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计划书
一、 背景资料:
1. 小组名称:大学在校学生团队意识成长教育小组 2. 组员:大学在校学生10名左右(偶数) 3. 工作者:代爽、马楠楠 4. 督导:毕丹 二、 构思理念:
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合作与竞争的时代。现在人们总在力求上进,前面的阻碍越大就约有冲劲,因为人们都知道只要超越这次极限,就意味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他们只知道要竞争,不求与他人合作,这就需要当今社会里要加大做好合作与竞争奖励机制,引用科学民主的竞争机制,公平公开的进行。让人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营造一种积极争取的氛围,以更好地看待合作与竞争这一问题,从而达到双赢。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单独的从事社会活动,必然会归属于一个个的团体。而成员如何从一个彼此陌生、成分复杂的团队当中表现自我、发掘潜能、团结协作,在社会生活当中至关重要的。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了团队合作精神对其将来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观察发现,许多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社会系统较为单一、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当处于一个陌生的团队中时,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以消极被动的形式来面对团队,或者离开团队。
为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我们,是要成立团队合作这一小组。我们会在这一个小组里,我们小组在活动设计上分别从团队沟通,信任,竞争和团凝聚力上入手。运用社会化理论,互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小组动力学理论,人际需要理论等,分阶段,多步骤,从潜入深,培养组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1)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在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因为面对的群体有高中的较为单一,转变为来自不同地区的群体,因此需要继续社会化,学会如何在大学尤其是在团队中 恰当的扮演自己的角色。 (2)互动理论:
由于我们总是意识到自身行动对于他人的后果,所以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以他人为导向,在团队建设中,成员之间充分和良性的互动对团队发展较为重要。在小组中,通过各种活动是成员了解如何有效互动,增加其沟通能力。
(3)社会学习理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得到的,所以通过小组活动,可以使小组成员学习和改进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 (4)团体动力学:
勒温认为一个团体便是一个单位,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它并不是由个体简单形成的集合,所谓团体,着重于成员之间的动力依存关系,是指每一个组员的情况和行动与其他组员的状况和行动密切相关。 (5)小组动力学理论:
指个人的行为会受到来自小组的力量或变量的影响,因而,在小组活动中。组员可以经过互动增进成员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提高小组凝聚力。 (6)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感情的需要。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通过小组的力量,激发组员学习积极恰当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们应培养大学生良好团队精神,让大学生以积极主动地心态融入整个团队当中,发掘其潜能,服务团队,需要改变人际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信任障碍,培养团队合作、团队竞争精神,最终形成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学会在团队中获得欢乐,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精神的重要性。
1. 小组名称: 团结你我他——大学在校学生团队意识成长教育小组 2. 小组性质: 组织性质为自愿的团队意识成长教育小组,具有发展性功能: 3. 小组举行日期: 一周一次,周六下午
4. 活动时间: 鉴于大学生作息时间表及生活习惯定为每周六下午13:00----14:30
5. 活动地点: 小组工作室
6. 小组组员: 希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在校大学生 7. 小组人数: 10左右 8. 招募方法:
(1)于校内主要干道张贴海报. (2)于校内宿舍发放传单. (3)联系同学好友,帮助宣传.
(4)在食堂门口主办现场招募 (大约招募十六人左右) 四、 小组目标: 1. 整体目标:
强化大学生团队沟通、竞争、合作能力,及团队凝聚力,以提升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 具体目标:
(1)让组员学会在一个团队当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及合作,提高各成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是沟通能力,协作能力。
(2)加强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强大家之间的信任感。 (3)增强整个小组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各成员间的团结能力与合作能力。
第一节:“你好,新朋友” 时间:13:00__14:00(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组员互相认识,并对小组活动安排有所了解。 第二节:“沟通,让我走近你” 时间:13:00——14:25(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使小组成员提高沟通能力,并通过组员间的探讨预备适当的解决办法。 第三节:“架起信任的桥梁” 时间:13:00——14:00(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本次活动的
目的:使小组成员相互信任,培养组员的信任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 第四节:“团结你我他” 时间:13:00——14:35(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使小组成员增强团队意识,了解每个人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第五节:“竞争与合作” 时间:13:00——14:35(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让组员了解团队中的竞争与合作 第六节:“友谊在心中”
时间:13:00——14:15(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正确处理离愁情绪。 六、 具体活动安排:
第一节 你好,新朋友
活动时间:13:00__14:00(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组员互相认识,并对小组活动安排有所了解。
第二节 沟通,让我走近你
活动时间:13:00——14:25(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使小组成员提高沟通能力,并通过组员间的探讨预备适当的解决办法。
第三节 架起信任的桥梁
活动时间:13:00——14:00(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本次活动的
目的:使小组成员相互信任,培养组员的信任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
第四节 团结你我他
活动时间:13:00——14:35(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使小组成员增强团队意识,了解每个人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第五节 竞争与合作
活动时间:13:00——14:35(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让组员了解团队中的竞争与合作
第六节 友谊在心中
活动时间:13:00——14:15(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正确处理离愁情绪。
七、 预计困难及解决办法: (1)困难1:小组成员招募不够?
解决办法:亲自到场宣传,找熟悉的同学帮忙或找老师帮助。 (2)困难2:组员跟不上活动进度? 解决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进度。 (3)困难3: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或不敢袒露心声?
解决办法:即使鼓励小组成员或做出适当休息调整,尽量鼓励每一位组员发言,可以在私下与有顾忌的组员接触交流,了解其真实原因。 (4)问题4:工作员未能及时处理组员情绪及矛盾?
解决办法:及时出面调解,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家一起商量对策,如若不行,找辅导老师出面处理。
(5)问题5:组员不能坚持四次活动,中途想要退出
解决方法:在活动前事先和组员商量好,进入小组就不能中途退出。 八、 评估方法:
(1)小组活动中,工作员对组员参与的积极性的观察和分析,及自我袒露程度。 (2)在小组每次活动中,个人的分享及意见。
(3)以工作员在小组进行时的观察及分析(如沟通方式、现场气氛等) (4)从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做评估。 (5)通过组员对小组的祝福,归属感高低来评估。 (6)通过这次小组学习,来锻炼组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九、 财政或其他资源的预算:
财务支出:宣传物资50元、游戏物资100元。(每人收取费用10元用作游戏费用)
人力资源:两名小组工作员 十、
实验感受:
通过这次小组实验,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对这学期的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巩固。在实验中,我通过这次实验中认识到自己还在组织活动上有不足,实验中我总结了我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活动前没有提前告诉组员每个游戏的目的,而是选择在此节活动后才告诉组员,难免让组员有些茫然。
第二,每个游戏的时间比较短,导致游戏结束的比较匆忙,组员感觉上有点仓促。
第三,在此次活动中,我选择了第四节活动“团结你我他”,为了让气氛活跃,我将第一节活动换成了“数青蛙”,可是游戏后组员反应难度有些高,这也是我没想到的。
这次小组实验效果还是比较满意,游戏时气氛也比较活跃,尤其是在“我们不分家”这个游戏中,组员配合比较好,团结意识也很强,组员们对这节活动的评价也比较高,虽然实验中受到场地过小的困难,但是大家还是玩的很开心。 在这次小组实验中,我感受到计划与实践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将计划付诸与实践,要有很多困难需要应对,这也需要工作人员学会随机应变,适当的调整活动,同时,组员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工作人员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要让组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工作人员也要虚心接受,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十一、 工作者反思:
小组计划书
一、 背景资料:
1. 小组名称:大学在校学生团队意识成长教育小组 2. 组员:大学在校学生10名左右(偶数) 3. 工作者:代爽、马楠楠 4. 督导:毕丹 二、 构思理念:
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合作与竞争的时代。现在人们总在力求上进,前面的阻碍越大就约有冲劲,因为人们都知道只要超越这次极限,就意味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他们只知道要竞争,不求与他人合作,这就需要当今社会里要加大做好合作与竞争奖励机制,引用科学民主的竞争机制,公平公开的进行。让人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营造一种积极争取的氛围,以更好地看待合作与竞争这一问题,从而达到双赢。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单独的从事社会活动,必然会归属于一个个的团体。而成员如何从一个彼此陌生、成分复杂的团队当中表现自我、发掘潜能、团结协作,在社会生活当中至关重要的。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是否具备了团队合作精神对其将来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观察发现,许多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社会系统较为单一、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当处于一个陌生的团队中时,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以消极被动的形式来面对团队,或者离开团队。
为此,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我们,是要成立团队合作这一小组。我们会在这一个小组里,我们小组在活动设计上分别从团队沟通,信任,竞争和团凝聚力上入手。运用社会化理论,互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小组动力学理论,人际需要理论等,分阶段,多步骤,从潜入深,培养组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1)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在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过程中,因为面对的群体有高中的较为单一,转变为来自不同地区的群体,因此需要继续社会化,学会如何在大学尤其是在团队中 恰当的扮演自己的角色。 (2)互动理论:
由于我们总是意识到自身行动对于他人的后果,所以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以他人为导向,在团队建设中,成员之间充分和良性的互动对团队发展较为重要。在小组中,通过各种活动是成员了解如何有效互动,增加其沟通能力。
(3)社会学习理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得到的,所以通过小组活动,可以使小组成员学习和改进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 (4)团体动力学:
勒温认为一个团体便是一个单位,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它并不是由个体简单形成的集合,所谓团体,着重于成员之间的动力依存关系,是指每一个组员的情况和行动与其他组员的状况和行动密切相关。 (5)小组动力学理论:
指个人的行为会受到来自小组的力量或变量的影响,因而,在小组活动中。组员可以经过互动增进成员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提高小组凝聚力。 (6)人际需要理论: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感情的需要。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通过小组的力量,激发组员学习积极恰当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们应培养大学生良好团队精神,让大学生以积极主动地心态融入整个团队当中,发掘其潜能,服务团队,需要改变人际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信任障碍,培养团队合作、团队竞争精神,最终形成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学会在团队中获得欢乐,并认识到团队合作的精神的重要性。
1. 小组名称: 团结你我他——大学在校学生团队意识成长教育小组 2. 小组性质: 组织性质为自愿的团队意识成长教育小组,具有发展性功能: 3. 小组举行日期: 一周一次,周六下午
4. 活动时间: 鉴于大学生作息时间表及生活习惯定为每周六下午13:00----14:30
5. 活动地点: 小组工作室
6. 小组组员: 希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在校大学生 7. 小组人数: 10左右 8. 招募方法:
(1)于校内主要干道张贴海报. (2)于校内宿舍发放传单. (3)联系同学好友,帮助宣传.
(4)在食堂门口主办现场招募 (大约招募十六人左右) 四、 小组目标: 1. 整体目标:
强化大学生团队沟通、竞争、合作能力,及团队凝聚力,以提升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 具体目标:
(1)让组员学会在一个团队当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及合作,提高各成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是沟通能力,协作能力。
(2)加强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强大家之间的信任感。 (3)增强整个小组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各成员间的团结能力与合作能力。
第一节:“你好,新朋友” 时间:13:00__14:00(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组员互相认识,并对小组活动安排有所了解。 第二节:“沟通,让我走近你” 时间:13:00——14:25(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使小组成员提高沟通能力,并通过组员间的探讨预备适当的解决办法。 第三节:“架起信任的桥梁” 时间:13:00——14:00(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本次活动的
目的:使小组成员相互信任,培养组员的信任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 第四节:“团结你我他” 时间:13:00——14:35(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使小组成员增强团队意识,了解每个人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第五节:“竞争与合作” 时间:13:00——14:35(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让组员了解团队中的竞争与合作 第六节:“友谊在心中”
时间:13:00——14:15(周六) 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正确处理离愁情绪。 六、 具体活动安排:
第一节 你好,新朋友
活动时间:13:00__14:00(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组员互相认识,并对小组活动安排有所了解。
第二节 沟通,让我走近你
活动时间:13:00——14:25(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使小组成员提高沟通能力,并通过组员间的探讨预备适当的解决办法。
第三节 架起信任的桥梁
活动时间:13:00——14:00(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本次活动的
目的:使小组成员相互信任,培养组员的信任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
第四节 团结你我他
活动时间:13:00——14:35(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使小组成员增强团队意识,了解每个人在团队中的重要性
第五节 竞争与合作
活动时间:13:00——14:35(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让组员了解团队中的竞争与合作
第六节 友谊在心中
活动时间:13:00——14:15(周六) 活动地点:小组工作室 目的:正确处理离愁情绪。
七、 预计困难及解决办法: (1)困难1:小组成员招募不够?
解决办法:亲自到场宣传,找熟悉的同学帮忙或找老师帮助。 (2)困难2:组员跟不上活动进度? 解决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活动进度。 (3)困难3: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或不敢袒露心声?
解决办法:即使鼓励小组成员或做出适当休息调整,尽量鼓励每一位组员发言,可以在私下与有顾忌的组员接触交流,了解其真实原因。 (4)问题4:工作员未能及时处理组员情绪及矛盾?
解决办法:及时出面调解,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家一起商量对策,如若不行,找辅导老师出面处理。
(5)问题5:组员不能坚持四次活动,中途想要退出
解决方法:在活动前事先和组员商量好,进入小组就不能中途退出。 八、 评估方法:
(1)小组活动中,工作员对组员参与的积极性的观察和分析,及自我袒露程度。 (2)在小组每次活动中,个人的分享及意见。
(3)以工作员在小组进行时的观察及分析(如沟通方式、现场气氛等) (4)从出席率及参与,投入程度做评估。 (5)通过组员对小组的祝福,归属感高低来评估。 (6)通过这次小组学习,来锻炼组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九、 财政或其他资源的预算:
财务支出:宣传物资50元、游戏物资100元。(每人收取费用10元用作游戏费用)
人力资源:两名小组工作员 十、
实验感受:
通过这次小组实验,让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对这学期的理论学习有很大的巩固。在实验中,我通过这次实验中认识到自己还在组织活动上有不足,实验中我总结了我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活动前没有提前告诉组员每个游戏的目的,而是选择在此节活动后才告诉组员,难免让组员有些茫然。
第二,每个游戏的时间比较短,导致游戏结束的比较匆忙,组员感觉上有点仓促。
第三,在此次活动中,我选择了第四节活动“团结你我他”,为了让气氛活跃,我将第一节活动换成了“数青蛙”,可是游戏后组员反应难度有些高,这也是我没想到的。
这次小组实验效果还是比较满意,游戏时气氛也比较活跃,尤其是在“我们不分家”这个游戏中,组员配合比较好,团结意识也很强,组员们对这节活动的评价也比较高,虽然实验中受到场地过小的困难,但是大家还是玩的很开心。 在这次小组实验中,我感受到计划与实践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将计划付诸与实践,要有很多困难需要应对,这也需要工作人员学会随机应变,适当的调整活动,同时,组员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工作人员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要让组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工作人员也要虚心接受,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十一、 工作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