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精神之研究
张平
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抒写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战争史诗,也掀起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潮和历史事件。在这其中涌现出成千上万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物。在无法逆转的社会进步大潮中,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是丰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尤其从近代来看,五四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先后形成了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等九种精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古人说的这个魂魄是指人的精神灵气,每个民族都要有一种精神支柱,只有体现这种精神支柱的崇高思想才能让这个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精神。因此我们要弘扬这种精神,宣传这种精神,实践这种精神,让这种精神激励中华儿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着重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形成的背景和精神实质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革命老区精神的主要特点及内容。
一、几个主要革命老区的特点及精神实质
(一)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1. 产生背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震惊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调集重兵,轮番发动“进剿”、“会剿”。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根据地军民不畏强敌,巧用奇兵,与国民党军队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意义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7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我们党形成了井冈山精神,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我们要认真领会和深入贯彻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发扬光大井冈山精神中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1)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中拼搏奋斗。
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一个人、一支队伍和一个民族没有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柱,就缺失支撑其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腾飞的宏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面对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面对种种新的考验和磨炼,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像井冈山军民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注重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坚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和失误,坚定对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正确认识党内存在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坚定对党的正确领导的信赖;正确认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科学处理树立远大理想与立足当前的关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
(2)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在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中与时俱进。
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勇于探索中国革命、军队建设和武装斗争的新路子,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面临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比较优势;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如何在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更有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等挑战。迎接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难题,都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多次重申,为实现我们确立的发展目标,我们将坚持和贯彻以人
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除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我国国情,把握事物特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和解决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的轨道,不断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戒奢戒侈、戒骄戒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永葆革命的政治本色。
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至夺取胜利,这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取得井冈山斗争胜利的有力支撑。
历史告诫我们,越是胜利、成功、顺利和安逸的时候,越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持头脑清醒。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战争时期有战争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有和平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的困难不一定比战争时期的困难小,甚至会更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虽然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制度和体制逐步建立,但是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落实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难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就是要励精图治、埋头苦干,深刻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而不懈奋斗。以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凝聚人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践行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完全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甘共苦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红军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铁的纪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取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从而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历史发展充分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党我军无尽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只有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进一步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我们要注重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保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和认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坚持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切实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各项工作中去。
3.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靠什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精神饱满、斗志旺盛。
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井冈山斗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开始的。在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建立革命根据地,离开艰苦奋斗精神是无法实现的。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克服各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在井冈山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红军始终关心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事业的需要,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正是因为我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般的联系,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得国民党反动派一进入根据地,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二)长征精神
1. 背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离开江西瑞金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
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伟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2.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注重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有些党员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讲排扬、摆阔气,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特别是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坠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种现象任其不断扩大和蔓延,势必严重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群关系。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艰苦奋斗作风不能丢。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革命的星星之火就难以燎原;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实现这种结合,就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永久奋
斗”,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
我们要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红军长征中的千古佳话。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是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红九军团经过云南东川一带,由于得到当地干人儿的帮助,因而顺利攻下了东川县城。红军打开粮仓,把粮食发放给穷苦群众,并且根据群众的要求,公审处决了反动县长和一个大土豪,城内外群众对此拍手称快。在东川县城,红军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援,筹款达6万余元,干人儿踊跃参加红军,不到一天半的时间,便扩大了800多个红军战士。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许多难以想到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不仅要冒着对岸敌人的炮火,还要克服大渡河的急流险滩。要强渡过河,必须找到熟练的船工。经过做工作,十几名船工来了。战斗打响了,老乡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船到河中向下滑出几十米,撞在大礁石上,在面临船毁人亡的危急关头,四名船工跳进滚滚的急流里,用背顶着船,船上的船工尽力用竹篙撑着,经过惊心动魄的搏斗,终于脱离了险境,把红军勇士们送到对岸。在红军面临茫茫草地的时候,当地一位60多岁的藏族通司不畏艰险,带领红军在水草地行军四天四夜,终于开辟了一条可以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长征中军民鱼水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攻占湖南锡矿山。工人群众个个
兴高采烈,不仅夹道欢迎,而且还燃放鞭炮,自发地在门口点上小油灯给部队照路。时值初冬天气,红军的衣着单薄,群众纷纷把好房子腾给红军,把厚实的被子让给红军,并主动为红军做饭、烧水。我们的红军战士也争着为群众做事,真是军民一家人啊!一天晚上,一连一排30多名红军战士夜里睡觉煤气中毒,周围群众闻讯后,很快弄来了新鲜萝卜和淘米水,把鲜萝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给中毒的战士们吃,由于抢救及时,中毒的战士全部苏醒过来了。红十七师在一次作战后,有47名伤员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经过新寨时,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赶到路边,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伤员们到新寨后,全寨30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己的床铺安置伤员。妇女们为伤员端屎端尿,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在遇到民团搜查时,苗族群众就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来,有几位伤员因伤势恶化,光荣牺牲,苗寨用最隆重的仪式进行安葬,并特意为烈士们修建了“红军坟”,成为长征中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红军长征,当时各个方面军团结一致,统一听从中央红军的指挥,密切合作,最后胜利会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各级组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也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互相补台,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为人民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结合今天的改革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在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召开遵义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内和红军内部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当时,为了挽救党、挽救红军,必须把红军的领导权从“左”倾路线代表手中夺过来。会前,周恩来同志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等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同志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他与毛泽东同志的合作是很成功的。体现了党内高度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周恩来同志积极协助毛泽东同志组织和指挥红军,林伯渠当时抒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已无歧”的诗句。这诗句既反映出他热诚拥护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的激动心情,又赞颂了当时全党全军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
3. 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
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三)延安精神
1. 背景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延安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2. 精神内涵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作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3. 历史地位和意义
延安精神没有过时,也就是说它在现时代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通过10年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延安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振奋民族精神,光大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其一,延安精神的廉政建设效应。延安精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党魂,它所形成的一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被称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它真正是人民自己的政府。美国记者斯蒂尔访问延安后,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在延安访问中,有三件事使我感动而且深刻起来。第一件是我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是货真价实的。”“不到延安实在不能深触到中国问题的内脏,到了延安使我对中国问题的认识深化了。”“真的,我要在延安住上十天,那我一定也将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
在延安时代,那时政府的官员当官不像官,他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政府没有徇私舞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的不良作风。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说:“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之所以“只见公仆不见官”,就在于在政治上我们是真正民主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而在近年来,由于放松了党的建设,加之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一些人由“社会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老爷,三心二意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个人,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贪污盗窃,行贿受贿。这些腐败现象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了,民主精神和公仆精神丧失了。毛泽东说“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搞不好,脱离群众,不艰苦奋斗,那么,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破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所以,对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延安精神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前廉政建设有着直接的现实效应。
其二,延安精神的经济建设效应。延安精神不是空头政治,发扬延安精神也不是喊空口号,延安精神也有其经济建设方面的直接效应。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就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
针。”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经过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1989年9月视察延安时说:“把经济搞上去,靠什么方针?还得靠发扬延安精神,归根到底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可见,“艰苦奋斗”也是一条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其三,延安精神的精神文明建设效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任务非常迫切,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政治思想工作淡化了,革命传统教育不讲了。加之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旧的封建残余思想泛滥,许多解放后绝迹的东西,死灰复燃了。什么“共产主义渺茫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颇有市场。总之,在精神文明方面存在着种种丑恶现象,急需改变。
发扬延安精神首先就是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对全体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教育,从而解决人们的“信仰危机”、“信心不足”的问题。其次,发扬延安精神,就要重视道德建设,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风尚,克服和抵制“专己打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腐朽道德。最后,对全民族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反对铺张浪费、肆意挥霍、大手大脚的败家子作风。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和“过紧日子”的思想。同时要使全体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我党在延安时期在这些诸多方面都有宝贵的经验。延安精神就是这些经验的升华。
总之,延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在当代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研究和宣传延安精神已经成为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
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延安精神把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水乳交融,使我们党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4. 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精神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强调全党同志要艰苦奋斗。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可能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特别要深入到工厂、农村和广大工人、农民中去,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
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正确的战略、策略、纲领和方针政策,是在延安时期确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的,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不会产生延安精神,也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有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无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也好,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好,关键都要靠实事求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了实事求是,才能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这就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四)西柏坡精神
1. 背景
一是面临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性转变。我们的工作重心,要从农村转向城市;我们的工作方式,要从战争转向和平;我们的工作性质,要逐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些根本性的转变,前所未有,考验重大,要求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才能把中国革命和建设推向前进。
二是错误情绪的出现和革命遇到的新考验。同错误思想和情绪不断地斗争,是革命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条件。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离不开对错误情绪的批评、纠正,并建立正确的东西。西柏坡时期,在我们的党内、军内因为胜利即将来临,因为就要执政了,因为队伍的急剧扩大等,一些错误的思想情绪逐渐暴露出来。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开始滋长,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再次萌生。有的人缺乏纪律性和严肃性,自由主义严重,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有些同志以为革命成功了,老子天下第一,准备享清福。这使毛泽东同志认识到,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告诫全党同志,预防和克服种种错误思想倾向的产生,因此提出“两个务必”。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什么时候注重了党员的思想作风教育,我们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则会发生失误,走些弯路。克服和纠正党内的错误情绪,是十分艰巨和经常的任务。
三是历史大转折关头的历史性思考。中共即将登上全国执政的大舞台,毛泽东反复思考中共能否经得起执政考验,能否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进而跳出“历史周期率”。黄炎培老先生1945年给毛泽东讲的一段话十分经典。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垮下了。毛泽东同志讲,我们找到了一条道路,这就是民主。在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继续这一思考,提出了“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的决心。认识西柏坡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其道理在于,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前我们也正处在新旧体制重大转换时期,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很繁重,面临的问题很复杂,党内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必须加以克服。我们作为一个老党、大党,面临着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大现实考验,因此,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坚持党的宗旨,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
2. 西柏坡精神内涵
① 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西柏坡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概括总结,都不能超越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这就是历史事实;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革命形势急剧高涨,群情振奋,胜利在望,这就是革命精神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
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中,产生了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但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正确地分析敌情、我情、友情,适时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胜利后的形势,提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此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深入调查研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前方打老蒋,后方搞土改、建政权等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总之,实事求是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指导思想,也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
②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革命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后者包容了前者,因此,历史愈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愈丰富,不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就只能笼统地称为革命精神,而不能区别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了。
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具体分析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应该有别于被逼上井冈山产生的井冈山精神,有别于被迫踏上长征路的长征精神,有别于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发展壮大产生的延安精神。
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展开了空前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己成定局,面对纷杂万端的社会矛盾,我们党一方面要求全党、全军再接再厉,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一时期还有许多鼓舞军民奋斗的革命精神,诸如,着眼大局服从大局,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团结统一,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立新世界等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以往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围绕两个“敢于”、两个“务必”革命精神的展开,并为其服务的。总之,西柏坡精神尽管有多种概括,但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③西柏坡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
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产生的精神总是一脉相承的,这是由党的事业是在连续不断中开拓前进,后一时期总是包含前一时期斗争成果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一种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因此在概括某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涵义时,总会包含以往革命精神的成分。如井冈山精神包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长征精神包容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维护团结统一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崇高思想;延安精神包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其中各自包含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等革命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在其表述上却很难分开,且这些革命精神都是用实事求是这根红线,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目标联在一起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特点,决定我们在概括西柏坡精神时,应着眼于继承、发扬、发展、创新。所谓继承和发扬,就是看党中央在西柏坡这个历史阶段,有哪些老的、好的传统和精神发扬光大了;所谓发展创新,就是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哪些是新
产生出来并形成巨大影响力的思想作风。继承和发扬了的革命精神,发展创新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内涵。
总之,西柏坡精神是党直接从事武装斗争20余年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的产物,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大检验、大总结、大发展,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华,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注重研究它的本质特征时,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概括它的全部内容。
④ 西柏坡精神是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西柏坡精神是与西柏坡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党中央在西柏坡,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西柏坡同井冈山、延安一样是革命圣地。但是,如果仅仅考查西柏坡的地理环境、战略地位、风土人情,研究西柏坡军民的精神风貌,并据此概括西柏坡精神,那是不完全的。因为,西柏坡和井冈山、长征路、延安的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敌强我弱对比悬殊的条件下,红色政权被四面包围或者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要求党领导下的军民,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坚毅的革命精神,顶住压力,战胜困难,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与之相适应的革命精神是被逼出来的,有自发产生,逐步发展的特点。而西柏坡精神则是在党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汇集了党的传统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体现了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具有主动性、集中性的特点。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进入高潮,战略决战战场上军民浴血奋战,
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持续不断,解放区人民分田地、建政权全力支援前线,国统区人民抗税反暴此起彼伏,这些汇成了时代的最强音,产生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因此,西柏坡精神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精神的象征。党中央所在地的军民固然在创造和实践着党的革命精神,并且成为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典范,但如果仅从当地的环境和当地军民的奋斗中,概括西柏坡精神,会局限思路阻碍眼界,不能深刻揭示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⑤ 西柏坡精神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
革命精神是一笔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概括西柏坡精神,既要尊重历史,总结出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又要遵循历史为现实服务
的方针,挖掘出在当时产生,但对现实和未来都有指导作用的革命精神的内涵,以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凝结在西柏坡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是我国传统美德的反映,如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有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如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等;更多的则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汇集和发展,如坚定信念、敢打必胜、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从大局、联系群众等。这些精神对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对解放全国大陆,对顺利实现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对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对恢复国民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这些精神并非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乃至对新时期推动四化建设,对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中保持清醒头脑,对在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刻跨入21世纪,迎接更大的挑战,都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革命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他还将我党、我军在长期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为:“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应该说,在西柏坡革命精神中,“五种革命精神”都有体现,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服从大局、严守纪律、自我牺牲的大公无私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作为不朽的丰碑,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
胡锦涛同志刚任总书记不久就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一起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再次号召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没有不继续艰苦奋斗的理由,即使以后发展起来、富强起来了,我们仍然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革命老区的形成与界定
一是从革命老区的形成来看,中国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它分布在全国大陆除新疆、青海、西藏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
300多个县(市、区)。第二次革命根据地划定标准: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牲畜等运动,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时间的。包括(1)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分配过土地的地区;(2)只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尚未分配过土地的地区。根据地后老游击区划定标准: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主要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一年以上时间的。包括:(1)苏维埃政权撤退后,党和党所领导的武装,进行武装活动的地区;(2)抗日战争时期所开辟的游击区。这种地区时间长短不一,长的达10多年,短则二三年,一般都没有建立过革命政权,但有党领导的武装,有农会等群众组织。(3)解放战争开始至南下大军渡江(1949年4月)以前开辟的游击区,达一年以上时间的地区。渡江以后开辟的游击区不算老游击区。
二是革命老区有四个显著特点:首先,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作出了极大贡献。其次,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第三,老区是充满荣誉的,老区的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光辉业绩将载入史册,彪炳史册,永放光芒。第四,老区人民大都生活在山高路远的偏僻村落,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仍处于相对贫困的生活水平。
三是革命老区是共和国走过来的地方,它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理论成果的产物。老区与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没有老区就是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土壤和根基,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不存在政治意义上的老区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对革命作了很大贡献,中央很重视老区建设,一定要把老区建设和群众生活搞好。”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老区人民对建设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如果不能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我们将愧对革命先烈,愧对老区人民,所以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一件
大事。”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满腔热情地关心革命老区群众,要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三、高举旗帜,弘扬精神,强化基础,科学发展
一是高举革命老区旗帜。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理论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土壤和根基。革命老区是永远的丰碑,是一面伟大的旗帜。要高举革命老区这面伟大而光荣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把老区建设好,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二是弘扬老区精神。老区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源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在全国28个省区、1
300多县(市、区)及根据地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起来就是革命老区精神。其精神实质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百折不挠,敢于胜利;自强不息,排难争先;依靠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些精神都是在革命老区形成的,这种精神就是老区精神。弘扬这种精神是老区开发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宣传老区精神,实践老区精神,让老区精神变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强化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全省及全国老区来看,革命老区大多数分布在山高路远的偏僻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上在战争年代,为了革命的胜利,老区人民把仅有的粮食支援了革命,为保护革命成果和革命战士,作出了重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十分落后,有些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15~20年。住房难,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收看电视难,听广播难仍然困扰着老区人民。强化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真心诚意让老区人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尽力缩小差距,让老区人民不要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掉队。
四是推动革命老区科学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发展,明确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老区具有很强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后发优势。老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绿色资源、生态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将会形成很强的产业优势。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的紧密结合,即将形成强劲的后发优势。推动老区科学发展,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老区开发建设的各个方面,重点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老区科学发展重点是创新发展思路,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以争取大政策,形成“磁场效应”;建大交通,形成“畅通效应”;培育大产业形成“支撑效应”;打造软环境形成“服务效应”。推动老区科学发展核心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分步实施”。推动老区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老区跨越式发展,做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齐丰收。
(2009年1月)
革命老区精神之研究
张平
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抒写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战争史诗,也掀起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潮和历史事件。在这其中涌现出成千上万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物。在无法逆转的社会进步大潮中,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是丰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尤其从近代来看,五四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先后形成了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等九种精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古人说的这个魂魄是指人的精神灵气,每个民族都要有一种精神支柱,只有体现这种精神支柱的崇高思想才能让这个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精神。因此我们要弘扬这种精神,宣传这种精神,实践这种精神,让这种精神激励中华儿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着重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形成的背景和精神实质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革命老区精神的主要特点及内容。
一、几个主要革命老区的特点及精神实质
(一)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1. 产生背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震惊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调集重兵,轮番发动“进剿”、“会剿”。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根据地军民不畏强敌,巧用奇兵,与国民党军队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意义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7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我们党形成了井冈山精神,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我们要认真领会和深入贯彻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发扬光大井冈山精神中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1)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中拼搏奋斗。
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一个人、一支队伍和一个民族没有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柱,就缺失支撑其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腾飞的宏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各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面对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面对种种新的考验和磨炼,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像井冈山军民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注重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坚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和失误,坚定对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正确认识党内存在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坚定对党的正确领导的信赖;正确认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科学处理树立远大理想与立足当前的关系,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中实现人生理想。
(2)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在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中与时俱进。
注重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勇于探索中国革命、军队建设和武装斗争的新路子,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面临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取得发展的比较优势;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如何在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更有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等挑战。迎接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难题,都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多次重申,为实现我们确立的发展目标,我们将坚持和贯彻以人
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除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我国国情,把握事物特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和解决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的轨道,不断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戒奢戒侈、戒骄戒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永葆革命的政治本色。
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需要,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至夺取胜利,这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取得井冈山斗争胜利的有力支撑。
历史告诫我们,越是胜利、成功、顺利和安逸的时候,越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持头脑清醒。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战争时期有战争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有和平时期的困难,和平时期的困难不一定比战争时期的困难小,甚至会更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虽然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制度和体制逐步建立,但是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落实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难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就是要励精图治、埋头苦干,深刻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而不懈奋斗。以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凝聚人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践行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同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完全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甘共苦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和红军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铁的纪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取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从而形成了不可战胜的力量。
历史发展充分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党我军无尽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只有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青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进一步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我们要注重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保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和认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坚持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切实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各项工作中去。
3.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靠什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精神饱满、斗志旺盛。
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井冈山斗争是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开始的。在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建立革命根据地,离开艰苦奋斗精神是无法实现的。毛泽东、朱德等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井冈山军民自己动手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克服各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在井冈山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红军始终关心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事业的需要,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正是因为我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般的联系,才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得国民党反动派一进入根据地,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二)长征精神
1. 背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离开江西瑞金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
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伟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2.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注重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
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70年前的长征是这样,7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有些党员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讲排扬、摆阔气,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特别是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过着纸醉金迷的奢侈腐朽生活,甚至坠入了违法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种现象任其不断扩大和蔓延,势必严重侵蚀党的肌体,破坏党群关系。所以,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艰苦奋斗作风不能丢。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革命的星星之火就难以燎原;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就要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实现这种结合,就要弘扬“永久奋斗”的精神,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永久奋
斗”,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
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
我们要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红军长征中的千古佳话。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是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红九军团经过云南东川一带,由于得到当地干人儿的帮助,因而顺利攻下了东川县城。红军打开粮仓,把粮食发放给穷苦群众,并且根据群众的要求,公审处决了反动县长和一个大土豪,城内外群众对此拍手称快。在东川县城,红军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援,筹款达6万余元,干人儿踊跃参加红军,不到一天半的时间,便扩大了800多个红军战士。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许多难以想到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不仅要冒着对岸敌人的炮火,还要克服大渡河的急流险滩。要强渡过河,必须找到熟练的船工。经过做工作,十几名船工来了。战斗打响了,老乡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船到河中向下滑出几十米,撞在大礁石上,在面临船毁人亡的危急关头,四名船工跳进滚滚的急流里,用背顶着船,船上的船工尽力用竹篙撑着,经过惊心动魄的搏斗,终于脱离了险境,把红军勇士们送到对岸。在红军面临茫茫草地的时候,当地一位60多岁的藏族通司不畏艰险,带领红军在水草地行军四天四夜,终于开辟了一条可以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长征中军民鱼水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攻占湖南锡矿山。工人群众个个
兴高采烈,不仅夹道欢迎,而且还燃放鞭炮,自发地在门口点上小油灯给部队照路。时值初冬天气,红军的衣着单薄,群众纷纷把好房子腾给红军,把厚实的被子让给红军,并主动为红军做饭、烧水。我们的红军战士也争着为群众做事,真是军民一家人啊!一天晚上,一连一排30多名红军战士夜里睡觉煤气中毒,周围群众闻讯后,很快弄来了新鲜萝卜和淘米水,把鲜萝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给中毒的战士们吃,由于抢救及时,中毒的战士全部苏醒过来了。红十七师在一次作战后,有47名伤员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经过新寨时,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赶到路边,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伤员们到新寨后,全寨30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己的床铺安置伤员。妇女们为伤员端屎端尿,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在遇到民团搜查时,苗族群众就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来,有几位伤员因伤势恶化,光荣牺牲,苗寨用最隆重的仪式进行安葬,并特意为烈士们修建了“红军坟”,成为长征中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红军长征,当时各个方面军团结一致,统一听从中央红军的指挥,密切合作,最后胜利会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各级组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也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互相补台,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人心齐、泰山移”!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为人民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结合今天的改革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在革命生死攸关的时刻,召开遵义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内和红军内部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当时,为了挽救党、挽救红军,必须把红军的领导权从“左”倾路线代表手中夺过来。会前,周恩来同志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等都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在遵义会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同志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他与毛泽东同志的合作是很成功的。体现了党内高度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周恩来同志积极协助毛泽东同志组织和指挥红军,林伯渠当时抒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已无歧”的诗句。这诗句既反映出他热诚拥护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的领导地位的激动心情,又赞颂了当时全党全军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
3. 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
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三)延安精神
1. 背景
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延安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2. 精神内涵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历史,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政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在延安时期。实践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就叫作坚持解放思想,这也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3. 历史地位和意义
延安精神没有过时,也就是说它在现时代仍然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通过10年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延安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振奋民族精神,光大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
其一,延安精神的廉政建设效应。延安精神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党魂,它所形成的一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被称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它真正是人民自己的政府。美国记者斯蒂尔访问延安后,深有感触地说:“我觉得在延安访问中,有三件事使我感动而且深刻起来。第一件是我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是货真价实的。”“不到延安实在不能深触到中国问题的内脏,到了延安使我对中国问题的认识深化了。”“真的,我要在延安住上十天,那我一定也将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
在延安时代,那时政府的官员当官不像官,他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政府没有徇私舞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的不良作风。南洋华侨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说:“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之所以“只见公仆不见官”,就在于在政治上我们是真正民主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而在近年来,由于放松了党的建设,加之自由化思想的影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一些人由“社会的公仆”变成了人民的老爷,三心二意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个人,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贪污盗窃,行贿受贿。这些腐败现象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了,民主精神和公仆精神丧失了。毛泽东说“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搞不好,脱离群众,不艰苦奋斗,那么,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破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所以,对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延安精神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当前廉政建设有着直接的现实效应。
其二,延安精神的经济建设效应。延安精神不是空头政治,发扬延安精神也不是喊空口号,延安精神也有其经济建设方面的直接效应。早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就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
针。”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经过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周恩来等同志的榜样,在艰苦创业方面起模范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1989年9月视察延安时说:“把经济搞上去,靠什么方针?还得靠发扬延安精神,归根到底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可见,“艰苦奋斗”也是一条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其三,延安精神的精神文明建设效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任务非常迫切,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政治思想工作淡化了,革命传统教育不讲了。加之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旧的封建残余思想泛滥,许多解放后绝迹的东西,死灰复燃了。什么“共产主义渺茫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颇有市场。总之,在精神文明方面存在着种种丑恶现象,急需改变。
发扬延安精神首先就是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对全体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教育,从而解决人们的“信仰危机”、“信心不足”的问题。其次,发扬延安精神,就要重视道德建设,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风尚,克服和抵制“专己打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腐朽道德。最后,对全民族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反对铺张浪费、肆意挥霍、大手大脚的败家子作风。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和“过紧日子”的思想。同时要使全体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我党在延安时期在这些诸多方面都有宝贵的经验。延安精神就是这些经验的升华。
总之,延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在当代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研究和宣传延安精神已经成为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
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延安精神把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水乳交融,使我们党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
4. 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精神起家的,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强调全党同志要艰苦奋斗。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生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尽可能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特别要深入到工厂、农村和广大工人、农民中去,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
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正确的战略、策略、纲领和方针政策,是在延安时期确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的,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不会产生延安精神,也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有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无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艰苦奋斗、执政为民也好,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好,关键都要靠实事求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党员干部只有坚持了实事求是,才能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在新世纪新阶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实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造新办法,这就叫作坚持实事求是。
(四)西柏坡精神
1. 背景
一是面临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性转变。我们的工作重心,要从农村转向城市;我们的工作方式,要从战争转向和平;我们的工作性质,要逐步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些根本性的转变,前所未有,考验重大,要求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才能把中国革命和建设推向前进。
二是错误情绪的出现和革命遇到的新考验。同错误思想和情绪不断地斗争,是革命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条件。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离不开对错误情绪的批评、纠正,并建立正确的东西。西柏坡时期,在我们的党内、军内因为胜利即将来临,因为就要执政了,因为队伍的急剧扩大等,一些错误的思想情绪逐渐暴露出来。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开始滋长,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再次萌生。有的人缺乏纪律性和严肃性,自由主义严重,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有些同志以为革命成功了,老子天下第一,准备享清福。这使毛泽东同志认识到,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告诫全党同志,预防和克服种种错误思想倾向的产生,因此提出“两个务必”。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什么时候注重了党员的思想作风教育,我们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则会发生失误,走些弯路。克服和纠正党内的错误情绪,是十分艰巨和经常的任务。
三是历史大转折关头的历史性思考。中共即将登上全国执政的大舞台,毛泽东反复思考中共能否经得起执政考验,能否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进而跳出“历史周期率”。黄炎培老先生1945年给毛泽东讲的一段话十分经典。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垮下了。毛泽东同志讲,我们找到了一条道路,这就是民主。在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继续这一思考,提出了“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的决心。认识西柏坡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其道理在于,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前我们也正处在新旧体制重大转换时期,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很繁重,面临的问题很复杂,党内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必须加以克服。我们作为一个老党、大党,面临着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大现实考验,因此,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坚持党的宗旨,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
2. 西柏坡精神内涵
① 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西柏坡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概括总结,都不能超越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这就是历史事实;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革命形势急剧高涨,群情振奋,胜利在望,这就是革命精神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
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中,产生了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但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正确地分析敌情、我情、友情,适时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胜利后的形势,提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此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深入调查研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前方打老蒋,后方搞土改、建政权等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总之,实事求是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指导思想,也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
②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革命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后者包容了前者,因此,历史愈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愈丰富,不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就只能笼统地称为革命精神,而不能区别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了。
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具体分析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应该有别于被逼上井冈山产生的井冈山精神,有别于被迫踏上长征路的长征精神,有别于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发展壮大产生的延安精神。
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展开了空前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己成定局,面对纷杂万端的社会矛盾,我们党一方面要求全党、全军再接再厉,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在夺取政权后,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并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一时期还有许多鼓舞军民奋斗的革命精神,诸如,着眼大局服从大局,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团结统一,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立新世界等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以往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围绕两个“敢于”、两个“务必”革命精神的展开,并为其服务的。总之,西柏坡精神尽管有多种概括,但其本质特征,应该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③西柏坡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
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产生的精神总是一脉相承的,这是由党的事业是在连续不断中开拓前进,后一时期总是包含前一时期斗争成果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一种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长久的影响力。因此在概括某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涵义时,总会包含以往革命精神的成分。如井冈山精神包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长征精神包容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维护团结统一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崇高思想;延安精神包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其中各自包含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等革命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在其表述上却很难分开,且这些革命精神都是用实事求是这根红线,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目标联在一起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特点,决定我们在概括西柏坡精神时,应着眼于继承、发扬、发展、创新。所谓继承和发扬,就是看党中央在西柏坡这个历史阶段,有哪些老的、好的传统和精神发扬光大了;所谓发展创新,就是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哪些是新
产生出来并形成巨大影响力的思想作风。继承和发扬了的革命精神,发展创新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内涵。
总之,西柏坡精神是党直接从事武装斗争20余年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的产物,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大检验、大总结、大发展,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华,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注重研究它的本质特征时,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概括它的全部内容。
④ 西柏坡精神是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西柏坡精神是与西柏坡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党中央在西柏坡,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西柏坡同井冈山、延安一样是革命圣地。但是,如果仅仅考查西柏坡的地理环境、战略地位、风土人情,研究西柏坡军民的精神风貌,并据此概括西柏坡精神,那是不完全的。因为,西柏坡和井冈山、长征路、延安的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敌强我弱对比悬殊的条件下,红色政权被四面包围或者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艰难困苦的环境要求党领导下的军民,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坚毅的革命精神,顶住压力,战胜困难,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与之相适应的革命精神是被逼出来的,有自发产生,逐步发展的特点。而西柏坡精神则是在党已经取得了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汇集了党的传统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党进行战略决战的决心,体现了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具有主动性、集中性的特点。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进入高潮,战略决战战场上军民浴血奋战,
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持续不断,解放区人民分田地、建政权全力支援前线,国统区人民抗税反暴此起彼伏,这些汇成了时代的最强音,产生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因此,西柏坡精神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革命精神的象征。党中央所在地的军民固然在创造和实践着党的革命精神,并且成为全党和各解放区军民的典范,但如果仅从当地的环境和当地军民的奋斗中,概括西柏坡精神,会局限思路阻碍眼界,不能深刻揭示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⑤ 西柏坡精神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
革命精神是一笔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概括西柏坡精神,既要尊重历史,总结出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的内涵,又要遵循历史为现实服务
的方针,挖掘出在当时产生,但对现实和未来都有指导作用的革命精神的内涵,以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凝结在西柏坡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是我国传统美德的反映,如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有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如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等;更多的则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汇集和发展,如坚定信念、敢打必胜、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从大局、联系群众等。这些精神对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对解放全国大陆,对顺利实现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对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对恢复国民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这些精神并非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乃至对新时期推动四化建设,对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中保持清醒头脑,对在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刻跨入21世纪,迎接更大的挑战,都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革命精神是十分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他还将我党、我军在长期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为:“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应该说,在西柏坡革命精神中,“五种革命精神”都有体现,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服从大局、严守纪律、自我牺牲的大公无私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作为不朽的丰碑,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
胡锦涛同志刚任总书记不久就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一起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再次号召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没有不继续艰苦奋斗的理由,即使以后发展起来、富强起来了,我们仍然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革命老区的形成与界定
一是从革命老区的形成来看,中国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它分布在全国大陆除新疆、青海、西藏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
300多个县(市、区)。第二次革命根据地划定标准: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牲畜等运动,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时间的。包括(1)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分配过土地的地区;(2)只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尚未分配过土地的地区。根据地后老游击区划定标准: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主要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一年以上时间的。包括:(1)苏维埃政权撤退后,党和党所领导的武装,进行武装活动的地区;(2)抗日战争时期所开辟的游击区。这种地区时间长短不一,长的达10多年,短则二三年,一般都没有建立过革命政权,但有党领导的武装,有农会等群众组织。(3)解放战争开始至南下大军渡江(1949年4月)以前开辟的游击区,达一年以上时间的地区。渡江以后开辟的游击区不算老游击区。
二是革命老区有四个显著特点:首先,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作出了极大贡献。其次,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第三,老区是充满荣誉的,老区的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光辉业绩将载入史册,彪炳史册,永放光芒。第四,老区人民大都生活在山高路远的偏僻村落,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仍处于相对贫困的生活水平。
三是革命老区是共和国走过来的地方,它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理论成果的产物。老区与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没有老区就是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土壤和根基,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不存在政治意义上的老区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对革命作了很大贡献,中央很重视老区建设,一定要把老区建设和群众生活搞好。”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老区人民对建设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如果不能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我们将愧对革命先烈,愧对老区人民,所以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一件
大事。”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满腔热情地关心革命老区群众,要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三、高举旗帜,弘扬精神,强化基础,科学发展
一是高举革命老区旗帜。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理论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土壤和根基。革命老区是永远的丰碑,是一面伟大的旗帜。要高举革命老区这面伟大而光荣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把老区建设好,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二是弘扬老区精神。老区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源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在全国28个省区、1
300多县(市、区)及根据地形成的革命精神,概括起来就是革命老区精神。其精神实质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百折不挠,敢于胜利;自强不息,排难争先;依靠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些精神都是在革命老区形成的,这种精神就是老区精神。弘扬这种精神是老区开发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宣传老区精神,实践老区精神,让老区精神变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强化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全省及全国老区来看,革命老区大多数分布在山高路远的偏僻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上在战争年代,为了革命的胜利,老区人民把仅有的粮食支援了革命,为保护革命成果和革命战士,作出了重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十分落后,有些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15~20年。住房难,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收看电视难,听广播难仍然困扰着老区人民。强化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真心诚意让老区人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尽力缩小差距,让老区人民不要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掉队。
四是推动革命老区科学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发展,明确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老区具有很强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后发优势。老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绿色资源、生态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将会形成很强的产业优势。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的紧密结合,即将形成强劲的后发优势。推动老区科学发展,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老区开发建设的各个方面,重点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老区科学发展重点是创新发展思路,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以争取大政策,形成“磁场效应”;建大交通,形成“畅通效应”;培育大产业形成“支撑效应”;打造软环境形成“服务效应”。推动老区科学发展核心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分步实施”。推动老区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老区跨越式发展,做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齐丰收。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