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诗文阅读讲评]教案

《高三语文古诗文阅读讲评》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要求,掌握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与

诗歌鉴赏的方法, 掌握解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将学生在本次测验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通过问题法、

诱思探究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古诗文的阅读方法、要求,提高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传记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陶冶,热爱古代诗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与诗歌鉴赏的方法。

2.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判断方法,弄清楚翻译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技巧。 3.掌握诗词鉴赏中关于技巧这一考点的答题思路。 4.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规范答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明确高考要求:

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文言文整体阅读考查内容” 1.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5题)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第6题)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9题) 2.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第7题)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8题) 三.本次考试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分析。(明确本课讲评的重难点)

表一: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一览表:

四.文言文讲评

师:高考常见的文言文选裁 :

06年 宋濂《杜环小传》;07年《聊斋志异·郭生》;08广东高考《晋书·周访传》 结论:人物传记是高考常见的文言文选材。

(一)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结合文本分析) 整体把握 (知人 明事 辨理) 写几个人物

1.知人 主要人物是谁? 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明事 一件事(起因 经过 结果)

几件事情(先后顺序 事件之间的关系) 曲折的仕途(镇将) (1段) 监市木秦、陇

监阳平木务兼造船场 (2段) 智收盗寇

宽厚待辱己者 (3段)

3.辨理 分析作者借所述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或说明了什么道理?

( 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借他人之口表达看法;叙事之中透露出看法) 本文:四段 “论曰”

在“整体把握”中顺便讲评完第7、8两道题。(7题略讲,8题详讲) (二):具体讲评其它题目 第5题 实词(28.5%):(详讲) (1) 指名作答

(2) 师生共同总结误因:(大部分误为B 项)

B 项 ①没有放回原文的语境中去考虑分析(实词考查的是“在文中的含义”)

②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 项 ①没有放回原文的语境中去考虑分析

②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个别同学选择其它的选项,没有从词性方面去考虑。 小结:判断实词的方法:(幻灯)

语法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第6题 虚词(略讲) 齐答 师生共同解释 第9(1)题 断句(略讲)

存在问题①该断未断,不该断的乱断 原因 ②未明句意 出示参考答案:

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 /(每错两处扣1分) 第9题 翻译(41%)(详讲)

● 9(1)

① 明确重点字词

② 出示学生答案, 其余同学一起分析优缺点,并总结出翻译本句的要领。 答案举隅:例1:平因为善于言辞遣手下说服他们来投降。(1分) 误因:没有调整语序(调);重点虚词“以”、重点实词“说”译不准确;

未能按照原文的句式翻译。

例2:张平派人用一些奉劝的、和悦的好话去说服那些盗贼,因此(那些

盗贼)都来归附了张平。(2分)(好:能调整语序,能补出宾语)

误因:罗唆,不简洁。(不“达”) ③师补充存在的其它问题:“好辞”误译:善良的言辞;和平友好的方法;因为喜欢文

辞;忠厚的言辞。

④ 参考答案:张平派人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前来归顺)。(得分点:“以

好辞遣人”要译为“遣人以好辞”,“说”“归”。大意对1分。)

● 9(2):

① 明确重点字词

② 出示学生答案,典型误例:张平不仅不记恨陈年旧怨,而且还帮助被贬的臣子官复原职。(1分)

误因:①知识遗忘率奇高,不懂“庶几„„ 与”的意思

②未能结合语境译出“度”“进”的意思(后半句不“信”)

③ 师补充生答题存在的其它问题:后半句译为:多次推荐庶民给士大夫去评价; 从庶人上进到士大夫的行列;不久便跻身官宦之列了;还几次进宫设法赦免他们

(不“信”,原因:未放入原文中考虑)

④参考答案 :

但张平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该是(差不多 大概)超出了士大夫的胸襟(气度 度量)吧。(得分点:“修”、“庶几”、“进”、“度”,大意对1分。) ● 翻译小结:

原则:信(忠于原文) 达(通顺) 雅

具体方法:增 删 调 补 对 留(这几种方法常常综合运用)

五.古诗词鉴赏讲评:

(一)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 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10题)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10题)

表二:诗词鉴赏得分情况一览表:(确定讲评重难点)

1 齐读

2 指名(程度好的学生)解读本词

3 师小结:准确把握文本的方法 读 (题目;作者;文本;注解;题干)

语言(炼字):10(1)略讲(63%) 师分析答题情况并指出存在问题:少部分学生答以个方面;将“双关”写成“双重”;

解题思路:该字的本义,在该句中的含义,在诗歌中的作用

技巧 10(2)详讲(39%)

① 典型误例

② 师补充:存在的其它问题:术语有误:情景结合;堆砌术语但未作解释:比喻、化虚为实、拟人等;不明词的体裁,答为首联、颔联等。 ③师生共同分析解题答题思路:

第一:审题干 明考点 考什么?技巧 第二:调动知识储备:哪方面?情与景 情与景之间常用的技巧术语:借景抒情,寄情于境,情景交融(景与情一致 衬托;乐景与哀情,叫反衬)

第三:规范作答:技巧+景+情+作用;表达通顺。 参考答案:

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色),词中的意象,如夜风吹打树叶,乌云遮月,孤灯(景),

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词人被贬黄州的孤独愁苦的心情(情),情与景的结合使全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作用)。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中秋本是深具欢乐情感的团圆节日,尤其使在“月明”之夜,但词中写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庭院的树叶,皓月当空,却寒气袭人,明月总被乌云遮去光芒,诗人只能在孤灯下向远方的亲人一诉心中的苦闷之情。

四.总结: 古诗文阅读使高考试卷六大板块中分值较大的一个板块,(分值共在27分左右)

考点难度等级为B C E 级,文言部分特别重视课内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诗歌部分考点的设置相对稳定,使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一片沃土。本课我们讲解了人物传记类文本的解读方法及诗词的整体把握方法;明确了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判断应特别注重其语境义;学习了翻译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同时,也结合信息筛选等题目加强了同学们的试题意识;并强调了知识的积累与迁移的重要性。 五.五.作业《名师指路》P 183 (十四) P97 (46题)

语境

审题 调动积累 知识迁移

附:板书设计

《高三语文古诗文阅读讲评》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文阅读鉴赏的要求,掌握文言文(人物传记)的阅读与

诗歌鉴赏的方法, 掌握解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将学生在本次测验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通过问题法、

诱思探究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古诗文的阅读方法、要求,提高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传记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陶冶,热爱古代诗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与诗歌鉴赏的方法。

2.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判断方法,弄清楚翻译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技巧。 3.掌握诗词鉴赏中关于技巧这一考点的答题思路。 4.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规范答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明确高考要求:

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文言文整体阅读考查内容” 1.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5题)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第6题)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9题) 2.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第7题)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8题) 三.本次考试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分析。(明确本课讲评的重难点)

表一:文言文阅读得分情况一览表:

四.文言文讲评

师:高考常见的文言文选裁 :

06年 宋濂《杜环小传》;07年《聊斋志异·郭生》;08广东高考《晋书·周访传》 结论:人物传记是高考常见的文言文选材。

(一)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结合文本分析) 整体把握 (知人 明事 辨理) 写几个人物

1.知人 主要人物是谁? 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明事 一件事(起因 经过 结果)

几件事情(先后顺序 事件之间的关系) 曲折的仕途(镇将) (1段) 监市木秦、陇

监阳平木务兼造船场 (2段) 智收盗寇

宽厚待辱己者 (3段)

3.辨理 分析作者借所述之事对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评价?或说明了什么道理?

( 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借他人之口表达看法;叙事之中透露出看法) 本文:四段 “论曰”

在“整体把握”中顺便讲评完第7、8两道题。(7题略讲,8题详讲) (二):具体讲评其它题目 第5题 实词(28.5%):(详讲) (1) 指名作答

(2) 师生共同总结误因:(大部分误为B 项)

B 项 ①没有放回原文的语境中去考虑分析(实词考查的是“在文中的含义”)

②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 项 ①没有放回原文的语境中去考虑分析

②课内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个别同学选择其它的选项,没有从词性方面去考虑。 小结:判断实词的方法:(幻灯)

语法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第6题 虚词(略讲) 齐答 师生共同解释 第9(1)题 断句(略讲)

存在问题①该断未断,不该断的乱断 原因 ②未明句意 出示参考答案:

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 /(每错两处扣1分) 第9题 翻译(41%)(详讲)

● 9(1)

① 明确重点字词

② 出示学生答案, 其余同学一起分析优缺点,并总结出翻译本句的要领。 答案举隅:例1:平因为善于言辞遣手下说服他们来投降。(1分) 误因:没有调整语序(调);重点虚词“以”、重点实词“说”译不准确;

未能按照原文的句式翻译。

例2:张平派人用一些奉劝的、和悦的好话去说服那些盗贼,因此(那些

盗贼)都来归附了张平。(2分)(好:能调整语序,能补出宾语)

误因:罗唆,不简洁。(不“达”) ③师补充存在的其它问题:“好辞”误译:善良的言辞;和平友好的方法;因为喜欢文

辞;忠厚的言辞。

④ 参考答案:张平派人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前来归顺)。(得分点:“以

好辞遣人”要译为“遣人以好辞”,“说”“归”。大意对1分。)

● 9(2):

① 明确重点字词

② 出示学生答案,典型误例:张平不仅不记恨陈年旧怨,而且还帮助被贬的臣子官复原职。(1分)

误因:①知识遗忘率奇高,不懂“庶几„„ 与”的意思

②未能结合语境译出“度”“进”的意思(后半句不“信”)

③ 师补充生答题存在的其它问题:后半句译为:多次推荐庶民给士大夫去评价; 从庶人上进到士大夫的行列;不久便跻身官宦之列了;还几次进宫设法赦免他们

(不“信”,原因:未放入原文中考虑)

④参考答案 :

但张平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该是(差不多 大概)超出了士大夫的胸襟(气度 度量)吧。(得分点:“修”、“庶几”、“进”、“度”,大意对1分。) ● 翻译小结:

原则:信(忠于原文) 达(通顺) 雅

具体方法:增 删 调 补 对 留(这几种方法常常综合运用)

五.古诗词鉴赏讲评:

(一)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 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10题)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10题)

表二:诗词鉴赏得分情况一览表:(确定讲评重难点)

1 齐读

2 指名(程度好的学生)解读本词

3 师小结:准确把握文本的方法 读 (题目;作者;文本;注解;题干)

语言(炼字):10(1)略讲(63%) 师分析答题情况并指出存在问题:少部分学生答以个方面;将“双关”写成“双重”;

解题思路:该字的本义,在该句中的含义,在诗歌中的作用

技巧 10(2)详讲(39%)

① 典型误例

② 师补充:存在的其它问题:术语有误:情景结合;堆砌术语但未作解释:比喻、化虚为实、拟人等;不明词的体裁,答为首联、颔联等。 ③师生共同分析解题答题思路:

第一:审题干 明考点 考什么?技巧 第二:调动知识储备:哪方面?情与景 情与景之间常用的技巧术语:借景抒情,寄情于境,情景交融(景与情一致 衬托;乐景与哀情,叫反衬)

第三:规范作答:技巧+景+情+作用;表达通顺。 参考答案:

借景抒情(寄情于景色),词中的意象,如夜风吹打树叶,乌云遮月,孤灯(景),

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词人被贬黄州的孤独愁苦的心情(情),情与景的结合使全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作用)。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中秋本是深具欢乐情感的团圆节日,尤其使在“月明”之夜,但词中写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庭院的树叶,皓月当空,却寒气袭人,明月总被乌云遮去光芒,诗人只能在孤灯下向远方的亲人一诉心中的苦闷之情。

四.总结: 古诗文阅读使高考试卷六大板块中分值较大的一个板块,(分值共在27分左右)

考点难度等级为B C E 级,文言部分特别重视课内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诗歌部分考点的设置相对稳定,使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一片沃土。本课我们讲解了人物传记类文本的解读方法及诗词的整体把握方法;明确了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判断应特别注重其语境义;学习了翻译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同时,也结合信息筛选等题目加强了同学们的试题意识;并强调了知识的积累与迁移的重要性。 五.五.作业《名师指路》P 183 (十四) P97 (46题)

语境

审题 调动积累 知识迁移

附:板书设计


相关内容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下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4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 ...

  • 初中语文备课组小结2篇
  •   不经意间,一学期的时光匆匆过去。回首一学期来的备课组活动,感慨良多,现扼要总结如下:   一、团队精神的大发扬是本备课组的最大亮点,是取得各项良好成绩的根本保证。   高三语文备课组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在高三这一年中,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立足教材,立足高考实际,密切关注相关信息,使高 ...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总结
  • 本学期围绕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及王校长关于本学年度“质量年”的讲话精神,狠抓教学常规,突破课堂教学,做了不少积极有益的探索工作。 一、立足学情,分析教材,狠抓常规,突破课堂,寻求教学的高效 1.学生分析:(1)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尚模糊,兴趣不够浓。 ...

  •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 高二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高二语文备课组老师认真贯彻"高效课堂"教学思想,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将本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工作思路 : 1.学生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有效地学 ...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小编寄语: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只有有计划,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更应该有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三语文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一.指导思想 1.以课本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以2008年<考试大纲> ...

  • 七上语文期末试卷讲评教案
  • 篇一: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 梁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字词正音: ② 文言诗文的巩固和默写. 2.能力目标: ① 学会仿句的具体方法: ② 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做题方法: ③ 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④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审题和组材. 3.情 ...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对高三学生语文学科的考查要求,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三教学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 ...

  • 九年级语文检测试卷讲评课教案
  • 九年级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讲评课教案 临朐县朐阳中学 张兰云 教学目标: 1.对照评分标准,明确失分原因. 2.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精确答题的方法. 3.如何阅读现代文.根据原文组织现代文的阅读答案. 4.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4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学 ...

  • 2012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高考模式、新命题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三语文备考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高考改革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充分调研各校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