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想象

苑立波

理学院,Tel: 82519758; [email protected]

摘要: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评价,这三者是教育过程的三块基石。而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我们永远都要依据具体的情境进行选择,做出调整。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并考察教育作为一个过程究竟需要什么,不仅需要反思、设计,更需要一些想象。没有什么严格的程序、万能的处方或严密的规则可以遵循。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以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尝试给出了一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想象。

当我们进入21世纪,我们的学习者面临着许多复杂、多样、不确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区域乃至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的不断更新都受到教育的影响但同时也在影响着教育。事实上,所有的研究生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都会遇到由于全球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的多种多样的挑战。比如说:目前的全球金融海啸所带来的新的就业形势与机遇的挑战。所以他们需要去积极地应对,富有创造性的回应以及合乎道德规范的面对。

在这些背景下,需要我们迫切回答的问题有三,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研究生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我们能够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我们过去培养了什么样的研究生,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于学位的认识侧重于学术标准,培养要求是针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培养目标基本是教学和科研人员。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只是科学家、大学教师,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而且,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不仅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都产生了脱节,在原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多样化。多样化不仅要体现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而且在每一种学位中,也要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订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横向上要明确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两个不同的体系之外,在纵向上也要层次分明。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将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学生,就必须选择撰写学术论文。不想攻读博士学位而是计划毕业后从事其它实际业务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实用性强的项目,提出解决方案,完成相应的技术报告。

新的一代高级从业人员将需要有能力并担负起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他(她)们不仅要不断推动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而且更要但当起企业或事业组织中各种工程技术攻关的重任,但当起各个层面的高级管理的责任。为了完成所有这些,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质,实现新时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我们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怎样培养这样的研究生? 这就是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回答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需要回答的是,当我们确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后,我们怎样知道所培养的研究生达到了所设定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评价?当我们响应来自外界实际的工作需求,着手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时,能力的考核与评估又需要怎样实现?

课程考试通常是我们熟知的,例如对学生主干课程进行综合考试,主要通过考查学生对研究方法、学科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的学习情况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能力的考核则需要通过任务完成的结果评估来实现。但能力型课程又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下面我们通过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新审视,设计了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施教方案,给出了能力型课程较为详细的描述,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阐明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法。

硕士研究生大体可分为两类,分别为科学研究型和科技应用型,无论是科学研究型还是科技应用型研究生,其主体课程设置都相同。课程分为能力型课程、知识型课程和学术型课程三大类。所不同的是在学术课程选修和课题的选择方面,科学研究型学生要完成规定的学术课程和学术论文的要求,而科技应用型的学生则更侧重选择一些技术类课程,需要完成具体的工程技术项目,完成相应的技术报告。课程体系具体说明如下:

光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览表

能力性课程(12学分)

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种长期的行为来养成。本培养方案中所设计的能力培养课程与通常的知识课堂传授的方式不同,需要通过长期的体验式的学习环节来完成。能力课程的考核方法是通过行为的结果评估来实现的。能力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能力:

1. 道德价值与判断能力(3学分)

第一部分,理论课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3学分)

第二部分,阅读与讨论历经活动:(1)阅读:正义论;讨论:道德判断的价值标准(10次);(2)阅读:人文精神的本质;讨论:个人道德行为分析与评判(10次)(3)阅读:怎样当一名科学家?;讨论: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荣誉分配(2次)(一年级每周学习讨论1次,共22次)

2. 外语运用能力(3学分)

第一部分,英、日、俄任选:公共外语学习(课程内容及其框架由外语系提供) 第二部分,阅读与写作历经活动:(1)专题文献阅读(不少于20篇),阅读后的外文综述(不少于10页);(2)英文论文写作实践(研究生期间至少完成1篇英文论文或技术报告);(3)参加1次国际会议(此项不做强制要求)。

3. 实践与动手能力(3学分)

第一部分,实践培训:主要以能达成科学研究目标的各种具体的手段、方法和技能为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工具、常用仪器设备操作和工具软件使用等(如:Matlab, Labview 等);文字、数据与图象处理软件的使用;基于Protel 软件的电路设计;绘图软件(CAXA 、AutoCAD 等)应用技能。

第二部分,实践历经活动:主要以助教、助研、助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投身并浸润于科学研究与知识传授的环境中,并以辅助和观摩的身份和角度进行直接参与,从而熟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通过参与的过程,从而使自身得到培养。(采用每小时1个点的积点记录方式,对参与三助的学生进行积点式考核评估,每个学生三项总和不得低于200点,由导师进行记录,并作为发放三助奖学金的依据)

4. 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3学分)

第一部分,意识提升讲座与研讨:主要以下列意识提升性讲座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交流、沟通与表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使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由无意识或下意识,提升为有意识、有逻辑和有设计的高度,并能进一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下述5项合计30学时,讲座在完成两次周报与例会后开始)

(1) 思想的可视化表达方法与技巧;

(2) 基于网络的信息获取技能;

(3) 写作:目的与方式;

(4) 思想的产生、表达与追问;

(5) 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in English?

第二部分,实践历经活动:主要通过完成:(1)每周的个人学术进展周报(每人最少获得50次周报写作实践);(2)小组技术交流周例会:口头进展报告(每人最少获得21次运用PPT 技术的口头报告经历);(3)对于应用技术型研究生,要求完成两篇阶段性技术总结报告;(4)对于学术研究型研究生,要求完成两篇阶段性学术论文。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历经活动和经验来提高学生的书面交流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 知识性课程(8学分)

作为研究生阶段的知识性课程,我们认为重点不在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指引学生在需要各种不同的知识时,如何通过自行寻找和研读加以解决。所开设的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阅读本学科或专业技术领域主要科技文献,提供一个共性的知识支撑平台,使其能够读懂本学科专业的主要文献。而面对各种科学与技术问题时,可能有多样的数学需求,要提供每种问题的数学专门知识是不现实的。但可能提供各种数学分支的思想及其主要应用的简明介绍,给出如何应用数学,并将其作为工具,提供数学解决问题的寻求途径。

下面给出的是为光学和光学工程学科所设置的学科公共数学平台课和学科主干课:

公共数学平台课

课程1:作为工具的数学及其应用(3学分,48学时)

(1)作为工具的数学(介绍各个数学分支及其数学发展思想,概述各个数学分支目前都在那些领域得到什么样的应用。);

(2)数学工具软件(如:Mathematica )等的使用等;

(3)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提供若干实际背景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模型抽取与解决的体验。

光学学科专业主干课

课程2:非线性光学(2.5学分,40学时)

课程3:光子晶体光学(2.5学分,40学时)

光学工程学科专业主干课

课程2:高等物理光学(3学分,48学时)

课程3:光学系统设计(2学分,32学时)

● 学术性课程(6学分)

学术性课程是由一系列前沿科技讲座构成的,这类课程易于采用小学时(如8学时,0.5学分;或16学时,1学分)的短课程的方式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丰富并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因此,在该阶段,除了开设一些高水平学术前沿专题讲座性课程外,还可以围绕某一学术问题或技术专题,开设一些问题驱动的跨学科课程,以形成问题驱动的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习的新模

式,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以达到借鉴其它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解决本学科领域问题的目的,使学生体验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精义,并通过其本身的对所开展的研究课题的日渐深入,使其接近并达到创新的边缘。

两点说明:

1.学位论文类别要求:依据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硕士研究生大体可分为两类,分别为科学研究型和科技应用型。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研究型研究生未来拟从事的工作是高等教育或科研院所,必须撰写学术性学位论文,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科技应用型研究生未来更可能从事一些技术开发或高级管理方面的工作。因而需要在技术实践方面和创业能力与企业精神方面得到更多的加强与锻炼。

2.由于研究生课题的广泛性和研究生生源的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来自不同背景的研究生或者不同的研究课题可能需要一些知识的补充以完善知识结构。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或根据研究课题的需求,由学生或导师提出申请,经审批后选修相关本科生课程,不计学分。

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想象

苑立波

理学院,Tel: 82519758; [email protected]

摘要: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评价,这三者是教育过程的三块基石。而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我们永远都要依据具体的情境进行选择,做出调整。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并考察教育作为一个过程究竟需要什么,不仅需要反思、设计,更需要一些想象。没有什么严格的程序、万能的处方或严密的规则可以遵循。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以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尝试给出了一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想象。

当我们进入21世纪,我们的学习者面临着许多复杂、多样、不确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区域乃至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的不断更新都受到教育的影响但同时也在影响着教育。事实上,所有的研究生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都会遇到由于全球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的多种多样的挑战。比如说:目前的全球金融海啸所带来的新的就业形势与机遇的挑战。所以他们需要去积极地应对,富有创造性的回应以及合乎道德规范的面对。

在这些背景下,需要我们迫切回答的问题有三,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研究生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我们能够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我们过去培养了什么样的研究生,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于学位的认识侧重于学术标准,培养要求是针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培养目标基本是教学和科研人员。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只是科学家、大学教师,更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而且,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不仅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以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都产生了脱节,在原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多样化。多样化不仅要体现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而且在每一种学位中,也要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订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横向上要明确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两个不同的体系之外,在纵向上也要层次分明。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将来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学生,就必须选择撰写学术论文。不想攻读博士学位而是计划毕业后从事其它实际业务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实用性强的项目,提出解决方案,完成相应的技术报告。

新的一代高级从业人员将需要有能力并担负起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他(她)们不仅要不断推动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而且更要但当起企业或事业组织中各种工程技术攻关的重任,但当起各个层面的高级管理的责任。为了完成所有这些,我们必须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质,实现新时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需要我们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怎样培养这样的研究生? 这就是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回答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需要回答的是,当我们确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后,我们怎样知道所培养的研究生达到了所设定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评价?当我们响应来自外界实际的工作需求,着手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时,能力的考核与评估又需要怎样实现?

课程考试通常是我们熟知的,例如对学生主干课程进行综合考试,主要通过考查学生对研究方法、学科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的学习情况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能力的考核则需要通过任务完成的结果评估来实现。但能力型课程又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下面我们通过理学院光学与光学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新审视,设计了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施教方案,给出了能力型课程较为详细的描述,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阐明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法。

硕士研究生大体可分为两类,分别为科学研究型和科技应用型,无论是科学研究型还是科技应用型研究生,其主体课程设置都相同。课程分为能力型课程、知识型课程和学术型课程三大类。所不同的是在学术课程选修和课题的选择方面,科学研究型学生要完成规定的学术课程和学术论文的要求,而科技应用型的学生则更侧重选择一些技术类课程,需要完成具体的工程技术项目,完成相应的技术报告。课程体系具体说明如下:

光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览表

能力性课程(12学分)

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种长期的行为来养成。本培养方案中所设计的能力培养课程与通常的知识课堂传授的方式不同,需要通过长期的体验式的学习环节来完成。能力课程的考核方法是通过行为的结果评估来实现的。能力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能力:

1. 道德价值与判断能力(3学分)

第一部分,理论课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3学分)

第二部分,阅读与讨论历经活动:(1)阅读:正义论;讨论:道德判断的价值标准(10次);(2)阅读:人文精神的本质;讨论:个人道德行为分析与评判(10次)(3)阅读:怎样当一名科学家?;讨论: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荣誉分配(2次)(一年级每周学习讨论1次,共22次)

2. 外语运用能力(3学分)

第一部分,英、日、俄任选:公共外语学习(课程内容及其框架由外语系提供) 第二部分,阅读与写作历经活动:(1)专题文献阅读(不少于20篇),阅读后的外文综述(不少于10页);(2)英文论文写作实践(研究生期间至少完成1篇英文论文或技术报告);(3)参加1次国际会议(此项不做强制要求)。

3. 实践与动手能力(3学分)

第一部分,实践培训:主要以能达成科学研究目标的各种具体的手段、方法和技能为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工具、常用仪器设备操作和工具软件使用等(如:Matlab, Labview 等);文字、数据与图象处理软件的使用;基于Protel 软件的电路设计;绘图软件(CAXA 、AutoCAD 等)应用技能。

第二部分,实践历经活动:主要以助教、助研、助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投身并浸润于科学研究与知识传授的环境中,并以辅助和观摩的身份和角度进行直接参与,从而熟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通过参与的过程,从而使自身得到培养。(采用每小时1个点的积点记录方式,对参与三助的学生进行积点式考核评估,每个学生三项总和不得低于200点,由导师进行记录,并作为发放三助奖学金的依据)

4. 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3学分)

第一部分,意识提升讲座与研讨:主要以下列意识提升性讲座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交流、沟通与表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使这种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由无意识或下意识,提升为有意识、有逻辑和有设计的高度,并能进一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下述5项合计30学时,讲座在完成两次周报与例会后开始)

(1) 思想的可视化表达方法与技巧;

(2) 基于网络的信息获取技能;

(3) 写作:目的与方式;

(4) 思想的产生、表达与追问;

(5) 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in English?

第二部分,实践历经活动:主要通过完成:(1)每周的个人学术进展周报(每人最少获得50次周报写作实践);(2)小组技术交流周例会:口头进展报告(每人最少获得21次运用PPT 技术的口头报告经历);(3)对于应用技术型研究生,要求完成两篇阶段性技术总结报告;(4)对于学术研究型研究生,要求完成两篇阶段性学术论文。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历经活动和经验来提高学生的书面交流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 知识性课程(8学分)

作为研究生阶段的知识性课程,我们认为重点不在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指引学生在需要各种不同的知识时,如何通过自行寻找和研读加以解决。所开设的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阅读本学科或专业技术领域主要科技文献,提供一个共性的知识支撑平台,使其能够读懂本学科专业的主要文献。而面对各种科学与技术问题时,可能有多样的数学需求,要提供每种问题的数学专门知识是不现实的。但可能提供各种数学分支的思想及其主要应用的简明介绍,给出如何应用数学,并将其作为工具,提供数学解决问题的寻求途径。

下面给出的是为光学和光学工程学科所设置的学科公共数学平台课和学科主干课:

公共数学平台课

课程1:作为工具的数学及其应用(3学分,48学时)

(1)作为工具的数学(介绍各个数学分支及其数学发展思想,概述各个数学分支目前都在那些领域得到什么样的应用。);

(2)数学工具软件(如:Mathematica )等的使用等;

(3)数学建模方法与实践:提供若干实际背景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模型抽取与解决的体验。

光学学科专业主干课

课程2:非线性光学(2.5学分,40学时)

课程3:光子晶体光学(2.5学分,40学时)

光学工程学科专业主干课

课程2:高等物理光学(3学分,48学时)

课程3:光学系统设计(2学分,32学时)

● 学术性课程(6学分)

学术性课程是由一系列前沿科技讲座构成的,这类课程易于采用小学时(如8学时,0.5学分;或16学时,1学分)的短课程的方式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丰富并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因此,在该阶段,除了开设一些高水平学术前沿专题讲座性课程外,还可以围绕某一学术问题或技术专题,开设一些问题驱动的跨学科课程,以形成问题驱动的研究生跨学科交叉学习的新模

式,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以达到借鉴其它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解决本学科领域问题的目的,使学生体验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精义,并通过其本身的对所开展的研究课题的日渐深入,使其接近并达到创新的边缘。

两点说明:

1.学位论文类别要求:依据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硕士研究生大体可分为两类,分别为科学研究型和科技应用型。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研究型研究生未来拟从事的工作是高等教育或科研院所,必须撰写学术性学位论文,在学术研究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科技应用型研究生未来更可能从事一些技术开发或高级管理方面的工作。因而需要在技术实践方面和创业能力与企业精神方面得到更多的加强与锻炼。

2.由于研究生课题的广泛性和研究生生源的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来自不同背景的研究生或者不同的研究课题可能需要一些知识的补充以完善知识结构。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或根据研究课题的需求,由学生或导师提出申请,经审批后选修相关本科生课程,不计学分。


相关内容

  • 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_实践与困惑
  • 第1期[总第25期]2015年2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rnalofGraduateEducationJou No.1 ,201Feb.5 ()16600405532015018209--- 文章编号: 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实践与困惑 吴 蔚a,何昌清b,古继宝c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公共事务学 ...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一: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部署和 ...

  •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
  • 高教研究资料 2011年第5期(总第281期) 本期要目 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中国矿业大学工科研究生教育学位工作的创新实践 三.合肥工业大学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的实践 四.南京理工大学建立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基地 ...

  • 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层次.学科与地域,办出特色,占领人才市场的不同 份额. (4)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GCT-ME,对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随着国家逐步放开招生总规模的控制,各高校特别是设有研究生院的学校可以根据政府计划.市场需求,以及学校条件.生源情况等,自行确定规模.并且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教育 ...

  • 关于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体系的研究_邹波
  • GONGZUOYANJIU工作研究 关于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体系的研究 ○邹 波 李郴良 张 敏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高校的教学资源跟不上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成为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而随着企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需要研究生为企业提供技术及人力支增加对高层次创 ...

  •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定向.委培研究生协议书(专业学位)1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招收定向.委培.自筹经费培养研究生协议书 根据国家教育部.广西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适应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加速各方面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 (甲方)委托广西师范大学(乙方)培养硕士研究生,现经双方协商达成下列协议: 一.经考试合格,乙方录取甲方 为2013年全日制 ...

  •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 教研„2009‟1号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 ...

  •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
  • 摘 要 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研究生培养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妨碍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并进行了探讨. 关�I词 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 ...

  •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化工过程机械 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80706 校内编号: S20706 一级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培养单位: 化工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1.过程装备可靠性2.固液分离技术与设备3.过程控制与测试技术4.节能技术与装备 学科代码: 081701 一级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