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一种生命现象

死是一种生命现象——于娟《此生未完成》的启示

(2012-06-02 21:14:03)

转载▼

标签:于娟

塞涅卡

梭罗

此生未完成

死亡意思

生命现象

杂谈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中国人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比较讳言生死。实际上,最能触动我们灵魂的,莫过于生的喜悦和死的恐惧。生和死,是人生存过程的两端。海德格尔认为:“在此在身上存在着一种持续的‘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随着死亡告终。”反过来说就是:“日常生活却恰恰是生与死‘之间’的存在。”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用常人的观点来理解,是说此生还有许多遗憾难以完成;用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理解,则包含着“尚未”,也就是生命的“不完整”。此在的完成——死,意味着不再此在。说得通俗点,就是死标志生存过程的完整性,却又意味着生的否定。正因为死是生的否定,一般人都不敢直面死亡。但是,生和死相反相生,没有死就没有生。探究死亡是为了学习生存。死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不是自身可以经验的,只能通过他人的死亡过程来经验。因此,于娟痛心疾首地说:“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于娟忍受着痛苦,把她的生死过程写下来,真是功德无量。她柔弱的生命,她的惊心动魄的生与死,让我们触摸到生存的本质,探究活着的意义。她留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从她的启示中,可以概括出三条经验,一个结论。

一、死并不可怕,“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对于死亡的恐惧,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人之不同于动物的是,人可以随着年岁的增长,加深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同时更加加深对生命的留恋。叔本华因此论断:“我们的整个自在的本质就是生存意欲。”“尽管这一生存始终是那样短暂、不确定和充满苦涩”,我们仍然认为活着就好。然而,死亡是人世间最最平等的东西,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死亡都终究要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死并不可怕,你怕它也会来。于娟的生与死,却让我们更深地领略塞涅卡的话:“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癌症的骨转移,令于娟全身骨痛,痛到九死一生。她的生命日记,给我们展示了病魔对人的所有摧残,和她与病魔斗争的无比勇敢。“地狱一样的化疗”,让她“脊椎和肋骨稍一震动,便有可能痛得晕厥过去”。哪怕“在无助而无边的疼痛里”,她依然坚持化疗,想要活下去。是什么支撑着她?因为爱,因为有太多的留恋。

我们一生,不知要看到多少人在身边逝去。其中最可怕的死,莫过于癌症病人。生命就像一棵大树,被白蚁咬啮树心树髓直到蛀蚀得成为一堆木屑。整个过程真是无比痛苦,无比怵目惊心。而病人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仍然不放弃求生的念头,更加让人揪心。像于娟一样,经历着生不如死的过程。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是不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死其实不是最可怕的!死亡的恐惧,唤醒我们的死亡意识,而死亡意识极大地激发我们的生存意欲,加深我们对生的留恋,并且激励我们探究生存的意义。

二、没有什么可以带走,要学会放下。

没有什么可以带走。谁都知道这句话,但是不是死到临头,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体悟。我们总是像孩子一样,拼命地想要拥有一切。我们在名利场上打滚,争得遍体鳞伤,依然乐此不疲。只有到了于娟那样的境地,才会明白一切都是浮云。她“生病之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性格不好”。比如“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到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大局,太过喜欢操心,太过不甘心碌碌无为”。“简而言之”,就是“之前看不穿”。

于娟的“看不穿”,并不是最严重的。我们的生命有太多的负累,源于我们的价值观。前次去文理学院听问津者的讲座。在最后学生提问交流环节,有位学生说他以及他身边的所有同学都不快乐,都因为前途的迷茫而处在无边的焦虑中。他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大学生应当是最快乐的人,为什么他们不快乐呢?表层的原因是教育问题,我们的学校总是教育学生怎样出人头地,而不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价值观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平等,是个典型的金字塔形精英社会,平头百姓是得不到尊重的。每个人都欣羡财富和权力,每个人都不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想着压别人一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定位不准,而处在焦虑中。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不管他是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乐天安命。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我们的宿命。我们要想改变谈何容易。我们只有先拯救自己,求诸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强大,学会放下。我有一个朋友,他认为他的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子,干脆就没让他上大学,而是让他高中毕业到工厂做工。现在他儿子既没有买房子,也没有买车子,一样结婚生子,小日子其乐融融。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态,你一开始就不要和别人比,一样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称心如意的生活状态。你只要自己称心如意就行,何必在意别人怎么看?

我们学会放下,减轻生命的负累,一定会觉得身心轻松,更容易得到快乐。

三、学会简单地生活,珍惜每一天。

梭罗高声疾呼:“简单,简单,简单啊……简单化,简单化!”他平静地隐居在瓦尔登湖边,实践他倡导的简朴生活方式,向自己和同时代的人们证明,离开通常的舒适品和奢侈品,他仍然可以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梭罗用行动反抗过度的物质享乐。大自然的简朴、宁静、明丽,让他在物质生活降到最低时,仍然感受到无比的欢乐。他的行为证明,人在温饱得以保证之后,精神愉悦就应当上升为第一需求。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禅,更早教导我们以平静、轻松、简单而纯粹的态度,消解我们因极力追求占有、支配而起的烦恼和压力。

至少有90%的人,只能做平常人。偏偏这个崇尚精英的社会却倡导所有人都不平常,搞得我们的生活像北京街头的车流,永远处于拥堵的状态。我们怎么可能快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钱统治一切的社会,我们只有调适自己的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不要等到接近终点才明白。于娟就有这样的体悟和感受:“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来,索性简单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乐。”索性简单了,人才会明白,生命的附丽其实并不多。最后属于你的,让你快乐的,只有你爱的和爱你的,很少很少。我们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那么,我们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呢?从苏格拉底和孔子开始,探讨生存意义的典籍汗牛充栋。苏格拉底主张肉体和灵魂分开,死通向灵魂不朽。孔子主张人一生都要用来完成君子人格。我认为前者渺不可知,后者真的太难。我认为还是耶稣的主张简单易行——传递爱[①]。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需要你的爱,你的人生就有意义和价值。如果你传递的爱更大更广,你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更大。于娟有一段话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这是一个女儿和母亲的爱的双重施予。

一个人即使能活一百年,也只有三万六千五百天。我们要学会珍惜而不浪费。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尽自己的本分,珍惜每一天。

结论:快快乐乐地活,痛痛快快地死。这个结论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能不能痛痛快快地死,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至少可以做到快快乐乐地活。当然,不管是死是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的尊严。《入殓师》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展开了。

[①]保罗有关基督之爱的描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13:4-8

死是一种生命现象——于娟《此生未完成》的启示

(2012-06-02 21:14:03)

转载▼

标签:于娟

塞涅卡

梭罗

此生未完成

死亡意思

生命现象

杂谈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中国人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比较讳言生死。实际上,最能触动我们灵魂的,莫过于生的喜悦和死的恐惧。生和死,是人生存过程的两端。海德格尔认为:“在此在身上存在着一种持续的‘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随着死亡告终。”反过来说就是:“日常生活却恰恰是生与死‘之间’的存在。”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用常人的观点来理解,是说此生还有许多遗憾难以完成;用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理解,则包含着“尚未”,也就是生命的“不完整”。此在的完成——死,意味着不再此在。说得通俗点,就是死标志生存过程的完整性,却又意味着生的否定。正因为死是生的否定,一般人都不敢直面死亡。但是,生和死相反相生,没有死就没有生。探究死亡是为了学习生存。死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不是自身可以经验的,只能通过他人的死亡过程来经验。因此,于娟痛心疾首地说:“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于娟忍受着痛苦,把她的生死过程写下来,真是功德无量。她柔弱的生命,她的惊心动魄的生与死,让我们触摸到生存的本质,探究活着的意义。她留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从她的启示中,可以概括出三条经验,一个结论。

一、死并不可怕,“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对于死亡的恐惧,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人之不同于动物的是,人可以随着年岁的增长,加深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同时更加加深对生命的留恋。叔本华因此论断:“我们的整个自在的本质就是生存意欲。”“尽管这一生存始终是那样短暂、不确定和充满苦涩”,我们仍然认为活着就好。然而,死亡是人世间最最平等的东西,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死亡都终究要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死并不可怕,你怕它也会来。于娟的生与死,却让我们更深地领略塞涅卡的话:“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癌症的骨转移,令于娟全身骨痛,痛到九死一生。她的生命日记,给我们展示了病魔对人的所有摧残,和她与病魔斗争的无比勇敢。“地狱一样的化疗”,让她“脊椎和肋骨稍一震动,便有可能痛得晕厥过去”。哪怕“在无助而无边的疼痛里”,她依然坚持化疗,想要活下去。是什么支撑着她?因为爱,因为有太多的留恋。

我们一生,不知要看到多少人在身边逝去。其中最可怕的死,莫过于癌症病人。生命就像一棵大树,被白蚁咬啮树心树髓直到蛀蚀得成为一堆木屑。整个过程真是无比痛苦,无比怵目惊心。而病人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仍然不放弃求生的念头,更加让人揪心。像于娟一样,经历着生不如死的过程。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是不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死其实不是最可怕的!死亡的恐惧,唤醒我们的死亡意识,而死亡意识极大地激发我们的生存意欲,加深我们对生的留恋,并且激励我们探究生存的意义。

二、没有什么可以带走,要学会放下。

没有什么可以带走。谁都知道这句话,但是不是死到临头,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体悟。我们总是像孩子一样,拼命地想要拥有一切。我们在名利场上打滚,争得遍体鳞伤,依然乐此不疲。只有到了于娟那样的境地,才会明白一切都是浮云。她“生病之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性格不好”。比如“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到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大局,太过喜欢操心,太过不甘心碌碌无为”。“简而言之”,就是“之前看不穿”。

于娟的“看不穿”,并不是最严重的。我们的生命有太多的负累,源于我们的价值观。前次去文理学院听问津者的讲座。在最后学生提问交流环节,有位学生说他以及他身边的所有同学都不快乐,都因为前途的迷茫而处在无边的焦虑中。他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大学生应当是最快乐的人,为什么他们不快乐呢?表层的原因是教育问题,我们的学校总是教育学生怎样出人头地,而不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价值观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平等,是个典型的金字塔形精英社会,平头百姓是得不到尊重的。每个人都欣羡财富和权力,每个人都不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想着压别人一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定位不准,而处在焦虑中。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不管他是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乐天安命。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我们的宿命。我们要想改变谈何容易。我们只有先拯救自己,求诸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强大,学会放下。我有一个朋友,他认为他的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子,干脆就没让他上大学,而是让他高中毕业到工厂做工。现在他儿子既没有买房子,也没有买车子,一样结婚生子,小日子其乐融融。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态,你一开始就不要和别人比,一样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称心如意的生活状态。你只要自己称心如意就行,何必在意别人怎么看?

我们学会放下,减轻生命的负累,一定会觉得身心轻松,更容易得到快乐。

三、学会简单地生活,珍惜每一天。

梭罗高声疾呼:“简单,简单,简单啊……简单化,简单化!”他平静地隐居在瓦尔登湖边,实践他倡导的简朴生活方式,向自己和同时代的人们证明,离开通常的舒适品和奢侈品,他仍然可以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梭罗用行动反抗过度的物质享乐。大自然的简朴、宁静、明丽,让他在物质生活降到最低时,仍然感受到无比的欢乐。他的行为证明,人在温饱得以保证之后,精神愉悦就应当上升为第一需求。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禅,更早教导我们以平静、轻松、简单而纯粹的态度,消解我们因极力追求占有、支配而起的烦恼和压力。

至少有90%的人,只能做平常人。偏偏这个崇尚精英的社会却倡导所有人都不平常,搞得我们的生活像北京街头的车流,永远处于拥堵的状态。我们怎么可能快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钱统治一切的社会,我们只有调适自己的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不要等到接近终点才明白。于娟就有这样的体悟和感受:“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来,索性简单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乐。”索性简单了,人才会明白,生命的附丽其实并不多。最后属于你的,让你快乐的,只有你爱的和爱你的,很少很少。我们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那么,我们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呢?从苏格拉底和孔子开始,探讨生存意义的典籍汗牛充栋。苏格拉底主张肉体和灵魂分开,死通向灵魂不朽。孔子主张人一生都要用来完成君子人格。我认为前者渺不可知,后者真的太难。我认为还是耶稣的主张简单易行——传递爱[①]。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需要你的爱,你的人生就有意义和价值。如果你传递的爱更大更广,你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更大。于娟有一段话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这是一个女儿和母亲的爱的双重施予。

一个人即使能活一百年,也只有三万六千五百天。我们要学会珍惜而不浪费。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尽自己的本分,珍惜每一天。

结论:快快乐乐地活,痛痛快快地死。这个结论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能不能痛痛快快地死,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至少可以做到快快乐乐地活。当然,不管是死是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的尊严。《入殓师》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展开了。

[①]保罗有关基督之爱的描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13:4-8


相关内容

  • 动物植物和我们教案
  • <动物.植物和我们> 舟渔子弟学校 王娜 活动目标: 1.感受动植物的生命现象,知道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维系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人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懂得要爱护动植物,对破坏植物.残杀动物的行为表示气愤,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做到爱护动植物,不做破坏动植物生态环境的事,积极参 ...

  • 庄子的生存智慧
  • 庄子的生存智慧 摘要 庄子尚道,所以庄子的智慧极富道家的自然旨趣.且不说庄子作逍遥游时羽化登仙的那份绝尘飘逸,单是他与惠施的濠上之游,就足使我们于儵鱼的从容出游当中,领略到自然予于生命的盎然情趣,感慨人生的万种情态和叠出的智慧. 当庄子试图化解缠绕于生命之中的私心成见时,他发现源于生命的直觉才是最真 ...

  • 七年级生物奇妙的生命现象复习检测题及答案
  • 七年级生物奇妙的生命现象复习题 第一章 奇妙的生命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研究光照对黄粉虫生活影响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 ...

  • 让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修定稿
  • 让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 沧县实验小学 苏俊静 一.主题的提出 1.水的重要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 水的现状及预测: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 .据预测到2050年,人们将被迫成为素食主义者才能生存下去. 3.教育现状: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很薄弱,浪费水的现象 ...

  • 生命权的宪法保障
  • 摘要:生命是人类最神圣的权利,保障生命权是人类发展的基石.由于生命权的重要性,所以在宪法中应当规定对生命权的保障.文章介绍了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含义,并且阐述了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必要性.同时对于完善我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生命权:宪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D911文献标识码:A文 ...

  • 内经生命哲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关系探究
  • 临近毕业了,大家的论文写好了吗,下文是内经生命哲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关系,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黄帝内经>生命哲学体系,是中国古圣先贤立足于客观事实之上的伟大创造,是其伟大智慧的结晶.它对于现代生命科学,依然具有伟大意义.但是现代人要理解,并接受此一遗产,必须克服一些思想障碍. 最大的障碍 ...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指导与范文
  • 让生命绽放--习作指导 学习目标: 1.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启发学生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特点──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记叙具体,能写出自己真实 ...

  • 浅谈珍爱生命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 [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思想素质的提高对学校工作和社会发展有良性的影响. [关键词]珍爱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正文: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后,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并且取得成效,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

  •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思品期中复习提纲
  • 七年级下册思品期中复习提纲 第14课 生命只有一次 1.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东西.地球上的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如何理解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人海茫茫,找不出没有任何差异的两个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任何代价都换不来. 3.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热 ...

  • 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检测题(含答案).doc
  •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 1. 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 B .生物能长大,非生物不能长大 C .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非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 2. 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分类的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