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

萧萧雨 发表于 2007-5-28 20:23:00

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

1)春秋战国:

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

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两汉: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

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恃点。

(4)三国:

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

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

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

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华佗、马钧等);

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5)两晋南北朝:

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南北政权更替频繁;

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

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

③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③文化上:宗数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为佛数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6)隋朝:

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

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7)唐朝:

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人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

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⑤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8)五代十国:

①政治上。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

朝代更替频繁;

统治残暴,剥削苛重。

②经济上: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9)两宋:

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

②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

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③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④科技文化:为战争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

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

(10)元朝:

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

实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漕运和海运的畅通促进了经济交流;

大都等一些较大城市商业繁荣;

泉州对外贸易发达。

③中外交流频繁。

来大都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

意大意人马可·波罗还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汉族人民对开发边疆做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

原先进人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融合;

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一回族。

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11)明清: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明朝戚继光抗倭,巩固东南边疆。

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

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

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

反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②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的自然经济;

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人们]思想,预示着新制度的出现。

③经济上: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

④中外关系出现一些新特点:

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⑤文化承古萌新。

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古典文化进人总结时期。

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

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水平已超过自己的外来文化。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鲜花(

) | 编辑

萧萧雨 发表于 2007-5-28 20:23:00

历代封建王朝(或时期)的特点或地位和影响

1)春秋战国:

①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④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秦朝:

①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

③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④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两汉: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汉朝版图);

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王国问题的解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⑥儒家思思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恃点。

(4)三国:

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

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

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

④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多元,华佗、马钧等);

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和诸葛亮。

(5)两晋南北朝:

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南北政权更替频繁;

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

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

③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③文化上:宗数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宗教又影响着哲学、文学和艺术。为佛数服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6)隋朝:

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

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7)唐朝:

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人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

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⑤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的特点。

(8)五代十国:

①政治上。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

朝代更替频繁;

统治残暴,剥削苛重。

②经济上: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9)两宋:

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

②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

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③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④科技文化:为战争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

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

(10)元朝:

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

实行行省制度,行使了中央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漕运和海运的畅通促进了经济交流;

大都等一些较大城市商业繁荣;

泉州对外贸易发达。

③中外交流频繁。

来大都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

意大意人马可·波罗还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汉族人民对开发边疆做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

原先进人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融合;

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一回族。

但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11)明清: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明朝戚继光抗倭,巩固东南边疆。

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

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

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

反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②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的自然经济;

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人们]思想,预示着新制度的出现。

③经济上: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

④中外关系出现一些新特点:

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⑤文化承古萌新。

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理学走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古典文化进人总结时期。

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

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水平已超过自己的外来文化。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鲜花(

) | 编辑


相关内容

  • 了解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
  • 了解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 唐律是唐代法律的总称,唐朝的主要立法包括武德时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贞观时期的<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永徽时期的<永徽律>.<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综述
  • 第27卷第2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27No. 22007年3月 Journ al of S outh-Central Un ivers 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M ar. 2007 2 ...

  • 必修三历史15课教案
  • 教材解析: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学法指导 1.新文化运动: 2.整合教材.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对"新文化运动" 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

  •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
  •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以农为本"古今一理:中国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绕不过去的关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 ...

  • 浅论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 浅论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摘要:自然经济是相对商品经济而言,即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曾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明清晚期,自然经的济解体有利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近代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近代:自然经济: ...

  • 试论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 论述唐律的历史地位 [摘要]:作为我国封建法律史上承上启下的<唐律>由于其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立法基本原则,形成了其特有的立法特点,并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成为世界封建法律法典的典范.封建社会的吏治和惩贪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治吏就必须惩贪.<唐律>对吏治的的紧密完备之规定 ...

  •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
  •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⑴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⑵科技: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⑶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⑷政府推广优良品种:⑸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

  • 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 知识结构 (一) 背景: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条件.时间.人物 (二) 形成 皇位世袭 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2.秦朝的官制 (1) ...

  •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
  •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 赵联赏 [专题名称]先秦.秦汉史 [专 题 号]K21 [复印期号]1998年01期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1997年09期第9-14页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历史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