,大致都知道。剧中大部分人物也是来自司马迁《史记》的典故,如果老老实实忠实原著,莫言不会占什么便宜。但《我们的荆轲》脱离了历史事件,用穿越时空的后现代舞台,全面解构荆轲和一帮侠客的精神世界。《我们的荆轲》几乎具备了后现代所有的元素:离散、游戏、夸张、嘲讽以及无厘头。和莫言其他著作相比,《我们的荆轲》没有《红高粱》的狂狼和炙热,但多了一层冷静和审视,没有《檀香刑》华丽和残忍,多了一层含蓄和幽默,也没有《透明的红萝卜》迷离和压抑,多了一层明晰和精准。

剧作对话基本上是当代语言,甚至出现了网络流行语,一开始就出现高渐离用现代腔唱:“没有亲戚当大官,没有兄弟做大款,没有哥们是大腕,要想出名难上难……”此剧一开始,就不局限在历史事件中,让人悟出,这是说当下的事情。如果让我用二个字来总结莫言的《我们的荆轲》,我会选“表演”这二个字,什么意思呢,其实莫言就是揭批文坛实景,把一些追名逐利的人虚伪表演,一览无余呈现出来。剧情很简单,患有失眠症的荆轲等一帮侠客,并没有什么政治信仰,他们为了名动天下,被燕太子收买,计划刺杀秦王,他们不是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而是为了能出名,这帮剑客尽情表演,前后矛盾,表演手段拙劣而怪异,整篇笑点很多,漫画式的夸张有很多,后现代式吊诡有很多。看完后,总觉得没有尽兴,总觉得作者要说什么。

先来说秦舞阳,秦舞阳是名动历史的刺客,但在莫言剧中,他就是一个追名逐利、前后矛盾、见风使舵的小人。秦舞阳背后讥讽荆轲,“提着小磨麻油和绿豆粉丝去拜访名人,哪里有名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我看他这失眠症,多半是想出名想出来的。巴结名人是一件可笑事情,可憎的,可耻的。”像充满正义的侠客一样,揭批侠坛的潜规则,指责田光,“凡是想在燕京侠坛立腕扬名的,必须去拜他的码头。”当田光出现的时候,秦舞阳开始结巴了,一个劲的巴结田光,吹捧田光是剑术已达炉火纯青,万马千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对田光一番言论,秦舞阳立即表态,“小子回去就刻到墙上,时时诵读。”为了能和荆轲一起去刺秦王,使劲拍荆轲的马屁,“荆轲,荆大哥,一切听您调遣,您让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决不调皮捣蛋,”最终,秦舞阳哆哆嗦嗦来到秦王殿,在刺秦现场被吓死了。他是命丧于成名的谵妄中。

剧中男一号荆轲,并不是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英雄,相反,他是一个身陷名利场中,不能自拔,从自欺,自省,最后杀身成仁。虚伪、纠结是荆轲的性格特点。和秦舞阳一样,口是心非,背后讥讽田光,说侠士一道,也用不着真才实学,只要出自名门,再加上老不死,到时候就成了大侠了。当面对田光时,换了一副面孔:“我不知燕国有国王和太子,只知燕国有先生。”看到这,我心存悲凉。人活一世,有几个人能做到表里如一?面对权威和权贵,有几个人不是像演员那样更换不同情绪的面孔?

在《我们的荆轲》中,荆轲是以抑郁症患者的身份走上了舞台。失眠、焦虑、头疼、谵妄一直伴随着荆轲到死,在成名之途中,不断异化,眼睛望着金钱和美女,嘴里说拒绝,心里在疯狂渴望金钱和美女,这种自我矛盾不断折磨荆轲,他在与燕姬爱情的博弈中,不断自我救赎,当他发现自己的真身时,已经没有回头路了。荆轲对燕姬说,我在侠士道理浸淫多年,听到的都是些壮烈的陈词滥调,看到的都是那些装模作样的虚伪嘴脸。习惯成自然,日久天长,我自己也变成这般模样。在赴秦之前,荆轲等待一个虚妄的所谓高人,用独白方式剖析自己,批评自己的虚伪,他说:“如果我将这场戏演完--我会将这场戏演完的,我必须将这场戏演完,为了你们这些可敬的看客。---我知道史官会让我名垂青史,后人会将我奉为英雄。但名垂青史又怎么样?奉为英雄又有什么用?可怕的是在这场戏尚未开演之前,我已经厌恶了我扮演的角色,可怕的是我半生为之奋斗的东西,突然之间变得比鸿毛还轻。”

女一号燕姬是莫言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她是侠坛的一面镜子。以前是秦王的女人,后来秦王把她送给了燕太子,燕太子又转送给了荆轲,就是燕姬毫无留情的趴下了那些侠客追名逐利的伪装,她是荆轲的一面镜子,通过诉说自己被伤害史,使荆轲逐渐摆脱了名利的诱惑,对自己进行自我救赎,发现了自己的真身。她对荆轲说,你们这些所谓的侠士,其实是一些没有是非,没有灵魂、逞匹夫之勇沽名钓誉的可怜虫。最终,荆轲用匕首刺杀了燕姬,理由燕姬是秦王的奸细。荆轲为什么要杀掉燕姬?剧中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是剧中留白比较明显的地方,莫言对此也不清楚具体原因,只说写到此处,就出现了荆轲刺杀燕姬的剧情。实际上,这是典型的镜像作用,燕姬使荆轲的隐藏的虚伪面貌暴露出来,被他人看透的羞辱感折磨着荆轲,有几个人愿意被别人看透内心的龌龊呢?与其说荆轲刺杀燕姬,是断了自己的念想,还不如说荆轲杀掉燕姬灭口,免得她在背后散播自己的虚伪内心。

任何一个文本都隐藏着一种需要唤醒的沉默声音,同样,任何妖魔鬼怪都会在现实中找到原形。读完《我们的荆轲》,大致能明白莫言在说什么,莫言的潜台词,不是给荆轲写野史,莫言当然是说他熟悉的人和事情。《我们的荆轲》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一段话:这部戏里,其实没有一个坏人。这部戏里的人,其实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他人的批判必须建立在对自我批判的基础上。我们呼唤高人,其实是希望我们自己内心的完美。“我们的荆轲”告诉读者的是,荆轲就是你自己。

莫言剧中所谓侠坛,其实就是当下的文坛。莫言在《我们的荆轲》访谈里说:“文坛就是侠坛。这部剧里我的很多理解都是由我所处的文坛触发的。文坛是一个社会圈子,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唱高调的人,也有倚老卖来的人……当年初入文坛,我也想出名,表现自己,后来我慢慢认识到有更高价值的东西等待我去追求。”

既然文坛是侠坛,那么荆轲是谁?莫言并不避讳,说写戏写小说,写道最后,其实都是写自己,要嘛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要嘛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莫言在这部后现代剧作《我们的荆轲》中,解构了侠坛,就是解构文坛,他是通过对自我的解构,来完成剧情演绎的。莫言通过对自己的揭批,炮轰文坛追名逐利的世俗场。

在序言中,莫言很直白地说,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人,写外部世界,这一次是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批评,排出毒素,是一次“将自己当罪人写”的实践。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的内心的阴暗困难。批判他人笔如刀锋,批判自己笔下留情。这是人之常情。……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我们的荆轲》写于莫言获奖之前,也算是莫言对名利场的一番感慨吧。

我们的真身能脱离舞台化的秦舞阳吗?能脱离纠结和矛盾的荆轲镜像吗?为什么要揭批自己?原因很简单,莫言在自我救赎。文坛更需要自我救赎,尤其是山头林立的文学圈。


相关内容

  • 9句话:莫言经典语录摘录
  • 9句话:莫言经典语录摘录 1.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莫言<檀香刑> 2.轻易不动感情的人,一旦动情,就会地裂山崩,把自己燃烧成一堆灰烬,被他爱上的人,也会被这 ...

  • 揭秘:荆轲刺秦王,为何注定会失败?被杀前,他说了一句实话
  • (图)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六年前,秦国咸阳宫廷发生了一次惊悚的行刺事件.燕国派出的使者兼刺客荆轲,在经过一番拼斗后,功败垂成,不但没能杀死嬴政,而且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行刺宣告失败. 荆轲刺秦为何是这样一个结果?有人说荆轲剑术不精,不是嬴政的对手:有人说荆轲势单力孤,没 ...

  • 论莫言小说的戏剧元素
  • 论莫言小说的戏剧元素--以<檀香刑>和<生死疲劳>为例 摘要:莫言在小说领域可谓名满天下,尤其是诺贝尔奖的获得使他的作品更是被全世界范围内所知晓,但是莫言并非仅仅是个小说家,他还是一位剧作家.他写过<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戏剧作品,而且在戏剧领域他 ...

  • 关于写作,莫言给予我们的启示
  • [导言] 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 [原文] 母 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 ...

  • "单篇目标"在"课程目标"引领下达成
  • 夏坚 蒋银坤 教学过程回放: 师:我们已知道<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分别写了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五位刺客,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只节选了"荆轲刺秦王"这部分.今天的这一课也是学习<(史记)选读>第 ...

  • 对联系的认识
  • 对联系的认识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 联系的哲学概念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

  • 荆轲刺秦,揭秘荆轲刺杀秦王的真正目的
  • 让购物,成为职业www.fenglingou.com 荆轲刺秦,揭秘荆轲刺杀秦王的真正目的 荆轲,姜姓,庆氏(.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荆轲到燕国以后,和当地的狗屠夫及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 ...

  • 不可能处还有多少可能_以严歌苓_陆犯焉识_为中心_李良
  • 不可能处还有多少可能? ---以严歌苓<陆犯焉识>为中心 李 良 摘要:<陆犯焉识>名列2011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榜首.小说颇具特色地以极致 书写手段,在一种算不上具有多少新意的故事基础上实现了当代文学历史中伤痕叙事的超越.不过,在实现了一般人力不能及之后,严歌苓需要稍微 ...

  • 蛙-姑姑形象分析
  • 我的姑姑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她执着 认真个性鲜明 她一生与生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给人幸福的送子观音到让人畏惧的恶魔 出带领队伍强行执行计划生育 出手狠辣的刽子手 年老时唯唯诺诺活在了忏悔与自责之中,与年轻时形成了鲜明对比 <蛙>这部作品里, 莫言通过时代背景.典型人物的客观再现, 还原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