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正确认识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耿步健

专家视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江苏作为全国的一个经济大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最大的挑战与制约因素。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坚持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确立生态思维方式,为扎实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第一,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只有人和生产工具两个因素构成社会生产力,并把生产力理解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把自然生态环境排除在社会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等概念阐明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而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所说的一句话,更是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了这一点。他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段话既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生态环境本身具有生产力的属性。这就是说,尽管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完整的生产力不仅包含着社会经济生产力,也包含着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生产力,是人的社会经济生产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整体。江苏要想实现“两个率先”,就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这一观点,正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二,坚持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生态集体主义是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视人、自然、社会于一体,着力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保证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习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精神,闪耀着生态集体主义的光芒。他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还说:“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想一想,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的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上升到了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一样的价值高度,彻底摒弃了过去“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江苏要想实现“两个率先”,就必须坚持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绿色、美丽、幸福的新江苏。

第三,确立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思维方式即以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自觉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复杂关系,以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协同、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习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彰显了他的生态思维方式的特点。他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还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他要求“把城市放在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些精辟阐述,包含着强烈的辩证思维色彩,表明习总书记旨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在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演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主要矛盾、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因而具有了重要的生态思维方法论意义。江苏要想实现“两个率先”,就必须确立习总书记的生态思维方式,做到敬畏自然、克制自身、博爱万物、科学发展,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总之,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忧患意识,下更大的决心,以更有力的措施,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江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全过程,在确保环保优先的基础上,实现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共生多赢和同步发展。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正确认识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耿步健

专家视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江苏作为全国的一个经济大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最大的挑战与制约因素。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习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坚持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确立生态思维方式,为扎实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第一,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只有人和生产工具两个因素构成社会生产力,并把生产力理解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把自然生态环境排除在社会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等概念阐明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而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所说的一句话,更是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了这一点。他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段话既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生态环境本身具有生产力的属性。这就是说,尽管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完整的生产力不仅包含着社会经济生产力,也包含着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生产力,是人的社会经济生产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整体。江苏要想实现“两个率先”,就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这一观点,正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二,坚持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生态集体主义是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视人、自然、社会于一体,着力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保证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习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精神,闪耀着生态集体主义的光芒。他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还说:“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想一想,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的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上升到了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一样的价值高度,彻底摒弃了过去“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江苏要想实现“两个率先”,就必须坚持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绿色、美丽、幸福的新江苏。

第三,确立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思维方式即以生态集体主义价值理念,自觉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复杂关系,以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协同、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习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彰显了他的生态思维方式的特点。他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还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他要求“把城市放在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些精辟阐述,包含着强烈的辩证思维色彩,表明习总书记旨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在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演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主要矛盾、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因而具有了重要的生态思维方法论意义。江苏要想实现“两个率先”,就必须确立习总书记的生态思维方式,做到敬畏自然、克制自身、博爱万物、科学发展,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总之,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忧患意识,下更大的决心,以更有力的措施,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江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全过程,在确保环保优先的基础上,实现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共生多赢和同步发展。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相关内容

  •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考任务答案
  •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 ). 选择一项: A. 确定自己指导理论的认识路线 B. 确定自己行动方向的认识路线 C. 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正确答案是: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题目2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 61.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 马克思主义哲学 简答: 一简述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答:(1)论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事实求实.与石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就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2 )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 ...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3.十年文革(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至今) 一.中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及特征 1.过渡时期 1949--1952年 主要矛盾是人民 ...

  • 2015内蒙古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
  • 2015内蒙古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模拟试题 2015年内蒙古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http://www.dwz.cn/zmYWe 2015年内蒙古大学生村官考试报名预计在5月份报名,5月份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 ...

  • 大学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
  • 1.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 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 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才能 ...

  • 辩证法+认识论
  • 辩证法 1.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26)非典".禽流感和印度洋海啸等事件,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加强了对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这一过程表明:①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人们 可以能动运用因果关系③自然与科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④认识事物的本质 ...

  •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重新定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三方面展开论述, 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 ...

  • 对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理性思考
  • 对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理性思考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辨证学的角度看科技在社会发展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革命能引 ...

  • 人类自然观的演化机制探究
  • 赣南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文化地理学>课程论文 行政班级2009级地理科学班 学号090204023 姓名 杨振华 选课班级2009级地理科学班 任课教师 陈永林 成绩_____ 人类自然观的演化机制探究 [摘要]自然观就是指人类对自然以及人类自然界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