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深入研究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归纳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然后讨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研究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30-01 一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最近一段时间,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一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阐述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特点是以互动为机制,以输出为目的,以思想为交流内容,以运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以可学为互动交流的副产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 二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人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理论倡导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我意识,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和环境四个方面对教学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学习观、教学观、任务观、环境观四个方面。学习观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带入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即自我感知和自我认识,对其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中介作用,适当地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并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任务观认为,任务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枢纽,任务的内容和方式反映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任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环境观认为,课堂的物理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是学习中的促进因素,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地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因而,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三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重新定位了师生角色,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中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影响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历年来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在教学模式上一直保持着“教师—黑板—粉笔”的讲授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的知识来源之一,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又培养实用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式、探索式、情境式、协作式等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 第一,创设真实情境化的语言空间。传统教学法强调对概括性知识的传授,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用来传授外语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结合起来。英语学习就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种种交际情境,鼓励学生与语言环境积极互动。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 第二,学习的社会协作性、互动性。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的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在小组成员协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这些交互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协作式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式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家共同建构的语言意义将会更全面、更准确。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来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协作学习的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设法把讨论一步步引向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 结束语 语言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心理需求和个人经验去体验和学习,把权力赋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学会调节自我以适应不同的文化情境和社会环境,主动探求钻研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钟书能.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写长法”教学[J].外语界,2004(3) 〔责任编辑:庞远燕〕
【摘 要】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深入研究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首先归纳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然后讨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研究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30-01 一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最近一段时间,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一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阐述了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特点是以互动为机制,以输出为目的,以思想为交流内容,以运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以可学为互动交流的副产品。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它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审视语言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和观点。 二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人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理论倡导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我意识,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和环境四个方面对教学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学习观、教学观、任务观、环境观四个方面。学习观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带入学习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即自我感知和自我认识,对其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中介作用,适当地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并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任务观认为,任务是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枢纽,任务的内容和方式反映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在任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环境观认为,课堂的物理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心理环境是学习中的促进因素,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地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因而,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三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重新定位了师生角色,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中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影响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历年来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在教学模式上一直保持着“教师—黑板—粉笔”的讲授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的知识来源之一,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又培养实用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式、探索式、情境式、协作式等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 第一,创设真实情境化的语言空间。传统教学法强调对概括性知识的传授,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用来传授外语知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结合起来。英语学习就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种种交际情境,鼓励学生与语言环境积极互动。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 第二,学习的社会协作性、互动性。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的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在小组成员协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这些交互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协作式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式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家共同建构的语言意义将会更全面、更准确。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来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协作学习的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设法把讨论一步步引向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 结束语 语言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改变为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心理需求和个人经验去体验和学习,把权力赋予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学会调节自我以适应不同的文化情境和社会环境,主动探求钻研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钟书能.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写长法”教学[J].外语界,2004(3)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