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鹏)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 大史 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

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亦称 《汲冢纪年》。

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

13、汉朝著名史著有: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晁错《举贤良对策》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汉书》,荀悦的《汉纪》和官修的《东观汉纪》等。

14.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

15. 《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

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16. 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其作者众多,吴树平在《秦汉文献研究》中指出对《东观汉记》贡献最大的是班固、刘珍、蔡邕三人。

17.三国时期,东汉史著作主要有三部,即谢承《后汉书》、谯周《后汉记》和薛莹《后汉记》。两晋时期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和袁宏所著《后汉纪》三书。

18、南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三国史: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吴国韦昭的《吴书》。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65卷。晋代史:编年体晋史中,以干宝《晋纪》为佳。纪传体晋史中,王隐、何法盛和臧荣绪三家《晋书》较好。

19、南北朝史:南朝写成了多部刘宋史书,史学成就较为突出的是沈约《宋书》;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魏魏收的《魏书》。通史:梁武帝萧衍组织史官撰修的《通史》。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

20. 《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 班昭和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汉书》八表中新创的有:《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外戚恩泽侯表》。

21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华阳国志》。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家史的表现形式有家传、家训等,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22、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23、487年,沈约奉齐武帝诏修《宋书》,历时一年完成纪、传两部份,其后续成志文。计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

24. 范晔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 《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

25.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26. 东晋时梅赜献出了《古文尚书》共五十五篇,清朝阎若璩用三十年时间考证出梅氏所献的《尚书》的古文部分是伪的,唯伏生的二十八篇是真的。

27. 《洛阳伽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该书共5卷。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28. 《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29. 刘勰《文心雕龙》50篇。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对刘知几《史通》有较大影响。

30. 晋初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簿》,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

31. 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

32. 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北魏曾经设立修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隋文帝时禁止私家撰史,国史的修订就有政府来包办。虽然没有设馆修史,却为唐代设馆修史制度定下方向。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史馆的任务是修前代史,也负责储备材料以修本朝史。

33.《隋书》总监是魏征,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

34. 《史通》由刘知几编写,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几有“六家二体”之说:“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刘知几提出了史才的“三长”说:才、学、识。

二、名词解释

2. 历史编纂学:是研究历史编纂的理论、体例与方法的学科。历史编纂学以历史典籍为对象,主要任务是揭示典籍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说明一定史体产生并得到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学术因素,描述不同史体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和评价不同历史编纂学说或史体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学术价值。历史编纂学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属于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高超层次的学术工作。

3. 《国语》

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

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5. 《隋书.经籍志》

书·经籍志》全书共4卷,由唐魏征等主持修纂的《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系根据隋代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是现存最古的四

分法目录书。它精炼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和学术流变,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历代文献,以道、佛作为附录,《隋志》开中国古代图书著录四分法经史子集命名的先河,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6. 《东观汉记》: 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

7. 裴松之《三国志注》

名“注”之首,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原书简略,上搜旧闻,傍摭遗逸,博采群书二百余种,以补阙、备异、矫妄、论辩为宗旨,增补大量史料。后世公认裴注增强了《三国志》的史料价值。

8.国史之狱

大族。北方士族的实力由此受到沉重打击

9.《洛阳伽蓝记》: 又称《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

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又与《水注经》、《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在国际汉学届有一定的地位。现所见的《洛阳伽蓝记》都为承接宋本的刻本,源流颇杂。

10. 《文心雕龙••史传篇》: 《史传》是《文心雕龙》的第十六篇,是一篇史学评论的文章。史传篇概括地叙述了晋宋以前史籍的起源和发展,涉及到史学源流、史书优劣、编纂方法、史家旨趣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这对古代历史散文,特别是在古代史学理论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从史学的角度看,本篇对晋宋以前的史书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这对古代历史散文,特别是在古代史学理论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但其重要不足之处,是未能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11. 《隋书》 :

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记载隋朝共38年历史。《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较好的一部。

12. 《魏书》:

《魏书》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共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该书以北魏和东魏为正统,为其十四帝立纪,而不为西魏三帝立纪。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作者能自觉地反映时代特点。

13.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部政书合称“三通”。《通典》,唐杜佑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通志》,宋郑樵撰,体例仿史记,记录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全书200卷,附考证3卷,包括本纪、年谱、世家、列传、载记和二十略,其中以二十略价值最大。《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全书348卷,附考证3卷,分为24考,以经籍考最有成就。

14. 《史通》

其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全书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全书以内篇为主。

《史通》之史才三长为史才、史学、史识。这是刘知几史家素养论的核心和最高标准。《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

15. 《通典》: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唐杜佑所著。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通典》以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得失兴革为撰述中心,兼记与此有关言论。其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通典》创造了综合性的典章体通史形式,奠定了独立的制度史撰述的基础,扩大了历史研究和撰述的领域,确立了典制体政书的体例,对后代政书的编撰影响极大。

三、简答题

1. 简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

【1】撰写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在体裁上,’以“年・时(季节)・月・日 - 记事”为体裁,记事由短句构成。(4)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5)在内容上:《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

等。记事的原则上,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2】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局限性:(1)记事太简单 ;(2)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 简述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史学成就:(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组成。尽管五体各有渊源,但司马迁能够综合五体,对其加以改造,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形成完整的综合体系,创始了纪传体。(3)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包括政治人物、哲学家、大商人、大手工业者、游侠刺客、农民起义领袖等等。(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如记载了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朝鲜、越南等外国史。(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史记》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将歌谣、谚语、俗语等穿插在叙述和论赞中,忠实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 (6)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7)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5. 简述《后汉书》的体例、成书及编纂特点。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人。《后汉书》十志未写,因被告与彭城王刘义康谋立有染,被杀。 体例:

今本范晔《后汉书》记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载了东汉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计120卷,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无表。

著书计划及中挫:

范晔计划全书有十纪、十志、八十列传。至范晔被捕,只完成纪、传部分。

梁刘昭为范书作注时,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注以补之” (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

编撰特点:(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如《党锢传》。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

(2)重“论赞”。 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

(3)文字组织做到“疏而不漏”。 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的一定程度上的典型化、语言运用的骈俪化与韵律感、行文中情感倾向的鲜明流露等三个方面上。

7.简述唐代史馆及其优劣得失。

优点:(1)史馆制度对唐代史学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和丰富的史料,为修史提供优越的条件开馆修史,能集众家之长;(2)有助于纠正前朝史籍中的隐讳不实之词等。

局限:(1)朝廷对史学的控制,不论对当朝史或前代史,都要由官方裁定。褒贬史事,臧否人物的标准,皇帝诏命的监修,总裁,刊修官执行的就是朝廷的意旨,史臣如何思考,如何撰写,都绝对不能逾越。(2)故封建时代官修史书是同史家的独立见解直接相对立的,史学家的进步史识和自由思想必然受到严重的桎梏。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和史官的阶级局限,也必然造成历史记载存在大量的夸饰、隐讳和失实。(3)历代官修正史的体裁形式,其总体格局也是代代相因,缺乏创造。(4)同时,监修多无能之辈, 不能贯彻修史宗旨,监修不当,铨配无法,会造成修史责任不专,严重影响史馆修史的效率和质量。

8. 简述《通典》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史学地位

内容:《通典》记录上起黄帝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

特点:1、将食货列于首位,又以《田制》为先,表现作者重视经济,以前的多把天文志或礼志放首位。继承了管仲重视经济的思想。

2、不列天文、历法、五行、艺文等志,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打破了旧史中重礼乐、天文、五行的模式。

3、各部分的编排先后次序有其特定的用意,体现其对政治的观点。

4、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通典》自注有解释音义、掌故的,有考证史料,阐明写作意图的。

5.《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九门若干子目。 除分门立目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讲求会通,一是重视议论。

6.以会通贯穿古今

7.以论议指陈得失

史学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通史。开创了新的史书体例:典制体通史;对历代典章制度,做了大量探本究源的工作;通过序论,发表精辟的言论;提出了一些先进的观点;

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为开创政体书起了奠定的作用,改变了历史编撰的格局。

9. 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史通》开卷就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纳为“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共六个流派。并分别观察其源流,分析其利弊得失。“二体”,主要评论了编年、纪传两种史体的长短得失。)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刘知几继承和发扬了王充“疾妄求实”的思想,古书中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所谓“才”,是指写史的表达能力;“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识”: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家的职责,就是要忠实地记载历史,不能任意曲笔篡改。要“不掩恶,不虚美”,“善恶必书”。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6)在修史制度方面,刘知几反对设官局修史之制,而主张“—家独断”,个人修史。

(7)主张对史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不盲从圣贤及经典,敢于对传统观念提出批评。

(8)否认天命对人事有决定作用,主张史家论述历史应以人事为主,有于唯物主义的观念。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 大史 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

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亦称 《汲冢纪年》。

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

13、汉朝著名史著有: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晁错《举贤良对策》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汉书》,荀悦的《汉纪》和官修的《东观汉纪》等。

14.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

15. 《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

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16. 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其作者众多,吴树平在《秦汉文献研究》中指出对《东观汉记》贡献最大的是班固、刘珍、蔡邕三人。

17.三国时期,东汉史著作主要有三部,即谢承《后汉书》、谯周《后汉记》和薛莹《后汉记》。两晋时期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和袁宏所著《后汉纪》三书。

18、南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三国史: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吴国韦昭的《吴书》。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65卷。晋代史:编年体晋史中,以干宝《晋纪》为佳。纪传体晋史中,王隐、何法盛和臧荣绪三家《晋书》较好。

19、南北朝史:南朝写成了多部刘宋史书,史学成就较为突出的是沈约《宋书》;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魏魏收的《魏书》。通史:梁武帝萧衍组织史官撰修的《通史》。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

20. 《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 班昭和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汉书》八表中新创的有:《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外戚恩泽侯表》。

21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华阳国志》。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家史的表现形式有家传、家训等,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22、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23、487年,沈约奉齐武帝诏修《宋书》,历时一年完成纪、传两部份,其后续成志文。计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

24. 范晔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 《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

25.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26. 东晋时梅赜献出了《古文尚书》共五十五篇,清朝阎若璩用三十年时间考证出梅氏所献的《尚书》的古文部分是伪的,唯伏生的二十八篇是真的。

27. 《洛阳伽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该书共5卷。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28. 《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29. 刘勰《文心雕龙》50篇。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对刘知几《史通》有较大影响。

30. 晋初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簿》,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

31. 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

32. 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北魏曾经设立修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隋文帝时禁止私家撰史,国史的修订就有政府来包办。虽然没有设馆修史,却为唐代设馆修史制度定下方向。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史馆的任务是修前代史,也负责储备材料以修本朝史。

33.《隋书》总监是魏征,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

34. 《史通》由刘知几编写,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外篇十三篇。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几有“六家二体”之说:“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刘知几提出了史才的“三长”说:才、学、识。

二、名词解释

2. 历史编纂学:是研究历史编纂的理论、体例与方法的学科。历史编纂学以历史典籍为对象,主要任务是揭示典籍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说明一定史体产生并得到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学术因素,描述不同史体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和评价不同历史编纂学说或史体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学术价值。历史编纂学在历史学中的地位属于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高超层次的学术工作。

3. 《国语》

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

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河南淅川人),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35岁时不得志,“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著成《后汉书》。后因刘义康谋反受牵连处死,年仅48岁。今本《后汉书》是二人所写,纪、传是范晔著,志是西晋司马彪的著作。范晔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5. 《隋书.经籍志》

书·经籍志》全书共4卷,由唐魏征等主持修纂的《五代史志》的原稿、后并入《隋书》、系根据隋代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并参考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而成,是现存最古的四

分法目录书。它精炼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和学术流变,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历代文献,以道、佛作为附录,《隋志》开中国古代图书著录四分法经史子集命名的先河,确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6. 《东观汉记》: 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明帝时诏令班固,刘珍等相继撰写。到献帝时修成。历时160余年。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作为东汉王朝的当朝国史,合称“三史”。书中天人感应正统观念非常浓厚,维护美化统治者,间有失实之处

7. 裴松之《三国志注》

名“注”之首,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原书简略,上搜旧闻,傍摭遗逸,博采群书二百余种,以补阙、备异、矫妄、论辩为宗旨,增补大量史料。后世公认裴注增强了《三国志》的史料价值。

8.国史之狱

大族。北方士族的实力由此受到沉重打击

9.《洛阳伽蓝记》: 又称《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

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又与《水注经》、《齐民要术》合称北魏三大奇书,在国际汉学届有一定的地位。现所见的《洛阳伽蓝记》都为承接宋本的刻本,源流颇杂。

10. 《文心雕龙••史传篇》: 《史传》是《文心雕龙》的第十六篇,是一篇史学评论的文章。史传篇概括地叙述了晋宋以前史籍的起源和发展,涉及到史学源流、史书优劣、编纂方法、史家旨趣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这对古代历史散文,特别是在古代史学理论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从史学的角度看,本篇对晋宋以前的史书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这对古代历史散文,特别是在古代史学理论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但其重要不足之处,是未能着重从文学的角度来总结古代历史散文和传记文学的特点。

11. 《隋书》 :

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记载隋朝共38年历史。《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是唐初所修五代史中较好的一部。

12. 《魏书》:

《魏书》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共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该书以北魏和东魏为正统,为其十四帝立纪,而不为西魏三帝立纪。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作者能自觉地反映时代特点。

13.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部政书合称“三通”。《通典》,唐杜佑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通志》,宋郑樵撰,体例仿史记,记录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全书200卷,附考证3卷,包括本纪、年谱、世家、列传、载记和二十略,其中以二十略价值最大。《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全书348卷,附考证3卷,分为24考,以经籍考最有成就。

14. 《史通》

其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全书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全书以内篇为主。

《史通》之史才三长为史才、史学、史识。这是刘知几史家素养论的核心和最高标准。《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

15. 《通典》: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唐杜佑所著。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通典》以历代典章制度的历史演变,得失兴革为撰述中心,兼记与此有关言论。其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通典》创造了综合性的典章体通史形式,奠定了独立的制度史撰述的基础,扩大了历史研究和撰述的领域,确立了典制体政书的体例,对后代政书的编撰影响极大。

三、简答题

1. 简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

【1】撰写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在体裁上,’以“年・时(季节)・月・日 - 记事”为体裁,记事由短句构成。(4)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5)在内容上:《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

等。记事的原则上,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2】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局限性:(1)记事太简单 ;(2)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 简述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史学成就:(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组成。尽管五体各有渊源,但司马迁能够综合五体,对其加以改造,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形成完整的综合体系,创始了纪传体。(3)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包括政治人物、哲学家、大商人、大手工业者、游侠刺客、农民起义领袖等等。(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如记载了南方、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朝鲜、越南等外国史。(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文章生动,启发兴趣。《史记》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司马迁能抓住文学的特点,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将歌谣、谚语、俗语等穿插在叙述和论赞中,忠实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典型,使史学、文学两者结合并统一起来。 (6)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7)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5. 简述《后汉书》的体例、成书及编纂特点。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人。《后汉书》十志未写,因被告与彭城王刘义康谋立有染,被杀。 体例:

今本范晔《后汉书》记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至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载了东汉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计120卷,纪10卷,列传80卷,志30卷。无表。

著书计划及中挫:

范晔计划全书有十纪、十志、八十列传。至范晔被捕,只完成纪、传部分。

梁刘昭为范书作注时,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八志,“注以补之” (刘昭《后汉书注补志序》)。

编撰特点:(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如《党锢传》。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

(2)重“论赞”。 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

(3)文字组织做到“疏而不漏”。 其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的一定程度上的典型化、语言运用的骈俪化与韵律感、行文中情感倾向的鲜明流露等三个方面上。

7.简述唐代史馆及其优劣得失。

优点:(1)史馆制度对唐代史学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和丰富的史料,为修史提供优越的条件开馆修史,能集众家之长;(2)有助于纠正前朝史籍中的隐讳不实之词等。

局限:(1)朝廷对史学的控制,不论对当朝史或前代史,都要由官方裁定。褒贬史事,臧否人物的标准,皇帝诏命的监修,总裁,刊修官执行的就是朝廷的意旨,史臣如何思考,如何撰写,都绝对不能逾越。(2)故封建时代官修史书是同史家的独立见解直接相对立的,史学家的进步史识和自由思想必然受到严重的桎梏。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和史官的阶级局限,也必然造成历史记载存在大量的夸饰、隐讳和失实。(3)历代官修正史的体裁形式,其总体格局也是代代相因,缺乏创造。(4)同时,监修多无能之辈, 不能贯彻修史宗旨,监修不当,铨配无法,会造成修史责任不专,严重影响史馆修史的效率和质量。

8. 简述《通典》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史学地位

内容:《通典》记录上起黄帝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

特点:1、将食货列于首位,又以《田制》为先,表现作者重视经济,以前的多把天文志或礼志放首位。继承了管仲重视经济的思想。

2、不列天文、历法、五行、艺文等志,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打破了旧史中重礼乐、天文、五行的模式。

3、各部分的编排先后次序有其特定的用意,体现其对政治的观点。

4、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通典》自注有解释音义、掌故的,有考证史料,阐明写作意图的。

5.《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九门若干子目。 除分门立目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讲求会通,一是重视议论。

6.以会通贯穿古今

7.以论议指陈得失

史学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通史。开创了新的史书体例:典制体通史;对历代典章制度,做了大量探本究源的工作;通过序论,发表精辟的言论;提出了一些先进的观点;

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为开创政体书起了奠定的作用,改变了历史编撰的格局。

9. 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史通》开卷就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纳为“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共六个流派。并分别观察其源流,分析其利弊得失。“二体”,主要评论了编年、纪传两种史体的长短得失。)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刘知几继承和发扬了王充“疾妄求实”的思想,古书中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

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所谓“才”,是指写史的表达能力;“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识”: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家的职责,就是要忠实地记载历史,不能任意曲笔篡改。要“不掩恶,不虚美”,“善恶必书”。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6)在修史制度方面,刘知几反对设官局修史之制,而主张“—家独断”,个人修史。

(7)主张对史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不盲从圣贤及经典,敢于对传统观念提出批评。

(8)否认天命对人事有决定作用,主张史家论述历史应以人事为主,有于唯物主义的观念。


相关内容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历史学考研的复习也进入了暑期阶段,大家的历史学复习得怎么样了?下面勤思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班的老师整理了10个方面,2017历史学考研的考生注意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 ...

  • 史学概论2014
  • 史学概论复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进化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循环论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 (1)文明史观 文明史 ...

  • 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史学概论
  • 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试题库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 .训诂学 ...

  • 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 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  一.比较史学  二.口述史学  三.心态史学  四.社会史学 一.比较史学 (一)比较史学概说  1.定义  比较史学是现代史学中一个主要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派别.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历史学家在研究中使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 ...

  • 历史学与思想史的关系
  • 1,中国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意识发展史„„.你怎么看理解?有什么启发? 张岂之先生一贯主张,为什么要这么坚持? 张先生认为,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思想家的历史应该和民间思想意识形态有所区别.需要研究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它不是个别思想 ...

  •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重点笔记
  • 西方史学史期末考试答案 一.塔西佗: 约公元55-公元120年,塔西佗无疑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是:在社会政治观上塔西陀反对暴政,歌颂共和,痛恨暴君:在历史观上,他认为历史的职能在于保存功业和劝善惩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演说家对话录>.<阿古利可拉传>.&l ...

  • 中国史学史
  • 中 国 史 学 史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 (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 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史学 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 ...

  • 不知道怎么投稿?历史学学术期刊C类以上最全栏目在这里!
  • ◆  ◆  ◆  ◆  ◆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史家与史学.学术述评.读史札记.讨论与评议. 书评.海外新书评介.读者来信等. ◆  ◆  ◆  ◆  ◆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人物研究 ...

  • "蚩尤"的原型解读,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 "蚩尤"的原型解读,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从"蚩尤"的漢字字形研究上,突破一个僵化的.教条的历史观,对研究中国的历史的起源的重要的启示作用.几个问题:蚩尤是不是人?蚩尤与炎帝.黄帝的战争是怎么回事?蚩尤与传统文化"龙"的关系?蚩尤与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