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变换及其应用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年第3期

竞赛园地

21  

 

平移变换及其应用

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 桂文通

  (本讲适合初中)

前苏联数学家亚格龙将几何学定义为:几何学是研究几何图形在运动中不变的那些性质的学科. 我们把几何图形的运动叫做“几何变换”, 常见的几何变换有平移、对称与旋转, 它们都是“保距变换”, 即一个几何图形运动到一个新的位置时, 这个图形上任意两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本文就平移变换在解竞赛题中的应用加以介绍.

说明, 以上两例都是通过平移将分散的条件进行集中.

2 综合运用

例3 如图3, 设P 、Q 为线段

B C 上的两定点, 且B P =CQ , A

为B C 外一动点, 当A 运动∠BA =∠CA Q 时, :等的两角所对的线段相等, 可平移QC , 使QC 成为B P , 则A 1P =A C 、∠CA Q =∠PA 1B =∠BA P.

∴B 、P 、A 、A 1四点共圆, 易证AB =A 1P =A C , ∴△AB C 是等腰三角形.

说明:通过平移三角形, 使相等角的对边为同一线段, 从而利用四点共圆推出边与边的关系.

例4 如图4, A 、B 两村之间有两条平行的河(一条河宽为a , 河岸分别为l 1、l 2, 另一河宽为b , 河岸分别为l 3、

l 4) , 从A 到B 要修两条垂直

1 基础知识

平移变换是使图形F 1一距离得到图形F 2. 质:

(1) (2) .

例1 图1, 六边形

AB CD EF 中, AB ∥D E 、B C ∥EF 、CD ∥A F , 对边之差EF -B C =AB -D E =CD -A F >0, 求

证:该六边形各内角都相等.

导析:由已知条件中的对边

互相平行、各对边之差相等的条件, 可以利用平移变换, 将各对边之差的线段表示出来.

将AB 沿B C 平移到PC , 有PC ∥D E , 再将CD 沿

D E 平移到ER , 且R 在PC 上, 过A 、P 作线段A Q 交ER 于Q , 易证△PQ R 是等边三角形, 再由平行四边形

于河岸的桥, 要使路程最近, 请你设计修桥地点, 并说明理由.

(1986年宿州市初中数学竞赛

题)

导析:若桥分别为M 1M 、N 1N , 则从A 到B 走的路线是A M 1M N N 1B , 而M 1M =a 、N 1N =b. 要使路

程最近, 只需A M 1+M N +N 1B 最短, 此时三线段应在同一平行方向上, 不妨设想先“过桥”, 即平移M 1M 于A A 1、平移N 1N 于B 1B , 从A 1到B 1是余下的路程, 连A 1B 1的线段是最短的. 此时线段A 1B 1与河岸l 2、l 3的交点M 、

N 就是修桥的位置.

说明:要善于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注意“最短路程”的内在含义.

例5 已知平面上n 条直线两两相交, 求证:它们

的交角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

n

的性质推出六边形各内角都等于120°.

例2 如图2, 在矩形AB CD 内有任一点M , 证明:存在一个四边形, 使其边长分别等于M 到A 、

B 、C 、D 的距离, 对角线互相垂

直, 且长度分别等于AB 、B C 的长.

导析:要使与M 点的有关的

四条线段MA 、MB 、M C 、MD 集中成为一个四边形的边, 平移△AB M , 使AB 与DC 重合, 连结M M 1, 可证四边形DM CM 1是所求的四边形.

  22 

竞赛园地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年第3期

60°, E 、M 、F 、N 分别为AB 、B C 、CD 、DA 的中点, 已) . 知B C =7, M N =3, 则EF 的值为(  

(199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1994年天津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导析:平面上n 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角4[(n

-1) +(n -2) +…+2+1]=2n (n -1) 个. 在平面上

任意取一点O , 将n 条直线平移, 使它们都过O 点, 成为交于O 点的n 条直线, 于是这n 条直线将以O

为顶点的周角分为2n 个. 不妨设这2n 个角为α1, α2, …, α2n , 由平行线性质得, 这2n 个角中的每一个都与

2n (n -1) 个交角中的一个相等. 若这2n 个角中的每

=n

A. 4  B. 4

  C. 5  D. 62

2. 如图6, 正方形O PQ R 内接△AB C , 已知

△A OR 、△BO P 、△CRQ 的面积分别为S 1=1、S 2=3、

) . S 3=1, 那么正方形O PQ R 的边长是(  

(1991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

一角都大于

n

360°, 产生矛盾.

, 则a 1+a 2+…+a 2n >2n 试题)

A.    B. C. 2   D. 3

3. 已知六边形内角都是120°, 19、9, 厘米.

(“)

说明:平移后直接证明难以入手, 我们可以坚持“正难则反”的原则.

例6 如图5, △AB C 的周长为1992cm , 一只小松鼠位于

AB 上(点A 、B 除外) 的P 点,

小松鼠首先由点P 沿平行于

B C 的方向跑到A C 边上的点P 1

. AB CD 的顶点A 作它的两条高E , A F ⊥CD , E 、F 为垂足, 若EF =a 、AB =b ,

后, 立即改变方向, 再沿平行于

AB 的方向奔跑, B 则点A 到△A EF 的垂心的距离为.

5. 在等腰△AB C 的两腰AB 、A C 上分别取点E 、F , 使A E =CF , 已知B C =2, 求证:EF ≥1.

(1990年西安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上的点P 2后, 的方向奔跑, 3, 又立即改变方向, 再沿平行于B C , ……, 此后可按上述规律一直跑下去, 问小松鼠能否返回到点P. 如果能再回到点

P , 那么至少要跑多少路程?

(1992年武汉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6. 在△AB C 中, BD 、CE 分别平分∠AB C 、

∠A CB , 且BD =CE , 求证:△AB C 是等腰三角形. (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

7. 过△AB C 的重心任作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

导析:若P 是AB 的中点, 易知P 3与P 重合, 此时小松鼠走的路程是△AB C 的三条中位线长度之和,

即.

2

若P 不是AB 的中点, 如图5, PP 1∥B C , P 1、P 2、P 3、P 4、P 5、P 6、P 7……为依次按题设方式产生的点, 则P 1P 2∥AB 、P 2P 3∥CA 、P 3P 4∥B C 、P 4P 5∥AB 、P 5P 6∥A C 、P 6P 7∥B C 、…, 所以△P 3P 2B 可以通过平移△A P 1P 得到, △P 4CP 5可以通过平移△P 3P 2B 得到, △A P 7P 6可以通过平移△P 4CP 5得到. 所以A P =A P 6、A P 1=A P 7, 即P 6与P 重合, P 7与P 1重合. 所以小松鼠最多经过6次转向, 就回到P 点, 总路程为PP 1+P 1P 2+P 2P 3+P 3P 4+P 4P 5+P 5P =B P 2+A P 3+A P 1+CP 2+B P 3+CP 1=(A P 3+B P 3) +(A P 1

+CP 1) +(CP 2+B P 2) =AB +B C +CA =1992cm .

) 的规律找到解题的突说明:从点P i (i =1、2、…

分成两部分, 试证:这两部分面积之差不大于整个三角形面积的

. 9

(1979年安徽省竞赛题)

答案与提示

1. 选A , 过点N 分别作N G ∥AB 、N H ∥CD. 2. 选C , 将△CRQ 沿B C 方向平移, 使RQ 与O P

重合.

3. 填42, 解法同例1. 4. 填

22

b -a , 过点C 作CG ∥A E 交A D 于点

G , 再证ECFH 、A HFG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

5. 作平行四边形AB CD , 过点E 作EG ∥B C 交CD 于点G , 并连结GF.

破口.

6. 将BD 沿B E 的方向平移至EF 的位置, 连结D F 、CF , 再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3 强化训练

1. 在梯形AB CD 中, A D ∥B C , ∠B =30°, ∠C =

7. 见本刊2002年第5期

《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及其

应用》一文中例3.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年第3期

竞赛园地

21  

 

平移变换及其应用

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 桂文通

  (本讲适合初中)

前苏联数学家亚格龙将几何学定义为:几何学是研究几何图形在运动中不变的那些性质的学科. 我们把几何图形的运动叫做“几何变换”, 常见的几何变换有平移、对称与旋转, 它们都是“保距变换”, 即一个几何图形运动到一个新的位置时, 这个图形上任意两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本文就平移变换在解竞赛题中的应用加以介绍.

说明, 以上两例都是通过平移将分散的条件进行集中.

2 综合运用

例3 如图3, 设P 、Q 为线段

B C 上的两定点, 且B P =CQ , A

为B C 外一动点, 当A 运动∠BA =∠CA Q 时, :等的两角所对的线段相等, 可平移QC , 使QC 成为B P , 则A 1P =A C 、∠CA Q =∠PA 1B =∠BA P.

∴B 、P 、A 、A 1四点共圆, 易证AB =A 1P =A C , ∴△AB C 是等腰三角形.

说明:通过平移三角形, 使相等角的对边为同一线段, 从而利用四点共圆推出边与边的关系.

例4 如图4, A 、B 两村之间有两条平行的河(一条河宽为a , 河岸分别为l 1、l 2, 另一河宽为b , 河岸分别为l 3、

l 4) , 从A 到B 要修两条垂直

1 基础知识

平移变换是使图形F 1一距离得到图形F 2. 质:

(1) (2) .

例1 图1, 六边形

AB CD EF 中, AB ∥D E 、B C ∥EF 、CD ∥A F , 对边之差EF -B C =AB -D E =CD -A F >0, 求

证:该六边形各内角都相等.

导析:由已知条件中的对边

互相平行、各对边之差相等的条件, 可以利用平移变换, 将各对边之差的线段表示出来.

将AB 沿B C 平移到PC , 有PC ∥D E , 再将CD 沿

D E 平移到ER , 且R 在PC 上, 过A 、P 作线段A Q 交ER 于Q , 易证△PQ R 是等边三角形, 再由平行四边形

于河岸的桥, 要使路程最近, 请你设计修桥地点, 并说明理由.

(1986年宿州市初中数学竞赛

题)

导析:若桥分别为M 1M 、N 1N , 则从A 到B 走的路线是A M 1M N N 1B , 而M 1M =a 、N 1N =b. 要使路

程最近, 只需A M 1+M N +N 1B 最短, 此时三线段应在同一平行方向上, 不妨设想先“过桥”, 即平移M 1M 于A A 1、平移N 1N 于B 1B , 从A 1到B 1是余下的路程, 连A 1B 1的线段是最短的. 此时线段A 1B 1与河岸l 2、l 3的交点M 、

N 就是修桥的位置.

说明:要善于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注意“最短路程”的内在含义.

例5 已知平面上n 条直线两两相交, 求证:它们

的交角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大于.

n

的性质推出六边形各内角都等于120°.

例2 如图2, 在矩形AB CD 内有任一点M , 证明:存在一个四边形, 使其边长分别等于M 到A 、

B 、C 、D 的距离, 对角线互相垂

直, 且长度分别等于AB 、B C 的长.

导析:要使与M 点的有关的

四条线段MA 、MB 、M C 、MD 集中成为一个四边形的边, 平移△AB M , 使AB 与DC 重合, 连结M M 1, 可证四边形DM CM 1是所求的四边形.

  22 

竞赛园地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年第3期

60°, E 、M 、F 、N 分别为AB 、B C 、CD 、DA 的中点, 已) . 知B C =7, M N =3, 则EF 的值为(  

(199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

(1994年天津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导析:平面上n 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角4[(n

-1) +(n -2) +…+2+1]=2n (n -1) 个. 在平面上

任意取一点O , 将n 条直线平移, 使它们都过O 点, 成为交于O 点的n 条直线, 于是这n 条直线将以O

为顶点的周角分为2n 个. 不妨设这2n 个角为α1, α2, …, α2n , 由平行线性质得, 这2n 个角中的每一个都与

2n (n -1) 个交角中的一个相等. 若这2n 个角中的每

=n

A. 4  B. 4

  C. 5  D. 62

2. 如图6, 正方形O PQ R 内接△AB C , 已知

△A OR 、△BO P 、△CRQ 的面积分别为S 1=1、S 2=3、

) . S 3=1, 那么正方形O PQ R 的边长是(  

(1991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

一角都大于

n

360°, 产生矛盾.

, 则a 1+a 2+…+a 2n >2n 试题)

A.    B. C. 2   D. 3

3. 已知六边形内角都是120°, 19、9, 厘米.

(“)

说明:平移后直接证明难以入手, 我们可以坚持“正难则反”的原则.

例6 如图5, △AB C 的周长为1992cm , 一只小松鼠位于

AB 上(点A 、B 除外) 的P 点,

小松鼠首先由点P 沿平行于

B C 的方向跑到A C 边上的点P 1

. AB CD 的顶点A 作它的两条高E , A F ⊥CD , E 、F 为垂足, 若EF =a 、AB =b ,

后, 立即改变方向, 再沿平行于

AB 的方向奔跑, B 则点A 到△A EF 的垂心的距离为.

5. 在等腰△AB C 的两腰AB 、A C 上分别取点E 、F , 使A E =CF , 已知B C =2, 求证:EF ≥1.

(1990年西安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上的点P 2后, 的方向奔跑, 3, 又立即改变方向, 再沿平行于B C , ……, 此后可按上述规律一直跑下去, 问小松鼠能否返回到点P. 如果能再回到点

P , 那么至少要跑多少路程?

(1992年武汉市初中数学竞赛题)

6. 在△AB C 中, BD 、CE 分别平分∠AB C 、

∠A CB , 且BD =CE , 求证:△AB C 是等腰三角形. (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

7. 过△AB C 的重心任作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

导析:若P 是AB 的中点, 易知P 3与P 重合, 此时小松鼠走的路程是△AB C 的三条中位线长度之和,

即.

2

若P 不是AB 的中点, 如图5, PP 1∥B C , P 1、P 2、P 3、P 4、P 5、P 6、P 7……为依次按题设方式产生的点, 则P 1P 2∥AB 、P 2P 3∥CA 、P 3P 4∥B C 、P 4P 5∥AB 、P 5P 6∥A C 、P 6P 7∥B C 、…, 所以△P 3P 2B 可以通过平移△A P 1P 得到, △P 4CP 5可以通过平移△P 3P 2B 得到, △A P 7P 6可以通过平移△P 4CP 5得到. 所以A P =A P 6、A P 1=A P 7, 即P 6与P 重合, P 7与P 1重合. 所以小松鼠最多经过6次转向, 就回到P 点, 总路程为PP 1+P 1P 2+P 2P 3+P 3P 4+P 4P 5+P 5P =B P 2+A P 3+A P 1+CP 2+B P 3+CP 1=(A P 3+B P 3) +(A P 1

+CP 1) +(CP 2+B P 2) =AB +B C +CA =1992cm .

) 的规律找到解题的突说明:从点P i (i =1、2、…

分成两部分, 试证:这两部分面积之差不大于整个三角形面积的

. 9

(1979年安徽省竞赛题)

答案与提示

1. 选A , 过点N 分别作N G ∥AB 、N H ∥CD. 2. 选C , 将△CRQ 沿B C 方向平移, 使RQ 与O P

重合.

3. 填42, 解法同例1. 4. 填

22

b -a , 过点C 作CG ∥A E 交A D 于点

G , 再证ECFH 、A HFG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

5. 作平行四边形AB CD , 过点E 作EG ∥B C 交CD 于点G , 并连结GF.

破口.

6. 将BD 沿B E 的方向平移至EF 的位置, 连结D F 、CF , 再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3 强化训练

1. 在梯形AB CD 中, A D ∥B C , ∠B =30°, ∠C =

7. 见本刊2002年第5期

《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及其

应用》一文中例3.


相关内容

  • 百分数单元教案
  • 百分数的应用 主备人:张金利 一.单元教学的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内 ...

  •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六)
  • 课程教材研究所 王永春 六.几何变换思想 变换是数学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概念,代数中有数与式的恒等变换.几何中有图形的变换.在初等几何中,图形变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处理孤立静止的几何问题,往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初等几何变换的概念. 初等几何变换是 ...

  • 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
  • 第2章 三角形 2.5.1 全等三角形 专题一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1. 如图, △ABC ≌△EBD , 问∠1与∠2相等吗? 若相等请证明, 若不相等说出为什么? 解析:由三角形全等, 得到对应角相等, 然后再沟通∠1和∠2之间的关系. D F C A E B 2. 如图, 已知△EAB ≌ ...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高占明 七年级下册上接七年级上册4章内容,全书包括6章,共61课时,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5课时) 主要内容:1.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邻补角.对顶角):2. 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3. 平移及其基本性质. ...

  •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 苏科版七年级(下)学期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7.1 课题: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教学目的 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会正确识别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

  • 轴对称变换的应用-最短路线问题
  • 轴对称变换的应用-最短路线问题 一. 教材分析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课堂 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 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 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 机会, 创造机会, 通过" 问题情境--建立数学 ...

  • 2平移_平面直角坐标系平移
  • 2012全国中考真题解析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平移 一.选择题1. (2012•江苏徐州,9,2 ABCD 沿对角线AC 平移,使点A 移至线段AC 的中点A′处,得新正方形 A′B′C′D′,新正方形与原正方形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 B . 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 .1 ...

  • 全国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 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3.3 解一元一 ...

  •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常见题型
  • --习题课 题型一:与指数有关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 含指数函数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1) 由于指数函数y =a x (a >0, 且a ≠1)的定义域是R ,所以函数y =a f (x )的定义域与f (x )的定义域相同. (2) 对于函数y =f a x (a >0, 且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