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
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雾霾天袭扰中东部大城市。究竟什么是雾霾天?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mái),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霾与雾的区别是什么呢?
雾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共同的气象条件: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出现逆温,对流运动弱,当冷空气活动弱,大气环流稳定,静风或微风条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尘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结,形成雾霾天气。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多发季节:深秋至来年初春。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雾的类型: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沿海,暖流经过的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的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地势低,雾日多。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
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区。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 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病、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小题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请你给“霾”下个定义。(3分)
【小题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小题3】“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句中的加线字“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小题4】下列哪一个选项不符合原意?请说说理由。(4分)
A.深秋至来年初春,如果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雾霾越容易形成。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C.雾是自然形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是饱和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
D.雾本身不会污染环境,而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如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不易向外扩散,从而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阅读答案:
【小题1】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烟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小题2】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有力的说明了雾霾对人体危害大,严重会致人死亡。
【小题3】不能删,因为灰霾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最“主要”是这个原因,删掉就会违背科学事实,所以不能删。
【小题4】B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第2段的文字,概括出“霾”的定义为: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烟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的能力。
点评: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为了说明雾霾对人体的危害性这一特定,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认识到这个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以及作用的能力。
点评:首先要知道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及其特征、作用。说明方法一般说明本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要根据段落的大意概括。
【小题3】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经常用一些副词来体现这种特点。如本句话就是用“主要”这一副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来说明灰霾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点评:分析说明文中的词语准确性,要把它放到语境中,体会出它的意思和用法,并将删掉该词的句子和原句加以比较。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步法,即首先回答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和作用,接着说去掉会变成什么情况,如与实际不符或说法过于绝对等,最后写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认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气态污染物,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只有可吸入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经过比较答出正确答案即可。
雾霾
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雾霾天袭扰中东部大城市。究竟什么是雾霾天?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mái),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霾与雾的区别是什么呢?
雾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共同的气象条件: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出现逆温,对流运动弱,当冷空气活动弱,大气环流稳定,静风或微风条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尘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结,形成雾霾天气。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多发季节:深秋至来年初春。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雾的类型: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沿海,暖流经过的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的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地势低,雾日多。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
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区。
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 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病、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小题1】根据文章相关内容,请你给“霾”下个定义。(3分)
【小题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小题3】“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句中的加线字“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小题4】下列哪一个选项不符合原意?请说说理由。(4分)
A.深秋至来年初春,如果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雾霾越容易形成。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C.雾是自然形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是饱和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
D.雾本身不会污染环境,而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如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不易向外扩散,从而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阅读答案:
【小题1】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烟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小题2】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有力的说明了雾霾对人体危害大,严重会致人死亡。
【小题3】不能删,因为灰霾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最“主要”是这个原因,删掉就会违背科学事实,所以不能删。
【小题4】B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第2段的文字,概括出“霾”的定义为: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烟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的能力。
点评: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为了说明雾霾对人体的危害性这一特定,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认识到这个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以及作用的能力。
点评:首先要知道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及其特征、作用。说明方法一般说明本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要根据段落的大意概括。
【小题3】试题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经常用一些副词来体现这种特点。如本句话就是用“主要”这一副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来说明灰霾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点评:分析说明文中的词语准确性,要把它放到语境中,体会出它的意思和用法,并将删掉该词的句子和原句加以比较。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采用三步法,即首先回答该词在原句中的意思和作用,接着说去掉会变成什么情况,如与实际不符或说法过于绝对等,最后写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认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气态污染物,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只有可吸入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经过比较答出正确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