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二单元热

五下第二单元热

2.1热起来了

1、1、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2、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有很多种方法:跑步(运动使血液循环加快)、吃热的食物(食物转化为热量)、晒太阳、取暖器(外界热的物质直接给予热量)、多穿几件衣服(保暖作用)。

3、衣服不能给身体提供热量。多穿几件衣服觉得热起来是因为衣服不能产生热量,衣服的作用是保暖,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4、衣服能不能给身体提供热量?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器材:书本、毛衣、温度计

实验过程:①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②用温度计测量折叠毛衣的温度。③用温度计测量书本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结论: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2.2给冷水加热

1、用密封的塑料袋装一些冷水,把它浸没在热水中,水袋先下沉,然后慢慢从热水底部浮到水面上。

2、用密封的塑料袋装一些热水,把它放在冷水中,水袋先浮在冷水面上,然后慢慢下沉。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3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设计实验证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器材:烧杯两个、平底烧瓶、细玻璃管、软木塞、红墨水、热水,冷水足量。实验过程: ①把平底烧瓶、软木塞、细玻璃管连接好,在烧瓶中装满水,画出玻璃管内水面的位置。②把烧瓶放入盛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③把烧瓶放入盛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4、水银温度计、红水温度计都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5、啤酒瓶或饮料瓶里面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这是因为啤酒、饮料等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装满后,液体受热体积膨胀,可能会把饮料瓶涨裂。

2.4空气的热胀冷缩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3、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运动着。

4、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5、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器材:烧杯三个,锥形瓶一个,气球一个,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足量。实验过程:①把气球套在锥形瓶口,注意不要漏气。②把锥形瓶放在烧杯中常温下的水中,观察气球的形状③把锥形瓶放在烧杯中的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形状。④把锥形瓶放在烧杯中的冰水中,观察气球的形状。实验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5金属热胀冷缩吗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0水在0--4C是热缩冷胀的.

3、锑的热缩冷胀的性质曾被用在印刷术上。

4、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5、水泥路面块与块之间留有1厘米宽的缝隙,铁路上的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的间隙,夏天架设电线不能架设得太紧等都是为了预防热胀冷缩造成危害。

6、设计实验证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器材:铜球,铜环,酒精灯,烧杯,冷水,火柴等。

实验过程:①铜球加热前能顺利通过铜环。②用酒精灯加热铜球一会,铜球不能通过铜环了③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铜球冷却后又能通过铜环了。实验结论: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6热是怎样传递的

1、热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过程称为热传递。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2、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3、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或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4、设计实验证明热传递的方向。 实验器材:铁丝,支架二个,火柴,酒精灯

实验过程: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实验结论: 热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5、热量绝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物体。

2.7、传热比赛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设计实验比较铜、铝、钢三种材料的传热性能。实验器材:支架,铜棒、铝棒、铁棒各一,火柴,酒精灯,凡士林。 实验过程:把铜棒、铝棒、铁棒固定在支架上,在铜棒、铝棒、铁棒上每隔相同的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火柴都向上,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棒、铝棒、铁棒的一端,观察三种材料上火柴下落的顺序。实验结论:铜的传热性能最好,其次是铝,最后是铁。(传热性能排序是铜、铝、铁)

2.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1、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散失,所以物体温度下降得慢。

2、热的良导体,吸热快,可以夹克物体热量散失,所以物体温度下降得快。

3、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4、常见物体的导热性能排序(由良到差)铜、铝、钢、耐热玻璃、混凝土、橡胶、泡沫塑料。

5、锅底用铁做成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锅把用木头制作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

五下第二单元热

2.1热起来了

1、1、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2、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有很多种方法:跑步(运动使血液循环加快)、吃热的食物(食物转化为热量)、晒太阳、取暖器(外界热的物质直接给予热量)、多穿几件衣服(保暖作用)。

3、衣服不能给身体提供热量。多穿几件衣服觉得热起来是因为衣服不能产生热量,衣服的作用是保暖,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4、衣服能不能给身体提供热量?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器材:书本、毛衣、温度计

实验过程:①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②用温度计测量折叠毛衣的温度。③用温度计测量书本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结论: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2.2给冷水加热

1、用密封的塑料袋装一些冷水,把它浸没在热水中,水袋先下沉,然后慢慢从热水底部浮到水面上。

2、用密封的塑料袋装一些热水,把它放在冷水中,水袋先浮在冷水面上,然后慢慢下沉。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3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设计实验证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器材:烧杯两个、平底烧瓶、细玻璃管、软木塞、红墨水、热水,冷水足量。实验过程: ①把平底烧瓶、软木塞、细玻璃管连接好,在烧瓶中装满水,画出玻璃管内水面的位置。②把烧瓶放入盛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③把烧瓶放入盛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4、水银温度计、红水温度计都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5、啤酒瓶或饮料瓶里面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这是因为啤酒、饮料等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装满后,液体受热体积膨胀,可能会把饮料瓶涨裂。

2.4空气的热胀冷缩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3、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运动着。

4、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5、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器材:烧杯三个,锥形瓶一个,气球一个,热水、常温下的水、冰水足量。实验过程:①把气球套在锥形瓶口,注意不要漏气。②把锥形瓶放在烧杯中常温下的水中,观察气球的形状③把锥形瓶放在烧杯中的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形状。④把锥形瓶放在烧杯中的冰水中,观察气球的形状。实验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5金属热胀冷缩吗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0水在0--4C是热缩冷胀的.

3、锑的热缩冷胀的性质曾被用在印刷术上。

4、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5、水泥路面块与块之间留有1厘米宽的缝隙,铁路上的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的间隙,夏天架设电线不能架设得太紧等都是为了预防热胀冷缩造成危害。

6、设计实验证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器材:铜球,铜环,酒精灯,烧杯,冷水,火柴等。

实验过程:①铜球加热前能顺利通过铜环。②用酒精灯加热铜球一会,铜球不能通过铜环了③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铜球冷却后又能通过铜环了。实验结论: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6热是怎样传递的

1、热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过程称为热传递。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2、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3、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或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4、设计实验证明热传递的方向。 实验器材:铁丝,支架二个,火柴,酒精灯

实验过程: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实验结论: 热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5、热量绝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两个或更多的物体。

2.7、传热比赛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设计实验比较铜、铝、钢三种材料的传热性能。实验器材:支架,铜棒、铝棒、铁棒各一,火柴,酒精灯,凡士林。 实验过程:把铜棒、铝棒、铁棒固定在支架上,在铜棒、铝棒、铁棒上每隔相同的一段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火柴都向上,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棒、铝棒、铁棒的一端,观察三种材料上火柴下落的顺序。实验结论:铜的传热性能最好,其次是铝,最后是铁。(传热性能排序是铜、铝、铁)

2.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1、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散失,所以物体温度下降得慢。

2、热的良导体,吸热快,可以夹克物体热量散失,所以物体温度下降得快。

3、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4、常见物体的导热性能排序(由良到差)铜、铝、钢、耐热玻璃、混凝土、橡胶、泡沫塑料。

5、锅底用铁做成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锅把用木头制作因为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


相关内容

  • 五下二单元作文素材
  • [五下二单元作文素材]五下二单元作文素材作者:淡淡回味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童年,是欢乐的海洋,五下二单元作文素材.在回忆的海边,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趣事.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最美丽的贝壳-童年是 ...

  • 小学科学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练习题
  • 小学科学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练习题 五下单元练习 2010-06-09 19:26:59 阅读2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填空题. 1. 关于宇宙中心,哥白尼创立了( )理论. 2.地球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不停地运动,这个假想轴叫( ).它的北端始 终指向( ). 3.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自 ...

  • 五下科学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知识点
  • 五下科学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用(数心跳).(数呼吸).(有节奏拍打)等来估计1分钟,用(阳光下的影子).(上下课的铃声)来估计几点钟,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备地知道时间.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40)几个字.看(10)行字,跑(300)米路等.时间以 ...

  • 五下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一单元
  • 五下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一单元 一.读拼音,写词语 hún huáng yì tǐ jiè xiàn gāo dà tǐng bá xiàn rù fǔ mō jiè shào ( ) ( ) ( ) ( ) ( )( ) xīn jiāng lǜ tǎn xuàn rǎn mǎ tí lǐ mào s ...

  • 2015.2修订五下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备课 主备人:铜井小学 刘春举 参与集体备课人员:刘洁 朱娜 徐仰霞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中国古典名著"这一主题选入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 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 ...

  • 五下语文单元五四会字二会字一字组三词
  • 18 将相和 zh ào 赵国.姓赵. b ì完璧归赵.璧人.璧日 zh ào 召集.号召.召唤 nu î允诺.诺言.承诺 qi â胆怯.心怯.羞怯 s â鼓瑟.琴瑟.击瑟 j ù拒绝.抗拒.拒收 zh ū诸位.诸侯.诸多 j īng 负荆请罪.荆条.荆棘 f ǒu 击缶.瓦缶.抚缶 q īng 上 ...

  • 语文五下复习计划
  • 北师大版语文五下复习计划 一.复习时间 6月15日-6月30日,11天,15课时 二.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对整本书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完成知识点归类. 三.复习内容: (一)基础知识24分 1.词语 (1)看拼音写词语,每课五分钟. 从音形义用把握:积少成多,循环往复,适度奖 ...

  • 五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本单元以"名著之旅"为主题,安排了<少年闰土><凡卡><孔明借箭><战风车><童年乐趣>5篇文章,均选自中外名著名篇,为学生叩开文学殿堂之门.学习本单元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

  • 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测试卷
  •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长方体有____个顶点,有___条棱,有___个面.相对的面____________,相对的棱_______,相交 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