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重要概念总结

哲学重要概念总结(注意:请勿用自己头脑中中文的定义定义哲学)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8.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9.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10.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客观依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加以实现的东西。

11.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12.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13.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4.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5.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6.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7.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8.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19.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0. 自由是对必然(就是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2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

22.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3.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24.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5.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其他特定环境中的人群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26. 思想体系又称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性抽象性的特点。思想体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反映经济基础,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另一类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不属于上层建筑,其自身没有阶级性。

27.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8. 经济基础(又叫生产关系) 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9.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政治结构) 和思想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结构)) 。在阶级社会中,

30.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31.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32.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

33.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方针、政策、原则汇总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保护民族工商业。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和平赎买。 中国共产党对反共顽固派采取政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的政策:又联合又斗争。

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 实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

2、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是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之一)指的是“平均地权”,这一政策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1924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是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6年)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3、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的标志: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俄代表越飞联名发表《孙文一越飞宣言》。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策。

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富农的土地政策

地革命战争时期:限制富农。

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建国初期:保存富农经济。

三大改造时期:消灭富农。

6、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民族平等,核心内容是民族团结。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召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8、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方针: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9、《共同纲领》规定建国后经济工作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七届三中全会,制订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

中共八大提出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0、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

解决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解决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的方针: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12、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解决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14、我国处理对外关系、发展同所有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

15、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是思想建党。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史纲》和《毛中特》人物及著作和重要观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4、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5、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6、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7、冯桂芬: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表述。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洋务派代表:奕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他们主张开展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9、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第一、向皇帝上书。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编写《变法通议》;谭嗣同编写《仁学》。第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德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第四、办学会。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第五、设学堂。重要的学堂有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第六、办报纸。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10、革命派代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11、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的胜利》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2、蔡和森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13、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为书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推举陈独秀为书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提出“二次革命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丧失了革命的有利时机。

14、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代表,提出“毕其功于一役”、“一次革命论”、“搞无间断的革命”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丧失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5、张学良: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12——1928)。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6、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开始。

第一、萌芽时期著作(国民大革命时期)

(1)1926年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3)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第二、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1)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入乡村。

(3)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党“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三、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1)1937年7月至8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

(2)1938年5月至6月《论持久战》:第一、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第二、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第三、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3)1938年11月《论新阶段》: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4)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著名论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科学概念。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问题,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强调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第一次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6)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主要著作: 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2年2月《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心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7)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8)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第一次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一)解放战争时期

(1)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④提出土改中必须注意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2)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和敌人,第一次有了“三大对象、三座大山、三大敌人”的说法。第一次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4)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提出新中国在外交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二)新中国成立后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第二、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三、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第四、文化建设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标志,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 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第二、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三、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四、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7、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18、周恩来: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9、刘少奇:1945年在中共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并写进党章。

20、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1、江泽民:当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2、胡锦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作出一系列新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

围绕着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首先,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再次,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要矛盾: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842年

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

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85年

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

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905年

1、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的纲领为三民主义。①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缺陷: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②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民权主义的缺陷: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③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内容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缺陷: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③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从政权的组成人员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915年

1、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2、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4、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二、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要矛盾:

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19年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1921年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1922年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923年

中共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25年

大革命:①群众的动员更为广大,②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③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中共四大提出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1935年

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瓦窑堡会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其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再次,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3、一二九运动: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6年

红军的长征胜利。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就是顾全大局、平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26日)

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

2、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3、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

4、1938年3月台儿庄大捷: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胜利(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长、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①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②分析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③预测了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26日——1944年底)

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日本改变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2、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

3、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4、延安整风运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底——1945年8月15日)

1、创立联合国: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

4、重庆谈判: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重庆谈判从8月20日到10月10日结束。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

1、全国性内战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

2、《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1949年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①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③标志着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三、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主要矛盾

①1949年10月1日—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各种敌对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同时恢复国民经济。为完成此任务,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造和“剿匪”斗争。

②1953年—1956年,土地改造完成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基本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50年

1、七届三中全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国家财经经济的基本好转。

2、建国初期的土改:1、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3、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1953年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合作化: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合作化:第一是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第一是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的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四、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1、主要矛盾

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中共八大指出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20多年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56年

1、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②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3、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③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7年

1、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①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④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整风运动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五、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

1、主要矛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81年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获得一致通过。①《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②《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以及贯穿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了科学概括。③《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④《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了基本结论。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哲学重要概念总结(注意:请勿用自己头脑中中文的定义定义哲学)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8.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9.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10.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客观依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加以实现的东西。

11.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12.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13.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4.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5.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6.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7.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8.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19.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0. 自由是对必然(就是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2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

22.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3.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24.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5.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其他特定环境中的人群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26. 思想体系又称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性抽象性的特点。思想体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反映经济基础,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另一类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不属于上层建筑,其自身没有阶级性。

27.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8. 经济基础(又叫生产关系) 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9.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又叫社会政治结构) 和思想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结构)) 。在阶级社会中,

30.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31.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32.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

33.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方针、政策、原则汇总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保护民族工商业。

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和平赎买。 中国共产党对反共顽固派采取政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的原则:有理、有利、有节。

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的政策:又联合又斗争。

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 实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

2、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是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之一)指的是“平均地权”,这一政策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1924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是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6年)中国共产党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3、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的标志: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俄代表越飞联名发表《孙文一越飞宣言》。

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4、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策。

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富农的土地政策

地革命战争时期:限制富农。

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建国初期:保存富农经济。

三大改造时期:消灭富农。

6、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民族平等,核心内容是民族团结。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召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8、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方针: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9、《共同纲领》规定建国后经济工作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七届三中全会,制订了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

中共八大提出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0、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

解决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解决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的方针: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12、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解决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14、我国处理对外关系、发展同所有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

15、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原则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是思想建党。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史纲》和《毛中特》人物及著作和重要观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4、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5、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6、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7、冯桂芬: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表述。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洋务派代表:奕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他们主张开展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9、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第一、向皇帝上书。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编写《变法通议》;谭嗣同编写《仁学》。第三、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德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第四、办学会。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第五、设学堂。重要的学堂有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等。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第六、办报纸。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10、革命派代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11、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的胜利》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2、蔡和森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13、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陈独秀为书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推举陈独秀为书记。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提出“二次革命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丧失了革命的有利时机。

14、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代表,提出“毕其功于一役”、“一次革命论”、“搞无间断的革命”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丧失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5、张学良:1928年宣布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12——1928)。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6、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开始。

第一、萌芽时期著作(国民大革命时期)

(1)1926年9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1925年12月《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3)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针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危害,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第二、开始形成时期著作(土地革命时期)

(1)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入乡村。

(3)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党“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三、成熟时期著作(抗日战争时期)

(1)1937年7月至8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了党内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述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

(2)1938年5月至6月《论持久战》:第一、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第二、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第三、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3)1938年11月《论新阶段》: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4)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第一次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作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的著名论断。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科学概念。第一次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问题,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强调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第一次提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6)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主要著作: 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1942年2月《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心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7)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

(8)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第一次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一)解放战争时期

(1)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④提出土改中必须注意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2)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和敌人,第一次有了“三大对象、三座大山、三大敌人”的说法。第一次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4)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提出新中国在外交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二)新中国成立后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第二、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三、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第四、文化建设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论十大关系》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标志,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 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第二、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三、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四、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7、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18、周恩来: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3年,周恩来将我们党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9、刘少奇:1945年在中共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并写进党章。

20、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1978年12月邓小平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被称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1、江泽民:当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2、胡锦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作出一系列新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

围绕着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首先,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再次,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其中,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举措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是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要矛盾: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842年

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

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85年

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

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905年

1、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的纲领为三民主义。①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缺陷: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②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民权主义的缺陷: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③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内容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缺陷: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③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从政权的组成人员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915年

1、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2、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4、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二、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要矛盾:

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19年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1921年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1922年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923年

中共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25年

大革命:①群众的动员更为广大,②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③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中共四大提出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1935年

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瓦窑堡会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其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再次,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3、一二九运动: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6年

红军的长征胜利。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就是顾全大局、平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26日)

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

2、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3、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

4、1938年3月台儿庄大捷: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胜利(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长、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①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②分析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③预测了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26日——1944年底)

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日本改变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2、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

3、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4、延安整风运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底——1945年8月15日)

1、创立联合国: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

4、重庆谈判: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重庆谈判从8月20日到10月10日结束。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

1、全国性内战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

2、《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1949年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①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③标志着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三、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主要矛盾

①1949年10月1日—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各种敌对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同时恢复国民经济。为完成此任务,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造和“剿匪”斗争。

②1953年—1956年,土地改造完成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基本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总论: 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50年

1、七届三中全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国家财经经济的基本好转。

2、建国初期的土改:1、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3、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1953年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合作化: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合作化:第一是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第一是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的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四、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1、主要矛盾

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中共八大指出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20多年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56年

1、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②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3、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③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7年

1、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①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④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整风运动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五、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

1、主要矛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81年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获得一致通过。①《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②《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以及贯穿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了科学概括。③《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④《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了基本结论。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相关内容

  •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 编 制 时 间: 2012年 8月 6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 ...

  • 论辩证法的两种形式
  • 作者:黄志军 哲学研究 2013年10期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在逐步升温,研究的思路与以往也很不相同.过去的辩证法研究和争论主要是在传统教科书的框架内进行,以完善其体系为目标,新近的研究则是以反思和批判传统教科书的辩证法理论为重要内容和基本思路,试图以"实践辩证法". ...

  • 陈来:朱熹的历史与价值
  • 摘要:朱熹总结了孔子以来儒学的发展,所以他也具有总结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有了一个提高,这个提高是新的--面对佛教文化的进入和佛教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冲击--他要重建儒学的思想和哲学基础. --陈来教授接受法国戴鹤白教授的采访 戴鹤白(以下仅简称戴):陈教授您好!今年是朱熹诞生880周年,中国北京.福建 ...

  • 黑格尔哲学体系
  •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1.概述 1.1黑格尔简介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也是最大的 ...

  • [矛盾论]综述
  • 年份 2017 2016 2015 2014 篇数 9 11 14 18 主题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 新解及价值 哲学角度,辩证法.宇宙观 解读<实践论>.<矛盾论>的三种视域 解读视域.马克思经典著作传播的规律性级当代价值 马中化的启示.历史地位 关于其原创性质疑的回 ...

  • 孙正聿:[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
  • 2012-01-21 15:16:27   |     http://724324680.blog.163.com/blog/static/[***********]27992/ 摘  要: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是表征人的否定现实和追求理想的形上本性的形而上学.哲学的根本性的文化内涵, ...

  • 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总结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1.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考点2.什么是哲学? ...

  •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
  • 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概括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侧重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来说有这么一些:先秦至两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魏晋至隋唐的有无之辩和形神之辩;宋元至明清的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这些论辩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一.天人之辩.名实 ...

  • 亚里士多德哲学概述
  • 亚里士多德哲学概述 姓名:马崇明 学号:2010201050 亚里士多德哲学,我的理解以两个词可以概括,突破和局限.正如其本人所说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一样.他尊敬他伟大的老师和前辈柏拉图,但是他却不以为他的老师的哲学思想是真正的真理,因而终其一生,他都试图摆脱去老师的思路,建立出自己的哲学体系 ...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上传: 刘彬 更新时间:2012-5-17 16:28:16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宁都中学 刘 彬 各位领导.评委.同仁: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