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经济学看二战历史转折点

第24卷第4期

2006年7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24 No.4Jul.2006

从战争经济学看二战历史转折点

陈秋月

(西华师范大学马列部,四川南充 637002)

摘 要:我国的历史研究中,。但从影

响战局的最重要的因素—政治经济实力对比看,关键词: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识码:A  :)-05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打破了希特勒灭亡苏联进而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成为卫国战争的根本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类似这样的观点在国内出版的各种涉及二战历史的书中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这主要缘于1942年10月12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毛泽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该文认为斯大林格勒会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3][2][1]

事过境迁,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归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说服力不强,这种观点容易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缩写成苏德战争史,而忽视了作为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它本身的特点。列宁曾经说过:“现代战争中的经济组织具有决定意义,经济条件和组织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考察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切战争和武装冲突都只不过是政治的继续,影响战争进程的因素虽然有战争的性质、将领的强弱、谋略的运筹帷幄等,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交战国的经济基础。因为战争拼的就是经济基础,较量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赢得战争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掠夺战败国的经济利益。所以,战争一旦离开了经济的因素,不仅打不起来,即使因其它原因而发生也不可能持续下去,现代战争尤为如此。因此我们在认定作为一场世界范围大战拐点时,必须要考虑这一历史事件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一是该事件的发生足以改变世界范围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版图重组;二是由此而引起敌对两大阵营实力的对比,将影响战争的最终结局;三是事件是军事冲突战局的真正转折点。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研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不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因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两大阵营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世界范围政治格局改变。它只改变了苏德战场双方的实力对比,扭转了苏德两军的作战态势。可以说,毛泽东当年的论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纵观二战的历史进程,真正称得上转折点的当属珍珠港而非斯大林格勒。

首先,美国的实力是世界各国最强的,其战与和的态度事关二战的全局。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美英法三国的经济潜力约占当时世界经济潜力的56%,其中美国的实力尤为举足轻重,其化工工业规模世界第一,美国的生产的工业产品占西方国家总量48%(1939—1945美国的发电量是英国的5倍,煤炭产量是英国的2倍多,石油产量是英国的15倍,钢产量是英国的5.7倍,粮食产量是英国的9.2倍);而同期的德3[4]  收稿日期:2006-03-05

  作者简介:陈秋月(1964-),女,四川武胜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列部副教授。

・59・

日意仅占世界经济潜力的20%;到1939年战争爆发时,美英法三国的煤炭产量是德日意的2倍,钢产量是德日意的1倍,发电量是德日意的1.2倍;而在整个1939—1945年期间美国的发电量是德日意三国的

2.15倍,煤炭产量与德日意产量持平,石油及其制品的产量则是德日意三国的20倍,钢产量是德日意的2倍,粮食产量是三国总产量的2.37倍[5]。不仅如此,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堪称世界一绝,在1941—1945年它共生产步枪1233万支,冲锋枪193万支,机枪261万挺,火炮迫击炮65万门,坦克10万辆,飞机19万架,同期的德日意只生产了步枪冲锋枪1088万支,机枪161万挺,火炮迫击炮57万门,坦克5万辆,飞机13.8万架。1940年底,美陆军达146万人,有26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坦克师,拥有近9000架飞机,12600门火炮迫击炮,1万辆汽车,海军有15艘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37艘巡洋舰,168艘驱逐舰,113艘潜艇。从1940年6月开始,美国暗中动员4000名科学家,投入20亿美元研制原子弹。美军的技术装备扩张之快、水平之高,令当时的参战各国汗颜

[5][6]。这点连苏联也承认“在战争结束前,切资本主义国家陆海军中最强大的力量”的战争潜力无与伦比,谁把美国争取过去,谁就赢得了战争战争爆发后,在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的打击下;即使是号称世界军事大国、;战争仅仅才开始一年,然而在东欧、。1941年6月,德军“闪击”苏联,半年时间就消灭苏军),。此时此刻,德国法西斯势力占领全欧洲仿,反法西斯同盟国英国和苏联苦苦挣扎,难以为继。战前的英军本来就只有5个步兵师,1,3个防空旅,外加国民部队12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3个骑兵旅[5];敦刻尔克撤退使其仅剩下500门大炮,200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这点力量不要说与德国对垒,就是保卫英伦三岛都十分单薄。

1941年底的德国已经控制了三倍于本土面积的领土,成为拥军723万,有坦克6000辆、60000门大炮、10000余架飞机、217艘军舰的超级大国,其生产的机床和煤炭量均是苏联的1.5倍,在有色金属、电力、钢铁、水泥、机车方面的产量都比苏联多,铁路运输能力是苏联的一倍。而苏联经济却遭遇了比军事更加惨重的损失,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到战前48%,黑色及有色金属延压板、轴承(武器制造所必需)等生产完全停顿,在以后的整个战争时期其发电量都只有德国的一半,煤炭产量是德国的五分之一,钢铁产量是德国的三分之一[5],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援,苏德战场不会出现奇迹,苏军的溃败已成必然趋势。形势逼迫斯大林考虑与德国单独媾和,不得不请保加利亚驻苏大使从中斡旋。

当欧洲上空到处弥漫着投降、战败的气氛,法西斯就要完成征服世界的关键一步时候。1941年12月,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大本营珍珠港,使美军舰队几乎全部覆没,意外地将美国推入同盟国阵线,世界历史进程终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就骤然使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出现根本变化,并带来世界战争格局的剧烈重组。在整个二战中,全世界支出的军费总计11170亿美元,而美国就支出军费3100亿美元,约占三分之一;有1600万美国青年走上欧亚战场为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7]。美国还以租借的形式向盟国提供资金援助436亿美元,战争物资8340万吨;日本的南进战略完全取代其北进战略后,迫使它从中朝及本土抽调11个师团40万人的兵力进攻东南亚,从而杜绝了日本再从中国东北进攻西伯利亚的可能,避免了苏军可能受到轴心国军队两面夹击的厄运,彻底改善了苏联的周边战略环境,为最后打败法西斯德国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太平洋战场的开辟,很难想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会取得最后胜利。“珍珠港事件一举,斯大林便无须再担忧会从东部受到袭击了,他几乎可将亚洲的全部兵力调去打德军”,“1942年夏,最高统帅部决定从远东再撤出一大批兵力,莫洛托夫告诉斯大林日本已陷入东南亚,斯大林立即给华西列夫斯基致电要求撤出远东10—12个师”。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最大战争机器的美国的参战,意味着这将一举打乱轴心国既定的征服世界的战略部署,加剧德日意三国之间的猜疑和矛盾,迫使它们转而各自为战,为同盟国的各个击破,最后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美国的加入还使同盟国之间的向心力更增强了,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反法西斯盟国崩溃的积极・60・[9][8]

作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致电其驻日大使,要求大使尽其一切力量促使日本人从背后迅速袭击苏联。然而太平洋战争的发生,反倒是日本把德国逼到墙角,希特勒只好横下一条心,对美宣战。但前景如何?不少德国高级将领对希特勒向往的千秋帝国越来越怀疑。”希特勒作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老兵,对美国加入一战后战局的随之而来转变,印象十分深刻。为不给美国再次界入欧洲战场提供口实,1939年9月曾命令德国海军潜艇不准在大西洋袭击美国船只;他“在战争头两年,仍然尽力使美国不卷入战争,用尽一切手段,包括贿赂国会议员,津贴作家,支持孤立主义者,使美国在战争中不参加到德国的敌人方面……”,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希特勒害怕美国,因为“他清楚地懂得,一次只能对付一个国家,这是他的战略迄今得到成功的秘诀。对付美国的时候一定会到来,但只有在打败英国和苏联之后才能这样做。”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形势的逼迫下,希特勒到德国国会发表了反美演讲,正式宣布对美开战,但私下却也无可奈何地对其亲信鲍曼说:反美战争是个悲剧,,也无现实基础[8][10][10]。在他看来:按德国的预期行动,德日联合进攻苏联,美国加入同盟国阵线,宣而战。;国军费350亿元,,一战的1939年9月5日签署“中立法案。随着欧洲战争日趋激烈,罗斯福应变形势修改了“,但拒绝直接界入战争;在英伦三岛空战最激烈时,,仅剩二十多亿美元,无力继续购买军需物质。丘吉尔通过做美国政界的工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允诺可以无偿向英国提供军火和战略物资,但美国政府拒绝参战仍然是其不可动摇的底线。事隔一年,日本发动军事进攻,不仅在军事上摧毁了太平洋舰队,更从政治上摧毁了阻挡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孤立主义势力,扫除了罗斯福坚定不移反法西斯的最后障碍,“美国参战给了他战胜法西斯轴心国无穷的力量,在此之前丘吉尔的战胜法西斯的诺言只是一种信念的话,而现在就要变成现实。现在他可无所顾虑地宣称希特勒的命运已经决定,墨索里尼的命运也决定了,因为英美苏同力同心,生死与共,具有两倍甚至于三倍他们敌人的力量。”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某个盟国因战败而被迫投降的事情,太平洋战争有力地遏制了个别盟国欲单独与法西斯国家媾和的逆流,使二战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毛泽东的论点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不能作为划分二战历史的依据。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毛泽东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多更祥实的资料供其研究,得出近乎实际的结论,历史发展的事实也充分体现了这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就与当时的情况完全不相符,“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斯大林格勒战败后,德国法西斯于1943年1月在全国实施总动员,新征召200万人入伍,组建了一批新的师,补充了受损的军事力量,同时军工企业加紧生产,使大炮坦克的产量较前一年增加一倍多,飞机产量增产70%;到7月,德军在苏德战场上仍有530万人,5万多门大炮,6000辆坦克,3000余架飞机,277艘军舰,[12][3][11]为此希特勒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这次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也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它说明法西斯的进攻并没有彻底终结,只要还有一点资本,它就绝不会轻言失败。毛泽东还预言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后的战略目标是“企图迅速攻下两处,达到切断伏尔加和夺取巴库两个目的,然后北攻莫斯科,南出波斯湾,并令日本法西斯集中兵力于满洲,准备在斯大林格勒攻下后进攻西伯利亚。”其实这种断言毫无根据。日本是一个弹丸岛国,矿产资源及战略物资严重缺乏,根本无法长期支持侵略战争,虽然签定了反共产主义的轴心协定,但日本绝不止于受此束缚。到底是南进还是北进,一直成为日本内部争执的主要焦点,最终荷属东印度的年产石油800万吨,东南亚年产世界78%的橡胶和年产世界67%的锡,这一切富饶的战争资源紧紧地吸引住了日本军部决策者的眼球;与此[3]同时,日本军方始终没有忘记,1938—1939年中苏边界张鼓峰及诺门坎武装冲突的结果:苏军所显示的强大实力和日军的残败。自1939年9月日苏双方在莫斯科达成协议后,日本大本营就决定今后将屯兵满

・61・

洲,专防苏俄,保持北方的平静,全力南进。1941年7月,美国决定冻结日本在美全部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迫使日本大本营决定迅速南进以最后解决战争供应问题。“日本原料不足,影响其整个工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占领别国,才能解决铁矿、石油、橡胶及其他重要战略物资,1939—1945年日本国内产油仅170万吨,其殖民地产油1870万吨,从朝鲜运走大米、铁矿、钨、石墨、木材,从印尼、缅甸、东南亚运走铁矿、石油、煤炭、锡、铝、橡胶、铜、铅,总价值1400亿日元,是1944—1945日本全民收入的两倍。”太平洋战事是日本为支撑整个战局而不得不采取的应变之策。在抽调了仅存的占其总兵力20%的军队注入东南亚战场后,它再也无力抽兵配合德国进攻西伯利亚。因此,毛泽东的预言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

其次,珍珠港事件后,战争由洲际大战演变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大战。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但这些战斗几乎都是局限于欧洲大陆。1937年7月就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打了四年仍没有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德日意穷兵黩武,到处侵略,反法西斯盟国疲于奔命,,出一片危机。美国加入同盟国阵线后,,,世界明显分成两大对立的阵营,,,也直接烧到了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各自为战的困境,,、远东战区、北非战区相继建立,盟军的反击越来越令人鼓舞。

,苏联顶住了德国的疯狂进攻。1942年,苏军因战略战术失误,再一次遭到巨大损失:解放克里木之战屡战屡败,三次进攻都失利,仅三个月就损兵折将二十五万;第47、51、44等三个集团军共三十多万人在5月15日被全歼;哈尔科夫战役又使第6、9、57等三个集团军和鲍勃金将军的战役兵团受到毁灭性的打击;7月,第二突击集团军被全歼,卡拉齐地区的16个步兵师、8个坦克师也被全歼。一年之内苏军共损兵折将588万人。然而,斯大林这一回没有屈服于德国,他在战场上所受到的损伤都得到了美国的支援。战争中,美援苏15400架飞机,7000辆坦克,8000门高炮,价值近13亿美元。尤其是在食品、机动车辆、燃油、火药、生产资料方面的援助十分巨大。1942-1943年苏联产粮仅有战前的一半,为此,美援苏420万吨粮食,其中相当可观的部分是浓缩食品(肉罐头),既解决了苏军食品匮乏的问题,又为之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运力;苏军的机动车辆很少,只有德军一半,限制了军队的快速机动性,从1943年开始,美援汽车不断运到苏联,共援助41万辆汽车、3万辆摩托车,分别是苏联战时产量的1.5倍[21][13]和1.2倍,,使苏军运力一下达到德军的3倍,美国还援助了400万个轮胎,解决了苏联无法生产轮胎的窘境;苏联石油工业落后,汽油奇缺,美方及时援助了285万吨汽油,是其战时产量的58%,维持了苏军上万架飞机的运转;苏联的火药产量不足,美国给苏联运去30万吨火药,是其产量的53%,保证了战斗需要;美援的4万台机床、25万吨铝、39万吨铜,10万英里电话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苏联战时经济的运转。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反攻前,苏军得到了800万发炮弹的供应,超过德国在一战时的用量。美英在西线的存在,牵扯了大量的德军,1941-1942年,德军只有20-25%的陆军师在西线,1944则达到42%。朱可夫元帅说:“不能否认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供应了物资。没有这些我们不可能组建后备力量,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火药,美国人都直接给了我们,他们还给我们生产提供了多少铜板,没有这些难道我们能生产出坦克吗”

参考文献:

[1]董胜.世界上下五千年:下册[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P380.

[2]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P29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6.P841,844,842.

[4]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58.P25.

[5]前苏联国防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与教训[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P365,435,340,343,392.[14]

・62・

[6]杨会军.一口气读完二战[M].京华出版社,2005.P93—94.

[7]徐平,金洁.财富较量———二战中的经济战[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P34.[8][美]约翰托兰.希特勒[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P840,841.

[9][俄]德安・沃尔科戈洛夫.斯大林[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P862.

[10]解力夫.盗世奸雄希特勒[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P210-212,213.

[11]刘乐华.丘吉尔[M].京华出版社,2003.P711—712.

[1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P195.

[1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P575.

[14]何林.二战时期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援助[J].军事史林,2006(1).

PonderingontheTurningPointoftheSecondWorldBased

ontheWarEconomy

CHENQiu2yue

(DepartmentofMarxismandLeninism,ChinaWestNS,China)

Abstract:ThebattletoisastheturningpointofWorldWarIIbymostresearchersinChina,strength,themostimportantfactorthatcanexerttheeffectontheat.IntheeventofPearlHarborismorelikelytobetheturningpointoftheSecondWorld.

KeyWords:thedefendedbattleofStalingrad;theeventofPearlHarbor;theturningpointoftheSecondWorldWar

・63・

第24卷第4期

2006年7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24 No.4Jul.2006

从战争经济学看二战历史转折点

陈秋月

(西华师范大学马列部,四川南充 637002)

摘 要:我国的历史研究中,。但从影

响战局的最重要的因素—政治经济实力对比看,关键词: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识码:A  :)-05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斯大林格勒会战……打破了希特勒灭亡苏联进而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成为卫国战争的根本转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类似这样的观点在国内出版的各种涉及二战历史的书中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这主要缘于1942年10月12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毛泽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该文认为斯大林格勒会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3][2][1]

事过境迁,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归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说服力不强,这种观点容易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缩写成苏德战争史,而忽视了作为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它本身的特点。列宁曾经说过:“现代战争中的经济组织具有决定意义,经济条件和组织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考察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切战争和武装冲突都只不过是政治的继续,影响战争进程的因素虽然有战争的性质、将领的强弱、谋略的运筹帷幄等,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交战国的经济基础。因为战争拼的就是经济基础,较量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赢得战争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掠夺战败国的经济利益。所以,战争一旦离开了经济的因素,不仅打不起来,即使因其它原因而发生也不可能持续下去,现代战争尤为如此。因此我们在认定作为一场世界范围大战拐点时,必须要考虑这一历史事件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一是该事件的发生足以改变世界范围政治格局,使世界政治版图重组;二是由此而引起敌对两大阵营实力的对比,将影响战争的最终结局;三是事件是军事冲突战局的真正转折点。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研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不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因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两大阵营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世界范围政治格局改变。它只改变了苏德战场双方的实力对比,扭转了苏德两军的作战态势。可以说,毛泽东当年的论断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纵观二战的历史进程,真正称得上转折点的当属珍珠港而非斯大林格勒。

首先,美国的实力是世界各国最强的,其战与和的态度事关二战的全局。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美英法三国的经济潜力约占当时世界经济潜力的56%,其中美国的实力尤为举足轻重,其化工工业规模世界第一,美国的生产的工业产品占西方国家总量48%(1939—1945美国的发电量是英国的5倍,煤炭产量是英国的2倍多,石油产量是英国的15倍,钢产量是英国的5.7倍,粮食产量是英国的9.2倍);而同期的德3[4]  收稿日期:2006-03-05

  作者简介:陈秋月(1964-),女,四川武胜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列部副教授。

・59・

日意仅占世界经济潜力的20%;到1939年战争爆发时,美英法三国的煤炭产量是德日意的2倍,钢产量是德日意的1倍,发电量是德日意的1.2倍;而在整个1939—1945年期间美国的发电量是德日意三国的

2.15倍,煤炭产量与德日意产量持平,石油及其制品的产量则是德日意三国的20倍,钢产量是德日意的2倍,粮食产量是三国总产量的2.37倍[5]。不仅如此,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堪称世界一绝,在1941—1945年它共生产步枪1233万支,冲锋枪193万支,机枪261万挺,火炮迫击炮65万门,坦克10万辆,飞机19万架,同期的德日意只生产了步枪冲锋枪1088万支,机枪161万挺,火炮迫击炮57万门,坦克5万辆,飞机13.8万架。1940年底,美陆军达146万人,有26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坦克师,拥有近9000架飞机,12600门火炮迫击炮,1万辆汽车,海军有15艘战列舰,6艘航空母舰,37艘巡洋舰,168艘驱逐舰,113艘潜艇。从1940年6月开始,美国暗中动员4000名科学家,投入20亿美元研制原子弹。美军的技术装备扩张之快、水平之高,令当时的参战各国汗颜

[5][6]。这点连苏联也承认“在战争结束前,切资本主义国家陆海军中最强大的力量”的战争潜力无与伦比,谁把美国争取过去,谁就赢得了战争战争爆发后,在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的打击下;即使是号称世界军事大国、;战争仅仅才开始一年,然而在东欧、。1941年6月,德军“闪击”苏联,半年时间就消灭苏军),。此时此刻,德国法西斯势力占领全欧洲仿,反法西斯同盟国英国和苏联苦苦挣扎,难以为继。战前的英军本来就只有5个步兵师,1,3个防空旅,外加国民部队12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3个骑兵旅[5];敦刻尔克撤退使其仅剩下500门大炮,200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这点力量不要说与德国对垒,就是保卫英伦三岛都十分单薄。

1941年底的德国已经控制了三倍于本土面积的领土,成为拥军723万,有坦克6000辆、60000门大炮、10000余架飞机、217艘军舰的超级大国,其生产的机床和煤炭量均是苏联的1.5倍,在有色金属、电力、钢铁、水泥、机车方面的产量都比苏联多,铁路运输能力是苏联的一倍。而苏联经济却遭遇了比军事更加惨重的损失,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到战前48%,黑色及有色金属延压板、轴承(武器制造所必需)等生产完全停顿,在以后的整个战争时期其发电量都只有德国的一半,煤炭产量是德国的五分之一,钢铁产量是德国的三分之一[5],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援,苏德战场不会出现奇迹,苏军的溃败已成必然趋势。形势逼迫斯大林考虑与德国单独媾和,不得不请保加利亚驻苏大使从中斡旋。

当欧洲上空到处弥漫着投降、战败的气氛,法西斯就要完成征服世界的关键一步时候。1941年12月,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大本营珍珠港,使美军舰队几乎全部覆没,意外地将美国推入同盟国阵线,世界历史进程终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就骤然使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出现根本变化,并带来世界战争格局的剧烈重组。在整个二战中,全世界支出的军费总计11170亿美元,而美国就支出军费3100亿美元,约占三分之一;有1600万美国青年走上欧亚战场为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7]。美国还以租借的形式向盟国提供资金援助436亿美元,战争物资8340万吨;日本的南进战略完全取代其北进战略后,迫使它从中朝及本土抽调11个师团40万人的兵力进攻东南亚,从而杜绝了日本再从中国东北进攻西伯利亚的可能,避免了苏军可能受到轴心国军队两面夹击的厄运,彻底改善了苏联的周边战略环境,为最后打败法西斯德国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太平洋战场的开辟,很难想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会取得最后胜利。“珍珠港事件一举,斯大林便无须再担忧会从东部受到袭击了,他几乎可将亚洲的全部兵力调去打德军”,“1942年夏,最高统帅部决定从远东再撤出一大批兵力,莫洛托夫告诉斯大林日本已陷入东南亚,斯大林立即给华西列夫斯基致电要求撤出远东10—12个师”。

不仅如此,作为世界最大战争机器的美国的参战,意味着这将一举打乱轴心国既定的征服世界的战略部署,加剧德日意三国之间的猜疑和矛盾,迫使它们转而各自为战,为同盟国的各个击破,最后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美国的加入还使同盟国之间的向心力更增强了,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反法西斯盟国崩溃的积极・60・[9][8]

作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致电其驻日大使,要求大使尽其一切力量促使日本人从背后迅速袭击苏联。然而太平洋战争的发生,反倒是日本把德国逼到墙角,希特勒只好横下一条心,对美宣战。但前景如何?不少德国高级将领对希特勒向往的千秋帝国越来越怀疑。”希特勒作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老兵,对美国加入一战后战局的随之而来转变,印象十分深刻。为不给美国再次界入欧洲战场提供口实,1939年9月曾命令德国海军潜艇不准在大西洋袭击美国船只;他“在战争头两年,仍然尽力使美国不卷入战争,用尽一切手段,包括贿赂国会议员,津贴作家,支持孤立主义者,使美国在战争中不参加到德国的敌人方面……”,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希特勒害怕美国,因为“他清楚地懂得,一次只能对付一个国家,这是他的战略迄今得到成功的秘诀。对付美国的时候一定会到来,但只有在打败英国和苏联之后才能这样做。”虽然在太平洋战争形势的逼迫下,希特勒到德国国会发表了反美演讲,正式宣布对美开战,但私下却也无可奈何地对其亲信鲍曼说:反美战争是个悲剧,,也无现实基础[8][10][10]。在他看来:按德国的预期行动,德日联合进攻苏联,美国加入同盟国阵线,宣而战。;国军费350亿元,,一战的1939年9月5日签署“中立法案。随着欧洲战争日趋激烈,罗斯福应变形势修改了“,但拒绝直接界入战争;在英伦三岛空战最激烈时,,仅剩二十多亿美元,无力继续购买军需物质。丘吉尔通过做美国政界的工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允诺可以无偿向英国提供军火和战略物资,但美国政府拒绝参战仍然是其不可动摇的底线。事隔一年,日本发动军事进攻,不仅在军事上摧毁了太平洋舰队,更从政治上摧毁了阻挡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孤立主义势力,扫除了罗斯福坚定不移反法西斯的最后障碍,“美国参战给了他战胜法西斯轴心国无穷的力量,在此之前丘吉尔的战胜法西斯的诺言只是一种信念的话,而现在就要变成现实。现在他可无所顾虑地宣称希特勒的命运已经决定,墨索里尼的命运也决定了,因为英美苏同力同心,生死与共,具有两倍甚至于三倍他们敌人的力量。”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某个盟国因战败而被迫投降的事情,太平洋战争有力地遏制了个别盟国欲单独与法西斯国家媾和的逆流,使二战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毛泽东的论点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不能作为划分二战历史的依据。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毛泽东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多更祥实的资料供其研究,得出近乎实际的结论,历史发展的事实也充分体现了这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就与当时的情况完全不相符,“斯大林格勒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斯大林格勒战败后,德国法西斯于1943年1月在全国实施总动员,新征召200万人入伍,组建了一批新的师,补充了受损的军事力量,同时军工企业加紧生产,使大炮坦克的产量较前一年增加一倍多,飞机产量增产70%;到7月,德军在苏德战场上仍有530万人,5万多门大炮,6000辆坦克,3000余架飞机,277艘军舰,[12][3][11]为此希特勒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这次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也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它说明法西斯的进攻并没有彻底终结,只要还有一点资本,它就绝不会轻言失败。毛泽东还预言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后的战略目标是“企图迅速攻下两处,达到切断伏尔加和夺取巴库两个目的,然后北攻莫斯科,南出波斯湾,并令日本法西斯集中兵力于满洲,准备在斯大林格勒攻下后进攻西伯利亚。”其实这种断言毫无根据。日本是一个弹丸岛国,矿产资源及战略物资严重缺乏,根本无法长期支持侵略战争,虽然签定了反共产主义的轴心协定,但日本绝不止于受此束缚。到底是南进还是北进,一直成为日本内部争执的主要焦点,最终荷属东印度的年产石油800万吨,东南亚年产世界78%的橡胶和年产世界67%的锡,这一切富饶的战争资源紧紧地吸引住了日本军部决策者的眼球;与此[3]同时,日本军方始终没有忘记,1938—1939年中苏边界张鼓峰及诺门坎武装冲突的结果:苏军所显示的强大实力和日军的残败。自1939年9月日苏双方在莫斯科达成协议后,日本大本营就决定今后将屯兵满

・61・

洲,专防苏俄,保持北方的平静,全力南进。1941年7月,美国决定冻结日本在美全部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迫使日本大本营决定迅速南进以最后解决战争供应问题。“日本原料不足,影响其整个工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占领别国,才能解决铁矿、石油、橡胶及其他重要战略物资,1939—1945年日本国内产油仅170万吨,其殖民地产油1870万吨,从朝鲜运走大米、铁矿、钨、石墨、木材,从印尼、缅甸、东南亚运走铁矿、石油、煤炭、锡、铝、橡胶、铜、铅,总价值1400亿日元,是1944—1945日本全民收入的两倍。”太平洋战事是日本为支撑整个战局而不得不采取的应变之策。在抽调了仅存的占其总兵力20%的军队注入东南亚战场后,它再也无力抽兵配合德国进攻西伯利亚。因此,毛泽东的预言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

其次,珍珠港事件后,战争由洲际大战演变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大战。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但这些战斗几乎都是局限于欧洲大陆。1937年7月就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打了四年仍没有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德日意穷兵黩武,到处侵略,反法西斯盟国疲于奔命,,出一片危机。美国加入同盟国阵线后,,,世界明显分成两大对立的阵营,,,也直接烧到了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各自为战的困境,,、远东战区、北非战区相继建立,盟军的反击越来越令人鼓舞。

,苏联顶住了德国的疯狂进攻。1942年,苏军因战略战术失误,再一次遭到巨大损失:解放克里木之战屡战屡败,三次进攻都失利,仅三个月就损兵折将二十五万;第47、51、44等三个集团军共三十多万人在5月15日被全歼;哈尔科夫战役又使第6、9、57等三个集团军和鲍勃金将军的战役兵团受到毁灭性的打击;7月,第二突击集团军被全歼,卡拉齐地区的16个步兵师、8个坦克师也被全歼。一年之内苏军共损兵折将588万人。然而,斯大林这一回没有屈服于德国,他在战场上所受到的损伤都得到了美国的支援。战争中,美援苏15400架飞机,7000辆坦克,8000门高炮,价值近13亿美元。尤其是在食品、机动车辆、燃油、火药、生产资料方面的援助十分巨大。1942-1943年苏联产粮仅有战前的一半,为此,美援苏420万吨粮食,其中相当可观的部分是浓缩食品(肉罐头),既解决了苏军食品匮乏的问题,又为之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运力;苏军的机动车辆很少,只有德军一半,限制了军队的快速机动性,从1943年开始,美援汽车不断运到苏联,共援助41万辆汽车、3万辆摩托车,分别是苏联战时产量的1.5倍[21][13]和1.2倍,,使苏军运力一下达到德军的3倍,美国还援助了400万个轮胎,解决了苏联无法生产轮胎的窘境;苏联石油工业落后,汽油奇缺,美方及时援助了285万吨汽油,是其战时产量的58%,维持了苏军上万架飞机的运转;苏联的火药产量不足,美国给苏联运去30万吨火药,是其产量的53%,保证了战斗需要;美援的4万台机床、25万吨铝、39万吨铜,10万英里电话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苏联战时经济的运转。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反攻前,苏军得到了800万发炮弹的供应,超过德国在一战时的用量。美英在西线的存在,牵扯了大量的德军,1941-1942年,德军只有20-25%的陆军师在西线,1944则达到42%。朱可夫元帅说:“不能否认美国人为我们迅速大量生产供应了物资。没有这些我们不可能组建后备力量,把战争继续下去。我们没有炸药、火药,美国人都直接给了我们,他们还给我们生产提供了多少铜板,没有这些难道我们能生产出坦克吗”

参考文献:

[1]董胜.世界上下五千年:下册[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P380.

[2]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P29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6.P841,844,842.

[4]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58.P25.

[5]前苏联国防部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与教训[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P365,435,340,343,392.[14]

・62・

[6]杨会军.一口气读完二战[M].京华出版社,2005.P93—94.

[7]徐平,金洁.财富较量———二战中的经济战[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P34.[8][美]约翰托兰.希特勒[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P840,841.

[9][俄]德安・沃尔科戈洛夫.斯大林[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P862.

[10]解力夫.盗世奸雄希特勒[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P210-212,213.

[11]刘乐华.丘吉尔[M].京华出版社,2003.P711—712.

[1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P195.

[1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2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P575.

[14]何林.二战时期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援助[J].军事史林,2006(1).

PonderingontheTurningPointoftheSecondWorldBased

ontheWarEconomy

CHENQiu2yue

(DepartmentofMarxismandLeninism,ChinaWestNS,China)

Abstract:ThebattletoisastheturningpointofWorldWarIIbymostresearchersinChina,strength,themostimportantfactorthatcanexerttheeffectontheat.IntheeventofPearlHarborismorelikelytobetheturningpointoftheSecondWorld.

KeyWords:thedefendedbattleofStalingrad;theeventofPearlHarbor;theturningpointoftheSecondWorldWar

・63・


相关内容

  • 二战的影响
  • *1939年前美国的三个中立政策与1939年后的中立政策有何不同? 原因不同 前:孤立主义影响.经济利益.外交需要. 后:遏制反对法西斯侵略,维护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 实质不同 前:绥靖政策. 后:反法西斯 作用不同 前:纵容侵略,加速二战的爆发. 后:支援英法等反法西斯国家,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 ...

  • 中考专题: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文末附检测题)
  • 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一.专题概述: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纵观历史,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主要包括欧洲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近现代欧洲经历了称霸主宰世界.分裂与斗争.走向联合发展的历 ...

  • 二战启示录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 ...

  • 两次世界大战专题复习资料
  • 两次世界大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 ,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并疯狂扩军备战,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核心分别是 . . ②两大集团在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劣 ...

  • 初中历史全6册重要标志及列举题
  • 中国近现代历史 1.近代民族英雄:( )领导虎门销烟,( )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 )在黄海海战中撞向敌舰,壮烈牺牲. 2.列举近代五大侵华战争: 3.列举外国列强三次进北京: (1)( )战争中,1860年10月,( ). (2)( )战争中,1900年8月,( ). (2)( )战争中,193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内容
  • 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second world war) (1939--1945年) [考点展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 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世界反法 ...

  • 关于事件的地点专题
  • (4)政治家 德国发动二战,并对犹太人进行疯狂屠杀的人: 美国开始实行冷战的总统: 在美国你所熟悉的总统中,在下列事件中的总统各是谁 独立战争: 南北战争: 经济大危机: 实行冷战: 美苏争霸: 参加雅尔塔会议: 1972年访问中国的总统: (5)思想家 A .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活动三例: B . ...

  • 九年级下册笔记
  • 复习导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 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 ...

  • 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四)-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题
  • 苏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三历史阶段性复习试卷(四)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1. 很多俄罗斯学者和普通百姓认为,不管有什么缺点,"十月革命"都是20世纪一个重大 事件,它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