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书

:入门级别:(选一本即可)《经济学原理》 曼昆《经济学》萨缪尔森《经济学》斯特格利茨II:经济数学入门:《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蒋中一 (Alpha C. Chiang)III:基础级别:《微观经济学》 平狄克 / 鲁宾费尔德 (Pindyck / Rubinfeld )《微观经济学》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哈尔.R.范里安(Hal R. Varian)《宏观经济学》 曼昆(Mankiw,N.G.)《宏观经济学》 多恩布什(Dominick Salvatore)《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国际经济学》 萨尔瓦多(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 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Giancarlo Gandolfo《金融学》博迪/莫顿 (Zvi Bodie / Robert C.Merton )《投资学》博迪 (Zvi Bodie)《财政学》罗森(Harvey S.Rosen)《货币金融学》米什金 (Frederic S.Mishkin)《货币理论与政策》Carl E. Walsh《金融经济学原理》LeRoy / Werner今天在路上与老潘聊了半天读书,激起了我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是我在《读书九法》中尚未意识到重要性而未加言说的,正好做个补充。1、读书为自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翻成白话文,就是我这些年在学校论坛里一贯鼓吹的兴趣导向型(interest-oriented reading)的阅读。读书要有选择,有比较,有次序,有目的,因为人的时间是稀缺的。但千万莫忘一条根本原则,读书是为自己读,是为满足兴趣而读,是为精神愉悦而读,不是为人前炫耀来读,更不是为积累谈资来读。为知识而知识的习惯,中国人少有。实用性极强的特征使得难以脱离器物层面进入思想殿堂,更乏严谨逻辑体系。诚然搞学术的必要条件是要有闲,但同样有闲,中国学人却未如海外学人那样出产系统性的成果。这是需从读书阶段就有必要严加注意的。2、读书如吃药。书能教给你很多事理,书是良药。但是药三分毒,是故书亦有毒。毛泽东不喜欢人家读书,他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越多越反动。这话本身就很反动,但在某个特定角度来理解,也有其道理。读书若不以其道,则无异于食毒也。《天龙八部》里扫地神僧是怎么批评鸠摩智的?他说鸠摩智从一开始就迷恋玄而又玄的武功招数,已然入了魔道且越陷越深。扫地僧慈悲为怀,便在他每次所窃上乘武功秘籍之旁放一部法华经。老人家的意思是什么呢,两类完全不同的武功药性相冲,可以克制单方面增长的魔性。实际上我们读书也要如此,很多书是很高深玄奥富有吸引力的,但长时间浸淫于一类书籍,尤其是某些玄奥的书籍以及某些学派,毒性特大,人就会走火入魔,以至于影响日常的心智和行为。因而我这里开一个药方,八个字——兴趣多元、类别对冲。一定要互补,每看一本玄奥的书之后,必须看一点实务性的、可操作性的书,让大脑回归真实世界中来。你到一个论坛也是这样,学术版读书版看累了一定要到灌水版放松放松。3、读书贵整体。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也仅此而已,不能融贯,不能“吾道一以贯之”,没有一条能把散钱穿起来的钱绳。初则读书时可能由于学术术语、背景以及其他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准备不足的缘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我称之为“文献学准备”的阶段——即对于所要了解的领域的人物、论题、争议、历史演变了然于胸。一旦过了这一阶段,就应该跳出部门的困囿,整体观之,约之而后博。初读书者最忌讳的是被一本书中庞大的旁征博引所震慑,也许在著者而言这只是为论证缜密而作的必要的文献描述,而部分学者也特别有一种我称之曰“脚注实体化”的偏好,好好的话本可以放在正文之中他偏要在脚注中大幅度展开以至于占据一页纸的大部分篇幅,读者最好不要被这些表面上庞大的枝节性部分所纠缠。以自己的思维理出一个头绪,用自己的话能够简述一遍作者的框架和逻辑,就算读懂了。这也很像有些数学题,你解出来以后一定能够知道自己到底是对是错,有些题目就不能。这也是我多年来不用录音设备记录讲座的一个法宝,当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别人所讲的故事时,你就已经初步理解了他的意思了——尽管这可能只是你个人的理解。暂时就想到这么多。我这里特别推荐一篇北大教授、著名翻译家、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贺麟老先生上世纪40年代初在重庆给一些年轻的学生们的讲演,题目就叫《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这篇文章我是大三的时候看的,解答了我很多方面的疑惑。另附我在2005年10月所写的《读书九法》,是我那个时候总结的一些经验。读书九法1、新书,尽量到图书馆去借。这个“新”不是出版日期的“新”,是书的内容对应时代的新,也就是当代的比较著名的学者写的比较有价值的书。这类“新”书,我以为图书馆二楼的新书架和三楼的阅览室比较多,特别是三楼,只允许出借7天,这也逼迫你尽快完成,是好事。2、经典书,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收藏——以备需要时可以经常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在边角处记下自己的思路、想法——我比较信奉“不懂笔墨不读书”(关键是大脑“内存”不够用,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不立刻记录下来,以后再回味都很难)。3、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关注若干出版社(出版集团)。一些有历史传承的出版社是有着自己一贯的偏好的,就哲学社科及经济科学类别来说,商务印书馆、中国社科、上海人民(上海世纪集团)、经济科学、江苏人民、辽宁教育、译林、中央编译、新星、湖南科技等综合性出版单位以及北大、复旦、广西师范、中国人大、上财等高校出版社都是比较不错的。特别对于处于读书初始状态、知识积淀还较低、选择和鉴别的能力还不够强时,信赖一些出版界的“百年老店”是我这样的风险规避者的理性选择。4、读书要有一个文献学的准备过程。有一两年是要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古今中外学术界里有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书是经典的,所以买书、借书都不得要领。我管这叫文献学的准备。有这一两年的积累之后,自己想研究某个领域后,就可以按图索骥去查阅。也学会鉴别书的好坏优劣,这样读书不会走冤枉路,买书也不会花冤枉钱。从这个意义看,学习经济学或者推而广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首先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也就了解了这门学科的人物传记、文献史,实在是至关重要。数学史、科学史、哲学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等应当具有相应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学生据此各取所需,攀爬参天大树也就方便得多了。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读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5、不要完全迷信书单。书单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文献检索的提要。之所以要有开书单的人,就是因为初入门者需要在不断磨合中提升自己鉴别书之优劣的能力,逐步对自己所熟识的几个领域里有影响的人、有影响的书以及有影响的人写的有影响的书中的代表作了然于胸。当然未必都要读完,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都读完——做学问者一辈子把一个值得研究的人或问题搞深搞透就很不容易了。但至少当他(她)想要检索的时候,头脑里会有一张简明扼要的清单。一旦进入轨道之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阅读,而不应该被庞大的书单吓住。头脑中要有一个目录,查哪个方面要找哪些人,了解他(她)的哪些东西。书单是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一定要自己掌握,最后做到自己能够给自己开书单。6、藏书与读书要保持适当比例。一味地买,一方面容易浪费资财,不经济;另方面也正如“书非借不能读”所暗指的现象,束之高阁以致成叶公之患。故此,应将“读书藏书比”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有点类似于增长理论中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平衡路径的增长率”。不过,我认为这种稳态增长率不能追求“I=S”,藏书与读书拉开一定档次、保持一定的“赤字”、“通胀”是必要的和有益处的。藏书总是多于读书可以保持一定的前瞻性,鞭策、激励自己持续地阅读,当然赤字也不要太多,否则你习以为常反倒没有动力了。7、有的读者看书有猴急的毛病,要不得。读书不看序、译序、前言、导读、目录、后记、译后记、跋,这种叫做囫囵吞枣、欲火中烧,逮着一本先看完再说,这是不对的。要先好好打量打量,从前言中知道作者选题的背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录中大致看到作者论述的逻辑结构,这样读书才有目的性——读书必须要有目的、有选择,因为时间太稀缺了。8、经典之作读过以后应当整理读书笔记。欧阳修说读书有“三上”——马上、厕上、枕上,这说明要学会甄别书的重要程度,并采取不同的对待办法。读书笔记也是这样,那些最为重要、经典的书籍,不仅是需要在书旁钩钩划划、写写记记,还应该整理自己的感想。读书笔记可以人物为主线——读一著名人物的多本著作,比较其一生思想变化的过程;也可以就事论事,单就一本书、一个话题整理。读书笔记的写法,首要的是要写出该书的独特之处,在此前提下,再求全面。有些书籍只有个别篇章精彩,那就可以只针对这些篇章来写。在描述作者的观点之余,也应有自己的解读。学会用大书指导小书,以一本书分析另一本书,用具有普遍意义的讲方法论的书解读具有特殊性的专题书,用经典书比照前沿书。9、对于数学模型为主的理论经济学书籍,尤需注重其“诗外的功夫”。我向来认为数学模型是为经济思想服务的,且看Romer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上第二章的习题2.16,那就是一道“大而全”、且有着鲜明指向和经济思想的题。它把两种社会保障机制分别设了5问,表面看是在考察对Cobb-Douglas式和对数效用的Diamond模型的掌握和理解,实质上目的在于说明基于个体本位决策的分散均衡——“自负盈亏”的优势——不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扰动,在于论证政府强行再分配——通过税收和立法把资本从一个阶层、一个世代手中强行征收转移给另一个阶层和世代的政策对于一国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这是全盘推演之后恍然大悟的总结论。其实很多经济学家的别具匠心也好,“险恶用心”也好,“包藏祸心”也好,都是“功夫在诗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那便也需要我们借助数学模型但还要超越模型本身去领悟其背后的“道”,绷紧一根弦,时刻联系现实问题,联系中国问题,就不愁没有感想、没有思路,不愁跳不出单一的模型灌输。PS:顺便推荐学校本部周边比较好的几个书店。a、武川路走到底有一个五角场图书市场——那是原来淞沪路上的,因2003年城市规划搬迁至此,大而全,价格一般八折;b、复旦北区通往其主校区的一条街上有三家书店,其中两家“三人行”分店——一为财经书籍专卖,一为社科书籍专卖,另外一家名字忘记了,三者可互为补充,价格一般七五折到八折;c、武东路同济沪东校区有一家书店,叫什么书局忘记了,社科、建筑书籍较多,价格全为八折;d、财大校内目前也已开了一家三人行的分店,价格与复旦店同,也有相当规模,距离近,交易成本低;e、国定路门口上财书店,财经、社科为主,价格一般九折,对一定书目有些垄断优势;f、武东路国定路之交原来是有一个大学城书店的,经过长时期的停业等待装修,现在也重新开放了,所涉领域较全,但似无价格优势。大学里必读的十本书01 . 《成功特质----造就顶尖人士的51种品质》对成功人士而言,目标大小并不重要,只要确定了,就要想尽办法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最大的成就往往影响到他们周围的世界,如一场非胜不可的战争,一个非改不可的错误,正是因为不忽视每个小目标,他们才能做成那些可以改写历史的大事.02 . 《记住你是谁:15位哈佛教授震撼心灵的人生故事》哈佛商学院有个优良传统----每位教授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课都要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作为送给学生们的特别礼物.《记住你是谁》就是这些特别礼物的集成.03 . 《上大学为了什么》在大学里,年轻人过着穿牛仔裤,打蓝球,每天只上三个小时课的悠闲生活,可为了毕业后更好地找到满意的工作,从现起我们就需要得到一些指导,帮助我们在严酷的现实中如鱼得水.04 . 《老板要你在大学里学的十件事》考上大学用不是成功的终点,而是迈向职业生涯的起点,你将在大学里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有一件事是教科书无法教给你的,如何在毕业前获得被人认可的工作技能.05 . 《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唱歌》间管理的前提不是

:入门级别:(选一本即可)《经济学原理》 曼昆《经济学》萨缪尔森《经济学》斯特格利茨II:经济数学入门:《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蒋中一 (Alpha C. Chiang)III:基础级别:《微观经济学》 平狄克 / 鲁宾费尔德 (Pindyck / Rubinfeld )《微观经济学》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哈尔.R.范里安(Hal R. Varian)《宏观经济学》 曼昆(Mankiw,N.G.)《宏观经济学》 多恩布什(Dominick Salvatore)《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hs)《国际经济学》 萨尔瓦多(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 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Giancarlo Gandolfo《金融学》博迪/莫顿 (Zvi Bodie / Robert C.Merton )《投资学》博迪 (Zvi Bodie)《财政学》罗森(Harvey S.Rosen)《货币金融学》米什金 (Frederic S.Mishkin)《货币理论与政策》Carl E. Walsh《金融经济学原理》LeRoy / Werner今天在路上与老潘聊了半天读书,激起了我一些想法,这些想法是我在《读书九法》中尚未意识到重要性而未加言说的,正好做个补充。1、读书为自己。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翻成白话文,就是我这些年在学校论坛里一贯鼓吹的兴趣导向型(interest-oriented reading)的阅读。读书要有选择,有比较,有次序,有目的,因为人的时间是稀缺的。但千万莫忘一条根本原则,读书是为自己读,是为满足兴趣而读,是为精神愉悦而读,不是为人前炫耀来读,更不是为积累谈资来读。为知识而知识的习惯,中国人少有。实用性极强的特征使得难以脱离器物层面进入思想殿堂,更乏严谨逻辑体系。诚然搞学术的必要条件是要有闲,但同样有闲,中国学人却未如海外学人那样出产系统性的成果。这是需从读书阶段就有必要严加注意的。2、读书如吃药。书能教给你很多事理,书是良药。但是药三分毒,是故书亦有毒。毛泽东不喜欢人家读书,他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越多越反动。这话本身就很反动,但在某个特定角度来理解,也有其道理。读书若不以其道,则无异于食毒也。《天龙八部》里扫地神僧是怎么批评鸠摩智的?他说鸠摩智从一开始就迷恋玄而又玄的武功招数,已然入了魔道且越陷越深。扫地僧慈悲为怀,便在他每次所窃上乘武功秘籍之旁放一部法华经。老人家的意思是什么呢,两类完全不同的武功药性相冲,可以克制单方面增长的魔性。实际上我们读书也要如此,很多书是很高深玄奥富有吸引力的,但长时间浸淫于一类书籍,尤其是某些玄奥的书籍以及某些学派,毒性特大,人就会走火入魔,以至于影响日常的心智和行为。因而我这里开一个药方,八个字——兴趣多元、类别对冲。一定要互补,每看一本玄奥的书之后,必须看一点实务性的、可操作性的书,让大脑回归真实世界中来。你到一个论坛也是这样,学术版读书版看累了一定要到灌水版放松放松。3、读书贵整体。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也仅此而已,不能融贯,不能“吾道一以贯之”,没有一条能把散钱穿起来的钱绳。初则读书时可能由于学术术语、背景以及其他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准备不足的缘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我称之为“文献学准备”的阶段——即对于所要了解的领域的人物、论题、争议、历史演变了然于胸。一旦过了这一阶段,就应该跳出部门的困囿,整体观之,约之而后博。初读书者最忌讳的是被一本书中庞大的旁征博引所震慑,也许在著者而言这只是为论证缜密而作的必要的文献描述,而部分学者也特别有一种我称之曰“脚注实体化”的偏好,好好的话本可以放在正文之中他偏要在脚注中大幅度展开以至于占据一页纸的大部分篇幅,读者最好不要被这些表面上庞大的枝节性部分所纠缠。以自己的思维理出一个头绪,用自己的话能够简述一遍作者的框架和逻辑,就算读懂了。这也很像有些数学题,你解出来以后一定能够知道自己到底是对是错,有些题目就不能。这也是我多年来不用录音设备记录讲座的一个法宝,当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别人所讲的故事时,你就已经初步理解了他的意思了——尽管这可能只是你个人的理解。暂时就想到这么多。我这里特别推荐一篇北大教授、著名翻译家、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贺麟老先生上世纪40年代初在重庆给一些年轻的学生们的讲演,题目就叫《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这篇文章我是大三的时候看的,解答了我很多方面的疑惑。另附我在2005年10月所写的《读书九法》,是我那个时候总结的一些经验。读书九法1、新书,尽量到图书馆去借。这个“新”不是出版日期的“新”,是书的内容对应时代的新,也就是当代的比较著名的学者写的比较有价值的书。这类“新”书,我以为图书馆二楼的新书架和三楼的阅览室比较多,特别是三楼,只允许出借7天,这也逼迫你尽快完成,是好事。2、经典书,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买。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收藏——以备需要时可以经常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在边角处记下自己的思路、想法——我比较信奉“不懂笔墨不读书”(关键是大脑“内存”不够用,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不立刻记录下来,以后再回味都很难)。3、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关注若干出版社(出版集团)。一些有历史传承的出版社是有着自己一贯的偏好的,就哲学社科及经济科学类别来说,商务印书馆、中国社科、上海人民(上海世纪集团)、经济科学、江苏人民、辽宁教育、译林、中央编译、新星、湖南科技等综合性出版单位以及北大、复旦、广西师范、中国人大、上财等高校出版社都是比较不错的。特别对于处于读书初始状态、知识积淀还较低、选择和鉴别的能力还不够强时,信赖一些出版界的“百年老店”是我这样的风险规避者的理性选择。4、读书要有一个文献学的准备过程。有一两年是要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古今中外学术界里有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书是经典的,所以买书、借书都不得要领。我管这叫文献学的准备。有这一两年的积累之后,自己想研究某个领域后,就可以按图索骥去查阅。也学会鉴别书的好坏优劣,这样读书不会走冤枉路,买书也不会花冤枉钱。从这个意义看,学习经济学或者推而广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首先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也就了解了这门学科的人物传记、文献史,实在是至关重要。数学史、科学史、哲学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等应当具有相应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学生据此各取所需,攀爬参天大树也就方便得多了。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读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5、不要完全迷信书单。书单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文献检索的提要。之所以要有开书单的人,就是因为初入门者需要在不断磨合中提升自己鉴别书之优劣的能力,逐步对自己所熟识的几个领域里有影响的人、有影响的书以及有影响的人写的有影响的书中的代表作了然于胸。当然未必都要读完,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都读完——做学问者一辈子把一个值得研究的人或问题搞深搞透就很不容易了。但至少当他(她)想要检索的时候,头脑里会有一张简明扼要的清单。一旦进入轨道之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阅读,而不应该被庞大的书单吓住。头脑中要有一个目录,查哪个方面要找哪些人,了解他(她)的哪些东西。书单是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一定要自己掌握,最后做到自己能够给自己开书单。6、藏书与读书要保持适当比例。一味地买,一方面容易浪费资财,不经济;另方面也正如“书非借不能读”所暗指的现象,束之高阁以致成叶公之患。故此,应将“读书藏书比”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有点类似于增长理论中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平衡路径的增长率”。不过,我认为这种稳态增长率不能追求“I=S”,藏书与读书拉开一定档次、保持一定的“赤字”、“通胀”是必要的和有益处的。藏书总是多于读书可以保持一定的前瞻性,鞭策、激励自己持续地阅读,当然赤字也不要太多,否则你习以为常反倒没有动力了。7、有的读者看书有猴急的毛病,要不得。读书不看序、译序、前言、导读、目录、后记、译后记、跋,这种叫做囫囵吞枣、欲火中烧,逮着一本先看完再说,这是不对的。要先好好打量打量,从前言中知道作者选题的背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录中大致看到作者论述的逻辑结构,这样读书才有目的性——读书必须要有目的、有选择,因为时间太稀缺了。8、经典之作读过以后应当整理读书笔记。欧阳修说读书有“三上”——马上、厕上、枕上,这说明要学会甄别书的重要程度,并采取不同的对待办法。读书笔记也是这样,那些最为重要、经典的书籍,不仅是需要在书旁钩钩划划、写写记记,还应该整理自己的感想。读书笔记可以人物为主线——读一著名人物的多本著作,比较其一生思想变化的过程;也可以就事论事,单就一本书、一个话题整理。读书笔记的写法,首要的是要写出该书的独特之处,在此前提下,再求全面。有些书籍只有个别篇章精彩,那就可以只针对这些篇章来写。在描述作者的观点之余,也应有自己的解读。学会用大书指导小书,以一本书分析另一本书,用具有普遍意义的讲方法论的书解读具有特殊性的专题书,用经典书比照前沿书。9、对于数学模型为主的理论经济学书籍,尤需注重其“诗外的功夫”。我向来认为数学模型是为经济思想服务的,且看Romer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上第二章的习题2.16,那就是一道“大而全”、且有着鲜明指向和经济思想的题。它把两种社会保障机制分别设了5问,表面看是在考察对Cobb-Douglas式和对数效用的Diamond模型的掌握和理解,实质上目的在于说明基于个体本位决策的分散均衡——“自负盈亏”的优势——不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扰动,在于论证政府强行再分配——通过税收和立法把资本从一个阶层、一个世代手中强行征收转移给另一个阶层和世代的政策对于一国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这是全盘推演之后恍然大悟的总结论。其实很多经济学家的别具匠心也好,“险恶用心”也好,“包藏祸心”也好,都是“功夫在诗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那便也需要我们借助数学模型但还要超越模型本身去领悟其背后的“道”,绷紧一根弦,时刻联系现实问题,联系中国问题,就不愁没有感想、没有思路,不愁跳不出单一的模型灌输。PS:顺便推荐学校本部周边比较好的几个书店。a、武川路走到底有一个五角场图书市场——那是原来淞沪路上的,因2003年城市规划搬迁至此,大而全,价格一般八折;b、复旦北区通往其主校区的一条街上有三家书店,其中两家“三人行”分店——一为财经书籍专卖,一为社科书籍专卖,另外一家名字忘记了,三者可互为补充,价格一般七五折到八折;c、武东路同济沪东校区有一家书店,叫什么书局忘记了,社科、建筑书籍较多,价格全为八折;d、财大校内目前也已开了一家三人行的分店,价格与复旦店同,也有相当规模,距离近,交易成本低;e、国定路门口上财书店,财经、社科为主,价格一般九折,对一定书目有些垄断优势;f、武东路国定路之交原来是有一个大学城书店的,经过长时期的停业等待装修,现在也重新开放了,所涉领域较全,但似无价格优势。大学里必读的十本书01 . 《成功特质----造就顶尖人士的51种品质》对成功人士而言,目标大小并不重要,只要确定了,就要想尽办法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最大的成就往往影响到他们周围的世界,如一场非胜不可的战争,一个非改不可的错误,正是因为不忽视每个小目标,他们才能做成那些可以改写历史的大事.02 . 《记住你是谁:15位哈佛教授震撼心灵的人生故事》哈佛商学院有个优良传统----每位教授在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课都要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作为送给学生们的特别礼物.《记住你是谁》就是这些特别礼物的集成.03 . 《上大学为了什么》在大学里,年轻人过着穿牛仔裤,打蓝球,每天只上三个小时课的悠闲生活,可为了毕业后更好地找到满意的工作,从现起我们就需要得到一些指导,帮助我们在严酷的现实中如鱼得水.04 . 《老板要你在大学里学的十件事》考上大学用不是成功的终点,而是迈向职业生涯的起点,你将在大学里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有一件事是教科书无法教给你的,如何在毕业前获得被人认可的工作技能.05 . 《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唱歌》间管理的前提不是


相关内容

  •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 摘要: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规模效应.空间配置效应.结构效应与福利效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关系 基础设施是一个历史概念 ...

  • 正确认识不同社会体制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摘要: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无论是资本主义体制还是社会主义体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是有别于其他社 ...

  • 经济师考试资料集锦
  • 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归纳笔记:个人所得税2013-06-27 20:37上传 积分:150 中级经济基础辅导笔记: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2013-06-27 20:37上传 中级经济师考试串讲<经济基础>:影响税负转嫁的...2013-06-29 09:27 积分:100 中级经 ...

  • 北邮微观经济学基础(-)
  • 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 1. 企业家的创新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之一. A. 正确 B. 错误 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基础 学生答[A;] 案: 得分: [5] 提示: 2. 3. 甲.乙两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和0.2,那么甲国的收入分配要比乙国平等. A. 正确 B. 错误 知识点: ...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不是消极被动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对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 ...

  • 论财政学的学科基础与课程体系建设
  • 「摘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合理内核为财政学研究所用是财政学科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财政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体现多学科基础,从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财政学:学科基础:课程体系 一.财政学的学科基础 纵观财政学科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 ...

  • 什么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邀请更新 发布于2013-10-12 17:47 最佳答案 j传统观念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片面解读.从等著作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论中所谓"基础"的涵义,实际指的是"前提".而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双 ...

  • 成人高考高升专专升本所有专业介绍
  • 高中起点专科专业介绍: 1.护理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邓小平理论概论.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生物化学.心理 ...

  • 中国人才外流问题
  • 浅谈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 ...

  • 社会主义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
  • 作者:卫兴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04: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0)04-0060-09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其性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的实际社会经济状况出发,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