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美国人搜集中国各地方言建[方言地图](图)

2013年07月03日 10:01

来源:环球时报

4945人参与 259条评论

在“乡音苑”的这张方言地图上,绿色系表示官话,黄色系表示客家话,蓝色系表示闽语,橘红色表示吴语,棕红色表示湘语,玫红色表示赣语,紫色表示粵语,棕色表示晋语。点击这些图标,便可播放相应的方言音频。

柯祎蓝(Kellen Parker)

司圆直(Steve Hansen)

原标题:两美国人建立中国“方言地图”

记者刘欣 实习生曾嘉慧

今年21岁的蒋小姐在上海念书,她来上海三年了,仍然基本听不懂上海话,让她说家乡话长沙话,她也说不利索,只能说带长沙口音的普通话,“没办法啊,从小在学校讲普通话讲惯了。”

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语言多样性,然而,随着政府在学校和公共机构强制推行普通话,方言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比如在上海,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不能准确地讲出祖辈的老上海话,而这种现象在各地方言中也普遍存在。

不过,这次针对这种现象而“做点什么”的,却是两个美国人。柯祎蓝(Kellen Parker)和司圆直(Steve Hansen)在2009年开始办一个旨在记录中国“正在消逝的方言”的网站“乡音苑”(Phonemica)。http://phonemica.net/page?name=recordings

柯祎蓝是台湾清华大学的语言学研究生,主要研究中文方言的历史发展。在台湾之前他住在中国长江流域,那里成了他对中文语言环境最早熟悉的地方;司圆直是中文语言学博客Sinoglot的共同创办人。司圆直通晓多种语言,包括中文、西班牙语、韩语和拉脱维亚语。在北京住了好几年,他凭借个人关系,组织了很多“乡音苑”的采访。他认为北京人普遍缺少对中国其他方言的意识。“北京人就像纽约人,”他曾开玩笑地说,“他们觉得他们就是世界中心。”所以,他们对其他方言都不熟悉。司圆直说,他们总是把其他地区的人说的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当作“方言”。

“乡音苑”的最大特色是做了一个“方言地图”,即在一张地图上,在特定区域提供一段当地方言的音频。点击地图上的图标,便可播放收听这段音频,并获取相关信息,包括讲述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所讲方言的所属片区。这些音频大多是当地人用方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时长在5分钟左右。这个网站于2013年4月正式上线,现已有85段录音,话题从年轻人谈论他们最爱的中国明星到祖父辈回忆“文革”时期下乡劳作的往昔。

来自台湾屏东县的61岁的谢先生就用四县客家话讲述了一个故事。柯祎蓝说,母语为客家话的人口超过3000万,但说四县方言的人就少得多了,他们大部分都生活在台湾西北部。来自湖北房县50岁的宋宏成用房县方言讲了一个故事,房县话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目前有30万人在说着这种方言。网站是开放式的,正在征集志愿者上传方言音频。最近一周,网站陆续收到了来自陕西宝鸡、湖南新化和山西高平的几段录音。

这个网站的原型是由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创建的语言口音档案(Speech Accent Archive),该档案记录了几百名说英语的人用不同的口音——从布鲁克林人到德裔宾夕法尼亚州人所说的各式口音——朗读同一段英语文章的情形。但柯蓝祎和司圆直认为,以“故事团”(Story Corps)的方式将家族故事记录下来也很有意义。“故事团”是一个档案库,包含了美国民众口口相传的45000个故事。

现在“乡音苑”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依靠着社交网络的支持,它通过社交网站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把征集到的故事分门别类、重新编辑。司圆直预测,“乡音苑”未来的受访者可能会包括一些从未在中国生活过的移民社群(海外华人)。事实上,“网站首页那张没有明确标明中国国界的地图已经向我们展现了‘乡音苑’对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人如何说中文的兴趣。”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录音条目都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但在未来,司圆直说,不仅是中国内陆地区,甚至新加坡、蒙古等地的中文使用者也有可能将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

据了解,我国也有许多方言相关的网站和论坛,但大多数网站以文字资料为主,成体系地收集声音文献资料的较少,而且多作专业研究之用。而“乡音苑”更多是在收集普通人的方言故事。“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在记录中国人在家里说的话。然后,我们去分析他们的录音,尝试最终建立一个可以被动态展示出来的方言数据库。”通过要求被访者讲述一个自己的故事,柯祎蓝说,“在记录方言的同时,我们也在做亚洲的口述史。”在每段小故事的录音旁边,“乡音苑”都会附上录音者相关的民族志背景,如照片、家乡、学历等,这就使得它的界面比大多数专业的学术研究网站更加亲切有趣。(来源:东方早报)

http://phonemica.net/page?name=recordings

2013年07月03日 10:01

来源:环球时报

4945人参与 259条评论

在“乡音苑”的这张方言地图上,绿色系表示官话,黄色系表示客家话,蓝色系表示闽语,橘红色表示吴语,棕红色表示湘语,玫红色表示赣语,紫色表示粵语,棕色表示晋语。点击这些图标,便可播放相应的方言音频。

柯祎蓝(Kellen Parker)

司圆直(Steve Hansen)

原标题:两美国人建立中国“方言地图”

记者刘欣 实习生曾嘉慧

今年21岁的蒋小姐在上海念书,她来上海三年了,仍然基本听不懂上海话,让她说家乡话长沙话,她也说不利索,只能说带长沙口音的普通话,“没办法啊,从小在学校讲普通话讲惯了。”

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语言多样性,然而,随着政府在学校和公共机构强制推行普通话,方言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比如在上海,很多年轻一代已经不能准确地讲出祖辈的老上海话,而这种现象在各地方言中也普遍存在。

不过,这次针对这种现象而“做点什么”的,却是两个美国人。柯祎蓝(Kellen Parker)和司圆直(Steve Hansen)在2009年开始办一个旨在记录中国“正在消逝的方言”的网站“乡音苑”(Phonemica)。http://phonemica.net/page?name=recordings

柯祎蓝是台湾清华大学的语言学研究生,主要研究中文方言的历史发展。在台湾之前他住在中国长江流域,那里成了他对中文语言环境最早熟悉的地方;司圆直是中文语言学博客Sinoglot的共同创办人。司圆直通晓多种语言,包括中文、西班牙语、韩语和拉脱维亚语。在北京住了好几年,他凭借个人关系,组织了很多“乡音苑”的采访。他认为北京人普遍缺少对中国其他方言的意识。“北京人就像纽约人,”他曾开玩笑地说,“他们觉得他们就是世界中心。”所以,他们对其他方言都不熟悉。司圆直说,他们总是把其他地区的人说的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当作“方言”。

“乡音苑”的最大特色是做了一个“方言地图”,即在一张地图上,在特定区域提供一段当地方言的音频。点击地图上的图标,便可播放收听这段音频,并获取相关信息,包括讲述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所讲方言的所属片区。这些音频大多是当地人用方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时长在5分钟左右。这个网站于2013年4月正式上线,现已有85段录音,话题从年轻人谈论他们最爱的中国明星到祖父辈回忆“文革”时期下乡劳作的往昔。

来自台湾屏东县的61岁的谢先生就用四县客家话讲述了一个故事。柯祎蓝说,母语为客家话的人口超过3000万,但说四县方言的人就少得多了,他们大部分都生活在台湾西北部。来自湖北房县50岁的宋宏成用房县方言讲了一个故事,房县话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目前有30万人在说着这种方言。网站是开放式的,正在征集志愿者上传方言音频。最近一周,网站陆续收到了来自陕西宝鸡、湖南新化和山西高平的几段录音。

这个网站的原型是由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创建的语言口音档案(Speech Accent Archive),该档案记录了几百名说英语的人用不同的口音——从布鲁克林人到德裔宾夕法尼亚州人所说的各式口音——朗读同一段英语文章的情形。但柯蓝祎和司圆直认为,以“故事团”(Story Corps)的方式将家族故事记录下来也很有意义。“故事团”是一个档案库,包含了美国民众口口相传的45000个故事。

现在“乡音苑”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依靠着社交网络的支持,它通过社交网站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把征集到的故事分门别类、重新编辑。司圆直预测,“乡音苑”未来的受访者可能会包括一些从未在中国生活过的移民社群(海外华人)。事实上,“网站首页那张没有明确标明中国国界的地图已经向我们展现了‘乡音苑’对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人如何说中文的兴趣。”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录音条目都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但在未来,司圆直说,不仅是中国内陆地区,甚至新加坡、蒙古等地的中文使用者也有可能将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

据了解,我国也有许多方言相关的网站和论坛,但大多数网站以文字资料为主,成体系地收集声音文献资料的较少,而且多作专业研究之用。而“乡音苑”更多是在收集普通人的方言故事。“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在记录中国人在家里说的话。然后,我们去分析他们的录音,尝试最终建立一个可以被动态展示出来的方言数据库。”通过要求被访者讲述一个自己的故事,柯祎蓝说,“在记录方言的同时,我们也在做亚洲的口述史。”在每段小故事的录音旁边,“乡音苑”都会附上录音者相关的民族志背景,如照片、家乡、学历等,这就使得它的界面比大多数专业的学术研究网站更加亲切有趣。(来源:东方早报)

http://phonemica.net/page?name=recordings


相关内容

  • 未来出版社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我的家乡风光好 3.家乡的四季变化 4.家乡产物知多少 5.居民与饮食 6.家乡的方言 7.多彩的民间艺术 8. 家乡民俗探秘 9.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10.家乡的发展变化 11.让家乡环境更美好 12.家乡的明天什么样 教学目标: 1. 通过引&q ...

  • 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追公交与追不上
  • 去年,也是九月初这个时候,一首题为<大雨>的短诗在网上火到发烧,全文如下:"那天大雨,你走后/我站在芳园南街上/像落难的孙悟空/对每辆开过的出租车/都大喊:师傅"日常细节,强烈的画面感,悲情与苦情混搭出的喜感,因为幸灾乐祸的读者,分别后的失落伤感以及打不到车的孤苦无奈 ...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 课 题 1.废墟上崛起汽车城 活动目标 1.了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和发展. 2.了解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3.能采用多种形式探究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4.感受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国产汽车的图片的文字资料以及新中国建设 ...

  •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多种多样的住房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我们的衣食之源 面对自然灾害 考察农业的历史 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我国工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教学目 ...

  • 四年级下册品德
  • 永昌镇和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品德 课题 我的家乡在哪 里 授课班级 编写时间 2011 年 四年级二班 教者 月 日 李杰 1.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传统工 教学目标 艺.风景.特产等特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关心.爱护家乡的情感. ...

  • 让苏州童谣成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
  • 随着新苏州人的大量涌入,各地方言一拥而入.与此同时,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更使能听会讲苏州话的年轻人.孩子越来越少.在这种趋势下,苏州话的衰落,便有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味道了.我对本班幼儿"使用苏州方言情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幼儿会说普通话.绝大多数的幼儿日常交流主 ...

  • 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传教的l历史影响
  • 考察20世纪西方汉学的起点,必须谈到清末传教士在这方面的活动.同时研究在华传教事业也不能忽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的意义上,传教士不仅在华传播西学,而且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学,在中国和西方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近代西方最初是通过传教士来了解中国的.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在 ...

  • 中国空气污染地图
  • 百度百科 4000多企业被民间组织收录进"中国空气污染地图" 中石化.APP.巴斯夫.米其林等大公司榜上有名 4000多家企业因曾经或者正在损害空气质量的事实,被"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这家民间组织收集在他们刚刚完成的"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上, ...

  • [汉语方言大词典]编后
  • 作者:许宝华 复旦学报:社科版 2000年08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0289(2000)03-0013-06 <汉语方言大词典>是中日两校合作科研的一项成果.1986年7 月,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院士和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理事长森田嘉一先生签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