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5:[克与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教案25: 《 克和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

奉城一小,二年级数学教研组 教学内容:P45—46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准备:各种实物、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师:昨天,同学们到超市了解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牙膏是120克。

生2:蛋卷150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一袋大米是10千克。

......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

二、感知、认识“克”

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象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生1:一颗扣子

生2:一个爆米花

生3:一根吸管

生4:一颗豆子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

生5:我不认为,因为一颗豆子比一枚2分硬币轻一些。

师:那你认为是几颗呢?

生5:我估计是4颗

师:是4颗黄豆?还是4颗绿豆?

同学们纷纷说:应该是4颗绿豆。

„„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1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

师: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 (“耶”!教室内一片欢呼雀跃!当然也有唉声叹气的。)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1:不轻也不重

生2: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1:家里用的大手电筒

生2:两袋白糖

生3:一块红砖

„„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1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2.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师:现在樱桃与菠萝正在争吵,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多媒体播放课件:一个樱桃重1克,一个菠萝重1千克,樱桃与菠萝争吵:1000个樱桃冲着菠萝说:“我们个多,我们比你重”;1千克的菠萝冲着樱桃说:“我个大,我比你们重”。)

师:你们说一说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到底谁重?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菠萝重,有的说是樱桃重,还有的说是一样重。

师:我们来称一称,继续播放课件:1000个樱桃上到天平的左盘,1个菠萝跳到天平的右盘,来回几次摇晃后到达平衡。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一样重。(1000个1克和1千克相等)

(评析: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认识更加深刻,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

家听一听。(出示各种秤)

2. 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评: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地估测和实际应用。本节课的教学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教师课前有意安排学生到超市去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教师先拿出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樱桃和1个1千克的菠萝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让学生“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一袋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

估这袋护肤霜大约重多少克。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让学生掂体积不同,质量都是1千克的铁块、锯末、苹果等,然后再称一称;还有就是估测练习:(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5、“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这节课可以看出,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从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堂课中,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平等地交流,通过合作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板书:

克 与 千 克

轻的物体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重的物体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

1000克=1千克

教案25: 《 克和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

奉城一小,二年级数学教研组 教学内容:P45—46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准备:各种实物、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师:昨天,同学们到超市了解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牙膏是120克。

生2:蛋卷150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一袋大米是10千克。

......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

二、感知、认识“克”

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象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生1:一颗扣子

生2:一个爆米花

生3:一根吸管

生4:一颗豆子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

生5:我不认为,因为一颗豆子比一枚2分硬币轻一些。

师:那你认为是几颗呢?

生5:我估计是4颗

师:是4颗黄豆?还是4颗绿豆?

同学们纷纷说:应该是4颗绿豆。

„„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1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

师: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 (“耶”!教室内一片欢呼雀跃!当然也有唉声叹气的。)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1:不轻也不重

生2: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1:家里用的大手电筒

生2:两袋白糖

生3:一块红砖

„„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1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2.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师:现在樱桃与菠萝正在争吵,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多媒体播放课件:一个樱桃重1克,一个菠萝重1千克,樱桃与菠萝争吵:1000个樱桃冲着菠萝说:“我们个多,我们比你重”;1千克的菠萝冲着樱桃说:“我个大,我比你们重”。)

师:你们说一说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到底谁重?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菠萝重,有的说是樱桃重,还有的说是一样重。

师:我们来称一称,继续播放课件:1000个樱桃上到天平的左盘,1个菠萝跳到天平的右盘,来回几次摇晃后到达平衡。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一样重。(1000个1克和1千克相等)

(评析: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认识更加深刻,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

家听一听。(出示各种秤)

2. 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总评: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地估测和实际应用。本节课的教学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教师课前有意安排学生到超市去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教师先拿出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樱桃和1个1千克的菠萝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让学生“左手放2分的硬币,右手放一袋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

估这袋护肤霜大约重多少克。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2克内),算估对”;让学生掂体积不同,质量都是1千克的铁块、锯末、苹果等,然后再称一称;还有就是估测练习:(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5、“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这节课可以看出,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从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堂课中,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平等地交流,通过合作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板书:

克 与 千 克

轻的物体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重的物体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

1000克=1千克


相关内容

  • 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 一.学 科 小学数学二.课例名称 吨的认识三.执教教师四.指导教师五.课 型 新授课六.年 级 三年级七.教材版本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2. ...

  • 吨的认识(教案)
  • 吨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测量第4课时吨的认识P11-P13.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 ...

  • 05一吨有多重吨的认识参考教案一
  •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页,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物体1吨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步骤 一.复习 填空 9千米=( )米 1千克=( )克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新授 教学吨的认识 出示课本第74页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说 ...

  • 作业讲评课教案
  • 作业讲评课教案 荣成世纪小学 张华建 教学目标:通过作业讲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通 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重点:探究错例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计算小练习 1.4/7×5/6÷4/7×5/6 2.x+1/4x=25 让学生在数学小练习本上做这两道题 ...

  • 三年级测量教案
  • 三 年级数学 上 册 三单元备课表 主备教师:王金慧 复备教师: 毫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 (1)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2. 3. 4. 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 ...

  •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P4: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 ...

  • 吨的认识教案
  • < 吨的认识 >教案设计 何小英 教学目标: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推理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

  • 人教版最新改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XXXX教师电子备课 ( 2014-2015学年 上学期)学科:数学 册数:上册 教师姓名:XXXX 任教班级:三(1)班 XXXX教学工作计划表 2014 - 2015 学年度 上学期 学科: 数学 班级: 三(1)班 教师: XXXX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 ...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1课时 学习内容:书本第17-19页,圆柱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能说出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重.难点: 1.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