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静脉血栓栓塞症"这颗炸弹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病例:一位40岁女性,因外伤住院,术后出院90天突然呼吸困难猝死。

患者死亡原因是什么?追问病史,这个患者除了长期使用避孕药,口服激素等药物病史,出院后仍有长期卧床,这些都是患者发生肺栓塞死亡的高危因素。这种突然猝死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关注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相关问题:哪些患者应该预防血栓?怎样选择并应用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

请看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翟振国教授给大家讲解如何创造安全的临床环境。

临床上血栓风险危机四伏

  

预防可以显著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血栓风险如何进行评估?血液淤滞、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根据这三项危险因素鉴定血栓发生风险,一项是低危,两项是中危,三项是高危。住院患者放化疗等治疗手段,高龄、肥胖等自身因素,都会增加血栓风险。麻醉过程的患者血栓风险很高,原因是血管的回流靠肌肉,手术中肌肉完全松弛,没有压力,血管是松弛状态,很多人做完麻醉的时候,有可能会猝死,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情况。腹腔镜要做人工气腹,必然会出现一个血栓高危的问题,风险增加到四倍以上,这些临床问题都需要我们重视。同时,高龄患者血栓越来越多,20年前发病年龄是40-50岁,现在最高是80岁。

我国医生要有属于自己的思路

  

除了血栓风险,我们还要评估出血风险。ACCP-9指南强调对每个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同时要注意出血风险,要综合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的问题,看上去有点复杂。英国又是什么意见?以NICE指南为推荐,只要这患者是40岁以上,再加上其他病症就是高危,当然后面跟着无数的意见和可能。

大家看北美有北美的意见,英国有英国的意见,意见特别多,作为中国的医生要怎么样把握?

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路。如果是小手术,能够活动好,这些患者就是中危的人群。骨科手术一般是高危。所有的外科手术都有潜在出血风险,有很多的风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思考,第一个是患者自身的处理,比如说高龄,有溃疡,没有控制血压,药物增加出血的风险。具体到个人,权衡风险如果是血栓的风险较高或者如果出血风险比较高,都要有不同的处理。

把握动态评估,防止出血风险

  

关于评估有几个要点,一是要动态评估,外科患者如果不做手术没有风险,因此对外科新入院患者评估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内科患者刚刚住院第一天患者状态挺好,但是住院第三天时,加上卧床、内科疾病,会增加风险。第二,所有患者在进行药物预防之前,要评估出血的风险。一般的原则,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不要处于卧床的状态。

我们会看到一些医生给血栓压力泵医嘱:20分钟 tid,这对患者没有用处,每天至少要18个小时,这是我们临床实施中的问题。我们预防要注意当地的政策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另外注意预防的疗程,一般是7-10天左右,但对于高危患者,比如说恶性肿瘤还要延长。我们在患者出院的时候还要注意,是否患者出院就万事大吉了呢?我们有一个妇产科患者,术中出现出血并输血治疗,第四天患者下床有憋气,吸氧后患者返家出院途中突发晕厥,在急诊被抢救了回来。所以我们在住院和出院的时候一定要评定一下有没有血栓的风险,告诉患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另外还要告诉患者如果腿肿、憋气,一定要回医院复查,否则很容易出现猝死。

多和药师、患者家属沟通

  

VTE风险评估不是那么简单,有很多的细节问题。外科患者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另外还有家属交流的问题,我们不要认为和家属交流是推卸责任,而是和患者、家属沟通承担责任,VTE预防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怎么样用这些药物?这些都是一些细节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医院获得性VTE的根源分析,每一个明确的血栓形成的患者都要追踪其前三个月有没有住院,如果当时住院或手术确实有高危风险,这在国外是要追究医生责任的。

另外,VTE预防中药剂科的角色非常重要,国外的药师每个月对VTE进行审查,另外药师对整个医疗的人员有教育作用,国外甚至有抗凝药师。除了这些,我们要不要制定各个科室个性化的策略?我们在院内各个科室去讲的时候发现个问题,每个科室有每个科室的特点,对每个科室的个性化,都有不同的处理,这一点非常重要。

临床医生和管理者要携手做好院内VTE防治

院内VTE防治要有一个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是临床医生做的,另一部分是管理阶层来帮我们做。一起做的话,应该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目前我医院把VTE风险评估纳入到医院的风险评估里去(与原来的跌倒风险,褥疮风险一起评估),所有患者一旦住院之后,护士要给患者做一个评估,评估完之后赶紧转到大夫那边去,医护联动很重要。外科血栓风险评估完了之后,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有没有出血风险,这些评估填起来3-5分钟足够了,但是很重要。

中日医院在去年一年里搭建了一个肺栓塞与静脉血栓栓塞多学科会诊平台,也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一系列工作做下来之后,过去30年中日医院有记录确诊肺栓塞病例350例。去年的8月份到今年的8月份,新增确诊病例350例。是发病率高了吗?很大一部分是认识程度提高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件事情。

关注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做起来非常复杂,我们一点一点正在做,走出的每一步非常艰难,但总有成功的一天。(特约记者 高倩整理)

(本文为《呼吸界》原创,转载需授权且标明作者与来源)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病例:一位40岁女性,因外伤住院,术后出院90天突然呼吸困难猝死。

患者死亡原因是什么?追问病史,这个患者除了长期使用避孕药,口服激素等药物病史,出院后仍有长期卧床,这些都是患者发生肺栓塞死亡的高危因素。这种突然猝死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关注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相关问题:哪些患者应该预防血栓?怎样选择并应用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

请看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翟振国教授给大家讲解如何创造安全的临床环境。

临床上血栓风险危机四伏

  

预防可以显著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血栓风险如何进行评估?血液淤滞、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根据这三项危险因素鉴定血栓发生风险,一项是低危,两项是中危,三项是高危。住院患者放化疗等治疗手段,高龄、肥胖等自身因素,都会增加血栓风险。麻醉过程的患者血栓风险很高,原因是血管的回流靠肌肉,手术中肌肉完全松弛,没有压力,血管是松弛状态,很多人做完麻醉的时候,有可能会猝死,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情况。腹腔镜要做人工气腹,必然会出现一个血栓高危的问题,风险增加到四倍以上,这些临床问题都需要我们重视。同时,高龄患者血栓越来越多,20年前发病年龄是40-50岁,现在最高是80岁。

我国医生要有属于自己的思路

  

除了血栓风险,我们还要评估出血风险。ACCP-9指南强调对每个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同时要注意出血风险,要综合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的问题,看上去有点复杂。英国又是什么意见?以NICE指南为推荐,只要这患者是40岁以上,再加上其他病症就是高危,当然后面跟着无数的意见和可能。

大家看北美有北美的意见,英国有英国的意见,意见特别多,作为中国的医生要怎么样把握?

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路。如果是小手术,能够活动好,这些患者就是中危的人群。骨科手术一般是高危。所有的外科手术都有潜在出血风险,有很多的风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思考,第一个是患者自身的处理,比如说高龄,有溃疡,没有控制血压,药物增加出血的风险。具体到个人,权衡风险如果是血栓的风险较高或者如果出血风险比较高,都要有不同的处理。

把握动态评估,防止出血风险

  

关于评估有几个要点,一是要动态评估,外科患者如果不做手术没有风险,因此对外科新入院患者评估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内科患者刚刚住院第一天患者状态挺好,但是住院第三天时,加上卧床、内科疾病,会增加风险。第二,所有患者在进行药物预防之前,要评估出血的风险。一般的原则,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不要处于卧床的状态。

我们会看到一些医生给血栓压力泵医嘱:20分钟 tid,这对患者没有用处,每天至少要18个小时,这是我们临床实施中的问题。我们预防要注意当地的政策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另外注意预防的疗程,一般是7-10天左右,但对于高危患者,比如说恶性肿瘤还要延长。我们在患者出院的时候还要注意,是否患者出院就万事大吉了呢?我们有一个妇产科患者,术中出现出血并输血治疗,第四天患者下床有憋气,吸氧后患者返家出院途中突发晕厥,在急诊被抢救了回来。所以我们在住院和出院的时候一定要评定一下有没有血栓的风险,告诉患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另外还要告诉患者如果腿肿、憋气,一定要回医院复查,否则很容易出现猝死。

多和药师、患者家属沟通

  

VTE风险评估不是那么简单,有很多的细节问题。外科患者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另外还有家属交流的问题,我们不要认为和家属交流是推卸责任,而是和患者、家属沟通承担责任,VTE预防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怎么样用这些药物?这些都是一些细节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医院获得性VTE的根源分析,每一个明确的血栓形成的患者都要追踪其前三个月有没有住院,如果当时住院或手术确实有高危风险,这在国外是要追究医生责任的。

另外,VTE预防中药剂科的角色非常重要,国外的药师每个月对VTE进行审查,另外药师对整个医疗的人员有教育作用,国外甚至有抗凝药师。除了这些,我们要不要制定各个科室个性化的策略?我们在院内各个科室去讲的时候发现个问题,每个科室有每个科室的特点,对每个科室的个性化,都有不同的处理,这一点非常重要。

临床医生和管理者要携手做好院内VTE防治

院内VTE防治要有一个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是临床医生做的,另一部分是管理阶层来帮我们做。一起做的话,应该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目前我医院把VTE风险评估纳入到医院的风险评估里去(与原来的跌倒风险,褥疮风险一起评估),所有患者一旦住院之后,护士要给患者做一个评估,评估完之后赶紧转到大夫那边去,医护联动很重要。外科血栓风险评估完了之后,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有没有出血风险,这些评估填起来3-5分钟足够了,但是很重要。

中日医院在去年一年里搭建了一个肺栓塞与静脉血栓栓塞多学科会诊平台,也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一系列工作做下来之后,过去30年中日医院有记录确诊肺栓塞病例350例。去年的8月份到今年的8月份,新增确诊病例350例。是发病率高了吗?很大一部分是认识程度提高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件事情。

关注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做起来非常复杂,我们一点一点正在做,走出的每一步非常艰难,但总有成功的一天。(特约记者 高倩整理)

(本文为《呼吸界》原创,转载需授权且标明作者与来源)


相关内容

  • 新型抗凝血药物
  • 新型抗凝血药物 虽然推广中面临种种挑战,Pradaxa与Xarelto市场前景依然美好,有望成为新的"重磅炸弹"以勃林格殷格翰的Pradaxa和拜耳的Xarelto为首的大批新药正陆续走向市场,目标是:在疗效和安全性上与华法林媲美,不会产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最好不需治疗监测. ...

  • 形形色色的周围血管疾病
  • 近年来,周围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大众对这类疾病的了解却不一致,甚至一些非专科医师也常会误诊和漏诊,如将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当作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或是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误认为是丹毒. 周围血管疾病的危害较大,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提高警惕,时刻保卫我们血管的健康.如各种部位的动脉瘤,就像 ...

  • 医学上的气体栓塞
  • 浅谈医学上的气体栓塞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气体栓塞的概念及形成原理,主要讨论了 气体栓塞在临床上的危害以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气体栓塞:医学:附加压强 一.气体栓塞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液体在细管中流动时,有时液体中会产生或混入气泡.气泡的存 在,会阻碍或阻止液体在管中的流动,这种现象叫气体栓塞现象. ...

  • 2常见急病的急诊急救
  • 常见急病的急诊急救 冠心病 • 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 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症 • 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

  • 血液病药物
  • 血液病药物 造血系统疾病一般可分为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性疾病等,近年来又进一步细分为造血干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粒细胞疾病.淋巴.组织细胞疾病.血小板疾病及凝血因子疾病等. 在治疗方法方面,多采用补充治疗.免疫治疗.化疗.造血细胞因子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现下流行的基因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 ...

  • 宫腔镜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 宫腔镜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宫腔镜手术可以在直视下诊治宫腔内病变,矫治子宫畸形及宫腔粘连,恢复宫腔正常结构.具有不需开腹.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卵巢内分泌功能,不破坏盆底解剖等优点,能够替代子宫切除治愈AUB,使不能耐受开放手术和不愿切除子宫的出血妇女获得治愈机会.宫腔镜手术并发症时有报道,若诊治不及时 ...

  • 呼吸机通气并发症
  • 机械通气并发症原因很多,如低氧血症可导致心律紊乱,有些源于病人本身肺功能不全,有些是由于我们对病人治疗引起,如气道吸引,除非我们非常小心地应用,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可以引起并发症,同时有许多病人除了需要机器维持通气外,尚有呼吸系统以外的问题需要时时注意,病人不仅仅有一对有问题的肺,还可以有心脏疾病.肝肾 ...

  • 骨科常见疾病
  • 骨 折(fracture) 一.定义: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所引起的,以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畸形及骨擦音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二.分类: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

  • 急性肺栓塞
  • 1概述 急性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其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及高血压, 死亡率居第三位, 仅次于肿瘤及心肌梗死, 但长期以来由于对该病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 尤其基层医院经常漏诊.误诊.血流淤滞静脉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综合作用易引起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