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设计
会泽县金钟镇第三中学 唐安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欣赏黄河图片及视频感受黄河。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
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黄河以她英雄的气魄鼓舞中华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 严而战。
三、感悟诗歌
1、听了歌曲和朗诵后,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
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
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哪些诗句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赞颂黄河的民族精神? 这些诗句应该怎样读呢?
(1)描写黄河的英雄气魄的诗句是: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指导朗读: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这“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是“望”统领的内容,所以“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拉长一点。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掀”字应重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齐读)
(师引导学生朗读)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读这句诗的时候,重读“劈”这个词?
(师指导朗读、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描写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生齐读)
(2)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指导朗读:
第一个“啊!黄河!”读得舒缓、深沉。因为诗人从历史贡献这一角度来赞美黄河,既然是摇篮,那么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舒缓与深沉之情。
第二个“啊!黄河!” 诗人从黄河的地理优势出发把黄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读的时候,应把巨人的伟大坚强读出来)
第三个“啊!黄河!”诗人从黄河的流域宽广:“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来写,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高潮,所以读的时候,感情越读越激昂。
4、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 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课堂小结
分组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由舒缓到激昂的变化。 全班齐读(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气氛)
五、拓展延伸
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激发学生情感。
六、课外积累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黄河颂》教学设计
会泽县金钟镇第三中学 唐安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正确理解歌词大意。
【教学难点】
1.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在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没有)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欣赏黄河图片及视频感受黄河。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
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黄河以她英雄的气魄鼓舞中华儿女奔赴抗战前线。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 严而战。
三、感悟诗歌
1、听了歌曲和朗诵后,这首诗给你什么感受?
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
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3、歌词部分哪些诗句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赞颂黄河的民族精神? 这些诗句应该怎样读呢?
(1)描写黄河的英雄气魄的诗句是: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指导朗读: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这“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是“望”统领的内容,所以“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拉长一点。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掀”字应重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的高低起伏。
(生齐读)
(师引导学生朗读)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读这句诗的时候,重读“劈”这个词?
(师指导朗读、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描写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师生齐读)
(2)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
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指导朗读:
第一个“啊!黄河!”读得舒缓、深沉。因为诗人从历史贡献这一角度来赞美黄河,既然是摇篮,那么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舒缓与深沉之情。
第二个“啊!黄河!” 诗人从黄河的地理优势出发把黄河比作巨人,巨人高大威猛,读的时候,应把巨人的伟大坚强读出来)
第三个“啊!黄河!”诗人从黄河的流域宽广:“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来写,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高潮,所以读的时候,感情越读越激昂。
4、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 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课堂小结
分组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由舒缓到激昂的变化。 全班齐读(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气氛)
五、拓展延伸
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激发学生情感。
六、课外积累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