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近几年先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着是内地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枯竭、还是产业结构出现调整的需求?本研究主要从产业结构、新生代民工诉求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探求。
关键词:用工荒;产业结构调整;新生代农民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088-02
一国的经济发展,往往要顺次走过劳动力推动、资本推动、创新推动等几个阶段,创新推动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各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日本、韩国等都曾有过类似的境况,因而他们都走上了提高技术含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中国30多年的改革路程,先是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蓬勃发展,我国沿海地区承接了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业,当时很多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引进的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直到现在,20-30年前发展起来的“两来一补”的作坊式企业还大量存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的、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业为中西部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导致大量农民工从各地涌向东部地区,农民工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为自己找到了另一种谋生的方式。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单纯地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从事低端的加工制造来发展经济的模式,虽使中国获得了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的称号,但这样的发展模式很难再维系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为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一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开始内迁或外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大名鼎鼎的富士康公司,已在我国的内地建立了加工基地。
2008年起,先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接着蔓延到内陆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河南省2012年春节前从省外返回河南的农民工比往年增加了20%,春节后不愿意继续到省外就业的比往年增加了15%,人数约180万人。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2012年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15万。可见,随着大批制造业在内地城市落地生根,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农民工争夺战中已不具备天然优势,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就在所难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用工荒”产生原因
(一)传统的生产模式受到了挑战
多年来,沿海大量的加工工业依靠国内低廉的劳动力和在国际市场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维持。由于交通运输成本高昂,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衣、制鞋、玩具、纺织、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一般都在沿海地区设厂,这些企业多具有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不高、纯体力或纯手工的特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沿海经营成本的增加,这些加工工业逐渐向内地转移,内地的用工需求猛增,沿海地区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而沿海地区传统的加工工业中的个别环节也由跨国企业完成,这些跨国企业对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十分敏感,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的部分可能流向海外,如越南、印度等地。目前,耐克在越南工厂的生产能力已超过中国,深圳龙华一家企业靠国外的订单维持生意,现在印度和越南的制造业越来越发达,对这家企业的冲击很大就是一个例子。这意味着沿海地区依靠低廉成本,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长方式需要改变,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加工工业的利润出现下降的趋势
珠三角因其强大加工能力而有世界工厂之称,许多国际品牌的加工环节都放在这里,但目前当地的中小企业利润已呈下降的趋势,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困难。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来是处在整个产业链低端,一直依靠微薄的加工利润,空间并不大,目前绝大多数加工型的中小企业无论生产效益、速度等各项指标都在回落,主要是原材料上涨,原材料与2010年相比,上涨20%至50%。本来企业利润不丰厚,人民币升值又进一步侵蚀了有限的利润空间,在这双重压力下,许多工厂在接受订单的时候十分谨慎,只要有利润,就原意接单继续生产。但如果企业订单接来之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没有利润甚至出现亏本的情况,就会出现违约的情况。
(三)劳动力价格呈上升趋势
当前,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沿海企业为吸引农民工,纷纷涨工资、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这些做法是可行的。但工资总不能无限上涨,工资的上涨会推动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永远无法满足工人对工资增长的需求。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了解,深圳一家公司提供的工资在同行内已经属于中上水平,如果再提高工资,公司难以为继。而不少沿海加工工业内迁,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内地省份的招商引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内地的工资水平在逐年上涨,沿海和内地企业给农民工待遇差距在不断缩小。在待遇大体相当的前提下,加上方便照顾家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求发生了变化
1.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出现了明显变化。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为了挣钱回乡发展,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谋职是为了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求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属感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人生价值延伸。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外表、行为方式与城市里的同龄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他们来到城市更希望开阔眼界、接受培训,甚至是自己创业,当老板。他们在城市工作都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更希望逐渐从打工仔转变为“创业者”;仅仅提高工资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他们会要求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等。对用人单位来说,这些新的变化对以往驾轻就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1]。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多年,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思想敏锐,公平与民主意识增强,向往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融入城市意愿强烈,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即使回去农村也很难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城市的“新二元结构”阻碍新生代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希望,多数企业也没有把新生代农民工当做稳定的产业工人。
摘 要:我国近几年先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着是内地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枯竭、还是产业结构出现调整的需求?本研究主要从产业结构、新生代民工诉求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探求。
关键词:用工荒;产业结构调整;新生代农民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088-02
一国的经济发展,往往要顺次走过劳动力推动、资本推动、创新推动等几个阶段,创新推动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各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日本、韩国等都曾有过类似的境况,因而他们都走上了提高技术含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中国30多年的改革路程,先是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蓬勃发展,我国沿海地区承接了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加工业,当时很多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引进的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直到现在,20-30年前发展起来的“两来一补”的作坊式企业还大量存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的、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业为中西部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导致大量农民工从各地涌向东部地区,农民工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为自己找到了另一种谋生的方式。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单纯地依靠廉价劳动力成本,从事低端的加工制造来发展经济的模式,虽使中国获得了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的称号,但这样的发展模式很难再维系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为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一些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开始内迁或外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大名鼎鼎的富士康公司,已在我国的内地建立了加工基地。
2008年起,先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接着蔓延到内陆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河南省2012年春节前从省外返回河南的农民工比往年增加了20%,春节后不愿意继续到省外就业的比往年增加了15%,人数约180万人。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2012年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15万。可见,随着大批制造业在内地城市落地生根,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农民工争夺战中已不具备天然优势,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招工难就在所难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用工荒”产生原因
(一)传统的生产模式受到了挑战
多年来,沿海大量的加工工业依靠国内低廉的劳动力和在国际市场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维持。由于交通运输成本高昂,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衣、制鞋、玩具、纺织、建筑、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一般都在沿海地区设厂,这些企业多具有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含量不高、纯体力或纯手工的特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沿海经营成本的增加,这些加工工业逐渐向内地转移,内地的用工需求猛增,沿海地区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而沿海地区传统的加工工业中的个别环节也由跨国企业完成,这些跨国企业对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十分敏感,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的部分可能流向海外,如越南、印度等地。目前,耐克在越南工厂的生产能力已超过中国,深圳龙华一家企业靠国外的订单维持生意,现在印度和越南的制造业越来越发达,对这家企业的冲击很大就是一个例子。这意味着沿海地区依靠低廉成本,拼资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长方式需要改变,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加工工业的利润出现下降的趋势
珠三角因其强大加工能力而有世界工厂之称,许多国际品牌的加工环节都放在这里,但目前当地的中小企业利润已呈下降的趋势,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困难。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来是处在整个产业链低端,一直依靠微薄的加工利润,空间并不大,目前绝大多数加工型的中小企业无论生产效益、速度等各项指标都在回落,主要是原材料上涨,原材料与2010年相比,上涨20%至50%。本来企业利润不丰厚,人民币升值又进一步侵蚀了有限的利润空间,在这双重压力下,许多工厂在接受订单的时候十分谨慎,只要有利润,就原意接单继续生产。但如果企业订单接来之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没有利润甚至出现亏本的情况,就会出现违约的情况。
(三)劳动力价格呈上升趋势
当前,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沿海企业为吸引农民工,纷纷涨工资、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这些做法是可行的。但工资总不能无限上涨,工资的上涨会推动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永远无法满足工人对工资增长的需求。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了解,深圳一家公司提供的工资在同行内已经属于中上水平,如果再提高工资,公司难以为继。而不少沿海加工工业内迁,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内地省份的招商引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内地的工资水平在逐年上涨,沿海和内地企业给农民工待遇差距在不断缩小。在待遇大体相当的前提下,加上方便照顾家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求发生了变化
1.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出现了明显变化。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为了挣钱回乡发展,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谋职是为了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求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属感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人生价值延伸。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外表、行为方式与城市里的同龄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他们来到城市更希望开阔眼界、接受培训,甚至是自己创业,当老板。他们在城市工作都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更希望逐渐从打工仔转变为“创业者”;仅仅提高工资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他们会要求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等。对用人单位来说,这些新的变化对以往驾轻就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1]。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多年,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思想敏锐,公平与民主意识增强,向往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融入城市意愿强烈,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即使回去农村也很难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城市的“新二元结构”阻碍新生代工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希望,多数企业也没有把新生代农民工当做稳定的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