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受到教育界的正视和重视,先进的校园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其对于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正确确立,以及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新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现状与思考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体人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校园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师生员工的归属感,以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大环境产生作用。
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促进人格的发展。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因而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心圆结构。
1、校园物质文化现状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有许多功能,但最根本的是它的隐性育人功能。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能够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能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比较重视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各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的美化、规范化和教育化方面工作能够重点发展,特别是在教学设备的先进化、建筑设施的完善上取得较高的满意度,但在校园景观建设、数字化建设以及教学设备的开放、学生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需进一步加强。
2、校园精神文化现状
(1)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从深层影响着全体师生的理想、信仰、意志、情感及行为。
校园观念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
园文化,但并不一定每一所学校都能形成或凝聚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相反,没有提炼出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可能是松散的,缺乏凝聚力的。校风校训的确立是一所大学确立学校精神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大部分高校都提炼出了自己的特色,定位了学校发展目标,并反映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来,总体上反映出了高校对于学校观念的重视。
(2)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正是由于大学的学术氛围及传统,才使得大学得以在某种理想状态下进行深高新类的科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倡导科学精神,重视学术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据某省对该省十所大学的大学生调查数据反映,7.1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高校学术氛围非常浓厚,33.33%认为学校学术氛围比较浓厚,43.55%认为学校学术氛围还过得去,而认为学校没什么学术氛围可言的人数比例仅占13.13%,然而也有3.03%的学生则不清楚自己学校有无学术氛围。也就是说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学术氛围的培养,这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可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材,但总体上现状不容乐观,还有待改善。
学术氛围的营造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而在这份调查里,学生对于教师看法中,有三成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师整体风貌学问一般、讲课死板,甚至于与学生缺乏沟通、思想死板。而老师则认为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而其中最主要是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中,“报答父母、亲人”和“为个人前途和名誉”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是66.89%和67.45%;其次选“兴趣与好奇心,渴望获得知识”和“充分地实现自己的潜能”的分别为46.13%和46.91%;而“取得好成绩,满足自我”的比例为30.53%,此外选择“祖国现代化建设,民族的繁荣昌盛”比例也不低29.29%;而选择“得过且过”和“不想进入社会”共占13.25%。上述数据表明,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都有明确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但少部分人的惰性和抵触情绪仍不容忽视,实际上,这是国内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精神层面的问题。“郁闷”、“无聊”这些词一度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
(3)文体活动
校园文体活动和校园社团是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形态,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它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认识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各种知识的获取与水平的提高。它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以及健康的评价和判断观念的必要手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发行的刊物。校园刊物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刊物的内容偏向、发行数量、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文化发展情况。而在发行质量和数量上,大部分学校存在的问题是刊物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学生对学校刊物的兴趣不高。而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和活动的,其受欢迎程度相当高。大部分学生抱着锻炼自己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参与。其学术性、社会性、娱乐性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缺乏自身特色,缺乏社会影响力,千篇一律,也是社团活动的问题所在。并且过多的社团活动有时不但锻炼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会适得其反。
3、校园制度文化现状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框架,制度文化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所以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高校在制度上的建设都能够受到学生的认可,新生开学教育、校规、学生手册着一系列制度对于约束和规范学生在校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对于初入学的新生,制度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使学生对本校有一种归属感。但对于在学生看来校规和道德规范哪个对自身行为约束大这个问题时,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很重视自己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我。但校规对于学生而言,其规范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三、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现状的思考
基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其中反映出来的成果及问题给予我们思考。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认为应当抓好以下几点环节:
1、科学地对校园文化的内容进行定位
在确定校园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国家、大学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发展模式。文化的渐进是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民族的、大学的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2)根据大学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大学的文化尤其是个性文化。一个大学的文化个性,是这个大学在文化上与其他高校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大学所有,只适用这个大学,是这个大学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纵观国内外的一流大学,都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
(3)在积极构建新的文化体系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学校优良传统的挖掘和梳理。传统即是历史赋予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缘由开始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学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
(4)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其他高校的优秀文化。对于外来的校园文化,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而应认真鉴别,分析研究,有选择性地吸收。要搞清楚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适用于自己的。在博采别人的长处、精华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一番改造,只有这样才能适用于自己的学校。
(5)着眼学校发展战略,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校园文化要配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学校发展服务。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大学精神的内容要与学校发展战略相适应。
2、宣传倡导,贯彻落实
(1)广泛宣传,全员参与。广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使大学内外对文化建设形成共识,使文化传统能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并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建章立规,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宣传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的狭隘意识,
正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2)领导带头,身体力行。大学领导者是校园文化的龙头,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师生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大学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学校的价值观。首先,领导者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其次,要表率示范,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都体现学校的价值观。
(3)完善制度,体制保证。校园文化是软硬结合的管理技巧。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软硬”兼施,相辅相成。在培育师生员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同时,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调整好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组织体系。
3、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是不断进行积极强化的产物。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靠短期突击不但不能奏效,反而是有害的。有战略眼光的管理者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这类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
四、结语
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既有力地发挥学校组织在高校的作用,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表现、发展自身素质的良好平台,校园文化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严明的校纪校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即是“天时地利人和”,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将以其裨益为高校的发展进程锦上添花。
摘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受到教育界的正视和重视,先进的校园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其对于学校师生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正确确立,以及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新时期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现状与思考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体人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而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校园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师生员工的归属感,以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大环境产生作用。
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和最高价值在于促进人格的发展。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指导、陶冶与规范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具有管理性。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理论,是组织文化理论与学校组织特点结合而成的新的学校管理理论。因而它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
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心圆结构。
1、校园物质文化现状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有许多功能,但最根本的是它的隐性育人功能。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能够给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能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对校园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比较重视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各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的美化、规范化和教育化方面工作能够重点发展,特别是在教学设备的先进化、建筑设施的完善上取得较高的满意度,但在校园景观建设、数字化建设以及教学设备的开放、学生休闲娱乐设施建设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需进一步加强。
2、校园精神文化现状
(1)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从深层影响着全体师生的理想、信仰、意志、情感及行为。
校园观念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
园文化,但并不一定每一所学校都能形成或凝聚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相反,没有提炼出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可能是松散的,缺乏凝聚力的。校风校训的确立是一所大学确立学校精神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大部分高校都提炼出了自己的特色,定位了学校发展目标,并反映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来,总体上反映出了高校对于学校观念的重视。
(2)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正是由于大学的学术氛围及传统,才使得大学得以在某种理想状态下进行深高新类的科学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倡导科学精神,重视学术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据某省对该省十所大学的大学生调查数据反映,7.1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在高校学术氛围非常浓厚,33.33%认为学校学术氛围比较浓厚,43.55%认为学校学术氛围还过得去,而认为学校没什么学术氛围可言的人数比例仅占13.13%,然而也有3.03%的学生则不清楚自己学校有无学术氛围。也就是说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学术氛围的培养,这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可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材,但总体上现状不容乐观,还有待改善。
学术氛围的营造是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而在这份调查里,学生对于教师看法中,有三成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师整体风貌学问一般、讲课死板,甚至于与学生缺乏沟通、思想死板。而老师则认为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而其中最主要是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中,“报答父母、亲人”和“为个人前途和名誉”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是66.89%和67.45%;其次选“兴趣与好奇心,渴望获得知识”和“充分地实现自己的潜能”的分别为46.13%和46.91%;而“取得好成绩,满足自我”的比例为30.53%,此外选择“祖国现代化建设,民族的繁荣昌盛”比例也不低29.29%;而选择“得过且过”和“不想进入社会”共占13.25%。上述数据表明,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且都有明确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但少部分人的惰性和抵触情绪仍不容忽视,实际上,这是国内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精神层面的问题。“郁闷”、“无聊”这些词一度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
(3)文体活动
校园文体活动和校园社团是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形态,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它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认识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各种知识的获取与水平的提高。它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以及健康的评价和判断观念的必要手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发行的刊物。校园刊物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刊物的内容偏向、发行数量、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文化发展情况。而在发行质量和数量上,大部分学校存在的问题是刊物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学生对学校刊物的兴趣不高。而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和活动的,其受欢迎程度相当高。大部分学生抱着锻炼自己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参与。其学术性、社会性、娱乐性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缺乏自身特色,缺乏社会影响力,千篇一律,也是社团活动的问题所在。并且过多的社团活动有时不但锻炼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会适得其反。
3、校园制度文化现状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框架,制度文化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所以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高校在制度上的建设都能够受到学生的认可,新生开学教育、校规、学生手册着一系列制度对于约束和规范学生在校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对于初入学的新生,制度能够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使学生对本校有一种归属感。但对于在学生看来校规和道德规范哪个对自身行为约束大这个问题时,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很重视自己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我。但校规对于学生而言,其规范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
三、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现状的思考
基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其中反映出来的成果及问题给予我们思考。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我们认为应当抓好以下几点环节:
1、科学地对校园文化的内容进行定位
在确定校园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国家、大学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发展模式。文化的渐进是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民族的、大学的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2)根据大学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大学的文化尤其是个性文化。一个大学的文化个性,是这个大学在文化上与其他高校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大学所有,只适用这个大学,是这个大学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纵观国内外的一流大学,都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
(3)在积极构建新的文化体系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学校优良传统的挖掘和梳理。传统即是历史赋予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任何文化的建设无不是从尊重历史缘由开始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学校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审视利弊,展望未来。
(4)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其他高校的优秀文化。对于外来的校园文化,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而应认真鉴别,分析研究,有选择性地吸收。要搞清楚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适用于自己的。在博采别人的长处、精华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一番改造,只有这样才能适用于自己的学校。
(5)着眼学校发展战略,注重培育大学精神。校园文化要配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学校发展服务。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大学精神的内容要与学校发展战略相适应。
2、宣传倡导,贯彻落实
(1)广泛宣传,全员参与。广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使大学内外对文化建设形成共识,使文化传统能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并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建章立规,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高校师生员工的整体努力。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宣传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的狭隘意识,
正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2)领导带头,身体力行。大学领导者是校园文化的龙头,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师生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大学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学校的价值观。首先,领导者要注重对校园文化的总结塑造、宣传倡导。其次,要表率示范,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都体现学校的价值观。
(3)完善制度,体制保证。校园文化是软硬结合的管理技巧。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软硬”兼施,相辅相成。在培育师生员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同时,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调整好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建立和形成文化建设所要求的组织体系。
3、积极强化,持之以恒
价值观、信条、口号、作风、习俗、礼仪等文化要素,是不断进行积极强化的产物。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靠短期突击不但不能奏效,反而是有害的。有战略眼光的管理者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而且主要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这类文化活动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削弱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
四、结语
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既有力地发挥学校组织在高校的作用,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表现、发展自身素质的良好平台,校园文化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载体。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严明的校纪校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即是“天时地利人和”,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将以其裨益为高校的发展进程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