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长江中游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湖北,湖南,江

西,安徽四省,总面积68晚平方公里,

2008年低总人口22626万人。这一地区农

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

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长江中游总括

长江中游产业分布

湖北、湖南、江西、

安徽:以水稻和棉花

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

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

加工工业;以钢铁和

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

料基地;武汉“光谷”和

汽车生产基地

地域范围

湖北省

湖北省

 地理面积:湖北省地跨长江和汉江两大水系,在长江中游

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东西长约740公

里,南北宽约470,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

 地形及地貌特征: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

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

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

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

“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全

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

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

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

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

整盆地。

气候: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

沛,雨热同季。

人口状况: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

全省常住人口为5723.7740万人其中,男性占总

人口的51.35%;女性占总人口的48.65%。湖北

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

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水力资源、

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交通运输: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

枢纽。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交于武汉市,

京九铁路联络线(武麻铁路联络线)与武汉相

连,以及沪汉蓉铁路快速大通道使武汉市

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内河运输

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汉江为两大水

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

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 铁路干线四通八达。京广线是中国铁

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东部,

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

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民用

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

输中心之一。省内有航线通往沙市、宜昌

和恩施,省外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

州、成都等地。

经济发展

2008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1330万亿

元,成为全国13个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

省(市)之一。 2009年,湖北省完成

生产总值1.29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2010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亿元,

比上年增长14.8%。2009年,湖北省地方

财政总收入完成15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

长14.6%,全国排位继续前移,名列第13。

2010年,湖北省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5456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 湖北省地方

财政总收入完成1919亿元。

第一产业

 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

棉、油、 湖北省产业结构图

 猪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 2009年粮食总产量462.2亿斤。2009年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

46.01万公顷;棉花总产48.05万吨,较2008年下降6.4%。油料产量 达2,329千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11.58万吨。糖料产量 89179.63吨,增长2.8%;蔬菜 3000万吨,增长9.6%;茶叶面积309.6 万亩,茶叶产量14.42万吨;水果437万吨,增长率14.0%;年产烟叶 220万担,增长14.1%;麻类 5.28万吨,下降28.4%。 2009年猪

牛羊肉产量达到246.35万吨,比上年增长5.9%,水产品产量达到242 万吨,比上年增长3.3%。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

159.55千公顷;完成全国重点林业工程森林抚育面积21.67千公顷; 比上年增长一倍。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 力146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大中小型拖拉机31.46万台,增 长3.3%。农村用电量60.17亿千瓦小时,与上一年大体持平。

第二产业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

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建设了武钢、鄂钢、荆襄磷矿、应城石膏

矿等大型矿山基地。到20世纪80年代初,

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

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

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集团)

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

特征。湖北省处在90年代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

的战略目标,保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

力争更快一些,很重要

的一个环节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支柱产业

 以产值而论,湖北支柱产业主要为:汽

车、机械、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旅游

观光、食品加工及建筑业。

科技教育

湖北属全国科技与教育发达地区。截至

2009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近20万

人,居全国前5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300

多家,湖北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全国第11位,

居中部六省之首。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

居全国前列,国家重点院校数目位居全国

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研究生教育水

平国内排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

 湖北省的物流发展状况

 湖北省的物流业已经初具规模和基本发展框架,

宜荆物流圈和荆门市农产品转运型物流基地,规

划发展油菜

、棉花等优势农产品物流基地以及辐射鄂西北和

鄂西南地区的煤矿、粮食、原油等大宗散货中转

型物流中心,续建和扩建杨家桥大市场、洋丰肥

料城、荆门建材物流中心、荆门高新区物流中心

等物流园区,带动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

 “十一五”时期是湖北突破性发展物流业的

重要时期,发挥区位优势如较强的经济基础优势、

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壮大商业物流规模是当前

湖北省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

湖南省

湖南省

 地理面积: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 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全 省土地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 为湘江,而简称“湘”。  地形地貌特征: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 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 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 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 罗霄山及南岭山脉。

 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热量充足,雨水集 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 ;严寒期短,暑热期长 人口状况:2010年末全省人口的总数为6805.70万 人,约占全国总人数的5%。全省的人口出生率为 6.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比上年增加 0.06个千分点。

自然资源 :湖南省矿藏丰富,素以“有色金属之乡”和“非 金属之乡”著称。已探明储量的80多种矿藏中, 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铷、锰、钒、铅、 锌以及非金属雄黄、萤石、海泡石、独居石、金刚石等居全国前列。湖南省植物种类多样,群种 丰富,是中国植物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主要树 种有马尾松、杉、樟、檫、栲、青山栎、枫香以 及竹类,此外有银杏、水杉、珙桐、黄衫、杜仲、伯乐树等60多种珍贵树种。野生动物主要有华南虎、金钱豹、穿山甲、羚羊、白鳍豚、花面狸等

湖南经济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5902.12亿元,增长14.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9.44亿元,增长 4.3%;第二产业增加值7313.56亿元,增长 20.2%;第三产业增加值6249.12亿元,增 长11.5%。

外贸状况

 2010年,全省外贸额达14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9.5亿美元,增长44.8%,超出全国13.6个百分点;进口67.3亿美元,增长44.5%, 超出全国5.8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

 全省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862.88亿元 增 长23.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4.80亿元,增长77.3%。省直管县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49亿元, 增长23.5%,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

外资利用状况

 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

农业资源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享有“九州粮 仓”、“鱼米之乡”的美誉。全省国土总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74万亩,丘岗山 地2.56亿亩,河湖水面2043万亩。全省热量资源 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岳阳是著名的淡水 鱼类产地,产量全省第一。

湘中新秀之双星娄底(13张) 特种动植物种类 较多,森林资源充裕,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宜农荒地总量在全国居第11位,种子植物资源约占全国1/7,人均水资源是全国人均的1.5倍。

 湖南的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粮食产量居全国第7位,著名土特产有黄花、湘莲、 生姜、辣椒等。畜牧业和养殖业产量也位居全国 前列。在家畜家禽中,以宁乡猪、宾湖水牛、湘 西黄牛等。湖南水产品生产的天然条件较好,鱼类资源共160种,还有名贵的鲥鱼、银鱼、鳗鲡、黄鳝、甲鱼等,尤富有营养价值。经济价值较大 的水生植物有莲、菱、席草、蒲草和芦苇等。

工业

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360.59亿元, 比上年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655.97亿元,增长24.3%。其中,轻工业 增加值862.88亿元,增长20.5%;重工业增加值1793.09亿元,增长26.4%,增幅继续 高于轻工业。优势产业增长加快,实现增 加值200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加 快4.7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

湖南的工业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以冶金、机械、电子、食品、能源、建材等工业为 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

湖南交通

公路

 1949年,湖南省公路总里程不足40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公 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9年底,进入全国十强。 省会长沙与全省13个市州全部实现高速公路相连, 形成了以长沙、衡阳、岳阳、常德、湘潭等地为 中心,联络全省各地99%以上的乡镇公路网。 铁路

 湖南铁路交通较为发达。北京-广州、湖南- 贵阳、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石门-长沙、枝城- 柳州6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东西南北,洛阳—湛江、 重庆—怀化铁路湖南段已全线通车。武广高铁 2009年底开通。届时,湖南的铁路交通将进一步 顺畅。

港口

 湖南水资源丰富,内河航道条件优越。水运 是湖南省传统的运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湖南 省的水运业得到长足发展,通航条件明显改善, 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 大干流为主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 通航里程11968公里,约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 十分之一。 航空

 湖南拥有长沙黄花、张家界荷花两个国际机 场和常德、永州、芷江3个国内机场。长沙黄花国 际机场现已开通定期航线80条,可通往全国56个 大中城市和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越南等 地,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全国民用航 空干线的重要枢纽。

固定资产投资

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75.5亿元,比上 年增长32.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56.7 亿元,增长3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 250.9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投资5046.2亿 元,增长38.1%,其中工业投资5002.1亿元,增 长37.6%;第三产业投资3478.5亿元,增长 26.1%。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178.6亿 元,增长24.1%;非国有投资6596.9亿元,增长 35.0%,其中民间投资6134.4亿元,增长40.7%。

国内贸易

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2.9亿元,比上

年增长19.2%。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2442.6亿元,增长19.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490.2亿元,增长18.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 额474.1亿元,增长20.0%;零售业零售额2110.7 亿元,增长17.8%;住宿业零售额35.9亿元,增 长23.6%;餐饮业零售额312.2亿元,增长27.2%。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 173.3亿元,增长43.0%;家具类4.9亿元,增长 22.0%;金银珠宝类9.9亿元,增长38.5%;建筑 及装潢材料类6.2亿元,增长82.7%。 年成交 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93家,全年实现成 交额12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 湖南省的物流发展状况

 湖南省物流产业布局将以“长株潭”物流区 域作为全省物流业发展的区域中心,建设四大物 流区域,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 物流。以岳阳为中心的湘北物流区域,发展大宗 能源、原材料物流、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 以怀化为中心的湘西物流区域,大力发展商贸物 流。以衡阳为中心的湘南物流区域,大力发展煤 炭、矿石等大宗商品物流和装备制造物流、轻工 纺织品物流及保税物流。

江西省

江西省

地理面积:江西省简称赣,位于我国东南部、长 江中下游交接处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 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南北长约620 公里,东西宽约490公里。

地形地貌特征:江西省位于东亚大陆板块的东南 部,是我国江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东、西、 南三面环山,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我国第一大 淡水湖--鄱阳湖及湖区平原,整个地势由东、南、 西三面逐渐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 巨大盆地。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平原、 岗地,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丘陵

占42%,岗地、平原、水面占22%。

气候:江西省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冬夏 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夏冬季长, 其特点为:春多雨、夏炎热、秋干燥、冬阴冷。 总的来说江西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无霜期长,冰冻期短,气候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 不同显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气候的年内、年际 变化较大,极易出现各类灾害天气。

人口状况:江西省1997年全省人口为4150.33万 人。人口分布相对于中国其它省份是比较平均的, 主要原因是江西省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地理环 境、自然资源的差异较小,农村人口多而分散而 且江西省绝大部分地区适宜耕种。不过具体不同 区域人口分布的差异还是存在:人口沿河流湖泊 分布较集中;平原人口密,山区人口比重大;城 乡人口密集,农业人口比重大。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与地热矿水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 、、地热水及矿水资源

水资源和水力资源

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 、水力资源

交通运输

铁路

 江西铁路交通运输发达,南昌局为中国最重 要的铁路局,主要管辖江西和福建的铁路,全省 以京九、浙赣、皖赣、鹰厦、武九5条铁路为骨干, 另有横南、向乐、分文、弋樟、张塘、张建、新 泰等支线。

公路

 江西省公路系统比较发达,高速公路通车总 里程达到3900多公里,位居全国第四位。省内还 有6条国道,分别是东西向的316国道(福州至兰 州)、319国道(厦门至成都)、320国道(上海 至云南瑞丽)、323国道(瑞金至云南澜沧)和南 北向的105国道(北京至珠海)、206国道(烟台

至汕头)。其中105和206国道双双纵贯江西。

航空

 江西民用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一个 以南昌为轴心,自北向南,以九江、樟树、泰和、 吉安、景德镇、赣州连接全省和全国各地及香港 的航空运输网,其中,赣州黄金机场为中国首个 支线航空发展试点城市,引进全国地级市首家航 空公司基地。

水运

 江西水路运输发达,九江为重要内河港口, 水运干线形成两纵两横的格局:赣江和信江为两 纵,长江和昌江为两横,全省通航里程4937公里。 南昌大水运,还将兴建6大港区。上饶市境内现有 港口9个。

经济社会

 江西经济较发达,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4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 业增加值1205.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 值5194.7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增长 10.8%。

产业结构

农业

粮食连续六年实现增产,全年总产量首次突破 400亿斤,达400.5亿斤,增长2.3%。全年粮食种 植面积3604.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油料种 植面积716.4千公顷,增长8.7%;棉花种植面积 75.5千公顷,增长13.4%;蔬菜种植面积509.7千 公顷,减少0.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43.2

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300.9万吨,增长15.0%, 其中猪肉增长15.4%。生猪出栏2814.5万头,增 长10.9%。年末生猪存栏1680.1万头,增长9.8%。 全年水产品产量205.3万吨,增长7.8%

工业和建筑业

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359.2亿元,比上年增 长2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1.9亿

元,增长21.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 造业实现增加值647.7亿元,增长35.4%,高于全 省平均13.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 售率99.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 业务收入1419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实 现利税1446.0亿元,增长52.9%,其中利润 856.8亿元,增长72.7%。在37个行业中,有35 个行业实现了盈利。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75.1%,同比提高37.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利税分别完成9832.7亿元、593.2亿元和 973.3亿元,分别增长43.0%、69.9%和55.9%。

教育

 江西教育较发达,高校数量位于各省份前列。 全年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2.1万人,比上年增长 16.7%。普通高校在校生81.6万人。普通高中、 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74.0万人、200.0万人和 426.0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4万人。幼儿园在 园幼儿123.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 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6.0%,提高5.9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为98.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

 江西省的物流发展状况

‘ 十五”以来,江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四通八达的 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为全省的现代物流发展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

 江西省目前重点大造了5个重点物流中心, 他们分别是南昌、赣州、九江、宜春、鹰潭。南 昌发展物流的着眼点是制造业,九江发展物流的 着眼点是码头货运,赣州发展物流的着眼点是汽 车货运,而鹰潭发展物流的着眼点则是小商品的 集散。

安徽省

安徽省

地理面积: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分别与河

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接壤,面积 约为14万平方公里 。

地形及地貌特征: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 山为主。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

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 湖沼洼地占8.0%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 区省境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以南的皖中丘陵及长 江沿江平原属此区的长江下游平原丘陵亚区。由 河谷平原、湖盆平原(巢湖盆地最大)以及与这 些平原相毗连的低山、丘陵、岗地等多种地貌类 型组成。

气候: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 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 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 800-1800毫米。

人口状况: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同第五 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986.0万 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5.9万人,下降0.6%,年平 均下降0.06%。

教育

 安徽教育发达,省会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 教城市之一,安徽还是国家科技创新试点

省,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国家重点大学

以及诸多科研机构。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 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 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 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 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 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 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 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 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交通状况

安徽省与江苏、山东、 河南、湖北、江西、浙江 六省接壤,处于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 的位置,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现有17个省辖市和5个 县级市、56个县。省会合肥市是全省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公路运输

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 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 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 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 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 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 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 生产初具规模。

经济概况

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 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 值4143.3亿元,增长10%。

总的来说安徽在华东地区经济实力仍不够强,经 济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进一步发挥皖江 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大力振兴皖北,加速崛起, 奋力赶超先进地区,弘扬徽州文化和徽商精神。

产业分布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安徽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 比重逐年下降,并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第二 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三产业 在GDP中的比重则稳步推进,总体上呈现出工业 化发展态势,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 安徽省的物流发展状况

 相对于其他发达的沿海省份来说,安徽省的

物流业起步稍晚,经济也相对落后,“十一五” 以来,安徽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13.1%,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 国名经济的持续增长挤及对物流业依存度的 不断提升,及大地扩展了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空 间,物流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发展迅猛。  芜湖长江物流园,充分利用临江的区位优势, 目前规模已经达到76000平方米,入驻第三方物 流企业、经营业户210多户,开通20多条物流专 线,日车流量达1500多辆,货物吞吐量达1万多 吨,业务辐射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四川、 贵州、海南、广东等省区。

武汉周黑鸭 湖北周黑鸭食

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

事鸭类、鹅类、鸭副产品

和素食类产品等熟卤制品

深加工的品牌企业,其前

身为“武汉世纪周黑鸭食

品有限公司” 2008年5月

经报请湖北省工商管理局

批准,更名为“湖北周黑

鸭食品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谌家矶大道72 号,是“周黑鸭”品牌的创始人和唯一合法经营 者。周黑鸭自2006年6月落户武汉市江岸区谌家 矶先锋村工业园以来,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关 怀和支持下,通过近几年时间的发展,公司在经 营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将熟卤制 品这一传统餐桌食品转型为时尚休闲食品的重要 战略经营目标。公司上下严把质量关,层层监管, 产品及服务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周 黑鸭”品牌已经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一张新 名片。

公司理念

武汉周黑鸭的物流配送

原材料采购

 随着湖北周黑鸭公司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原 有的养殖基地已经无法满足原料供应的需求。湖 北周黑鸭公司计划在武汉“1+8城市圈”内建设

大型成鸭养殖基地,与各地农户结盟联姻,以 “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为养殖农户统 一提供鸭苗、饲料和技术支持并保证成鸭回收的 一条龙服务,真正让农户“零风险,净收益”。 同时,该公司加快实施成鸭养殖基地的全国扩张 战略,已在江西、湖南、山东、福建、广东、广 西等省区开展了实质性的选址工作,届时,周黑 鸭联盟体惠及的农户将达10万户以上。

生产

 由于周黑鸭是加盟企业,不需要改变工厂位置。 只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工厂的规模,增加企 业投资,扩招工人数量。

销售

1在电视和报纸上增加周黑鸭的广告宣传,在销售 之前,打响品牌。

2在各个城市寻找代理商,做好选址工作。

3借助网络的,力量开通周黑鸭的微博,进行宣传。 4、全程督导,系统支持 “周记黑鸭熟食店” 公司总部建立专家指导系统、培训支持系统、点 对点物流快速系统、点对点营运支持系统,根据 不同市场阶段向投资者提供个性化营销方案;公 司专人对投资者进行巡回督导,开通咨询热线、 专业网站、专家信箱等解决投资者遇到的各种问 题,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 5、成熟模式,商机共赢 “周记黑鸭熟食 店”拥有成熟的区域市场操作模式,能快

速启动市场,凭借卓越产品、良好服务、

独特卖点、超低价格,全面推进“周记食

品”精确营销策略。

配送

 长江中游交通便利,

国道和铁路的发展,

为周黑鸭的配送提供

了极大的便利。我们

可以根据每个地方的

订货量来进行实体配

送,建立管理信息系 统,自动生成物流订 单。工作人员根据订 单进行生产,按最短 路线进行配送。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长江中游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湖北,湖南,江

西,安徽四省,总面积68晚平方公里,

2008年低总人口22626万人。这一地区农

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

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长江中游总括

长江中游产业分布

湖北、湖南、江西、

安徽:以水稻和棉花

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

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

加工工业;以钢铁和

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

料基地;武汉“光谷”和

汽车生产基地

地域范围

湖北省

湖北省

 地理面积:湖北省地跨长江和汉江两大水系,在长江中游

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东西长约740公

里,南北宽约470,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

 地形及地貌特征: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

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

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

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

“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全

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

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

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

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

整盆地。

气候: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

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

沛,雨热同季。

人口状况: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

全省常住人口为5723.7740万人其中,男性占总

人口的51.35%;女性占总人口的48.65%。湖北

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

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水力资源、

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交通运输: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

枢纽。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交于武汉市,

京九铁路联络线(武麻铁路联络线)与武汉相

连,以及沪汉蓉铁路快速大通道使武汉市

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内河运输

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汉江为两大水

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

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 铁路干线四通八达。京广线是中国铁

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东部,

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

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民用

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

输中心之一。省内有航线通往沙市、宜昌

和恩施,省外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

州、成都等地。

经济发展

2008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1330万亿

元,成为全国13个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

省(市)之一。 2009年,湖北省完成

生产总值1.29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2010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亿元,

比上年增长14.8%。2009年,湖北省地方

财政总收入完成15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

长14.6%,全国排位继续前移,名列第13。

2010年,湖北省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5456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 湖北省地方

财政总收入完成1919亿元。

第一产业

 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

棉、油、 湖北省产业结构图

 猪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 2009年粮食总产量462.2亿斤。2009年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

46.01万公顷;棉花总产48.05万吨,较2008年下降6.4%。油料产量 达2,329千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11.58万吨。糖料产量 89179.63吨,增长2.8%;蔬菜 3000万吨,增长9.6%;茶叶面积309.6 万亩,茶叶产量14.42万吨;水果437万吨,增长率14.0%;年产烟叶 220万担,增长14.1%;麻类 5.28万吨,下降28.4%。 2009年猪

牛羊肉产量达到246.35万吨,比上年增长5.9%,水产品产量达到242 万吨,比上年增长3.3%。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

159.55千公顷;完成全国重点林业工程森林抚育面积21.67千公顷; 比上年增长一倍。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 力146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大中小型拖拉机31.46万台,增 长3.3%。农村用电量60.17亿千瓦小时,与上一年大体持平。

第二产业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

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建设了武钢、鄂钢、荆襄磷矿、应城石膏

矿等大型矿山基地。到20世纪80年代初,

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

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

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集团)

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

特征。湖北省处在90年代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

的战略目标,保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

力争更快一些,很重要

的一个环节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支柱产业

 以产值而论,湖北支柱产业主要为:汽

车、机械、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旅游

观光、食品加工及建筑业。

科技教育

湖北属全国科技与教育发达地区。截至

2009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近20万

人,居全国前5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300

多家,湖北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全国第11位,

居中部六省之首。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

居全国前列,国家重点院校数目位居全国

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研究生教育水

平国内排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

 湖北省的物流发展状况

 湖北省的物流业已经初具规模和基本发展框架,

宜荆物流圈和荆门市农产品转运型物流基地,规

划发展油菜

、棉花等优势农产品物流基地以及辐射鄂西北和

鄂西南地区的煤矿、粮食、原油等大宗散货中转

型物流中心,续建和扩建杨家桥大市场、洋丰肥

料城、荆门建材物流中心、荆门高新区物流中心

等物流园区,带动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

 “十一五”时期是湖北突破性发展物流业的

重要时期,发挥区位优势如较强的经济基础优势、

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壮大商业物流规模是当前

湖北省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

湖南省

湖南省

 地理面积: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 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全 省土地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 为湘江,而简称“湘”。  地形地貌特征: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 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 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 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 罗霄山及南岭山脉。

 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热量充足,雨水集 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 ;严寒期短,暑热期长 人口状况:2010年末全省人口的总数为6805.70万 人,约占全国总人数的5%。全省的人口出生率为 6.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比上年增加 0.06个千分点。

自然资源 :湖南省矿藏丰富,素以“有色金属之乡”和“非 金属之乡”著称。已探明储量的80多种矿藏中, 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铷、锰、钒、铅、 锌以及非金属雄黄、萤石、海泡石、独居石、金刚石等居全国前列。湖南省植物种类多样,群种 丰富,是中国植物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主要树 种有马尾松、杉、樟、檫、栲、青山栎、枫香以 及竹类,此外有银杏、水杉、珙桐、黄衫、杜仲、伯乐树等60多种珍贵树种。野生动物主要有华南虎、金钱豹、穿山甲、羚羊、白鳍豚、花面狸等

湖南经济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5902.12亿元,增长14.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 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9.44亿元,增长 4.3%;第二产业增加值7313.56亿元,增长 20.2%;第三产业增加值6249.12亿元,增 长11.5%。

外贸状况

 2010年,全省外贸额达14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9.5亿美元,增长44.8%,超出全国13.6个百分点;进口67.3亿美元,增长44.5%, 超出全国5.8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

 全省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1862.88亿元 增 长23.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44.80亿元,增长77.3%。省直管县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49亿元, 增长23.5%,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 

外资利用状况

 2007年,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

农业资源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享有“九州粮 仓”、“鱼米之乡”的美誉。全省国土总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74万亩,丘岗山 地2.56亿亩,河湖水面2043万亩。全省热量资源 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岳阳是著名的淡水 鱼类产地,产量全省第一。

湘中新秀之双星娄底(13张) 特种动植物种类 较多,森林资源充裕,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宜农荒地总量在全国居第11位,种子植物资源约占全国1/7,人均水资源是全国人均的1.5倍。

 湖南的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粮食产量居全国第7位,著名土特产有黄花、湘莲、 生姜、辣椒等。畜牧业和养殖业产量也位居全国 前列。在家畜家禽中,以宁乡猪、宾湖水牛、湘 西黄牛等。湖南水产品生产的天然条件较好,鱼类资源共160种,还有名贵的鲥鱼、银鱼、鳗鲡、黄鳝、甲鱼等,尤富有营养价值。经济价值较大 的水生植物有莲、菱、席草、蒲草和芦苇等。

工业

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3360.59亿元, 比上年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655.97亿元,增长24.3%。其中,轻工业 增加值862.88亿元,增长20.5%;重工业增加值1793.09亿元,增长26.4%,增幅继续 高于轻工业。优势产业增长加快,实现增 加值2004.6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加 快4.7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

湖南的工业门类齐全,已初步形成以冶金、机械、电子、食品、能源、建材等工业为 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

湖南交通

公路

 1949年,湖南省公路总里程不足40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公 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9年底,进入全国十强。 省会长沙与全省13个市州全部实现高速公路相连, 形成了以长沙、衡阳、岳阳、常德、湘潭等地为 中心,联络全省各地99%以上的乡镇公路网。 铁路

 湖南铁路交通较为发达。北京-广州、湖南- 贵阳、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石门-长沙、枝城- 柳州6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东西南北,洛阳—湛江、 重庆—怀化铁路湖南段已全线通车。武广高铁 2009年底开通。届时,湖南的铁路交通将进一步 顺畅。

港口

 湖南水资源丰富,内河航道条件优越。水运 是湖南省传统的运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湖南 省的水运业得到长足发展,通航条件明显改善, 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 大干流为主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 通航里程11968公里,约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 十分之一。 航空

 湖南拥有长沙黄花、张家界荷花两个国际机 场和常德、永州、芷江3个国内机场。长沙黄花国 际机场现已开通定期航线80条,可通往全国56个 大中城市和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越南等 地,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和全国民用航 空干线的重要枢纽。

固定资产投资

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75.5亿元,比上 年增长32.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56.7 亿元,增长3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 250.9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投资5046.2亿 元,增长38.1%,其中工业投资5002.1亿元,增 长37.6%;第三产业投资3478.5亿元,增长 26.1%。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178.6亿 元,增长24.1%;非国有投资6596.9亿元,增长 35.0%,其中民间投资6134.4亿元,增长40.7%。

国内贸易

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2.9亿元,比上

年增长19.2%。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2442.6亿元,增长19.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490.2亿元,增长18.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 额474.1亿元,增长20.0%;零售业零售额2110.7 亿元,增长17.8%;住宿业零售额35.9亿元,增 长23.6%;餐饮业零售额312.2亿元,增长27.2%。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 173.3亿元,增长43.0%;家具类4.9亿元,增长 22.0%;金银珠宝类9.9亿元,增长38.5%;建筑 及装潢材料类6.2亿元,增长82.7%。 年成交 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93家,全年实现成 交额12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 湖南省的物流发展状况

 湖南省物流产业布局将以“长株潭”物流区 域作为全省物流业发展的区域中心,建设四大物 流区域,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 物流。以岳阳为中心的湘北物流区域,发展大宗 能源、原材料物流、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 以怀化为中心的湘西物流区域,大力发展商贸物 流。以衡阳为中心的湘南物流区域,大力发展煤 炭、矿石等大宗商品物流和装备制造物流、轻工 纺织品物流及保税物流。

江西省

江西省

地理面积:江西省简称赣,位于我国东南部、长 江中下游交接处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 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南北长约620 公里,东西宽约490公里。

地形地貌特征:江西省位于东亚大陆板块的东南 部,是我国江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东、西、 南三面环山,中间丘陵起伏,北部为我国第一大 淡水湖--鄱阳湖及湖区平原,整个地势由东、南、 西三面逐渐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 巨大盆地。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平原、 岗地,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丘陵

占42%,岗地、平原、水面占22%。

气候:江西省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冬夏 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夏冬季长, 其特点为:春多雨、夏炎热、秋干燥、冬阴冷。 总的来说江西气温适中,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无霜期长,冰冻期短,气候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 不同显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气候的年内、年际 变化较大,极易出现各类灾害天气。

人口状况:江西省1997年全省人口为4150.33万 人。人口分布相对于中国其它省份是比较平均的, 主要原因是江西省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地理环 境、自然资源的差异较小,农村人口多而分散而 且江西省绝大部分地区适宜耕种。不过具体不同 区域人口分布的差异还是存在:人口沿河流湖泊 分布较集中;平原人口密,山区人口比重大;城 乡人口密集,农业人口比重大。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与地热矿水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 、、地热水及矿水资源

水资源和水力资源

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 、水力资源

交通运输

铁路

 江西铁路交通运输发达,南昌局为中国最重 要的铁路局,主要管辖江西和福建的铁路,全省 以京九、浙赣、皖赣、鹰厦、武九5条铁路为骨干, 另有横南、向乐、分文、弋樟、张塘、张建、新 泰等支线。

公路

 江西省公路系统比较发达,高速公路通车总 里程达到3900多公里,位居全国第四位。省内还 有6条国道,分别是东西向的316国道(福州至兰 州)、319国道(厦门至成都)、320国道(上海 至云南瑞丽)、323国道(瑞金至云南澜沧)和南 北向的105国道(北京至珠海)、206国道(烟台

至汕头)。其中105和206国道双双纵贯江西。

航空

 江西民用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一个 以南昌为轴心,自北向南,以九江、樟树、泰和、 吉安、景德镇、赣州连接全省和全国各地及香港 的航空运输网,其中,赣州黄金机场为中国首个 支线航空发展试点城市,引进全国地级市首家航 空公司基地。

水运

 江西水路运输发达,九江为重要内河港口, 水运干线形成两纵两横的格局:赣江和信江为两 纵,长江和昌江为两横,全省通航里程4937公里。 南昌大水运,还将兴建6大港区。上饶市境内现有 港口9个。

经济社会

 江西经济较发达,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4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 业增加值1205.9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 值5194.7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增长 10.8%。

产业结构

农业

粮食连续六年实现增产,全年总产量首次突破 400亿斤,达400.5亿斤,增长2.3%。全年粮食种 植面积3604.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油料种 植面积716.4千公顷,增长8.7%;棉花种植面积 75.5千公顷,增长13.4%;蔬菜种植面积509.7千 公顷,减少0.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43.2

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300.9万吨,增长15.0%, 其中猪肉增长15.4%。生猪出栏2814.5万头,增 长10.9%。年末生猪存栏1680.1万头,增长9.8%。 全年水产品产量205.3万吨,增长7.8%

工业和建筑业

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359.2亿元,比上年增 长2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1.9亿

元,增长21.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 造业实现增加值647.7亿元,增长35.4%,高于全 省平均13.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 售率99.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 业务收入1419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实 现利税1446.0亿元,增长52.9%,其中利润 856.8亿元,增长72.7%。在37个行业中,有35 个行业实现了盈利。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75.1%,同比提高37.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利税分别完成9832.7亿元、593.2亿元和 973.3亿元,分别增长43.0%、69.9%和55.9%。

教育

 江西教育较发达,高校数量位于各省份前列。 全年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2.1万人,比上年增长 16.7%。普通高校在校生81.6万人。普通高中、 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74.0万人、200.0万人和 426.0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4万人。幼儿园在 园幼儿123.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 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6.0%,提高5.9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为98.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

 江西省的物流发展状况

‘ 十五”以来,江西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四通八达的 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为全省的现代物流发展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

 江西省目前重点大造了5个重点物流中心, 他们分别是南昌、赣州、九江、宜春、鹰潭。南 昌发展物流的着眼点是制造业,九江发展物流的 着眼点是码头货运,赣州发展物流的着眼点是汽 车货运,而鹰潭发展物流的着眼点则是小商品的 集散。

安徽省

安徽省

地理面积:安徽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分别与河

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接壤,面积 约为14万平方公里 。

地形及地貌特征: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 山为主。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

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 湖沼洼地占8.0% 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 区省境淮河南岸河漫滩地带以南的皖中丘陵及长 江沿江平原属此区的长江下游平原丘陵亚区。由 河谷平原、湖盆平原(巢湖盆地最大)以及与这 些平原相毗连的低山、丘陵、岗地等多种地貌类 型组成。

气候: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 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 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 800-1800毫米。

人口状况: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同第五 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986.0万 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5.9万人,下降0.6%,年平 均下降0.06%。

教育

 安徽教育发达,省会合肥市是全国四大科 教城市之一,安徽还是国家科技创新试点

省,拥有中科大、合工大等国家重点大学

以及诸多科研机构。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 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 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 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 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 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 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 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 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交通状况

安徽省与江苏、山东、 河南、湖北、江西、浙江 六省接壤,处于中国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 的位置,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现有17个省辖市和5个 县级市、56个县。省会合肥市是全省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公路运输

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 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 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 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 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 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 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 生产初具规模。

经济概况

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2263.4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 增加值6391.1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 值4143.3亿元,增长10%。

总的来说安徽在华东地区经济实力仍不够强,经 济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在今后的发展中 要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进一步发挥皖江 示范区的带动作用,大力振兴皖北,加速崛起, 奋力赶超先进地区,弘扬徽州文化和徽商精神。

产业分布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安徽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 比重逐年下降,并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第二 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三产业 在GDP中的比重则稳步推进,总体上呈现出工业 化发展态势,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 安徽省的物流发展状况

 相对于其他发达的沿海省份来说,安徽省的

物流业起步稍晚,经济也相对落后,“十一五” 以来,安徽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13.1%,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 国名经济的持续增长挤及对物流业依存度的 不断提升,及大地扩展了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空 间,物流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发展迅猛。  芜湖长江物流园,充分利用临江的区位优势, 目前规模已经达到76000平方米,入驻第三方物 流企业、经营业户210多户,开通20多条物流专 线,日车流量达1500多辆,货物吞吐量达1万多 吨,业务辐射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四川、 贵州、海南、广东等省区。

武汉周黑鸭 湖北周黑鸭食

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

事鸭类、鹅类、鸭副产品

和素食类产品等熟卤制品

深加工的品牌企业,其前

身为“武汉世纪周黑鸭食

品有限公司” 2008年5月

经报请湖北省工商管理局

批准,更名为“湖北周黑

鸭食品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谌家矶大道72 号,是“周黑鸭”品牌的创始人和唯一合法经营 者。周黑鸭自2006年6月落户武汉市江岸区谌家 矶先锋村工业园以来,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大力关 怀和支持下,通过近几年时间的发展,公司在经 营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将熟卤制 品这一传统餐桌食品转型为时尚休闲食品的重要 战略经营目标。公司上下严把质量关,层层监管, 产品及服务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周 黑鸭”品牌已经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一张新 名片。

公司理念

武汉周黑鸭的物流配送

原材料采购

 随着湖北周黑鸭公司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原 有的养殖基地已经无法满足原料供应的需求。湖 北周黑鸭公司计划在武汉“1+8城市圈”内建设

大型成鸭养殖基地,与各地农户结盟联姻,以 “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为养殖农户统 一提供鸭苗、饲料和技术支持并保证成鸭回收的 一条龙服务,真正让农户“零风险,净收益”。 同时,该公司加快实施成鸭养殖基地的全国扩张 战略,已在江西、湖南、山东、福建、广东、广 西等省区开展了实质性的选址工作,届时,周黑 鸭联盟体惠及的农户将达10万户以上。

生产

 由于周黑鸭是加盟企业,不需要改变工厂位置。 只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工厂的规模,增加企 业投资,扩招工人数量。

销售

1在电视和报纸上增加周黑鸭的广告宣传,在销售 之前,打响品牌。

2在各个城市寻找代理商,做好选址工作。

3借助网络的,力量开通周黑鸭的微博,进行宣传。 4、全程督导,系统支持 “周记黑鸭熟食店” 公司总部建立专家指导系统、培训支持系统、点 对点物流快速系统、点对点营运支持系统,根据 不同市场阶段向投资者提供个性化营销方案;公 司专人对投资者进行巡回督导,开通咨询热线、 专业网站、专家信箱等解决投资者遇到的各种问 题,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 5、成熟模式,商机共赢 “周记黑鸭熟食 店”拥有成熟的区域市场操作模式,能快

速启动市场,凭借卓越产品、良好服务、

独特卖点、超低价格,全面推进“周记食

品”精确营销策略。

配送

 长江中游交通便利,

国道和铁路的发展,

为周黑鸭的配送提供

了极大的便利。我们

可以根据每个地方的

订货量来进行实体配

送,建立管理信息系 统,自动生成物流订 单。工作人员根据订 单进行生产,按最短 路线进行配送。


相关内容

  • 统筹水资源利用保护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 统筹水资源利用保护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彭智敏 2013年第10期 --支点建设 从全国范围看,涉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河流众多,湖泊密布,水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打好水资源牌,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不仅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题中之义,而且对全国的生 ...

  • 关于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思考
  • 关于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思考 许克振 2012年第3期 --支点建设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指以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外加湘鄂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宜昌.荆州.岳阳.益阳.常德等),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跨省域的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 ...

  • 合肥武汉长沙南昌:共筑"钻石联盟" 打造经济发展"第四极"
  • >>>四省会联袂 共筑"钻石联盟"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 ○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王文涛 ○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 ○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 时隔一年,四城再聚首.2月27-28日,武汉.长 ...

  •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学案
  •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学习目标: 1. 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 2. 分析长江流域不同河段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探究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综合治理的对 策. 3. 以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为例,初步认识援救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活动1]读 ...

  •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
  •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2020年) 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一.规划基础 (一)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规模 ...

  • 长江中下游平原
  • 长 江 中 下 游 平 原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110°E-122°E, 28°N-34°N (115°E, 30°N穿过平原中部) 范围:湘,鄂,赣,皖,苏,沪,浙,长江中下平原 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 地貌: ...

  • [选修2]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 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原因,说明了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教材从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分析了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最后, ...

  • 长江经济带
  • 长江经济带 编辑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近年来,长江经济带首尾两大战略金融核心区:江北嘴.陆家嘴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并和国际经济关联密切的金融中心.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 ...

  • 武汉交通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行报告
  • 社会实践行报告 -- 调查武汉交通发展状况 --调查人: 一.实践目的 近年来,武汉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调整产业结构,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和稳定性加强,总体呈现出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收入增加.协调性增强的良好局面.主要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虽有所后移,但发展速度稳步加快,总量占比由下滑转向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