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取向_郭翠兰

第26卷第1期上饶师范学院学报Vol . 26, No . 1

                           

2006年2月JOUR NAL OF SHANGRA O NOR MAL COLLEGE Feb . 2006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取向

郭翠兰, 王恩国

1

2

(1.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 上海200092; 2. 河南大学心理系, 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近十年来, 得益于认知发展理论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新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呈六大取向,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观。

关键词:认知发展; 新皮亚杰学派; 联结主义模型; 社会文化观; 生态学取向中图分类号:B84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6) 01-0018-05

  皮亚杰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辨证思想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探索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规律, 首次采用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 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同时, 皮亚杰也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他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其理论引起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并引发了大量有关该理论的研究, 为后期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划分为皮亚杰之前和皮亚杰之后两个阶段。Fla -vell (1996) 曾指出:“他为该领域带来了关于儿童本性、认知发展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的新视角, 对于揭示迷人而重要的发展进步, 皮亚杰具有最为杰出的技能。”[1]20世纪80年代,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了皮亚杰理论存在的不足, 继皮亚杰之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呈现出如下新取向。

认知发展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流派, 认为儿童认知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 而且有着质的变化, 并具有阶段性。研究者们针对皮亚杰理论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三个假设以完善和发展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结构中的认知形式和内容具有相当范围的特殊性; (2) 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领域, 其发展的速率和模式存在着个体内部及个体间的差异; (3) 儿童活动结构超出了逻辑数学结构的范围, 同样的组织形式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出现, 并且这些领域没有主次之分。新皮亚杰学派吸收了信息加工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中有用的概念, 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凯斯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将认知的变化视为一个对某个问题中越来越多的特征加以处理并最终加以整合的过程。他将儿童认知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前维度(predimensional ) 、单维度(un idimens ion -al ) 、双维度(bid imensional ) 和整合的双维度(integrated bid imensional ) 。在一项关于儿童理解意图性的研究中, [2]当要求儿童讲述关于一个小孩和一匹老马的故事时, 处于前维度阶段的儿童创作的故事没涉及动机; 年龄稍长的单维度阶段的儿童讲述的故事, 围绕着核心人物的意图展开; 后面, 双维度阶段的儿童创作了一连串包含两个或多个事件的系列, 第一个

一、认知发展研究的新皮亚杰学派

新皮亚杰学派是把信息加工的观点与皮亚杰的

收稿日期:2005-12-16  修回日期:2005-12-28

作者简介:郭翠兰(1968-) , 女, 河南驻马店人, 现为同济大学职教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第1期         郭翠兰, 王恩国: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取向

事件系列可能没达到人物的目标, 而第二个则达到了。最后, 整合的双维度水平的儿童把为达成目标的多个企图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的、有组织的故事情节。这种发展过程代表着向某一新结构的质的转变。不同于皮亚杰, 凯斯更关注儿童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的能力, 他保留了皮亚杰理论的精神, 但十分倚重信息加工理论。

目前, 新皮亚杰学派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1) 从阶段到风格。当今认知发展的研究重点逐渐由皮亚杰的认识主体转向注重个人历史、个人背景的个体发展。在强调人类认识方法多样性的同时, 研究者们开始研究各种差异随时间推移如何形成一种“风格”, 这种“风格”又如何导致某些偏爱的态度和策略; (2) 从一般性知识到情境性知识。目前研究更加强调认知的情境特征, 与差异研究相比, 情境取向者认为, 知识高度依赖于背景, 因此不应把知识独立于它建构和实现的背景, [3]这种观点向流行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传统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混淆到分化、从有意控制到自动化的整体进程, 抽象思维是人类智力的高级形式。但情境认知的研究表明, 专家和新手、年轻人和老年人, 如果要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明确和能够分享, 则高度依赖于外部的支持。因此, 抽象思维者的熟练, 并不是因为他们头脑中有复杂的算法, 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创造思考所凭借的对象(包括模型、模拟或语言等) , 使他们根据外部支持, 从而进行复杂的系统操作; (3) 从特殊领域到一般领域的知识。研究者强调有关概念变化的特定领域的过程与知识。根据这种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 知识逐渐独立于背景, 但不超出一定的专门知识或学科领域范围。新皮亚杰学派根据知识的共性与个性、一般性与情境性、限定领域与独立领域这三个连接点, “重新考虑”现有的发展理论, 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案。

[4]

他认为, 认Demetriou 提出了心理的多维结构模型。

19

他们关于思维甚至认知变化的信息加工模型。这些模拟的形式之一———联结主义或神经网络模型, 最近倍受关注。联结主义模型既关注生物影响, 也关注某些特定环境经验的作用, 尤其关注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人类大脑, 联结主义系统由不同路径组织起来的节点构成, 各节点处于某种激活状态。模型具有多个层次水平, 某一水平上的活动可能激活同一水平上的其它路径, 也可能激活导向其它水平的路径。就像一张地图, 较宽的线表示旅行较多的省级公路, 而较小的线表示旅行较少的次要公路。类似地, 在联结主义大脑的“公路旅行”中, 一些路径收到的刺激多于其它路径, 因此, 一些联系要强于其它方面。如果儿童在其经验中常常发现两个“项目”相互关联, 则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逐渐变强, 最终形成牢固的联结。

联结主义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有趣的思维意象———一种沿着许多联系而分布的激活模式, [6]它是一种具有各种不同权重或强度的联系模式。学习或发展是这种模式的某种变化。每一个小的发展步骤, 均导致该模式的微小变化。联结主义模型提供了精确的、可检验的认知发展模型, 研究者曾就广泛的一系列行为建立模型, [7]从客体永久性概念到心理障碍到因果推理。他们试图将脑发展与思维和行为相联系, 特别是对发展作出新的预测。例如, Mareschal 和Plun kett 于1999年建立的模型预测, 从婴儿对客体的视觉信息加工来看, 在要求把分别处于皮层不同部位的表征加以整合的任务上, 婴儿的成功表现应该迟于他们在不需要这种整合的任务上的成功表现。这样, 联结主义模型对认知发展作出了较好的解释。

三、认知发展研究的生物观

1. 认知神经科学

在发展心理学中, 一个“极有发展前景”的重要研究方向是认知神经科学。该理论不仅在发展心理学, 而且几乎在心理学的所有领域成为热门话题。它不仅是一门技术, 而且是一种思考认知发展的方式。最近, 关于脑活动成像技术的进步, 可以比较不同年龄儿童在完成同一任务时的脑活动图像, 或者比较同龄儿童参加不同类型的认知任务时的脑电活动。这些比较可为人们提供关于脑成熟、各种认知过程或领域之间的关系, 以及知识组织形式的变化方面的线索。通过脑活动图像, 研究者还可以考察脑的某些区域或某些通路, 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等。近几年来该领域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发, [8], 知功能的发展与心理测量的变化, 在语义和逻辑水平上均有更深层的差异, 并在多重水平上同步发展, 且体现于各个方面。

二、认知发展研究的联结主义模型

信息加工观关注认知变化, 把信息加工事件看成信息流的一种漫游(a kind of ob yss ey ) , 源自某个目的地, 并流向另一个目的地。这种观点将人类的心智设想为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这一系统在某些方面与数字计算机相似。一些信息加工的心理学家编写计算机程序, 来模拟其所设想的人类认知系统的, [5]

20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6(第26卷)

信什么, 尤其是他们自己如何去行动。他们获得了成人的信念—愿望心理学(b elief -desir eps ychology ) , 此时, 信念和愿望被认为是共同决定人们的行为的力量。理论论者指出经验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经验产生不平衡, 最终又导致新的、更高级的平衡, 产生一个新的理论。

理论论的核心观点在于, 儿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 便已经能够超越知觉特征, 而看到了客体的“本质”。例如, 凯瑞(Carey , 1985) 向4岁儿童出示一只机械猴, 该玩具看起来和真实猴子十分相似。她问儿童, 该机械猴是否像真的猴子一样, 有骨头、能够吃东西以及生小猴子。尽管儿童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具有这些属性, 但是他们不认为机械猴具有这些属性。因此, 他们关于猴子的生物性和玩具猴的机械性的理论, 包含了关于生物实体和机械实体的潜在性质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优先于这两类范畴之间的知觉相似形。儿童的理论是抽象的、连贯的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它们为儿童提供了某种使世界条理化及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方式。

遗传学、发展过程中基因-环境互动的生物心理系统模型以及进化发展心理学等。这些理论对认知发展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脑发育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 但许多研究结果还没有定论, 研究者在许多方面各持己见,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 在生命的早期, 神经联结(突触) 在大脑中迅速地形成; (2)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关键期; (3) 丰富的环境对大脑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2. 先天模块论

第二种主要的生物取向理论是先天模块论(modularity nativis m ) 。该理论假定存在先天模块, 并且各个模块专门化某一特定的知觉和认知, 一个模块只需极少的经验加以促发, 激活内在结构的经验仅仅需要恰当的内容, 例如成人的谈话。因此, 一个儿童可以在某些领域的认知是先进的, 例如语言及心智的初始概念等。而且, 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9]

因此某个领域的进步并不迁移到其它领域。

与皮亚杰相反, 先天模块论有助于认识这样的事实, 即儿童在某些领域似乎有着令人惊讶的知识, 在其它领域则令人惊异地无知。由进化而来的对某些概念具有领域特殊性的能力倾向, 在某些类型的学习方面为儿童提供了某种认知的优越条件。新近在婴儿身上所发现的潜在的高级知识, 说明先天模块论具有某种合理性。不同形式的先天模块论, 在关于初始的认知系统具有多大的先天性方面, 以及经验的作用方面, 看法不尽相同。

五、认知发展研究的社会文化观

这一理论的渊源可追朔到20世纪早期几位苏联心理学家的研究工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维果茨基。该理论将认知发展视为在成人的指导和支持下

[12, 13]

每个儿童只有一个头脑, 并且的主动学习过程。

头脑与身体的其它部分紧密相连, 其双脚深深根植

四、认知发展研究的理论论

“理论论”(Theor y Th eory ) 认为人们的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 并根据这个理论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 [10, 11]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的”或“基础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获得的是某种形式的表征性的心理理论, 儿童的心理理论向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几个阶段。例如, Bartsch 和Wellman 提出了心理理论三阶段发展序列。第一阶段, 大约在2岁左右, 儿童获得了愿望心理学(d e -sireps ychology ) 。它包括一个关于简单愿望、简单情感和简单知觉经验或注意的初步的概念。第二阶段, 大约在3岁左右, 儿童获得了愿望—信念心理学(d es ire -beliefps ychology ) 。他们开始既谈论愿望, 也谈论信念和思想。他们似乎明白信念是一种既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每个人又可能有不同的心理表征。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信念来解释他们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第三阶段, 大约在4岁左右, 于某一社会环境。儿童与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并与他所处的社会情境(child -in s ocial cont -ext )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单元。尽管存在许多社会文化理论, 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 都坚信社会与认知两个领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思想是社会性的, 因为概念是由特定的文化加以建构和解释的。

1. 社会文化情景的水平

许多不同水平的社会情景, 构成了两个一般的水平, 一个是多维量水平, 即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这一社会文化的遗产包括“诸如文字、数字系统以及计算机, 也包括价值系统以及处理情景的程式和标准”(Rogoff , 1990) 。因此, 出生于计算机和电视机时代的儿童, 他们得以利用这些工具, 从而使思维的发展方向有别于生长于较少技术取向的社会中的儿童。一个社会的认知并不比另一个社会的认知高级, 只不过他们相互有别。不同文化中具有适应意义的和所重视的认知技能种类不同, 从而所鼓励和发展的认知技能也就不同。某种文化历

 第1期         郭翠兰, 王恩国: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取向

已存在的价值、信念、规则、可能或不可能。另一个是与儿童最接近的具体水平, 包括社会和物理环境。这一水平包括每时每刻发生于儿童与父母、同伴、老师和其他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之间的互动。简单的日常亲子互动行为, 如读书、交谈等, 这些活动都涂上了一层间接的文化影响和直接的父母影响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 成人仅仅是处于中间地位, 是上述较高水平的各种社会—文化—历史力量的中介。

更具体的社会文化还包括, 成人对儿童的引导、挑战, 为他们提供所要习得行为的榜样, 以及安排和组织儿童参与的活动。成人是“认知发展的助推器”(cognitive b ooster ) , 激起并指导儿童达到其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参与性指导”中, 成人安排儿童的活动, 调整问题难度, 引导儿童的注意, 并提供明确和隐含的指导。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共同完成某些事情, 观察他们的行为, 并学会用他们的策略和工具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得到发展。“学徒期为初学者提供了得以接近技能的外在特征和比较隐蔽的内在思维过程的途径”(Rogoff , 1990) 。

2. 最近发展区

认知发展变化的最后一个过程是最重要的, 罗果夫(Rogoff , 1998) 称之为在儿童现在和新的信息间建构桥梁的过程。认知变化包括最近发展区(Vy -gotsky 的一个概念) 的跨越。这一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现在所处的位置与在他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位置之间的区域。成人或年长的同伴, 可以指导儿童通过这一发展区。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建构在他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 而不能越过中间步骤。因此, 认知发展是逐渐进行的。Freund 于1990年对最近发展区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中要求3~5岁儿童帮助一个木偶将家具般到新家。这本质上是个分类任务, 要求儿童将玩具、家具分类整理到各个房间。结果发现, 与母亲有过互动作用的儿童所能完成的任务水平高于另一半的儿童。母亲作为认知指导的咨询者, 通过拟定儿童参与活动的性质, 以使儿童最大限度地越过最近发展区。

21

[15]

他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着远于心理学的基础研究。

离日常生活的实验研究, 不关心“生态学效度”(eco -logical valididity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强烈的批评。1973年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纽厄尔考察了59种实验现象, 结果发现其中只有两种和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1974年哈里极其尖锐地把实验工作者称为“悲剧性的欺骗者”, 认为他们的实验只不过描述了一种奇特的人, 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许多实验室研究的虚构性表明认知心理学仍然在走传统心理学的老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著名的知觉心理学家J ·吉布森就提出了他的生态学观点, 认为知觉的性质依赖于刺激的性质, 并把知觉者的主动探索看成知觉的重要条件。1991年, 瓦雷拉、汤姆森和罗希发表了《具体化的心灵: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一书, 提出了认知心理学的生成观。生成观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 对心理学的客观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等提出了质疑。其基本观点是, 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而作为主流的认知心理学却很少从人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研究人的认知, 反而认为认知是人根据精确、明晰、无例外的规则对世界所做的简单表征, 因而成为脱离生活经验、脱离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科学抽象。在此基础上, 它试图对人的心灵作出新的解释, 强调心灵与世界的共生。

如果说毕生发展运动拓宽了认知发展研究的年龄范围, 那么认知发展研究的生态学运动(The eco -logical movement ) 则是在方法论上对传统心理学的改进。认知发展研究的生态学倾向主要体现在应该在实际生活中研究认知发展问题, 强调环境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既要注重研究的内部效度, 同时也要考虑研究的外部效度, 因此, 只有在真实的学校、真实的家庭和真实的环境中对真实的儿童进行研究, 获得的实验结果才能指导教育和实践。

七、小结

上述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理论框架, 拓宽和修正了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观点,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整个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动向, 为人们从总体上、从不同角度把握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途径, 为重新审视和思考原有假说的合理性、完善性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尽管尚没有哪一个框架为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但是这些理论作为一个群体, 为人们指明了应从何处去寻找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线索。他们关注于认知发展的不六、认知发展研究的生态学取向

生态学是19世纪末在生物科学中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其目的是探索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规律和机制, 主要特点是重视系统论的观点, 强调环境的作用, 提倡现象学方法, 侧重描述性分析。20世纪初, 生态学倾向成了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14]40年代开始影响心理学, 90年代达到顶峰。

22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6(第26卷)

缺乏对儿童思维发展机制的理解; 2. 学习会被重新强调, 特别是学习策略的研究会更受重视; 3. 学校中重要课程领域如阅读、数学的学习研究会继续加强; 3. 婴儿到3、4岁阶段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研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4.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的分歧逐步趋同; 5. 生物模型和理论论可能最有发展前景。在不久的将来, 联想主义、神经心理学、动力系统理论、比较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可能会有较大发展。

侧面描绘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研究视野, 对于进一步强化认知心理学在教育和教学领域中的地位, 深化教学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在本世纪仍会十分活跃, 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会不断涌现。Flavell (1992) 曾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1. 对发展机制的研究会进未来做过预测, [16]他认为:

一步深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进步缓慢是因为我们

参考文献:

[1]Flavell , J . H . Piaget ' s legacy [J ].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996, 7:200-2003.

[2]Robert V K .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cludes Global and Domain -Specific Processes [J ].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 , 2004, 4(50) :

445-455.

[3]Brown J S , Collins , A &Duguid P .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J ]. Educational Researcher , 1989, 18(1) :32-42. [4]Bjorklund D F . Children ' s thinking develop mental func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 ]. Wads worth , 2000, 199-203. [5]余嘉元. 运用联结主义模型研究知觉边界效应问题[J ]. 心理学报, 2001, 33(2) :123-126.

[6]Dell G S . Connectionist Models of Language Production :Lexical Access and Grammatical Encoding [J ].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 1999,

23(4) :517-542.

[7]Christiansen M H &Chater N . Toward a connectionist model of recursion in human linguistic performance [J ]. Cognitive Science , 1999,

23:157-206.

[8]Geary C &Bjorklund K .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 Usefu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 g the Evolution of Parenting [J ]. Chil -dren Development , 2000, 27(6) :509-518.

[9]Michael T . Do youn g children have adult s yntactic competence [J ]. Cognition Science , 2000, 74:209-253. [10]Goldman A . Science , publicity , and consciousness [J ]. Philosophy of Science , 1997, 64:525-546.

[11]Nichols S . &Stich , S . . How to read your own mind :A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 -consciousness [J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3, 43:

327-335.

[12]Lerner R M , Fisher C B , Weinberg R A . Appl ying developmental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for our times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 2000, 24(1) :24-29.

[13]Marahall H . Segall :Human behavior in global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ion to cross -cultural Ps ychology [J ]. Child Development , 1990,

(4) :30-47.

[14]易芳, 郭本禹.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J ]. 江西社会科学, 2003,(10) :45-48. [15]洪秀敏. 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 ]. 学前教育研究, 2003, (5) :7-9.

[16]Flavell , J . H . Cognitive develop ment :Past , present , and future [J ]. develop mental psychology , 1992, 28:998-1005.

[责任编辑 许婴 校对 谢维营]

New Research Trend of Children ' s Cognitive Development

GU O Cui -lan , W AN G En -guo

(1. Vocational School of Ton gji University , Shan ghai 200092, China ; 2.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 ity ,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

A bstract :In the past 10years ,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 ' cognitive develop ment has gained much improvement from the progress in cognitive develop 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 At present , it is most active in s ix directions . These theories expatiated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view of the chil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

第26卷第1期上饶师范学院学报Vol . 26, No . 1

                           

2006年2月JOUR NAL OF SHANGRA O NOR MAL COLLEGE Feb . 2006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取向

郭翠兰, 王恩国

1

2

(1.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 上海200092; 2. 河南大学心理系, 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近十年来, 得益于认知发展理论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新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最活跃的领域呈六大取向,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观。

关键词:认知发展; 新皮亚杰学派; 联结主义模型; 社会文化观; 生态学取向中图分类号:B84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6) 01-0018-05

  皮亚杰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辨证思想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探索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规律, 首次采用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 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同时, 皮亚杰也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他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其理论引起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并引发了大量有关该理论的研究, 为后期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划分为皮亚杰之前和皮亚杰之后两个阶段。Fla -vell (1996) 曾指出:“他为该领域带来了关于儿童本性、认知发展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的新视角, 对于揭示迷人而重要的发展进步, 皮亚杰具有最为杰出的技能。”[1]20世纪80年代,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了皮亚杰理论存在的不足, 继皮亚杰之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呈现出如下新取向。

认知发展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流派, 认为儿童认知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 而且有着质的变化, 并具有阶段性。研究者们针对皮亚杰理论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三个假设以完善和发展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结构中的认知形式和内容具有相当范围的特殊性; (2) 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领域, 其发展的速率和模式存在着个体内部及个体间的差异; (3) 儿童活动结构超出了逻辑数学结构的范围, 同样的组织形式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出现, 并且这些领域没有主次之分。新皮亚杰学派吸收了信息加工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中有用的概念, 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凯斯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将认知的变化视为一个对某个问题中越来越多的特征加以处理并最终加以整合的过程。他将儿童认知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前维度(predimensional ) 、单维度(un idimens ion -al ) 、双维度(bid imensional ) 和整合的双维度(integrated bid imensional ) 。在一项关于儿童理解意图性的研究中, [2]当要求儿童讲述关于一个小孩和一匹老马的故事时, 处于前维度阶段的儿童创作的故事没涉及动机; 年龄稍长的单维度阶段的儿童讲述的故事, 围绕着核心人物的意图展开; 后面, 双维度阶段的儿童创作了一连串包含两个或多个事件的系列, 第一个

一、认知发展研究的新皮亚杰学派

新皮亚杰学派是把信息加工的观点与皮亚杰的

收稿日期:2005-12-16  修回日期:2005-12-28

作者简介:郭翠兰(1968-) , 女, 河南驻马店人, 现为同济大学职教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第1期         郭翠兰, 王恩国: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取向

事件系列可能没达到人物的目标, 而第二个则达到了。最后, 整合的双维度水平的儿童把为达成目标的多个企图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的、有组织的故事情节。这种发展过程代表着向某一新结构的质的转变。不同于皮亚杰, 凯斯更关注儿童处理越来越多的信息的能力, 他保留了皮亚杰理论的精神, 但十分倚重信息加工理论。

目前, 新皮亚杰学派关于认知发展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1) 从阶段到风格。当今认知发展的研究重点逐渐由皮亚杰的认识主体转向注重个人历史、个人背景的个体发展。在强调人类认识方法多样性的同时, 研究者们开始研究各种差异随时间推移如何形成一种“风格”, 这种“风格”又如何导致某些偏爱的态度和策略; (2) 从一般性知识到情境性知识。目前研究更加强调认知的情境特征, 与差异研究相比, 情境取向者认为, 知识高度依赖于背景, 因此不应把知识独立于它建构和实现的背景, [3]这种观点向流行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传统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混淆到分化、从有意控制到自动化的整体进程, 抽象思维是人类智力的高级形式。但情境认知的研究表明, 专家和新手、年轻人和老年人, 如果要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明确和能够分享, 则高度依赖于外部的支持。因此, 抽象思维者的熟练, 并不是因为他们头脑中有复杂的算法, 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创造思考所凭借的对象(包括模型、模拟或语言等) , 使他们根据外部支持, 从而进行复杂的系统操作; (3) 从特殊领域到一般领域的知识。研究者强调有关概念变化的特定领域的过程与知识。根据这种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 知识逐渐独立于背景, 但不超出一定的专门知识或学科领域范围。新皮亚杰学派根据知识的共性与个性、一般性与情境性、限定领域与独立领域这三个连接点, “重新考虑”现有的发展理论, 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案。

[4]

他认为, 认Demetriou 提出了心理的多维结构模型。

19

他们关于思维甚至认知变化的信息加工模型。这些模拟的形式之一———联结主义或神经网络模型, 最近倍受关注。联结主义模型既关注生物影响, 也关注某些特定环境经验的作用, 尤其关注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人类大脑, 联结主义系统由不同路径组织起来的节点构成, 各节点处于某种激活状态。模型具有多个层次水平, 某一水平上的活动可能激活同一水平上的其它路径, 也可能激活导向其它水平的路径。就像一张地图, 较宽的线表示旅行较多的省级公路, 而较小的线表示旅行较少的次要公路。类似地, 在联结主义大脑的“公路旅行”中, 一些路径收到的刺激多于其它路径, 因此, 一些联系要强于其它方面。如果儿童在其经验中常常发现两个“项目”相互关联, 则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逐渐变强, 最终形成牢固的联结。

联结主义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某种有趣的思维意象———一种沿着许多联系而分布的激活模式, [6]它是一种具有各种不同权重或强度的联系模式。学习或发展是这种模式的某种变化。每一个小的发展步骤, 均导致该模式的微小变化。联结主义模型提供了精确的、可检验的认知发展模型, 研究者曾就广泛的一系列行为建立模型, [7]从客体永久性概念到心理障碍到因果推理。他们试图将脑发展与思维和行为相联系, 特别是对发展作出新的预测。例如, Mareschal 和Plun kett 于1999年建立的模型预测, 从婴儿对客体的视觉信息加工来看, 在要求把分别处于皮层不同部位的表征加以整合的任务上, 婴儿的成功表现应该迟于他们在不需要这种整合的任务上的成功表现。这样, 联结主义模型对认知发展作出了较好的解释。

三、认知发展研究的生物观

1. 认知神经科学

在发展心理学中, 一个“极有发展前景”的重要研究方向是认知神经科学。该理论不仅在发展心理学, 而且几乎在心理学的所有领域成为热门话题。它不仅是一门技术, 而且是一种思考认知发展的方式。最近, 关于脑活动成像技术的进步, 可以比较不同年龄儿童在完成同一任务时的脑活动图像, 或者比较同龄儿童参加不同类型的认知任务时的脑电活动。这些比较可为人们提供关于脑成熟、各种认知过程或领域之间的关系, 以及知识组织形式的变化方面的线索。通过脑活动图像, 研究者还可以考察脑的某些区域或某些通路, 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等。近几年来该领域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发, [8], 知功能的发展与心理测量的变化, 在语义和逻辑水平上均有更深层的差异, 并在多重水平上同步发展, 且体现于各个方面。

二、认知发展研究的联结主义模型

信息加工观关注认知变化, 把信息加工事件看成信息流的一种漫游(a kind of ob yss ey ) , 源自某个目的地, 并流向另一个目的地。这种观点将人类的心智设想为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 这一系统在某些方面与数字计算机相似。一些信息加工的心理学家编写计算机程序, 来模拟其所设想的人类认知系统的, [5]

20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6(第26卷)

信什么, 尤其是他们自己如何去行动。他们获得了成人的信念—愿望心理学(b elief -desir eps ychology ) , 此时, 信念和愿望被认为是共同决定人们的行为的力量。理论论者指出经验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经验产生不平衡, 最终又导致新的、更高级的平衡, 产生一个新的理论。

理论论的核心观点在于, 儿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 便已经能够超越知觉特征, 而看到了客体的“本质”。例如, 凯瑞(Carey , 1985) 向4岁儿童出示一只机械猴, 该玩具看起来和真实猴子十分相似。她问儿童, 该机械猴是否像真的猴子一样, 有骨头、能够吃东西以及生小猴子。尽管儿童认为人和其他动物具有这些属性, 但是他们不认为机械猴具有这些属性。因此, 他们关于猴子的生物性和玩具猴的机械性的理论, 包含了关于生物实体和机械实体的潜在性质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优先于这两类范畴之间的知觉相似形。儿童的理论是抽象的、连贯的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 它们为儿童提供了某种使世界条理化及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方式。

遗传学、发展过程中基因-环境互动的生物心理系统模型以及进化发展心理学等。这些理论对认知发展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脑发育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 但许多研究结果还没有定论, 研究者在许多方面各持己见,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 在生命的早期, 神经联结(突触) 在大脑中迅速地形成; (2)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关键期; (3) 丰富的环境对大脑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2. 先天模块论

第二种主要的生物取向理论是先天模块论(modularity nativis m ) 。该理论假定存在先天模块, 并且各个模块专门化某一特定的知觉和认知, 一个模块只需极少的经验加以促发, 激活内在结构的经验仅仅需要恰当的内容, 例如成人的谈话。因此, 一个儿童可以在某些领域的认知是先进的, 例如语言及心智的初始概念等。而且, 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9]

因此某个领域的进步并不迁移到其它领域。

与皮亚杰相反, 先天模块论有助于认识这样的事实, 即儿童在某些领域似乎有着令人惊讶的知识, 在其它领域则令人惊异地无知。由进化而来的对某些概念具有领域特殊性的能力倾向, 在某些类型的学习方面为儿童提供了某种认知的优越条件。新近在婴儿身上所发现的潜在的高级知识, 说明先天模块论具有某种合理性。不同形式的先天模块论, 在关于初始的认知系统具有多大的先天性方面, 以及经验的作用方面, 看法不尽相同。

五、认知发展研究的社会文化观

这一理论的渊源可追朔到20世纪早期几位苏联心理学家的研究工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维果茨基。该理论将认知发展视为在成人的指导和支持下

[12, 13]

每个儿童只有一个头脑, 并且的主动学习过程。

头脑与身体的其它部分紧密相连, 其双脚深深根植

四、认知发展研究的理论论

“理论论”(Theor y Th eory ) 认为人们的心理知识逐渐形成一个像理论一样的知识体系, 并根据这个理论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 [10, 11]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 而是一个日常的“框架的”或“基础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获得的是某种形式的表征性的心理理论, 儿童的心理理论向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几个阶段。例如, Bartsch 和Wellman 提出了心理理论三阶段发展序列。第一阶段, 大约在2岁左右, 儿童获得了愿望心理学(d e -sireps ychology ) 。它包括一个关于简单愿望、简单情感和简单知觉经验或注意的初步的概念。第二阶段, 大约在3岁左右, 儿童获得了愿望—信念心理学(d es ire -beliefps ychology ) 。他们开始既谈论愿望, 也谈论信念和思想。他们似乎明白信念是一种既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每个人又可能有不同的心理表征。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信念来解释他们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第三阶段, 大约在4岁左右, 于某一社会环境。儿童与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并与他所处的社会情境(child -in s ocial cont -ext )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单元。尽管存在许多社会文化理论, 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 都坚信社会与认知两个领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思想是社会性的, 因为概念是由特定的文化加以建构和解释的。

1. 社会文化情景的水平

许多不同水平的社会情景, 构成了两个一般的水平, 一个是多维量水平, 即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这一社会文化的遗产包括“诸如文字、数字系统以及计算机, 也包括价值系统以及处理情景的程式和标准”(Rogoff , 1990) 。因此, 出生于计算机和电视机时代的儿童, 他们得以利用这些工具, 从而使思维的发展方向有别于生长于较少技术取向的社会中的儿童。一个社会的认知并不比另一个社会的认知高级, 只不过他们相互有别。不同文化中具有适应意义的和所重视的认知技能种类不同, 从而所鼓励和发展的认知技能也就不同。某种文化历

 第1期         郭翠兰, 王恩国: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取向

已存在的价值、信念、规则、可能或不可能。另一个是与儿童最接近的具体水平, 包括社会和物理环境。这一水平包括每时每刻发生于儿童与父母、同伴、老师和其他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之间的互动。简单的日常亲子互动行为, 如读书、交谈等, 这些活动都涂上了一层间接的文化影响和直接的父母影响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 成人仅仅是处于中间地位, 是上述较高水平的各种社会—文化—历史力量的中介。

更具体的社会文化还包括, 成人对儿童的引导、挑战, 为他们提供所要习得行为的榜样, 以及安排和组织儿童参与的活动。成人是“认知发展的助推器”(cognitive b ooster ) , 激起并指导儿童达到其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参与性指导”中, 成人安排儿童的活动, 调整问题难度, 引导儿童的注意, 并提供明确和隐含的指导。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共同完成某些事情, 观察他们的行为, 并学会用他们的策略和工具解决问题, 从而不断得到发展。“学徒期为初学者提供了得以接近技能的外在特征和比较隐蔽的内在思维过程的途径”(Rogoff , 1990) 。

2. 最近发展区

认知发展变化的最后一个过程是最重要的, 罗果夫(Rogoff , 1998) 称之为在儿童现在和新的信息间建构桥梁的过程。认知变化包括最近发展区(Vy -gotsky 的一个概念) 的跨越。这一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现在所处的位置与在他人帮助下所能达到的位置之间的区域。成人或年长的同伴, 可以指导儿童通过这一发展区。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建构在他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 而不能越过中间步骤。因此, 认知发展是逐渐进行的。Freund 于1990年对最近发展区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中要求3~5岁儿童帮助一个木偶将家具般到新家。这本质上是个分类任务, 要求儿童将玩具、家具分类整理到各个房间。结果发现, 与母亲有过互动作用的儿童所能完成的任务水平高于另一半的儿童。母亲作为认知指导的咨询者, 通过拟定儿童参与活动的性质, 以使儿童最大限度地越过最近发展区。

21

[15]

他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着远于心理学的基础研究。

离日常生活的实验研究, 不关心“生态学效度”(eco -logical valididity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强烈的批评。1973年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纽厄尔考察了59种实验现象, 结果发现其中只有两种和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1974年哈里极其尖锐地把实验工作者称为“悲剧性的欺骗者”, 认为他们的实验只不过描述了一种奇特的人, 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许多实验室研究的虚构性表明认知心理学仍然在走传统心理学的老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著名的知觉心理学家J ·吉布森就提出了他的生态学观点, 认为知觉的性质依赖于刺激的性质, 并把知觉者的主动探索看成知觉的重要条件。1991年, 瓦雷拉、汤姆森和罗希发表了《具体化的心灵: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一书, 提出了认知心理学的生成观。生成观接受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 对心理学的客观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等提出了质疑。其基本观点是, 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而作为主流的认知心理学却很少从人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研究人的认知, 反而认为认知是人根据精确、明晰、无例外的规则对世界所做的简单表征, 因而成为脱离生活经验、脱离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科学抽象。在此基础上, 它试图对人的心灵作出新的解释, 强调心灵与世界的共生。

如果说毕生发展运动拓宽了认知发展研究的年龄范围, 那么认知发展研究的生态学运动(The eco -logical movement ) 则是在方法论上对传统心理学的改进。认知发展研究的生态学倾向主要体现在应该在实际生活中研究认知发展问题, 强调环境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既要注重研究的内部效度, 同时也要考虑研究的外部效度, 因此, 只有在真实的学校、真实的家庭和真实的环境中对真实的儿童进行研究, 获得的实验结果才能指导教育和实践。

七、小结

上述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理论框架, 拓宽和修正了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观点,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整个认知发展研究的新动向, 为人们从总体上、从不同角度把握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途径, 为重新审视和思考原有假说的合理性、完善性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尽管尚没有哪一个框架为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但是这些理论作为一个群体, 为人们指明了应从何处去寻找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线索。他们关注于认知发展的不六、认知发展研究的生态学取向

生态学是19世纪末在生物科学中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其目的是探索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规律和机制, 主要特点是重视系统论的观点, 强调环境的作用, 提倡现象学方法, 侧重描述性分析。20世纪初, 生态学倾向成了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14]40年代开始影响心理学, 90年代达到顶峰。

22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6(第26卷)

缺乏对儿童思维发展机制的理解; 2. 学习会被重新强调, 特别是学习策略的研究会更受重视; 3. 学校中重要课程领域如阅读、数学的学习研究会继续加强; 3. 婴儿到3、4岁阶段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研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4.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的分歧逐步趋同; 5. 生物模型和理论论可能最有发展前景。在不久的将来, 联想主义、神经心理学、动力系统理论、比较发展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可能会有较大发展。

侧面描绘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研究视野, 对于进一步强化认知心理学在教育和教学领域中的地位, 深化教学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在本世纪仍会十分活跃, 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会不断涌现。Flavell (1992) 曾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1. 对发展机制的研究会进未来做过预测, [16]他认为:

一步深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进步缓慢是因为我们

参考文献:

[1]Flavell , J . H . Piaget ' s legacy [J ].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996, 7:200-2003.

[2]Robert V K .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cludes Global and Domain -Specific Processes [J ].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 , 2004, 4(50) :

445-455.

[3]Brown J S , Collins , A &Duguid P .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J ]. Educational Researcher , 1989, 18(1) :32-42. [4]Bjorklund D F . Children ' s thinking develop mental func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 ]. Wads worth , 2000, 199-203. [5]余嘉元. 运用联结主义模型研究知觉边界效应问题[J ]. 心理学报, 2001, 33(2) :123-126.

[6]Dell G S . Connectionist Models of Language Production :Lexical Access and Grammatical Encoding [J ].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 1999,

23(4) :517-542.

[7]Christiansen M H &Chater N . Toward a connectionist model of recursion in human linguistic performance [J ]. Cognitive Science , 1999,

23:157-206.

[8]Geary C &Bjorklund K .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 Usefu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 g the Evolution of Parenting [J ]. Chil -dren Development , 2000, 27(6) :509-518.

[9]Michael T . Do youn g children have adult s yntactic competence [J ]. Cognition Science , 2000, 74:209-253. [10]Goldman A . Science , publicity , and consciousness [J ]. Philosophy of Science , 1997, 64:525-546.

[11]Nichols S . &Stich , S . . How to read your own mind :A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 -consciousness [J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3, 43:

327-335.

[12]Lerner R M , Fisher C B , Weinberg R A . Appl ying developmental 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for our times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 2000, 24(1) :24-29.

[13]Marahall H . Segall :Human behavior in global Perspective :an introduction to cross -cultural Ps ychology [J ]. Child Development , 1990,

(4) :30-47.

[14]易芳, 郭本禹.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J ]. 江西社会科学, 2003,(10) :45-48. [15]洪秀敏. 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 ]. 学前教育研究, 2003, (5) :7-9.

[16]Flavell , J . H . Cognitive develop ment :Past , present , and future [J ]. develop mental psychology , 1992, 28:998-1005.

[责任编辑 许婴 校对 谢维营]

New Research Trend of Children ' s Cognitive Development

GU O Cui -lan , W AN G En -guo

(1. Vocational School of Ton gji University , Shan ghai 200092, China ; 2.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 ity ,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

A bstract :In the past 10years ,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 ' cognitive develop ment has gained much improvement from the progress in cognitive develop 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 At present , it is most active in s ix directions . These theories expatiated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view of the chil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


相关内容

  •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总第151期)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 俞国良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男, 副教授)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个性社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认知学派从发展角度对此进行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介绍这 ...

  •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一直在追寻着人的发展规律.从古代三哲开始就探寻着如何根据人的身体和心理生长变化的规律来教育人. 有关人的科学为我们揭示的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知识可以称之为规律的,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以下的几方面: 第一,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身体方面: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 心理方面:具体 ...

  •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个研究方向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4年第1期(41期) 61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2 ,贾绪计1,林崇德1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1.00875: )潍坊医学院 心理学系,潍坊 22.61053 摘要]而这一意义的实现要以人们对 [ 创造力研究对于社会 ...

  •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 ...

  • 弱智学生的智力与适应行为的特征与关系分析
  • 弱智学生的智力与适应行为的特征与关系分析 陈云英 韦小满 赫尔实 1 2 1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8,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本研究从国内两所特殊教育学校采集了133名年龄在7岁至17岁之间的弱智 学生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测量数据, 经 ...

  • 学前教育专业知识_简答题
  • 简答题 1.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a. 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b. 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c. 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 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组织 课程评价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 基础性与启蒙性 全面性与生活性 整合性 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潜在性 3. 幼儿园的课程类 ...

  •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取向
  •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Science 2007,30(2):489-491 489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取向 王映学Ξ 寇冬泉 张大均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 要 人类对创造力的认识进程,离不开哲学.生理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作的研究贡献,但在对 ...

  • 瑞吉欧教育理念1
  •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 潘洁 据1991年的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世界十大最佳学校中,学龄前学校首推瑞吉欧·艾米里亚的学前教育机构,并称其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班".十年来,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取向已风靡全球,近两年,这股风又吹进我国幼 ...

  •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研究 1.案例分析:现实数学观与生活数学观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生活质量是越来越高,上网时遇数学.旅游中用数学.消费中有数学.正如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