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由于眼和耳是人体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有着突出作用,所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眼的成因和耳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及参与竞争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培养关爱盲人、聋哑人的情感,能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视觉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转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的阶段,它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基础。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五、教法分析: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创设课堂情景。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
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近视的学生谈谈自己近视后生活中的不便,形成爱眼意识。
六、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课前制作的“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课件,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并适时提问:1、如果这一情境发生在
你上学的路上,你会怎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做? 2、你通过哪些器官判断出将要下雨?
[学生]:要下雨了,加快步伐赶快回家;通过眼睛看到乌云和闪电、通过耳朵听到打雷、通过皮肤感受凉风或雨点等
[老师]:介绍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时指出两种调节方式。
[老师]:教材P78想一想、议一议,学生讨论完成两个讨论题。
[引入]:我们接收的信息中,大多数都来自于视觉(约80%)。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驰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因此,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解决此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眼球的结构。
[自学]:学生看书P79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 提出要求: 第一遍:认识结构和位置
第二遍:了解各个结构的功能
第三遍:识记各个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训练]:老师出示眼球的模型
依次打开并考察学生记忆情况
[学生]:回答各个结构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力争做到绝大多数同学当堂掌握)
[提问]:1、晶状体有什么作用?
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进入你的眼睛,要通过哪些结构?
3、睫状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学生]:晶状体能折射光线
[老师]:折射后会得到什么结果?
[学生]:学生无法做出肯定回答
[实验]:用放大镜和蜡烛完成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知道,通过
晶状体的折射后是能够形成物像的。
[老师]:那请学生表述一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进入你
的眼睛,要通过哪些结构?
最后物像在哪里形成?
[学生]: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
上形成一个物像
[思考]:为什么晶状体的凸度需要变化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讲解为了看清远近不同物体,晶状体的凸度必须要有变
化的原因
[老师]:现在,患近视眼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少年。我们班
有多少位同学是近视眼啊?
[学生]:相互查看,交流。
[老师]: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上近视眼呢?
[学生]:长时间的不正确的用眼,导致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
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像。
[老师]:如何矫正呢?
[学生]:通过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老师]:凹透镜可以使得平行光线变得发散,最终是所成物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得了近视眼后,应佩戴近视镜,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未得近视眼的同学,为了预防近视眼,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近视会给人造成许多不方便,也影响你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必须主要时刻保护眼睛的健康。
[老师]:老年人由于晶状体过于松弛,而导致近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会落到视网膜的后方,看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花眼。得了老花眼的患者,可以通过佩戴老花镜——凸透镜加以矫正。
[阅读]:学生阅读P86《角膜移植、角膜捐献和人造角膜》。
[老师]: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总结]:六月六日是爱眼日,它的设立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爱护好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创造思考情境,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再刻意的强调知识点。教师以人为本,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增减教学材料,例如:演示透镜成像原理,以达到更好的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认知水平,亲身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比眼力,做游戏等,在愉快的心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严密设计多种试验的能力,小组成员间合作和及时相互交流的能力。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由于眼和耳是人体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有着突出作用,所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眼的成因和耳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及参与竞争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培养关爱盲人、聋哑人的情感,能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视觉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转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的阶段,它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基础。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五、教法分析: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创设课堂情景。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
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
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近视的学生谈谈自己近视后生活中的不便,形成爱眼意识。
六、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课前制作的“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课件,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并适时提问:1、如果这一情境发生在
你上学的路上,你会怎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做? 2、你通过哪些器官判断出将要下雨?
[学生]:要下雨了,加快步伐赶快回家;通过眼睛看到乌云和闪电、通过耳朵听到打雷、通过皮肤感受凉风或雨点等
[老师]:介绍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时指出两种调节方式。
[老师]:教材P78想一想、议一议,学生讨论完成两个讨论题。
[引入]:我们接收的信息中,大多数都来自于视觉(约80%)。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驰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因此,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解决此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眼球的结构。
[自学]:学生看书P79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 提出要求: 第一遍:认识结构和位置
第二遍:了解各个结构的功能
第三遍:识记各个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训练]:老师出示眼球的模型
依次打开并考察学生记忆情况
[学生]:回答各个结构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力争做到绝大多数同学当堂掌握)
[提问]:1、晶状体有什么作用?
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进入你的眼睛,要通过哪些结构?
3、睫状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学生]:晶状体能折射光线
[老师]:折射后会得到什么结果?
[学生]:学生无法做出肯定回答
[实验]:用放大镜和蜡烛完成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知道,通过
晶状体的折射后是能够形成物像的。
[老师]:那请学生表述一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进入你
的眼睛,要通过哪些结构?
最后物像在哪里形成?
[学生]: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
上形成一个物像
[思考]:为什么晶状体的凸度需要变化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讲解为了看清远近不同物体,晶状体的凸度必须要有变
化的原因
[老师]:现在,患近视眼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少年。我们班
有多少位同学是近视眼啊?
[学生]:相互查看,交流。
[老师]: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上近视眼呢?
[学生]:长时间的不正确的用眼,导致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
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像。
[老师]:如何矫正呢?
[学生]:通过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老师]:凹透镜可以使得平行光线变得发散,最终是所成物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得了近视眼后,应佩戴近视镜,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未得近视眼的同学,为了预防近视眼,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近视会给人造成许多不方便,也影响你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必须主要时刻保护眼睛的健康。
[老师]:老年人由于晶状体过于松弛,而导致近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会落到视网膜的后方,看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花眼。得了老花眼的患者,可以通过佩戴老花镜——凸透镜加以矫正。
[阅读]:学生阅读P86《角膜移植、角膜捐献和人造角膜》。
[老师]: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总结]:六月六日是爱眼日,它的设立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爱护好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创造思考情境,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再刻意的强调知识点。教师以人为本,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增减教学材料,例如:演示透镜成像原理,以达到更好的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认知水平,亲身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比眼力,做游戏等,在愉快的心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发展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严密设计多种试验的能力,小组成员间合作和及时相互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