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石漠化土地现状及治理模式与措施

  摘要:对石林县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石漠化成因及危害等进行了分析,从意识宣传、技术支持、资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土地石漠化治理措施和模式。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成因;危害;治理;模式   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简介:毕琼仙(1967―),女,云南石林人,彝族,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绿化工作。中图分类号:F1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2103   1引言   喀斯特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壤生产力急剧下降,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石漠化现象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石漠化地区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区域,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石林县于2012年被列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县。   2石林县石漠化土地现状   石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属滇中高原腹心地带,是昆明市的远郊县,距昆明市城区公路里程78km。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10′~103°41′、北纬24°30′~25°03′之间。东北部与曲靖市的陆良县接壤,西部和北部与宜良县相连,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州的泸西、弥勒两县毗邻,是滇东、滇南各州县赴省会昆明市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全县东西宽51.3km,南北长585km,县域国土总面积168216hm2,石漠化土地面积48357hm2,占2875%;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8232hm2,占1084%。   石林县石漠化土地面积宽、分布广,在县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石灰岩母岩分布较广、基岩裸露较大的长湖镇、西街口镇、圭山镇,3个镇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县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759%;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主要还是分布在圭山镇、西街口镇、长湖镇,占全县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708%。   按石漠化程度,可划分为四级: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196583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4065%;中度石漠化203632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4211%;重度石漠化53775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112%;极重度石漠化2958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11%。   3石漠化成因及危害   3.1石漠化成因   (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缓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沿用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③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裸露。④乱砍滥伐。不合理的人为开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3.2石漠化的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的演变过程。“石漠化”这种喀斯特地貌的独特地质现象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被学术界称为“生态不治之症”。石漠化山地生境严酷、岩石裸露率高、土层浅薄、干旱缺水,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植被一经破坏尤其是反复破坏后很难恢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脆弱、退化,加之人为干预频繁,加剧了石漠化的进程,已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由此可见,石漠化的危害严重危及着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此以往,在未来的发展中,地区间的差距势必拉大,因此加快石漠化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4石漠化治理措施与模式   4.1石漠化治理模式   具体采取下列模式。   (1)人工造林恢复模式。选择“石生、耐旱、喜钙”的植物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种植。   (2)林、果、药结合恢复模式。石山中上部的石缝、石穴残积有一定的土壤,可种植一些乔木树种,如华山松、滇青冈、香椿、构树,或墨西哥柏、吊丝竹等;下部山脚土壤较多,宜种植核桃、板栗、苹果、刺黄连、花椒等。重度石漠化区岩石裸露层面大,石缝中土壤少,则以灌木和藤本药物为主。   (3)饲料林种植恢复模式。石林县的石山区可作为饲料资源的树种主要有桑科的构树,豆科的银合欢,这些树种不仅根系发达、穿插力强,能沿石缝、石穴伸展固土,而且叶子营养丰富,萌芽力又强,可以采用矮林作业经营,每年砍取部分枝叶作饲料,可永续利用资源。这一模式可以缓解由于畜牧业发展较快,放牧过度,毁坏林草植被的压力。   (4)药用林种植恢复模式。石山地区药用植物种类丰富,木本、草本和藤本药用植物都很多,发展药用林不仅可以增加植被,还可以获得直接收益。结合石林县石漠化地区自然气候特点,选择杜仲、喜树等树种,林下可种植金银花、薯蓣等植物。   (5)封山育林。通过封山护林提高林木的保存率和成林率,加快现有森林植被的恢复发展,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治理石漠化重要而经济的模式。   4.2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林县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分布着许多水系流域,因此,小流域治理是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为落实治理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4.2.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石林县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治理对象复杂,治理难度大,治理期限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为确保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顺利开展,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领导,提高对土地石漠化危害的认识,把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紧紧抓住实施“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有利时机,及时建立健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做到领导挂帅,真抓实干,一级向一级负责,坚持换届不换目标,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稳定性、连续性,把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4.2.2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石漠化治理是石林县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宏伟事业。紧密结合石林县实际,大力宣传石漠化综合治理对脱贫致富,促进广大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治理石漠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力度,务必让石漠化地区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石漠化危害的严重性,充分了解石漠化带来的生存危机,积极防治,科学治理,与自然灾害作顽强而不懈的抗争。   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的同时,实行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全民化和社会化;注重培养公民生态科学、生态道德、生态审美意识;培养公民的生态消费意识,拓展公民生态意识教育大众传播渠道,弘扬生态文化,夯实生态意识基础。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4.2.3加强治理工作,恢复石漠化地区的自然生态   石漠化治理的根本问题是改善岩溶地区人民生存、生产、生活环境,主要措施是恢复森林植被,还以青山绿水,重建并且改善生态环境,主要目的是建立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实现兴林富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石漠化虽有很多的共性,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各地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对当地石漠化状况作深刻的了解和充分的认识,准确判断当地石漠化形势,探索石漠化治理工作思路,寻求石漠化治理措施。   4.2.4强化科技支撑,科学治理   依靠科技治理石漠化,结合治理工作需要,开展科研工作,组织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推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治理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   4.2.5强化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加强石林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出台《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财政部门严格监管,审计部门严格审计,发改、农林、水务等业务主管部门严格执行报账制,确保资金安全,保证治理工程持续发挥作用。   4.2.6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以石漠化现状为基础,加强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实行定期监测制度,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对治理工作进展及其成效作出客观评价,为治理决策提供依据。   5结语   2006年以来,石林县委、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美县”战略目标,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着力构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明和林业信息化四大体系,每年县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林业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2012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454%,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427672hm2,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33735hm2,小流域治理3730hm2,其它人工造林517312hm2,封山育林面积20001hm2。

  摘要:对石林县石漠化土地分布现状、石漠化成因及危害等进行了分析,从意识宣传、技术支持、资金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土地石漠化治理措施和模式。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成因;危害;治理;模式   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简介:毕琼仙(1967―),女,云南石林人,彝族,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绿化工作。中图分类号:F1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2103   1引言   喀斯特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壤生产力急剧下降,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石漠化现象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石漠化地区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区域,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石林县于2012年被列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县。   2石林县石漠化土地现状   石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属滇中高原腹心地带,是昆明市的远郊县,距昆明市城区公路里程78km。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10′~103°41′、北纬24°30′~25°03′之间。东北部与曲靖市的陆良县接壤,西部和北部与宜良县相连,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州的泸西、弥勒两县毗邻,是滇东、滇南各州县赴省会昆明市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全县东西宽51.3km,南北长585km,县域国土总面积168216hm2,石漠化土地面积48357hm2,占2875%;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8232hm2,占1084%。   石林县石漠化土地面积宽、分布广,在县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石灰岩母岩分布较广、基岩裸露较大的长湖镇、西街口镇、圭山镇,3个镇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县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759%;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主要还是分布在圭山镇、西街口镇、长湖镇,占全县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708%。   按石漠化程度,可划分为四级: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196583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4065%;中度石漠化203632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4211%;重度石漠化53775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112%;极重度石漠化2958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611%。   3石漠化成因及危害   3.1石漠化成因   (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缓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②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沿用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③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裸露。④乱砍滥伐。不合理的人为开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3.2石漠化的危害   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的演变过程。“石漠化”这种喀斯特地貌的独特地质现象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被学术界称为“生态不治之症”。石漠化山地生境严酷、岩石裸露率高、土层浅薄、干旱缺水,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植被一经破坏尤其是反复破坏后很难恢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脆弱、退化,加之人为干预频繁,加剧了石漠化的进程,已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由此可见,石漠化的危害严重危及着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此以往,在未来的发展中,地区间的差距势必拉大,因此加快石漠化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4石漠化治理措施与模式   4.1石漠化治理模式   具体采取下列模式。   (1)人工造林恢复模式。选择“石生、耐旱、喜钙”的植物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种植。   (2)林、果、药结合恢复模式。石山中上部的石缝、石穴残积有一定的土壤,可种植一些乔木树种,如华山松、滇青冈、香椿、构树,或墨西哥柏、吊丝竹等;下部山脚土壤较多,宜种植核桃、板栗、苹果、刺黄连、花椒等。重度石漠化区岩石裸露层面大,石缝中土壤少,则以灌木和藤本药物为主。   (3)饲料林种植恢复模式。石林县的石山区可作为饲料资源的树种主要有桑科的构树,豆科的银合欢,这些树种不仅根系发达、穿插力强,能沿石缝、石穴伸展固土,而且叶子营养丰富,萌芽力又强,可以采用矮林作业经营,每年砍取部分枝叶作饲料,可永续利用资源。这一模式可以缓解由于畜牧业发展较快,放牧过度,毁坏林草植被的压力。   (4)药用林种植恢复模式。石山地区药用植物种类丰富,木本、草本和藤本药用植物都很多,发展药用林不仅可以增加植被,还可以获得直接收益。结合石林县石漠化地区自然气候特点,选择杜仲、喜树等树种,林下可种植金银花、薯蓣等植物。   (5)封山育林。通过封山护林提高林木的保存率和成林率,加快现有森林植被的恢复发展,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是治理石漠化重要而经济的模式。   4.2石漠化治理措施   石林县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境内分布着许多水系流域,因此,小流域治理是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为落实治理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   4.2.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石林县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治理对象复杂,治理难度大,治理期限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为确保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顺利开展,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强领导,提高对土地石漠化危害的认识,把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紧紧抓住实施“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有利时机,及时建立健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做到领导挂帅,真抓实干,一级向一级负责,坚持换届不换目标,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稳定性、连续性,把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4.2.2大力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石漠化治理是石林县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宏伟事业。紧密结合石林县实际,大力宣传石漠化综合治理对脱贫致富,促进广大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治理石漠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力度,务必让石漠化地区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石漠化危害的严重性,充分了解石漠化带来的生存危机,积极防治,科学治理,与自然灾害作顽强而不懈的抗争。   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的同时,实行公民生态意识教育的全民化和社会化;注重培养公民生态科学、生态道德、生态审美意识;培养公民的生态消费意识,拓展公民生态意识教育大众传播渠道,弘扬生态文化,夯实生态意识基础。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4.2.3加强治理工作,恢复石漠化地区的自然生态   石漠化治理的根本问题是改善岩溶地区人民生存、生产、生活环境,主要措施是恢复森林植被,还以青山绿水,重建并且改善生态环境,主要目的是建立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实现兴林富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石漠化虽有很多的共性,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各地政府领导及工作人员对当地石漠化状况作深刻的了解和充分的认识,准确判断当地石漠化形势,探索石漠化治理工作思路,寻求石漠化治理措施。   4.2.4强化科技支撑,科学治理   依靠科技治理石漠化,结合治理工作需要,开展科研工作,组织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推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治理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   4.2.5强化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加强石林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出台《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相关部门各司其职,财政部门严格监管,审计部门严格审计,发改、农林、水务等业务主管部门严格执行报账制,确保资金安全,保证治理工程持续发挥作用。   4.2.6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以石漠化现状为基础,加强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实行定期监测制度,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对治理工作进展及其成效作出客观评价,为治理决策提供依据。   5结语   2006年以来,石林县委、县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美县”战略目标,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着力构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明和林业信息化四大体系,每年县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林业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截止2012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454%,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427672hm2,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33735hm2,小流域治理3730hm2,其它人工造林517312hm2,封山育林面积20001hm2。


相关内容

  • 文检报告 喀斯特石漠化防治
  • 文献检索报告 2011年 秋 季学期 班级: 姓名: 学号: 检索课题:喀斯特石漠化防治 完成时间: 2011年 12 月24 日 目 录 1. 检索策略......................................................... 2 1.1 选择检索工具 .. ...

  • 中国土地沙漠化的现状.成因和治理途径
  • 作者:周立华樊胜岳 <中国环境管理> 2001年01期 荒漠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问题.前不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一名重要官员在罗马指出,荒漠化给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十分严重,并呼吁世界各国尽最大努力来解决这 ...

  • 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研究" 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课题名称: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优化模式 课题编号:G2000048705 执行时间: 2000.10-2005.9 课题负责人:王 涛 2005年8月 北京 汇报提纲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

  • 青海省土地退化现状及治理
  • <农作学>课程论文 题目:青海省土地退化现状及治理 姓名:马吉安 学号:2013010123 专业:农学 院 系:农学院 2016-05-30 青海省土地退化现状及治理 1.概述 青海地处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气候恶劣,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戈壁 ...

  • 文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危害及防治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危害及防治 作者:王晓洋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9期 摘要 云南省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和石漠化严重省份之一,文山州是云南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州.通过对石漠化的成因.危害.治理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 ...

  • 荒漠化的防治(2)
  •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 ...

  •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212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9902平方公里.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12月2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 ...

  • 中国地理知识点汇总
  • 中国地理基本概况 一 中国的地形 ⒈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2 主要地形: (1)四大高原: [补充] 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黄土层土质疏松,加上地面植被破坏,长期以来,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水旱灾害频繁, ...

  • 沙漠的治理与开发--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为例
  • 目录 一.库布齐沙漠概况 ....................................................................................................................... 1 1. 库布齐沙漠的基本概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