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发芾:清代八旗子弟的"保障房"

梁发芾 财税史学者

中国历史上的皇朝,对于老百姓从来没有什么住房保障制度,但对于皇亲国戚,倒是有优厚的保障房制度,如清朝不但对天潢贵胄皇亲国戚有福利房,而且对于整个八旗都解决住房问题,住房保障的面相当的大。

有学者统计,满清征服北京后,八旗军队及其家属都进入北京,拱卫皇室,八旗军队近17万人,加上家眷,大概在60万人左右。虽然有些军队驻防外地,但到顺治初年,北京内城八旗兵丁仍有8万人,加上家属至少有40万人。八旗人丁除了当兵当官,无需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被朝廷恩养起来,完全成为寄生虫。国家负责所有八旗官兵的俸米、俸银、房屋和土地。清初,八旗官兵生活费用的开支就占了政府总支出的一半。那么,他们的住房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起初,满清征服者用暴力强制圈占民地民房,规定原来世世代代居住在内城的汉族官员、商贩和平民,除投充旗下外,全部搬出内城,将抢来的房子供征服者居住。当然,皇朝也要装出一副给予被抢劫的房主予以补偿的慈悲样子,如顺治皇帝就发诏说,“户工二部详察房屋间数,每间给银4两”。这个补偿标准是非常低的,因为几乎在同时出台(顺治5年)的屋价则例规定,头等房每间价格120两,二等100两,五等房每间也要40两,而最差的末等房也要20两,四年后又改提为末等房每间30两。抢占一间住房,补偿4两银子,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补偿而已,哪怕被抢者的房子属于最差的末等,补偿额也不到原值的20%,而这些钱能不能真正交给被抢劫的原房主,那也是很有疑问的。

经过这样的强抢拆迁,北京内城的老住户几乎全部迁到城外,内城成为征服者的天下,形成了满汉分城的格局。城中原来明朝功臣贵戚的深宅大院,都归了满清的王公大臣,而旗下的官员,则按照品级分配住房,一品官分房20间,二品官15间,依次递减,最低的八品官也有3间房子。抢劫就成为保障房的第一个来源。

由于八旗子弟数目庞大,而且人口不断繁衍,政府的保障房总是不敷需要。康熙皇帝曾经要求占有四五十间房子的八旗官员,分拨出一间给没有住房的民族兄弟。可想而知,没有人会理会这样的号召。碰了一鼻子灰的康熙皇帝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这个想法,还自问自答地说:“京师城内,大臣庶官富家,每造房舍,辄兼数十贫人之产,是以地渐狭隘。若夫敛取房舍以给无者,譬如剜肉补疮,何益之有?”

皇帝既然无力均贫富,就只有增加存量,建造更多的住房。1695年的时候,康熙皇帝进行了一次旗人的住房调查,发现有7000多人没有房子住,于是下令“与城之外,按各旗方位,每旗各造屋2000间”,2000间住房需要的费用大概是30余万两,皇帝认为,这相当于是建了一个大宫室。这样,八个旗就共建房16000间。

除了由政府无偿建造分配外,政府还提供地皮,提供货币,让他们自行建造。这种方法尤其用于前来归附的人员。对于归附的兵丁,政府按照一人一间的标准分配住房,但不是实物分房,而是给予货币补贴,即按照一间房30两银子的标准(后来又降为20两),分发货币,让他们在政府无偿提供的地皮上盖房子。随着人口的日益膨胀,政府完全包揽八旗的住房看来是行不通了,于是,政府出售公房,八旗按揭买房的办法也想出了。

1733年,政府出台“现银任买官房”和“指扣俸饷任买官房”两种办法。现银买房,是允许八旗人员拿现钱购买政府的官房,当然,价格一定是很低廉的,掏钱买到的官房立即就拥有产权,成为私房,可以交易。而“指扣俸饷任买官房”,是允许八旗官兵以俸禄和薪饷做抵押,向政府购买官房,先交纳一定的首付款,剩下的从薪饷俸禄中逐年扣除。所欠款项扣除完毕后,官房就属于个人,可以随意翻修,也可以和其他私房一样出售买卖。这些官房因为地皮是无偿的,价格一定也是非常优惠的。对于这种官房,政府也有限制,比如不许倒卖谋利,一人不能多买,尤其限制拥有丰厚俸禄的高官多买,这当然是为了保障中低层旗人的利益而设定的。但是,这些规定是不是真正挡住了达官贵人以低价购买官房谋利的行为,不得而知。以今天的现实推测,谁能相信高官厚禄者能不低价买官房而取利者?

满清政府用国家的地皮和财政的银钱,为一个庞大的统治集团提供了廉价的住房,有学者认为这种保障房政策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这种保障完全是对被统治者的剥夺,它极不公平,无足师法,哪有什么成功可言

梁发芾 财税史学者

中国历史上的皇朝,对于老百姓从来没有什么住房保障制度,但对于皇亲国戚,倒是有优厚的保障房制度,如清朝不但对天潢贵胄皇亲国戚有福利房,而且对于整个八旗都解决住房问题,住房保障的面相当的大。

有学者统计,满清征服北京后,八旗军队及其家属都进入北京,拱卫皇室,八旗军队近17万人,加上家眷,大概在60万人左右。虽然有些军队驻防外地,但到顺治初年,北京内城八旗兵丁仍有8万人,加上家属至少有40万人。八旗人丁除了当兵当官,无需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被朝廷恩养起来,完全成为寄生虫。国家负责所有八旗官兵的俸米、俸银、房屋和土地。清初,八旗官兵生活费用的开支就占了政府总支出的一半。那么,他们的住房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起初,满清征服者用暴力强制圈占民地民房,规定原来世世代代居住在内城的汉族官员、商贩和平民,除投充旗下外,全部搬出内城,将抢来的房子供征服者居住。当然,皇朝也要装出一副给予被抢劫的房主予以补偿的慈悲样子,如顺治皇帝就发诏说,“户工二部详察房屋间数,每间给银4两”。这个补偿标准是非常低的,因为几乎在同时出台(顺治5年)的屋价则例规定,头等房每间价格120两,二等100两,五等房每间也要40两,而最差的末等房也要20两,四年后又改提为末等房每间30两。抢占一间住房,补偿4两银子,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补偿而已,哪怕被抢者的房子属于最差的末等,补偿额也不到原值的20%,而这些钱能不能真正交给被抢劫的原房主,那也是很有疑问的。

经过这样的强抢拆迁,北京内城的老住户几乎全部迁到城外,内城成为征服者的天下,形成了满汉分城的格局。城中原来明朝功臣贵戚的深宅大院,都归了满清的王公大臣,而旗下的官员,则按照品级分配住房,一品官分房20间,二品官15间,依次递减,最低的八品官也有3间房子。抢劫就成为保障房的第一个来源。

由于八旗子弟数目庞大,而且人口不断繁衍,政府的保障房总是不敷需要。康熙皇帝曾经要求占有四五十间房子的八旗官员,分拨出一间给没有住房的民族兄弟。可想而知,没有人会理会这样的号召。碰了一鼻子灰的康熙皇帝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这个想法,还自问自答地说:“京师城内,大臣庶官富家,每造房舍,辄兼数十贫人之产,是以地渐狭隘。若夫敛取房舍以给无者,譬如剜肉补疮,何益之有?”

皇帝既然无力均贫富,就只有增加存量,建造更多的住房。1695年的时候,康熙皇帝进行了一次旗人的住房调查,发现有7000多人没有房子住,于是下令“与城之外,按各旗方位,每旗各造屋2000间”,2000间住房需要的费用大概是30余万两,皇帝认为,这相当于是建了一个大宫室。这样,八个旗就共建房16000间。

除了由政府无偿建造分配外,政府还提供地皮,提供货币,让他们自行建造。这种方法尤其用于前来归附的人员。对于归附的兵丁,政府按照一人一间的标准分配住房,但不是实物分房,而是给予货币补贴,即按照一间房30两银子的标准(后来又降为20两),分发货币,让他们在政府无偿提供的地皮上盖房子。随着人口的日益膨胀,政府完全包揽八旗的住房看来是行不通了,于是,政府出售公房,八旗按揭买房的办法也想出了。

1733年,政府出台“现银任买官房”和“指扣俸饷任买官房”两种办法。现银买房,是允许八旗人员拿现钱购买政府的官房,当然,价格一定是很低廉的,掏钱买到的官房立即就拥有产权,成为私房,可以交易。而“指扣俸饷任买官房”,是允许八旗官兵以俸禄和薪饷做抵押,向政府购买官房,先交纳一定的首付款,剩下的从薪饷俸禄中逐年扣除。所欠款项扣除完毕后,官房就属于个人,可以随意翻修,也可以和其他私房一样出售买卖。这些官房因为地皮是无偿的,价格一定也是非常优惠的。对于这种官房,政府也有限制,比如不许倒卖谋利,一人不能多买,尤其限制拥有丰厚俸禄的高官多买,这当然是为了保障中低层旗人的利益而设定的。但是,这些规定是不是真正挡住了达官贵人以低价购买官房谋利的行为,不得而知。以今天的现实推测,谁能相信高官厚禄者能不低价买官房而取利者?

满清政府用国家的地皮和财政的银钱,为一个庞大的统治集团提供了廉价的住房,有学者认为这种保障房政策是十分成功的。但是,这种保障完全是对被统治者的剥夺,它极不公平,无足师法,哪有什么成功可言


相关内容

  • 清廷如何解决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
  • 清廷如何解决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 开宸 来源:澎湃新闻 养而教,教以学,人们对子女教育的关注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八旗制度的框架下,清代旗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体系之中,特别是在对子弟的教育方面,旗人享受着普通民众望尘莫及的福利待遇--义务教育制.事实上,与大多数人心目中"八旗子弟& ...

  • 清代满族八旗兵驻防广州缘由探析
  • 摘要:广州世居满族是清乾隆年间派驻广州的满族八旗兵的后裔,他们是珠三角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为岭南社会得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追溯了广州世居满族的形成过程,指出清政府派八旗兵驻防广州是为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稳定政局以及为广州的"一口通商"提供军事保障.因此,驻粤八旗部队一直处于政府的严 ...

  • 中国满清八旗图及诠释
  • 中国满清八旗图及诠释 一.镶黄旗(上三旗) 在 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 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市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规模扩大到下辖84个整佐令又两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 ...

  • 满族史(清史)入门小资料
  • 一.清代文书 1.谕旨--谕和旨,满文均写作hese,是皇帝晓告臣民的文书,实际上就是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命令文书,属于下行文书. 谕和旨稍有区别: A.谕又称上谕,是皇帝主动颁发的命令: B.旨又称圣旨,是针对大臣奏事而下达的指示. 2.题奏--题,又称题本,满文写作wesimbure ben,奏, ...

  • 清代八旗制度的演变:蜕变最迅速的满清军事基干
  • 清代八旗制度的演变:蜕变最迅速的满清军事基干 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满)民族所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八旗的官制形式非常独特,其内部的大小官员既是军事统帅,又是行政长官,还负责掌管所有旗人的户籍乃至经济生活.八旗制度可以溯源到满族的氏族制阶段.当时,满族在从事狩猎活动或军事行动时,通常采取以家族或 ...

  • 清代"特种军队"狂野帅气 清宫剧里的八旗制度到底是啥
  • 清代"特种军队"的那些事儿 谈起清朝的凄美爱情剧,当仁不让的要数电视剧<一代皇后大玉儿>,大玉儿在得知多尔衮战死沙场时涓然泪下的揪心场面.作为皇太极的弟弟,贵为王爷的多尔衮为什么会亲自披甲为帅呢?这跟八旗制度有关.多尔衮是王命敕封的天子之臣,执掌正白旗,手下精兵千万, ...

  • 浅析清代八旗军的发展与演变
  • 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别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红,镶白,镶黄,镶蓝八旗.1601年设立四旗:正黄旗旗主为努尔哈赤,正白旗旗主为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正红旗为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正蓝旗为努尔哈赤其弟舒尔哈齐.1615年(天命元年)在赫图阿拉城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 ...

  • 羊城寻踪:广州满族八旗的故事
  • 广州满族是有故事的民族.广州世居满族族源几乎都来自八旗驻防军,在近三百年历史岁月中,八旗兵在广州驻防和繁衍,从被动的南下戍边执行军事任务,到成为具有老广州历史名分的南方居民,历史文献都留下广州满族生活的记录,老街巷.旧石碑也留下广州满族的历史残片. 城西:八旗驻防区 在整个广州府城内,满汉军全部集中 ...

  • 简论清代伊犁维吾尔族区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 新疆伊宁市维吾尔族人口数量占伊宁市总人口的49.24%,其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伊犁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以民族身份活跃在伊犁外,在其群体内部有也着有趣的划分,在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塔兰奇"一词,一些维吾尔人自称为"塔兰奇",以此来显示自己为地道的.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