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一种生命现象——于娟《此生未完成》的启示
(2012-06-02 21:14:03)
转载▼
标签:于娟
塞涅卡
梭罗
此生未完成
死亡意思
生命现象
杂谈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中国人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比较讳言生死。实际上,最能触动我们灵魂的,莫过于生的喜悦和死的恐惧。生和死,是人生存过程的两端。海德格尔认为:“在此在身上存在着一种持续的‘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随着死亡告终。”反过来说就是:“日常生活却恰恰是生与死‘之间’的存在。”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用常人的观点来理解,是说此生还有许多遗憾难以完成;用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理解,则包含着“尚未”,也就是生命的“不完整”。此在的完成——死,意味着不再此在。说得通俗点,就是死标志生存过程的完整性,却又意味着生的否定。正因为死是生的否定,一般人都不敢直面死亡。但是,生和死相反相生,没有死就没有生。探究死亡是为了学习生存。死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不是自身可以经验的,只能通过他人的死亡过程来经验。因此,于娟痛心疾首地说:“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于娟忍受着痛苦,把她的生死过程写下来,真是功德无量。她柔弱的生命,她的惊心动魄的生与死,让我们触摸到生存的本质,探究活着的意义。她留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从她的启示中,可以概括出三条经验,一个结论。
一、死并不可怕,“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对于死亡的恐惧,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人之不同于动物的是,人可以随着年岁的增长,加深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同时更加加深对生命的留恋。叔本华因此论断:“我们的整个自在的本质就是生存意欲。”“尽管这一生存始终是那样短暂、不确定和充满苦涩”,我们仍然认为活着就好。然而,死亡是人世间最最平等的东西,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死亡都终究要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死并不可怕,你怕它也会来。于娟的生与死,却让我们更深地领略塞涅卡的话:“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癌症的骨转移,令于娟全身骨痛,痛到九死一生。她的生命日记,给我们展示了病魔对人的所有摧残,和她与病魔斗争的无比勇敢。“地狱一样的化疗”,让她“脊椎和肋骨稍一震动,便有可能痛得晕厥过去”。哪怕“在无助而无边的疼痛里”,她依然坚持化疗,想要活下去。是什么支撑着她?因为爱,因为有太多的留恋。
我们一生,不知要看到多少人在身边逝去。其中最可怕的死,莫过于癌症病人。生命就像一棵大树,被白蚁咬啮树心树髓直到蛀蚀得成为一堆木屑。整个过程真是无比痛苦,无比怵目惊心。而病人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仍然不放弃求生的念头,更加让人揪心。像于娟一样,经历着生不如死的过程。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是不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死其实不是最可怕的!死亡的恐惧,唤醒我们的死亡意识,而死亡意识极大地激发我们的生存意欲,加深我们对生的留恋,并且激励我们探究生存的意义。
二、没有什么可以带走,要学会放下。
没有什么可以带走。谁都知道这句话,但是不是死到临头,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体悟。我们总是像孩子一样,拼命地想要拥有一切。我们在名利场上打滚,争得遍体鳞伤,依然乐此不疲。只有到了于娟那样的境地,才会明白一切都是浮云。她“生病之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性格不好”。比如“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到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大局,太过喜欢操心,太过不甘心碌碌无为”。“简而言之”,就是“之前看不穿”。
于娟的“看不穿”,并不是最严重的。我们的生命有太多的负累,源于我们的价值观。前次去文理学院听问津者的讲座。在最后学生提问交流环节,有位学生说他以及他身边的所有同学都不快乐,都因为前途的迷茫而处在无边的焦虑中。他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大学生应当是最快乐的人,为什么他们不快乐呢?表层的原因是教育问题,我们的学校总是教育学生怎样出人头地,而不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价值观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平等,是个典型的金字塔形精英社会,平头百姓是得不到尊重的。每个人都欣羡财富和权力,每个人都不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想着压别人一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定位不准,而处在焦虑中。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不管他是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乐天安命。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我们的宿命。我们要想改变谈何容易。我们只有先拯救自己,求诸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强大,学会放下。我有一个朋友,他认为他的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子,干脆就没让他上大学,而是让他高中毕业到工厂做工。现在他儿子既没有买房子,也没有买车子,一样结婚生子,小日子其乐融融。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态,你一开始就不要和别人比,一样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称心如意的生活状态。你只要自己称心如意就行,何必在意别人怎么看?
我们学会放下,减轻生命的负累,一定会觉得身心轻松,更容易得到快乐。
三、学会简单地生活,珍惜每一天。
梭罗高声疾呼:“简单,简单,简单啊……简单化,简单化!”他平静地隐居在瓦尔登湖边,实践他倡导的简朴生活方式,向自己和同时代的人们证明,离开通常的舒适品和奢侈品,他仍然可以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梭罗用行动反抗过度的物质享乐。大自然的简朴、宁静、明丽,让他在物质生活降到最低时,仍然感受到无比的欢乐。他的行为证明,人在温饱得以保证之后,精神愉悦就应当上升为第一需求。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禅,更早教导我们以平静、轻松、简单而纯粹的态度,消解我们因极力追求占有、支配而起的烦恼和压力。
至少有90%的人,只能做平常人。偏偏这个崇尚精英的社会却倡导所有人都不平常,搞得我们的生活像北京街头的车流,永远处于拥堵的状态。我们怎么可能快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钱统治一切的社会,我们只有调适自己的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不要等到接近终点才明白。于娟就有这样的体悟和感受:“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来,索性简单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乐。”索性简单了,人才会明白,生命的附丽其实并不多。最后属于你的,让你快乐的,只有你爱的和爱你的,很少很少。我们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那么,我们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呢?从苏格拉底和孔子开始,探讨生存意义的典籍汗牛充栋。苏格拉底主张肉体和灵魂分开,死通向灵魂不朽。孔子主张人一生都要用来完成君子人格。我认为前者渺不可知,后者真的太难。我认为还是耶稣的主张简单易行——传递爱[①]。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需要你的爱,你的人生就有意义和价值。如果你传递的爱更大更广,你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更大。于娟有一段话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这是一个女儿和母亲的爱的双重施予。
一个人即使能活一百年,也只有三万六千五百天。我们要学会珍惜而不浪费。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尽自己的本分,珍惜每一天。
结论:快快乐乐地活,痛痛快快地死。这个结论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能不能痛痛快快地死,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至少可以做到快快乐乐地活。当然,不管是死是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的尊严。《入殓师》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展开了。
[①]保罗有关基督之爱的描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13:4-8
死是一种生命现象——于娟《此生未完成》的启示
(2012-06-02 21:14:03)
转载▼
标签:于娟
塞涅卡
梭罗
此生未完成
死亡意思
生命现象
杂谈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中国人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比较讳言生死。实际上,最能触动我们灵魂的,莫过于生的喜悦和死的恐惧。生和死,是人生存过程的两端。海德格尔认为:“在此在身上存在着一种持续的‘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随着死亡告终。”反过来说就是:“日常生活却恰恰是生与死‘之间’的存在。”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用常人的观点来理解,是说此生还有许多遗憾难以完成;用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理解,则包含着“尚未”,也就是生命的“不完整”。此在的完成——死,意味着不再此在。说得通俗点,就是死标志生存过程的完整性,却又意味着生的否定。正因为死是生的否定,一般人都不敢直面死亡。但是,生和死相反相生,没有死就没有生。探究死亡是为了学习生存。死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不是自身可以经验的,只能通过他人的死亡过程来经验。因此,于娟痛心疾首地说:“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于娟忍受着痛苦,把她的生死过程写下来,真是功德无量。她柔弱的生命,她的惊心动魄的生与死,让我们触摸到生存的本质,探究活着的意义。她留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从她的启示中,可以概括出三条经验,一个结论。
一、死并不可怕,“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对于死亡的恐惧,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人之不同于动物的是,人可以随着年岁的增长,加深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同时更加加深对生命的留恋。叔本华因此论断:“我们的整个自在的本质就是生存意欲。”“尽管这一生存始终是那样短暂、不确定和充满苦涩”,我们仍然认为活着就好。然而,死亡是人世间最最平等的东西,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死亡都终究要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死并不可怕,你怕它也会来。于娟的生与死,却让我们更深地领略塞涅卡的话:“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癌症的骨转移,令于娟全身骨痛,痛到九死一生。她的生命日记,给我们展示了病魔对人的所有摧残,和她与病魔斗争的无比勇敢。“地狱一样的化疗”,让她“脊椎和肋骨稍一震动,便有可能痛得晕厥过去”。哪怕“在无助而无边的疼痛里”,她依然坚持化疗,想要活下去。是什么支撑着她?因为爱,因为有太多的留恋。
我们一生,不知要看到多少人在身边逝去。其中最可怕的死,莫过于癌症病人。生命就像一棵大树,被白蚁咬啮树心树髓直到蛀蚀得成为一堆木屑。整个过程真是无比痛苦,无比怵目惊心。而病人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仍然不放弃求生的念头,更加让人揪心。像于娟一样,经历着生不如死的过程。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是不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死其实不是最可怕的!死亡的恐惧,唤醒我们的死亡意识,而死亡意识极大地激发我们的生存意欲,加深我们对生的留恋,并且激励我们探究生存的意义。
二、没有什么可以带走,要学会放下。
没有什么可以带走。谁都知道这句话,但是不是死到临头,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体悟。我们总是像孩子一样,拼命地想要拥有一切。我们在名利场上打滚,争得遍体鳞伤,依然乐此不疲。只有到了于娟那样的境地,才会明白一切都是浮云。她“生病之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性格不好”。比如“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到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大局,太过喜欢操心,太过不甘心碌碌无为”。“简而言之”,就是“之前看不穿”。
于娟的“看不穿”,并不是最严重的。我们的生命有太多的负累,源于我们的价值观。前次去文理学院听问津者的讲座。在最后学生提问交流环节,有位学生说他以及他身边的所有同学都不快乐,都因为前途的迷茫而处在无边的焦虑中。他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大学生应当是最快乐的人,为什么他们不快乐呢?表层的原因是教育问题,我们的学校总是教育学生怎样出人头地,而不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价值观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平等,是个典型的金字塔形精英社会,平头百姓是得不到尊重的。每个人都欣羡财富和权力,每个人都不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想着压别人一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定位不准,而处在焦虑中。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不管他是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每个人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乐天安命。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我们的宿命。我们要想改变谈何容易。我们只有先拯救自己,求诸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强大,学会放下。我有一个朋友,他认为他的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子,干脆就没让他上大学,而是让他高中毕业到工厂做工。现在他儿子既没有买房子,也没有买车子,一样结婚生子,小日子其乐融融。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态,你一开始就不要和别人比,一样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称心如意的生活状态。你只要自己称心如意就行,何必在意别人怎么看?
我们学会放下,减轻生命的负累,一定会觉得身心轻松,更容易得到快乐。
三、学会简单地生活,珍惜每一天。
梭罗高声疾呼:“简单,简单,简单啊……简单化,简单化!”他平静地隐居在瓦尔登湖边,实践他倡导的简朴生活方式,向自己和同时代的人们证明,离开通常的舒适品和奢侈品,他仍然可以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梭罗用行动反抗过度的物质享乐。大自然的简朴、宁静、明丽,让他在物质生活降到最低时,仍然感受到无比的欢乐。他的行为证明,人在温饱得以保证之后,精神愉悦就应当上升为第一需求。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禅,更早教导我们以平静、轻松、简单而纯粹的态度,消解我们因极力追求占有、支配而起的烦恼和压力。
至少有90%的人,只能做平常人。偏偏这个崇尚精英的社会却倡导所有人都不平常,搞得我们的生活像北京街头的车流,永远处于拥堵的状态。我们怎么可能快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钱统治一切的社会,我们只有调适自己的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不要等到接近终点才明白。于娟就有这样的体悟和感受:“这场癌症却让我不得不放下一切。如此一来,索性简单了,索性真的很容易快乐。”索性简单了,人才会明白,生命的附丽其实并不多。最后属于你的,让你快乐的,只有你爱的和爱你的,很少很少。我们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那么,我们生存的意义在哪里呢?从苏格拉底和孔子开始,探讨生存意义的典籍汗牛充栋。苏格拉底主张肉体和灵魂分开,死通向灵魂不朽。孔子主张人一生都要用来完成君子人格。我认为前者渺不可知,后者真的太难。我认为还是耶稣的主张简单易行——传递爱[①]。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需要你的爱,你的人生就有意义和价值。如果你传递的爱更大更广,你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更大。于娟有一段话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这是一个女儿和母亲的爱的双重施予。
一个人即使能活一百年,也只有三万六千五百天。我们要学会珍惜而不浪费。我们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尽自己的本分,珍惜每一天。
结论:快快乐乐地活,痛痛快快地死。这个结论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能不能痛痛快快地死,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至少可以做到快快乐乐地活。当然,不管是死是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的尊严。《入殓师》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展开了。
[①]保罗有关基督之爱的描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