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石和水的反应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引入

由电石和水的反应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引入

——观摩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优质课评比(浙江赛区)感想

杭州七中 赵如岺

●主题与背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按逻辑顺序应包括复习引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一堂课中引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效的导入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成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得。恰当的导入能显露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能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才能。所以,以合理、恰当、精彩的方式方法导入新课,对整堂课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情境描述

2005年11月在浙江金华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优质课评比(浙江赛区)中,12位参赛教师中有6人选择了《乙炔 炔烃》这一节内容,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新课引入这一环节不尽相同,风格迥异,显示出各位教师处理教材都有其独特之处,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将6位教师各自的教学设计思路简述如下:

教师甲:介绍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成就导电塑料、近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PVC 和PE 之争,引用古文介绍乙炔的产生,并演示:玻璃片上放一小块电石,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迅速盖上一个事先顶部开有小孔的酒精灯罩,在小孔上用火柴点火,学生观察到火焰明亮伴有浓烟,安静燃烧片刻后发生爆鸣掀起酒精灯罩。从电石(CaC 2)的电子式推测乙炔的分子式和结构,并结合乙烯的性质来推测乙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教师乙:从实验引入;用两块石头分别放入水中,一块石头会产生气体,点之可燃,学生观察到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热,生成糊状物。说明此石头为电石(CaC 2),提示电石与水混合发生水解反应,推测乙炔的分子式及可能有的化学性质,并用实验加以证实,引导学生从乙炔的结构(C ≡C )寻求合理解释。

教师丙:讲述奇异“冰块”拯救一个部落的故事,并演示“冰块燃烧”实验,给出三个实验事实,学生通过计算推导乙炔分子式,结合乙烯分子结构推导乙炔分子结构,展示乙炔分子的两种模型。联系乙烯的化学性质预测乙炔的化学性质,并用实验进行探究。 1

教师丁:表演魔术“可以燃烧的冰”,引用古文“器中放石几快,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佐证。讨论乙炔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结合有关数据让学生动手计算得出乙炔的分子式,推测分子中的化学键以及可能有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验证推测的准确性。

教师戊:用化学魔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电石与水混合是怎样产生乙炔的,分析

O CaC 2和H 2O 的结构Ca 2+、C 22-、 ,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手段―――利用原型H H 进行猜想,提供一个原型CH 3COONa + H2O CH 3COOH + NaOH,让学生进行猜想

CaC 2 + H2O + 。推测乙炔分子可能具有的结构,结合乙烯的特征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探究乙炔可能有的化学性质。

教师己:魔术“点冰生火”,学生观察有黑烟和难闻气味产生,说明冰上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电石(CaC 2)。试解释:(1)为什么会闻到一股难闻的臭味?(2)魔术中实际点燃的是什么?提示学生像CaC 2这类离子化合物与水剧烈发生复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得出乙炔的分子式C 2H 2,进一步讨论乙炔的结构和可能的化学性质,并进行探究性实验。 ●问题讨论

新课开始时的导入,是整节课堂教学的“序曲”,它负有酝酿情绪、带入情境、设疑激思、渗透主题的重任。新课引入的目的是在知识上承上启下,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精力集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高涨的情绪,足够的知识储备进入新课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建构(学习)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奥苏贝尔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

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按什么顺序进行教学是奥苏贝尔所关心的问题(即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把新学习的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意义学习。

《乙炔 炔烃》是人教社高二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五章第四节,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了甲烷、烷烃、乙烯、烯烃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以及烷烃和烯烃在物理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学会了较系统地学习某一类烃的方法,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编写方式与前几节的情况基本相同,使用的仍是演绎的方法,即以物质的结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性质。

教学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而起点能力分析就是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一般说来,起点能力分析包括对预备技能、对目标技能和对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三个方面。

2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上述6位教师的新课引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特点:

(1)以实验作为切入口(实验引入)

大部分开课教师选择化学实验或化学魔术“点冰生火”作为开场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尤其是趣味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产生参与意识的主要心理动力。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科研(故事、名人轶事、新闻引入)

教师讲述一段与所授新课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或介绍化学学科领域中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科学成就;或展望化学知识的发展;或介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来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奇异“冰块”拯救一个部落的故事以及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导电塑料、PVC 和PE 之争就属此。用该法引入新课教学,会大大缩短化学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会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使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化学知识应多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多联系自然、生产、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能力的培养(联想引入)

在新课引入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的培养,具体体现在:

① 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计算,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究未知问题的能力,

② 几位教师在新课引入中利用原型进行猜想,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③ 学生自行解决疑惑,培养学生透过反应现象分析反应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结构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比较的学习方法。

④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本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大胆猜测未知物的性质。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式引入)

在新课引入中,多位教师采用了问题式教学,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 3

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目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学习的动机就能被激发,思维就能被激活,当问题解决之后,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5)师生间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激情引入)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循环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智慧起源于动作,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新课引入中师生的双边交流活动频繁,思想发生碰撞,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与对学习者起点的能力分析是密切相关的。如对学习者的分析不细致,教学内容分析则会脱离实际;或将学习起点确定得过高,使教学脱离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水平;或低估学习者已具备的基础,在不必要的内容分析上或不必要的教学活动上浪费精力与时间。

一位开课教师可能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估计不足(借班上课时易出现),在新课引入中要求学生先写出电石(CaC 2)的电子式,再推出乙炔的电子式,而电石(CaC 2)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中的C 2是一个复杂阴离子,书写难度较大,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原先可以一笔带过的非主干知识耗时过多,既造成后续教学时间的紧张,又产生让人冷场的感觉,还使听课教师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够突出,成为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如果教师先给出电石的电子式,说明是离子化合物,再提示学生电石和水的反应是水解反应,然后让学生考虑生成物乙炔是何种类型的化合物,再写出电子式,这样大大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使得整堂课的主题明确,教学设计流畅。

在有关不同心理特性对学习所产生不同影响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学习者的预备技能对新的学习(学什么、如何学)所产生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心理特征的影响更大。在学习内容对学习者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将教学内容序列结构作适当安排,能使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新课引入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法,还有其它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采用,如:

(1)类比导入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乙炔新课的引入可以由乙烷的分子结构开始,组织学生用球棍组成乙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减少两个氢原子形成乙烯,再形成减少两个氢原子形成乙炔。要求学生写出乙炔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并从其结构推测乙炔可能有的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验证。

(2)实践导入法:教师动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熟悉的化学现象和常识,联系本节教学内容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如氧炔焰可用来切割和焊接金属、乙炔厂气瓶爆炸、运输电石的汽车在雨中自燃等。

4 2-

●诠释与研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因此新课的引入也要视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整堂课的教学相匹配,这样可以相辅相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有效的境界。我认为教师在设计导入方案时,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引导的方向和到达的位置;再次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思维障碍。最后要根据实际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导入。 导入要恰到好处。所谓“恰到好处”,一是和教学目标关系紧密,二是表达简洁清晰,三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达到的目标是:(1)承前启后,使新旧知识连贯起来,通过思索使学生调整好学习定势;(2)概括指明新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的目的意义,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目标十分明确;(3)置疑设问,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急切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新课引入中还需注意的是;

(1)引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内容上要符合科学、真实、可靠,不可胡编乱造,忌故弄玄虚;

(2)能起衔接作用,联系新旧知识,导入要和教学的主讲内容相联系。两者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整体性,要合乎知识的逻辑结构,忌前后脱节;

(3)能引起注意,提供刺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情感上升到最佳学习状态,忌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4)直观有启发性,现代课程论认为:“好的教学的性质之一,乃在于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感觉”,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忌方法单一,生搬硬套;

(5)引人入胜,有一定的风趣性,雅而不俗,忌粗制滥造。

总之,如何引入新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上课开始后的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运用简炼的语言、板书或事例等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要讲的新课上来,一定会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果。

5

由电石和水的反应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引入

——观摩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优质课评比(浙江赛区)感想

杭州七中 赵如岺

●主题与背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按逻辑顺序应包括复习引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一堂课中引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效的导入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成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得。恰当的导入能显露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能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才能。所以,以合理、恰当、精彩的方式方法导入新课,对整堂课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情境描述

2005年11月在浙江金华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优质课评比(浙江赛区)中,12位参赛教师中有6人选择了《乙炔 炔烃》这一节内容,在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新课引入这一环节不尽相同,风格迥异,显示出各位教师处理教材都有其独特之处,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将6位教师各自的教学设计思路简述如下:

教师甲:介绍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成就导电塑料、近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PVC 和PE 之争,引用古文介绍乙炔的产生,并演示:玻璃片上放一小块电石,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迅速盖上一个事先顶部开有小孔的酒精灯罩,在小孔上用火柴点火,学生观察到火焰明亮伴有浓烟,安静燃烧片刻后发生爆鸣掀起酒精灯罩。从电石(CaC 2)的电子式推测乙炔的分子式和结构,并结合乙烯的性质来推测乙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教师乙:从实验引入;用两块石头分别放入水中,一块石头会产生气体,点之可燃,学生观察到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热,生成糊状物。说明此石头为电石(CaC 2),提示电石与水混合发生水解反应,推测乙炔的分子式及可能有的化学性质,并用实验加以证实,引导学生从乙炔的结构(C ≡C )寻求合理解释。

教师丙:讲述奇异“冰块”拯救一个部落的故事,并演示“冰块燃烧”实验,给出三个实验事实,学生通过计算推导乙炔分子式,结合乙烯分子结构推导乙炔分子结构,展示乙炔分子的两种模型。联系乙烯的化学性质预测乙炔的化学性质,并用实验进行探究。 1

教师丁:表演魔术“可以燃烧的冰”,引用古文“器中放石几快,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佐证。讨论乙炔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结合有关数据让学生动手计算得出乙炔的分子式,推测分子中的化学键以及可能有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验证推测的准确性。

教师戊:用化学魔术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电石与水混合是怎样产生乙炔的,分析

O CaC 2和H 2O 的结构Ca 2+、C 22-、 ,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手段―――利用原型H H 进行猜想,提供一个原型CH 3COONa + H2O CH 3COOH + NaOH,让学生进行猜想

CaC 2 + H2O + 。推测乙炔分子可能具有的结构,结合乙烯的特征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探究乙炔可能有的化学性质。

教师己:魔术“点冰生火”,学生观察有黑烟和难闻气味产生,说明冰上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电石(CaC 2)。试解释:(1)为什么会闻到一股难闻的臭味?(2)魔术中实际点燃的是什么?提示学生像CaC 2这类离子化合物与水剧烈发生复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得出乙炔的分子式C 2H 2,进一步讨论乙炔的结构和可能的化学性质,并进行探究性实验。 ●问题讨论

新课开始时的导入,是整节课堂教学的“序曲”,它负有酝酿情绪、带入情境、设疑激思、渗透主题的重任。新课引入的目的是在知识上承上启下,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精力集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高涨的情绪,足够的知识储备进入新课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建构(学习)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认知结构中的知识。

奥苏贝尔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

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按什么顺序进行教学是奥苏贝尔所关心的问题(即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把新学习的内容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意义学习。

《乙炔 炔烃》是人教社高二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五章第四节,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了甲烷、烷烃、乙烯、烯烃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以及烷烃和烯烃在物理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学会了较系统地学习某一类烃的方法,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编写方式与前几节的情况基本相同,使用的仍是演绎的方法,即以物质的结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性质。

教学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而起点能力分析就是确定教学的出发点。一般说来,起点能力分析包括对预备技能、对目标技能和对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的分析三个方面。

2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上述6位教师的新课引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特点:

(1)以实验作为切入口(实验引入)

大部分开课教师选择化学实验或化学魔术“点冰生火”作为开场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尤其是趣味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产生参与意识的主要心理动力。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科研(故事、名人轶事、新闻引入)

教师讲述一段与所授新课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或介绍化学学科领域中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科学成就;或展望化学知识的发展;或介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来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奇异“冰块”拯救一个部落的故事以及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导电塑料、PVC 和PE 之争就属此。用该法引入新课教学,会大大缩短化学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会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使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化学知识应多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多联系自然、生产、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能力的培养(联想引入)

在新课引入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的培养,具体体现在:

① 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计算,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探究未知问题的能力,

② 几位教师在新课引入中利用原型进行猜想,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③ 学生自行解决疑惑,培养学生透过反应现象分析反应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结构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学会比较的学习方法。

④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本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大胆猜测未知物的性质。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式引入)

在新课引入中,多位教师采用了问题式教学,由浅入深,一环紧扣一环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 3

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目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学习的动机就能被激发,思维就能被激活,当问题解决之后,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5)师生间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激情引入)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循环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智慧起源于动作,思维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新课引入中师生的双边交流活动频繁,思想发生碰撞,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与对学习者起点的能力分析是密切相关的。如对学习者的分析不细致,教学内容分析则会脱离实际;或将学习起点确定得过高,使教学脱离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水平;或低估学习者已具备的基础,在不必要的内容分析上或不必要的教学活动上浪费精力与时间。

一位开课教师可能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估计不足(借班上课时易出现),在新课引入中要求学生先写出电石(CaC 2)的电子式,再推出乙炔的电子式,而电石(CaC 2)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中的C 2是一个复杂阴离子,书写难度较大,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原先可以一笔带过的非主干知识耗时过多,既造成后续教学时间的紧张,又产生让人冷场的感觉,还使听课教师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够突出,成为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如果教师先给出电石的电子式,说明是离子化合物,再提示学生电石和水的反应是水解反应,然后让学生考虑生成物乙炔是何种类型的化合物,再写出电子式,这样大大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使得整堂课的主题明确,教学设计流畅。

在有关不同心理特性对学习所产生不同影响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学习者的预备技能对新的学习(学什么、如何学)所产生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心理特征的影响更大。在学习内容对学习者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将教学内容序列结构作适当安排,能使学习取得最佳效果。

新课引入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法,还有其它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采用,如:

(1)类比导入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乙炔新课的引入可以由乙烷的分子结构开始,组织学生用球棍组成乙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减少两个氢原子形成乙烯,再形成减少两个氢原子形成乙炔。要求学生写出乙炔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并从其结构推测乙炔可能有的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验证。

(2)实践导入法:教师动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熟悉的化学现象和常识,联系本节教学内容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如氧炔焰可用来切割和焊接金属、乙炔厂气瓶爆炸、运输电石的汽车在雨中自燃等。

4 2-

●诠释与研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因此新课的引入也要视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整堂课的教学相匹配,这样可以相辅相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有效的境界。我认为教师在设计导入方案时,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引导的方向和到达的位置;再次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思维障碍。最后要根据实际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导入。 导入要恰到好处。所谓“恰到好处”,一是和教学目标关系紧密,二是表达简洁清晰,三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达到的目标是:(1)承前启后,使新旧知识连贯起来,通过思索使学生调整好学习定势;(2)概括指明新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的目的意义,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目标十分明确;(3)置疑设问,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急切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新课引入中还需注意的是;

(1)引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内容上要符合科学、真实、可靠,不可胡编乱造,忌故弄玄虚;

(2)能起衔接作用,联系新旧知识,导入要和教学的主讲内容相联系。两者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整体性,要合乎知识的逻辑结构,忌前后脱节;

(3)能引起注意,提供刺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情感上升到最佳学习状态,忌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4)直观有启发性,现代课程论认为:“好的教学的性质之一,乃在于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感觉”,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忌方法单一,生搬硬套;

(5)引人入胜,有一定的风趣性,雅而不俗,忌粗制滥造。

总之,如何引入新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上课开始后的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运用简炼的语言、板书或事例等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要讲的新课上来,一定会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果。

5


相关内容

  • 趣味化学实验
  • 可口可乐和雪碧都是夏令时节的理想饮料.可口可乐淡褐色的液体,而雪碧汽水则是清澈 透明的液体.下面介绍一则将"可口可乐"变成"雪碧"的小实验. 取可口可乐空瓶一只,倒入四分之三体积的蒸馏水.取烧杯一只加入50亳升酒精,并加入适量碘片,制得深褐色酒精碘溶液.将配好 ...

  • 炔烃教学设计
  • 乙炔 炔烃教学设计 朱钧祥 教学模式:"归纳探究式" [引言][多媒体]在正式上课之前,我给同学们出个谜语,我国古时曾有"器中放石几块,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的记载.请问这是对什么情况的描述? [提问]这种气体的组成如何?为了证实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可通过什么 ...

  • 高中化学教材几个演示实验的改进思考
  • 方法交流 2009-7 浅谈小学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 王仁海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必须开放化.灵活化,开放式课堂教学还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敢问.敢说,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 生思维更加灵活,富有想像力. 关键词:开放化思维创造 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学生亲眼目睹足球比赛的激烈场面,感 ...

  • 湿电石渣混合粉煤灰生产免烧砖工艺的研究_冯志刚
  • 第42卷第5期2014年5月化学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CHINA )Vol.42No.5May 2014 湿电石渣混合粉煤灰生产免烧砖工艺的研究 冯志刚 (云南沾氧气体产品有限公司,云南曲靖655331) 摘要:为了利用压滤机产生的湿电石渣不经过干燥磨细直接生产免烧砖,研究 ...

  • 含氟废水的处理技术
  • 含氟废水的处理及应用 化学沉淀法 1. 采用钙盐沉淀法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及向废水中投加石灰乳,并选用聚丙烯酰作为絮凝剂,使氟离子与钙离子生成CaF2沉淀除去. 2. 特点:方法简单,处理方便,费用低,泥渣沉降缓慢,脱水困难,处理后的出水很难达到国家标准(污水中氟含量为20 - 30 mg /L) ...

  • PVC厂电石乙炔车间题库(完)
  • 2014年全省重工机械行业第十届职工职业 技能大赛电石乙炔主控(发生)工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乙炔具有 低. 广等特性,它的爆炸极限是 ,因此在 生产极易发生 . 等事故. 2.电石乙炔装臵中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危化品主要有 . . . . 3.乙炔属 毒类化合物, 具有轻微的 作用. 4.工业中说 ...

  • 高性能蒸压粉煤灰砖生产工艺综述
  • 砖 瓦世 2010.2 研究与探讨 科技纵横 SCIENCE & TECHNOLOGY 0 前言 为促进我国墙体材料革新,满足节能.节地.环保.利废的需要,使蒸压粉煤灰砖建筑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和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并颁布了 ...

  • 某乙炔厂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 前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部令第3号)和<关于印发(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的通知>(安监管技装字[2003]79号)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应由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 ...

  • 选修五有机化学讲义
  •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思考与交流]P29化学反应类型小结 完成课本中的反应方程式.得出结论: 取代反应: 加成反应: 聚合反应: [思考与交流]进一步对比烷烃.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思考与交流]丙稀与氯化氢反应后,会生成什么产物呢?试着写出反应方程式: 导学在课堂P36 [学与问]P30烷烃和烯烃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