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公开课预设

《水调歌头》公开课预设

一、诗意导入:

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人会不喜欢月亮。古往今来吟诵月亮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便会叮叮当当地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铺估计是没问题的。于是彩云追风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众多的吟月诗词宛如璀璨的繁星,闪烁在中国文学的天空。然而一首词的出现,使他们尽失了光彩。这首词犹如高天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中国人的心灵。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苏轼的《水调歌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请出苏轼,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大文豪呢? 生1:…….

师:请你补充一下。

生2:……

师:(展示作者简介课件)这两位同学简洁全面地给我们介绍了苏轼在各方面的杰出才华,可以说他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掌声感谢他们。

三、初读,字正腔圆

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生3:……

生4:……

同学们,他们是否有读错的地方呢!请为他们正确的朗读鼓掌。(展示生字词)这说明,大家在朗读时注意到了这些字词的读音。

刚才这两位同学,谁读的好一些呢?

生:……

很多同学认为是第二位,为什么呢?

生:……

大家说得对,他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读出了词中的某种情绪。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生:……

有的同学无语,有的说好像是伤感。看来大家现在对这首词还只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具体的还说不清楚。不要紧,随着进一步的理解,老师相信大家会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的。

四、再读、疏通文意

好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利用课文下面的注释,边朗读边理解这首词,如仍有疑惑,可举手示意老师。

大家读完了,字面上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没有了。

五、听、读,有板有眼。

根据刚才对这首词的阅读和理解,大家现在能确定这首词中弥漫着怎样的情绪了吗?

生:……

大家说得对,是伤感。(板书伤感)那么我们朗读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感情给读出来呢?现在请大家听录音,我们借鉴一下名家的朗

读。

(播放范读)

大家听得很认真,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小声跟读,这是一种好习惯。同学们说说名家的朗读跟我们的有哪些区别呢?

生:……

(展示朗读技巧课件)老师总结了大家的发言,大致有如下几点。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想我们还要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

生:……

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闭目遐想。相信大家有了新的体会。

六、品读、有情有味

现在请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呢?

生5:……

这位同学在小序中找到“兼怀子由”这一句,说明作者是因为思念他的弟弟子由而伤感。

还有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种感情强烈吗?请同学们说说。

生6:……

请你接着说。

生7:……

你也来说说。

生8:…….

正如刚才几位同学所说,这种思念之情主要集中在下阕。兄弟久别,又逢中秋之夜,月圆人未圆。作者对弟弟的强烈思念之情让他彻夜难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月亮在天空中慢慢的转动,这是何等的煎熬啊!(板书“怀人”)词人此时难免对月亮产生了一时的怨恨之情:月亮啊月亮,为什么你偏要在人家手足分离的时候团圆呢?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板书“怨月”)

中秋夜,作者望月怀人,彻夜难眠。借怨恨月亮的无理语气,表达了对弟弟的强烈思念之情。

这些同学说的好不好?好,那就掌声鼓励!

我们从刚才的分析中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原因是怀念子由,可是苏轼的这首词仅仅表达了对子由的怀念之情吗?

生:……

有不少人说不是,可有什么根据?

生:……

这次同学们都很细心,注意到了小序中的“兼”字。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到底是什么呢?

生9:……

这位同学,你很不得了啊,你已经掌握了解读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为了一个

人的思想行为而对他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正如这位同学所言,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政治上倍受排挤,仕途上极度失意。虽然他有一腔报国之志,最终还是被一贬再贬,到密州做了个知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十分苦闷。正如这位同学所言,苏轼写这首词,除了告诉我们他怀念子由,更想倾诉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大家能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为我们解读一下吗?

生10:……

他都快要急坏了,先请他说吧。

生11:……

你再来说说。

生12:……

先请大家为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回答鼓掌。他们回答得太棒了。他们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内心祈愿(板书报国之志),从 “欲”“恐”的矛盾中(板书“矛盾”),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板书政治失意),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苦闷与幽愤(板书苦闷)。

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知道苏轼伤感的原因了吗?是啊,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愁苦不堪,对手足的思念之情深深的折磨着他。

可是苏轼是不是陷入了这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了呢?老师请几位同学说说。

生:……

这几位同学分析的好不好?好,用我们的掌声来感谢他们精彩的发言吧!

是的,词人以其宽广的胸怀,跳出了个人荣辱得失的局限,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发现了世间普遍的人生哲理,那就是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不如意而感到忧伤呢?(板书“以理遣情”)最后词人以其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为兄弟,为自己,也为普天下所有不能相聚的人们,表达了最美好的祝愿。(板书“美好祝愿”)

同学们,现在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请大家再一次的朗读这首词,要把对词的理解读出来。

生:……

老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词。这次老师给配上音乐。

生13:……

大家的掌声很热烈啊,这位同学读得真好啊!

七、比读、感受胸襟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赏,老师说过这首词如同高天上的一轮明月,既照亮了中国人的心灵,也使其他的吟月诗词尽失了光彩。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溢美之词。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用老师展示的或自选的吟诵月亮的诗词,对比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看看孰优孰劣,区别在哪。五分钟之后我们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

好,现在我们请各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合作成果。哪一组先来。 生:……

大家的研讨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呀,掌声送给自己吧。老师归纳了一下同学们的发言,有这几个方面:

1、 苏词感情丰富,富于变化。

2、 苏轼能在消极苦闷中以理遣情,获得心灵的安慰,。

3、 苏轼能跳出个人情感的局限,推己及人,表达了对全天下

人的美好祝愿。

通过刚才的比较阅读,相信同学们对苏轼词中伤感苦闷的心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对词人旷达洒脱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板书旷达)

伤感中不失旷达洒脱,使苏词比其他吟月诗词的境界高出了许多,所以清代胡仔在《苕溪渔隐夜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现在请大家以大屏幕上的行草书法作为提示,边试着背诵边感受这首词浓郁的伤感氛围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八、迁移、借物抒怀

同学们,正如词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老师每当读到这首词时,眼前不禁会浮现出这些画面,(展示照片)她就是我的老母亲。她已经七十多岁了,独自一人住在几十里外的老家,虽然她行动已多有不便,但为了不给我们添麻烦,坚持不跟我们一起生活。还有我的老父亲,他已经去世,没有留下什么照片,每当我想起他的时候,我只能面对电脑,一遍又一遍在百度地图上搜寻他的坟墓。看到屏幕上那小小的一点,不禁让我潸然泪下。今年清明节回家

扫墓,我特地拍了一张他坟墓的照片,期望他的坟头上今年不再是一片寂寞。为此,老师仿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愿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相信大家也会有自己的不如意,会有自己思念的人。我们不妨学学古人,借助月亮或其他事物,写一首诗词或一篇散文,来把我们胸中的不快或思念之情尽情的倾吐出来。这就作为今天的作业吧。

附:

水调歌头 思亲

王立

相聚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家中老母,今夜可曾眠。

我欲乘车归去,又恐明早上班,赶不上时间。

翻照片,搜百度,孤坟前。

阴阳两隔,何时梦里共团圆?

唯有工作努力,寻空回家看看,不负老人愿。

但愿人长久,忠孝能两全。

《水调歌头》公开课预设

一、诗意导入:

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人会不喜欢月亮。古往今来吟诵月亮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便会叮叮当当地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铺估计是没问题的。于是彩云追风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众多的吟月诗词宛如璀璨的繁星,闪烁在中国文学的天空。然而一首词的出现,使他们尽失了光彩。这首词犹如高天中的一轮明月,照亮了中国人的心灵。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苏轼的《水调歌头》。(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请出苏轼,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大文豪呢? 生1:…….

师:请你补充一下。

生2:……

师:(展示作者简介课件)这两位同学简洁全面地给我们介绍了苏轼在各方面的杰出才华,可以说他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掌声感谢他们。

三、初读,字正腔圆

现在老师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生3:……

生4:……

同学们,他们是否有读错的地方呢!请为他们正确的朗读鼓掌。(展示生字词)这说明,大家在朗读时注意到了这些字词的读音。

刚才这两位同学,谁读的好一些呢?

生:……

很多同学认为是第二位,为什么呢?

生:……

大家说得对,他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读出了词中的某种情绪。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

生:……

有的同学无语,有的说好像是伤感。看来大家现在对这首词还只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具体的还说不清楚。不要紧,随着进一步的理解,老师相信大家会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的。

四、再读、疏通文意

好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利用课文下面的注释,边朗读边理解这首词,如仍有疑惑,可举手示意老师。

大家读完了,字面上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没有了。

五、听、读,有板有眼。

根据刚才对这首词的阅读和理解,大家现在能确定这首词中弥漫着怎样的情绪了吗?

生:……

大家说得对,是伤感。(板书伤感)那么我们朗读时,怎样才能把这种感情给读出来呢?现在请大家听录音,我们借鉴一下名家的朗

读。

(播放范读)

大家听得很认真,有的同学情不自禁的小声跟读,这是一种好习惯。同学们说说名家的朗读跟我们的有哪些区别呢?

生:……

(展示朗读技巧课件)老师总结了大家的发言,大致有如下几点。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想我们还要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

生:……

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闭目遐想。相信大家有了新的体会。

六、品读、有情有味

现在请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呢?

生5:……

这位同学在小序中找到“兼怀子由”这一句,说明作者是因为思念他的弟弟子由而伤感。

还有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种感情强烈吗?请同学们说说。

生6:……

请你接着说。

生7:……

你也来说说。

生8:…….

正如刚才几位同学所说,这种思念之情主要集中在下阕。兄弟久别,又逢中秋之夜,月圆人未圆。作者对弟弟的强烈思念之情让他彻夜难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月亮在天空中慢慢的转动,这是何等的煎熬啊!(板书“怀人”)词人此时难免对月亮产生了一时的怨恨之情:月亮啊月亮,为什么你偏要在人家手足分离的时候团圆呢?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板书“怨月”)

中秋夜,作者望月怀人,彻夜难眠。借怨恨月亮的无理语气,表达了对弟弟的强烈思念之情。

这些同学说的好不好?好,那就掌声鼓励!

我们从刚才的分析中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原因是怀念子由,可是苏轼的这首词仅仅表达了对子由的怀念之情吗?

生:……

有不少人说不是,可有什么根据?

生:……

这次同学们都很细心,注意到了小序中的“兼”字。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到底是什么呢?

生9:……

这位同学,你很不得了啊,你已经掌握了解读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为了一个

人的思想行为而对他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正如这位同学所言,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政治上倍受排挤,仕途上极度失意。虽然他有一腔报国之志,最终还是被一贬再贬,到密州做了个知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十分苦闷。正如这位同学所言,苏轼写这首词,除了告诉我们他怀念子由,更想倾诉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大家能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为我们解读一下吗?

生10:……

他都快要急坏了,先请他说吧。

生11:……

你再来说说。

生12:……

先请大家为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回答鼓掌。他们回答得太棒了。他们抓住“不知” “归去”,读懂词人内心祈愿(板书报国之志),从 “欲”“恐”的矛盾中(板书“矛盾”),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板书政治失意),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苦闷与幽愤(板书苦闷)。

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知道苏轼伤感的原因了吗?是啊,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愁苦不堪,对手足的思念之情深深的折磨着他。

可是苏轼是不是陷入了这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了呢?老师请几位同学说说。

生:……

这几位同学分析的好不好?好,用我们的掌声来感谢他们精彩的发言吧!

是的,词人以其宽广的胸怀,跳出了个人荣辱得失的局限,把深邃的目光投向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发现了世间普遍的人生哲理,那就是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不如意而感到忧伤呢?(板书“以理遣情”)最后词人以其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为兄弟,为自己,也为普天下所有不能相聚的人们,表达了最美好的祝愿。(板书“美好祝愿”)

同学们,现在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请大家再一次的朗读这首词,要把对词的理解读出来。

生:……

老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诵一下这首词。这次老师给配上音乐。

生13:……

大家的掌声很热烈啊,这位同学读得真好啊!

七、比读、感受胸襟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赏,老师说过这首词如同高天上的一轮明月,既照亮了中国人的心灵,也使其他的吟月诗词尽失了光彩。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溢美之词。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用老师展示的或自选的吟诵月亮的诗词,对比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看看孰优孰劣,区别在哪。五分钟之后我们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

好,现在我们请各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合作成果。哪一组先来。 生:……

大家的研讨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呀,掌声送给自己吧。老师归纳了一下同学们的发言,有这几个方面:

1、 苏词感情丰富,富于变化。

2、 苏轼能在消极苦闷中以理遣情,获得心灵的安慰,。

3、 苏轼能跳出个人情感的局限,推己及人,表达了对全天下

人的美好祝愿。

通过刚才的比较阅读,相信同学们对苏轼词中伤感苦闷的心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对词人旷达洒脱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板书旷达)

伤感中不失旷达洒脱,使苏词比其他吟月诗词的境界高出了许多,所以清代胡仔在《苕溪渔隐夜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现在请大家以大屏幕上的行草书法作为提示,边试着背诵边感受这首词浓郁的伤感氛围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八、迁移、借物抒怀

同学们,正如词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老师每当读到这首词时,眼前不禁会浮现出这些画面,(展示照片)她就是我的老母亲。她已经七十多岁了,独自一人住在几十里外的老家,虽然她行动已多有不便,但为了不给我们添麻烦,坚持不跟我们一起生活。还有我的老父亲,他已经去世,没有留下什么照片,每当我想起他的时候,我只能面对电脑,一遍又一遍在百度地图上搜寻他的坟墓。看到屏幕上那小小的一点,不禁让我潸然泪下。今年清明节回家

扫墓,我特地拍了一张他坟墓的照片,期望他的坟头上今年不再是一片寂寞。为此,老师仿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愿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相信大家也会有自己的不如意,会有自己思念的人。我们不妨学学古人,借助月亮或其他事物,写一首诗词或一篇散文,来把我们胸中的不快或思念之情尽情的倾吐出来。这就作为今天的作业吧。

附:

水调歌头 思亲

王立

相聚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家中老母,今夜可曾眠。

我欲乘车归去,又恐明早上班,赶不上时间。

翻照片,搜百度,孤坟前。

阴阳两隔,何时梦里共团圆?

唯有工作努力,寻空回家看看,不负老人愿。

但愿人长久,忠孝能两全。


相关内容

  • 四年级公开课[但愿人长久]
  • 2.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领略词的意境. 3.感悟大文学家的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教学重难点 1.在读中体会人物 ...

  •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语文) 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谁轻谁重,二者关系如何处理,综观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可以总结这样几点经验:(1)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没有有效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2)预设是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设计.生成则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但愿人长久
  •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能背诵苏轼诗词2-3首,默写2-3 ...

  • 2.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讲述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升天奔月的故事.全文情节动人,文字优美,人物特点鲜明,洋溢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学生有较大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

  • "四好少年"队会活动方案
  • “协调并全面发展”队会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确定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发愤图强,决心争当“四个好少年”。   活动准备:   1.七彩阳光广播体操   2.歌曲《校园的早晨》、《明月几时有》   3.生搜集关于爱国的演讲稿   4.生搜 ...

  • 听课评课小结
  • 我们组于第四、五两周集中开展了互相听课评课活动。现将活动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紧紧围绕研讨主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真正贯彻有效教学的思想,利用好40分钟的课堂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这次听课评课活动的主题。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组的各位老师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和非 ...

  • 江西水泥:公开发行2012年公司债券(第一期)发行公告
  • 股票简称:江西水泥 股票代码:000789 公告编码:2012-47 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 2012年公司债券(第一期)发行公告 保荐机构(主承销商)/ 债券受托管理人: 发行人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的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对公告的虚假 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负连带责任. 重要 ...

  •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22 狼牙山五壮士 公开课教学设计
  • 22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 ...

  • 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片精彩
  • 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片精彩! ----记一次特殊的古诗测验 一.背景 本案例的设计源于一件小事的启发. 一次单元测验结束后,当我拿着批过的试卷走进教室时,学生们跑过来便问:"老师,我考了几分?""老师,我及格了吗?"我反问道:"你们觉得自己能考得怎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