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影像设备及其成像原理

各种影像设备及其成像原理

超声

∙ 超声原理:超声是超过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 000赫兹(Hertz,Hz) 以上。超声在介质中以直线传播, 有良好的指向性. 这是可以用超声对人体器官进行探测的基础。当超声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 折射, 散射, 衰减等。反射回来的超声为回声。

∙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活动的界面对声源作相对运动可改变反射回声的回率。这种效应使超声能探查心脏活动和胎儿活动以及血流状态。

∙ 成像原理: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式显示和记录,借以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人体各种器官与组织都有它特定的声阻抗和衰减特性, 因而构成声阻抗上的差别和衰减上的差异。超声射入体内,由表面到深部,将经过不同声阻抗和不同衰减特性的器官与组织,从而产生不同的反射与衰减。这种不同的反射与衰减是构成超声图像的基础。将接收到的回声,根据回声强弱,用明暗不同的光点依次显示在影屏上,则可显出人体的断面超声图像,称这为声像图(sonogram或echogram) 。 ∙ A 型超声:早期应用幅度调制型(amplitude mode),即A 型超声,以波幅变化反映回波情况。

∙ B 型超声:灰度调制型(brightness mode) ,即B 型超声,系以

明暗不同的光点反映回声变化,在影屏上显示9~64个等级灰度的图像,强回声光点明亮,弱回声光点黑暗。

常规X 线

∙ X 线发射原理: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被物质阻挡即可产生X 线。

具体说,X 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 靶时而产生的。因此,X 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 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

∙ X 线成像的基础:(1)穿透性---X 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

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X 线的穿透力与X 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 线的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电压低,所产生的X 线波长愈长,其穿透力也弱。另一方面,X 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X 线穿透性是X 线成像的基础。(2)摄影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 线照射后,可以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g+)被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 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便产生了黑和白的影像。所以,摄影效应是X 线成像的基础。

∙ 透视检查的原理:荧光效应---X 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

锌镉及钨酸钙等) ,使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即X 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 线转换成波长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这个特性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 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电离效应---X 线通过任何物

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空气的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X 线的量成正比,因而通过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计算出X 线的量。X 线进入人体,也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它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 X 线成像的基本条件:首先,X 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

能穿透照射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这样,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 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 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 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 线影像。 ∙ 透视(Fluoroscopy ): 使X 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

屏上形成影像,称为透视。透视一般在暗室内进行,检查前必须做好暗适应,带深色眼镜并有暗室内适应一段时间。透视的优点是经济,操作简便,能看到心脏、横膈及胃肠等活动情况,同时还可转动患者体位,作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缺点是荧光影象较暗。细微病变(如粟粒型肺结核等)和密度、厚度较大的

部位(如头颅、脊椎等)看不太清楚,而且,透视仅有书写记录,患者下次复查时不易做精确的比较。

∙ 照相(Radiography ): 亦称摄影。X 线透过人体被检查的部位并在胶片上形成影像,称为X 线照相,胶片曝光后须经显影、定影、水洗及晾干(或烤干)等步骤,操作复杂,费用较贵。照片所见影像比透视清楚,适用于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检查。照片还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但照片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只反映一个体位(体位即照相位置)的X 线征象,根据病情和部位,有时需要选定多个投照体位。

PET

∙ 英文名: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 成像原理:其原理是将人体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标记上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如18F )制成显像剂(如氟代脱氧葡萄糖,简称FDG )注入人体后进行扫描成像。因为人体不同组织的代谢状态不同,所以这些被核素标记了的物质在人体各种组织中的分布也不同,如:在高代谢的恶性肿瘤组织中分布较多,这些特点能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可对病变进行诊断和分析。

MRI

∙ 英文名: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 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 ,RF )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 ),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

(relaxationtime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 的成像基础。 ∙ MRI 的参数:MRI 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 )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 T1: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 )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 )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

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

∙ T2: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 ),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 MRI 的磁体分类:磁体有常导型、超导型和永磁型三种,直接关系到磁场强度、均匀度和稳定性,并影响MRI 的图像质量。因此,非常重要。通常用磁体类型来说明MRI 设备的类型。常导型的线圈用铜、铝线绕成,磁场强度最高可达0.15~0.3T*,超导型的线圈用铌-钛合金线绕成,磁场强度一般为0.35~2.0T ,用液氦及液氮冷却;永磁型的磁体由用磁性物质制成的磁砖所组成,较重,磁场强度偏低,最高达0.3T 。 ∙ MRI 的射频系统:射频发射器与MR 信号接收器为射频系统,射频发射器是为了产生临床检查目的不同的脉冲序列,以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产生MR 信号。射频发射器及射频线圈很象一个短波发射台及发射天线,向人体发射脉冲,人体内氢原子核相当一台收音机接收脉冲。脉冲停止发射后,人体氢原子核变成一个短波发射台,而MR 信号接受器则成为一台收音机接收MR 信号。脉冲序列发射完全在计算机控制之下。

ECT

∙ 名称解析:ECT 是同位素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显像的英文缩写。ECT 是由电子计算机断层(CT)与核医学示踪原理相结合的高科技技术。

∙ 特点:ECT 兼具CT 和核医学两种优势,较CT 的容积采集信息量大,是当前唯一的一种活体生理、生化、功能、代谢信息的四维显像方式。其示踪剂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不干扰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独到的诊断价值。

DSA

∙ 英文名: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名称解析:DSA 是数字X 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 )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 ∙ 时间减影法:(temporal subtraction method )经导管内快速注入有机碘水造影剂。在造影剂到达欲查血管之前,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处于高峰和造影剂被廓清这段时间内,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比如每秒成像一帧,共得图像10帧。在这系列图像中,取一帧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用这同一部位的两帧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行数字减影处理,

使两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骼及软组织的数字被抵销,而代表血管的数字不被抵销。这样,这个经计算机减影处理的数字矩阵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图像,则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只有血管影像,达到减影目的。这两帧图像称为减影对,因系在不同时间所得,故称为时间减影法。时间减影法的各帧图像是在造影过程中所得,易因运动而不尽一致造成减影对的不能精确重合,即配准不良,致使血管影像模糊。

CT

∙ 英文名:Computed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是电子计算机和X 线相结合的一项诊断技术。

∙ 成像基础:组织间X 线吸收系数(CT 值)的差别是CT 成像基础。

∙ 特点:密度分辨率高,比普通X 线照片高10~20倍。能准确测出某一平面各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放射衰减特性的微小差异,极其精细地分辨出各种软组织的不同密度

∙ 图像特点: 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 线的吸收程度。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

∙ CT 值: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 值定为0Hu ,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 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

定为-1000Hu 。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 值则居于-1000Hu 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CR

∙ 英文名:computed radiography 计算机X 线成像 成像方法:传统的X 线成像是经X 线摄照,将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在显定影处理后,影像才能于照片上显示。计算机X 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 )则不同,是将X 线摄照的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image plate ,IP )上,经读取装置读取,由计算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复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灰阶图像。

∙ IP 板:由一种含有微量素铕(Eu2+)的钡氟溴化合物结晶(BaFX :Eu2+,X=CI.Br.I)制成,, 接受透过人体的X 线, 使IP 感光, 形成潜影。X 线影像信息由IP 记录。IP 可重复使用达2-3万次。 ∙ IP 板的读取:IP 上的潜影用激光扫描系统读取,并转换成数字信号。

∙ CR 的优点: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 线量减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

DR

∙ 英文名:Digital Radiography 直接数字化X 射线摄影系统,

是由电子暗盒、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等组成,是直接将X 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

∙ 电子暗盒:电子暗盒的结构14 in×17 in(1 in=2.54 cm),由

4块⒎5 in ×8 in 所组成,每块的接缝处由于工艺的限制不能做得没缝,且一旦其中一块损坏必将导致4块全部更换,费用较昂贵。

CR 和DR 的比较

各种影像设备及其成像原理

超声

∙ 超声原理:超声是超过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 000赫兹(Hertz,Hz) 以上。超声在介质中以直线传播, 有良好的指向性. 这是可以用超声对人体器官进行探测的基础。当超声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反射, 折射, 散射, 衰减等。反射回来的超声为回声。

∙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活动的界面对声源作相对运动可改变反射回声的回率。这种效应使超声能探查心脏活动和胎儿活动以及血流状态。

∙ 成像原理: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性质上的差异,以波形、曲线或图像的形式显示和记录,借以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人体各种器官与组织都有它特定的声阻抗和衰减特性, 因而构成声阻抗上的差别和衰减上的差异。超声射入体内,由表面到深部,将经过不同声阻抗和不同衰减特性的器官与组织,从而产生不同的反射与衰减。这种不同的反射与衰减是构成超声图像的基础。将接收到的回声,根据回声强弱,用明暗不同的光点依次显示在影屏上,则可显出人体的断面超声图像,称这为声像图(sonogram或echogram) 。 ∙ A 型超声:早期应用幅度调制型(amplitude mode),即A 型超声,以波幅变化反映回波情况。

∙ B 型超声:灰度调制型(brightness mode) ,即B 型超声,系以

明暗不同的光点反映回声变化,在影屏上显示9~64个等级灰度的图像,强回声光点明亮,弱回声光点黑暗。

常规X 线

∙ X 线发射原理: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被物质阻挡即可产生X 线。

具体说,X 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 靶时而产生的。因此,X 线发生装置,主要包括X 线管、变压器和操作台。

∙ X 线成像的基础:(1)穿透性---X 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

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X 线的穿透力与X 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所产生的X 线的波长愈短,穿透力也愈强;反之,电压低,所产生的X 线波长愈长,其穿透力也弱。另一方面,X 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X 线穿透性是X 线成像的基础。(2)摄影效应---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 线照射后,可以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Ag+)被还原成金属银(Ag),并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洗过程中,从X 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便产生了黑和白的影像。所以,摄影效应是X 线成像的基础。

∙ 透视检查的原理:荧光效应---X 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

锌镉及钨酸钙等) ,使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即X 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 线转换成波长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这个特性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 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电离效应---X 线通过任何物

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空气的电离程度与空气所吸收X 线的量成正比,因而通过测量空气电离的程度可计算出X 线的量。X 线进入人体,也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它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学的基础。

∙ X 线成像的基本条件:首先,X 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

能穿透照射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这样,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 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 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 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 线影像。 ∙ 透视(Fluoroscopy ): 使X 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

屏上形成影像,称为透视。透视一般在暗室内进行,检查前必须做好暗适应,带深色眼镜并有暗室内适应一段时间。透视的优点是经济,操作简便,能看到心脏、横膈及胃肠等活动情况,同时还可转动患者体位,作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缺点是荧光影象较暗。细微病变(如粟粒型肺结核等)和密度、厚度较大的

部位(如头颅、脊椎等)看不太清楚,而且,透视仅有书写记录,患者下次复查时不易做精确的比较。

∙ 照相(Radiography ): 亦称摄影。X 线透过人体被检查的部位并在胶片上形成影像,称为X 线照相,胶片曝光后须经显影、定影、水洗及晾干(或烤干)等步骤,操作复杂,费用较贵。照片所见影像比透视清楚,适用于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检查。照片还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但照片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只反映一个体位(体位即照相位置)的X 线征象,根据病情和部位,有时需要选定多个投照体位。

PET

∙ 英文名: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 成像原理:其原理是将人体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标记上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如18F )制成显像剂(如氟代脱氧葡萄糖,简称FDG )注入人体后进行扫描成像。因为人体不同组织的代谢状态不同,所以这些被核素标记了的物质在人体各种组织中的分布也不同,如:在高代谢的恶性肿瘤组织中分布较多,这些特点能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可对病变进行诊断和分析。

MRI

∙ 英文名: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 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 ,RF )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 ),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

(relaxationtime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 的成像基础。 ∙ MRI 的参数:MRI 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 )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 T1: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 )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 )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

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

∙ T2: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 ),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 MRI 的磁体分类:磁体有常导型、超导型和永磁型三种,直接关系到磁场强度、均匀度和稳定性,并影响MRI 的图像质量。因此,非常重要。通常用磁体类型来说明MRI 设备的类型。常导型的线圈用铜、铝线绕成,磁场强度最高可达0.15~0.3T*,超导型的线圈用铌-钛合金线绕成,磁场强度一般为0.35~2.0T ,用液氦及液氮冷却;永磁型的磁体由用磁性物质制成的磁砖所组成,较重,磁场强度偏低,最高达0.3T 。 ∙ MRI 的射频系统:射频发射器与MR 信号接收器为射频系统,射频发射器是为了产生临床检查目的不同的脉冲序列,以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产生MR 信号。射频发射器及射频线圈很象一个短波发射台及发射天线,向人体发射脉冲,人体内氢原子核相当一台收音机接收脉冲。脉冲停止发射后,人体氢原子核变成一个短波发射台,而MR 信号接受器则成为一台收音机接收MR 信号。脉冲序列发射完全在计算机控制之下。

ECT

∙ 名称解析:ECT 是同位素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显像的英文缩写。ECT 是由电子计算机断层(CT)与核医学示踪原理相结合的高科技技术。

∙ 特点:ECT 兼具CT 和核医学两种优势,较CT 的容积采集信息量大,是当前唯一的一种活体生理、生化、功能、代谢信息的四维显像方式。其示踪剂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不干扰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独到的诊断价值。

DSA

∙ 英文名: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名称解析:DSA 是数字X 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 )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 ∙ 时间减影法:(temporal subtraction method )经导管内快速注入有机碘水造影剂。在造影剂到达欲查血管之前,血管内造影剂浓度处于高峰和造影剂被廓清这段时间内,使检查部位连续成像,比如每秒成像一帧,共得图像10帧。在这系列图像中,取一帧血管内不含造影剂的图像和含造影剂最多的图像,用这同一部位的两帧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行数字减影处理,

使两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骼及软组织的数字被抵销,而代表血管的数字不被抵销。这样,这个经计算机减影处理的数字矩阵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图像,则没有骨骼和软组织影像,只有血管影像,达到减影目的。这两帧图像称为减影对,因系在不同时间所得,故称为时间减影法。时间减影法的各帧图像是在造影过程中所得,易因运动而不尽一致造成减影对的不能精确重合,即配准不良,致使血管影像模糊。

CT

∙ 英文名:Computed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是电子计算机和X 线相结合的一项诊断技术。

∙ 成像基础:组织间X 线吸收系数(CT 值)的差别是CT 成像基础。

∙ 特点:密度分辨率高,比普通X 线照片高10~20倍。能准确测出某一平面各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放射衰减特性的微小差异,极其精细地分辨出各种软组织的不同密度

∙ 图像特点: 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 线的吸收程度。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

∙ CT 值:水的吸收系数为10,CT 值定为0Hu ,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 值定为+1000Hu,而空气密度最低,

定为-1000Hu 。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 值则居于-1000Hu 到+1000Hu的2000个分度之间。

CR

∙ 英文名:computed radiography 计算机X 线成像 成像方法:传统的X 线成像是经X 线摄照,将影像信息记录在胶片上,在显定影处理后,影像才能于照片上显示。计算机X 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 )则不同,是将X 线摄照的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image plate ,IP )上,经读取装置读取,由计算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复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灰阶图像。

∙ IP 板:由一种含有微量素铕(Eu2+)的钡氟溴化合物结晶(BaFX :Eu2+,X=CI.Br.I)制成,, 接受透过人体的X 线, 使IP 感光, 形成潜影。X 线影像信息由IP 记录。IP 可重复使用达2-3万次。 ∙ IP 板的读取:IP 上的潜影用激光扫描系统读取,并转换成数字信号。

∙ CR 的优点:图像处理系统可调节对比,故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摄照条件的宽容范围较大;患者接受的X 线量减少。图像信息可由磁盘或光盘储存,并进行传输。

DR

∙ 英文名:Digital Radiography 直接数字化X 射线摄影系统,

是由电子暗盒、扫描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等组成,是直接将X 线光子通过电子暗盒转换为数字化图像。

∙ 电子暗盒:电子暗盒的结构14 in×17 in(1 in=2.54 cm),由

4块⒎5 in ×8 in 所组成,每块的接缝处由于工艺的限制不能做得没缝,且一旦其中一块损坏必将导致4块全部更换,费用较昂贵。

CR 和DR 的比较


相关内容

  • 医学影像设备大纲
  • <医学影像设备> 教 学 大 纲 医 学 技 术 系 教研室制订 年 月 日 <医学影像设备>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10123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设备 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 总学时:54,其中理论学时:54,实践学时:0. 总学分: 3 开课学期 ...

  • 浅谈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 浅谈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渐渐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了,此时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被广泛的应用起来,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现代各种新型企业和传统的工业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优缺点 从现在 ...

  • 人眼.光学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分辨率及其影响因素
  • 人眼.光学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分辨率及其影响因素 文章主要从人眼成像原理入手,逐步介绍光学显微镜以及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分辨率和分辨率的影响因素.分三部分作简要说明. 一 人眼成像 1 .人眼结构 人眼成像原理图如下,所取的距离为250米,则人眼成像见下图1: 图1 人眼结构原理图 2 ...

  • 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简史
  • 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简史 人体成像的首次试验要追溯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从阴极射线管发出的射线能够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导致荧光物质发光.当时他误认为这种射线不是电磁波,因为棱镜不能使之弯曲,所以将这种未知的射线称为X线.现已知道,X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伦琴又借助这种射线的穿透本领摄取了人体内 ...

  • 自聚焦透镜列阵及其应用
  • 第21卷 第1期 2000年 文章编号:1002-2082(2000) 01-0028-04 应 用 光 学 V o l . 21, N o. 1 2000 自聚焦透镜列阵及其应用 龚智炳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陕西西安710065) 摘 要:介绍自聚焦透镜列阵的成像原理., .关键词:自聚焦透镜 ...

  •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论文
  •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论文 我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 作者姓名 ZYK 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班级 1004 班 学号 U201234567 日期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我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 摘要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简称 BME)是一 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 ...

  • 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及其新进展
  • ・综述・ 甲状腺癌的超声诊断及其新进展 曾广绥? 罗葆明 ? ?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相混淆.超声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癌的主要影像学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探头频率的提高,超声多普勒技术的发展及三维超声.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超声检查在 ...

  • 遥感概论试题(归纳)
  • 名词解释 1.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3.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两种颜色混 ...

  • 干涉成像光谱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
  • 第25卷 第4期2010年8月 遥 感 技 术 与 应 用 Vol.25 No.4Aug.2010 干涉成像光谱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 李传荣,贾媛媛,马灵玲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 100190) 摘要:干涉成像光谱技术是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前沿与热点,因其高通量.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成像稳定性等特点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