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和柳宗元参与王叔文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事件,事败被贬,后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其诗优美清新,富有民歌特色,善用比兴寄托政治内容。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曾集平素所得并经观察实践之方药,编著为《传信方》两卷,流传甚广。《传信方》在当时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重视,而且在国外广泛流传,如日本的 《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都收录了《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刘禹锡的古代养生诗词至今值得我们借鉴。如“谨于摄养”一诗。
【原诗】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①谨而慎。不遵医嘱祸临头,谨于摄养②病难存。
【注释】①三治七养:三分治疗七分养护。这是中医从整体视角辨证施治的医疗原则。②摄养:即养生。这是中医积极预防疾病,重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
【赏析】这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刘禹锡,在其专著《传信方》中的诗。医学资料显示,76%的疾病是与心理负面情绪有关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病由心起,治病宜先疗心。
诗便抓住这一主要矛盾“起”,劝人一定调整心态,对疾病不必过于忧心忡忡,以免影响康复。“承”便讲治病的根本在于三分治病七分护养。即便重病,也应沉静对应,细致观察,谨记“是药三分毒”,先按食疗、按摩、针灸、音乐、体疗等进行医治,使用药物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通过调动自身潜能,战胜病魔。
“有病关键在养”,刘禹锡的这一主张,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疾病康复观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
刘禹锡还注重临床实践,深入群众,拜能者为师,大胆采用民间验方。例如用芦荟治疗湿癣,是他少年时代从楚州卖药摊上学到的。《传信方》云:“予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浸淫。用斑蝥、狗胆、桃根诸药,徒令蛰,其疮转盛。偶于楚州,卖药人教用芦荟一两,炙甘草半两,研末,先以温浆水洗癣,拭净敷之,立干便瘥,真神奇也。”又如用大蓝汁加雄黄、麝香治疗蜘蛛咬伤,也是从民间医生传授获得。
他的《传信方》搜集方剂几十个,大多来源于民间验方,或者是经过亲身检验的常用良方。他的验方,佚文多在《图经本草》、《医心方》、《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本草纲目》中。
宋学智
刘禹锡 (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因和柳宗元参与王叔文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事件,事败被贬,后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其诗优美清新,富有民歌特色,善用比兴寄托政治内容。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曾集平素所得并经观察实践之方药,编著为《传信方》两卷,流传甚广。《传信方》在当时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重视,而且在国外广泛流传,如日本的 《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都收录了《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刘禹锡的古代养生诗词至今值得我们借鉴。如“谨于摄养”一诗。
【原诗】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①谨而慎。不遵医嘱祸临头,谨于摄养②病难存。
【注释】①三治七养:三分治疗七分养护。这是中医从整体视角辨证施治的医疗原则。②摄养:即养生。这是中医积极预防疾病,重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
【赏析】这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刘禹锡,在其专著《传信方》中的诗。医学资料显示,76%的疾病是与心理负面情绪有关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病由心起,治病宜先疗心。
诗便抓住这一主要矛盾“起”,劝人一定调整心态,对疾病不必过于忧心忡忡,以免影响康复。“承”便讲治病的根本在于三分治病七分护养。即便重病,也应沉静对应,细致观察,谨记“是药三分毒”,先按食疗、按摩、针灸、音乐、体疗等进行医治,使用药物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通过调动自身潜能,战胜病魔。
“有病关键在养”,刘禹锡的这一主张,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疾病康复观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
刘禹锡还注重临床实践,深入群众,拜能者为师,大胆采用民间验方。例如用芦荟治疗湿癣,是他少年时代从楚州卖药摊上学到的。《传信方》云:“予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浸淫。用斑蝥、狗胆、桃根诸药,徒令蛰,其疮转盛。偶于楚州,卖药人教用芦荟一两,炙甘草半两,研末,先以温浆水洗癣,拭净敷之,立干便瘥,真神奇也。”又如用大蓝汁加雄黄、麝香治疗蜘蛛咬伤,也是从民间医生传授获得。
他的《传信方》搜集方剂几十个,大多来源于民间验方,或者是经过亲身检验的常用良方。他的验方,佚文多在《图经本草》、《医心方》、《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本草纲目》中。
宋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