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云影共徘徊

期待着“百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缤纷

——感悟“书香岭南”全民阅读的启动 廖庆衍

4月24日南方日报“广东新闻”版报道,今年4月23日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2010“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活动在广州图书馆拉开序幕。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在“书香岭南”全民阅读启动仪式上表示,实行全省联动,是为了发挥整体效应,扩大社会影响,让南粤大地形成“人人爱读书,家家飘书香”的局面。

又讯:为语文教育注入人文光芒——首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昨启动。

看到这些充满书卷气息,振奋人心的报道,作为从事语文教育多年的老教师,我体会深刻,感慨良多,激动地为这次“全民阅读”的活动大力“鼓”与“呼”,也为语文教育提个醒。

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

进而要理解以下几个实质性要点:

一、文本与人文的交融,就可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

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文学习。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语言运用)中培养起来的。勤奋的语文老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

三、语文应该是最宽容的,最有灵性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是“我”。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堂的主席台换给了学生。在新课堂中,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教”变成了“导”,“导”激发着“学”,“学”催生出“问”,“问”又呼唤新的“导”。探究性、生成式的学习,使课堂成为师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这是教学的归真。

四、这样的归真,无疑给“本宜自学”的语文教学(以下表述为“语文学习”)带来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让语文活起来,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已不是庄子望洋兴叹的无奈。语文教学本该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理应是学识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

的。

五、语文学习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语文学习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与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一言蔽之,语文学习是诗意的。

我们要有自主的学习,方能期待语文天地呈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缤纷。 在“我是主人”的学习氛围中,语文学习将实现判断的民主的对话。学习的主人,既是“变体”的学生,也是“授体”的教师。学呼唤着教,教催化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将使语文学习提升为一个动态的“生成性”过程,不断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在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是宽容的,而学习是民主的。容忍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也允许教师大胆提出自己“一家之言”。通过“对话”,使师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真正的是如坐春风。

“世界即课本”。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语文既要教会学生识字“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明理“做人”,从广义上讲,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本身。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提出这样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在做中学,学中做,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只有这样,语言才是活动,课本才是生动的,学习才是愉悦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我们用人生体验来赏析宋人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地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们不难理解那个“闲”字的——闲得无聊,闲得发慌,闲得焦躁!

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的理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光芒照耀下正像春雨润草,越来越深入人心。学习一半是为了“致用”,另一半是为了营造必要的“乌托邦”,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学生的未来,富有人文气质的语文课堂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开拓一个展望的空间——可持续性学习。让现时与未来沟通,让独特的个性与多元只能在学习中及以张扬与发挥。大语文是教人学会大写人,是教人学会挑战教材、挑战自我、挑战现时。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因而,语文学习要有诗意、要有理想、要有境界,要有追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从发展的角度看就是终身学习,就是生活学习。

语文不是高僧说教;语文不是痴人说梦;语文不是政治家玩措辞;语文不是经济学家搞预算;语文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语文不是“你不说我倒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

语文就是语文,简简单单、朦朦胧胧、清清楚楚、又若即若离。

因而语文学习的境界,也就在那“星光灿烂”与“灯火阑珊”处。语文学习是审美的、语文学习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是宽容的。

当教师把注意力投注到有没有押中作文题,当读书人把热情与炫耀摆放到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时,我们的语文无疑坠入了雕虫小技的可悲境地。

当一位阅卷老师把文章阅读的技巧讲得如同主刀医生动外科手术是一样脉络分明,当一位从未发表过一篇文章的写作课老师把作文的要义演绎的头头是道之际,我们的语文无疑担当了隐形杀手的卑劣角色。

如果王勃躲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落在诗人的笔端,只有在高峻的滕王阁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壮思遄飞。

同样,阅读与欣赏也要打开门窗,让思想的骏马奔驰草原,在蓝天与远方的召唤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

千万不要把美女当标本图解,千万不要把美文当范文析解。

用寻找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的。

阅读是一种智慧,语文学习更是一种智慧的体验。先圣孔子读“诗”,曰:“一言蔽之,诗无邪。”这样的读法可谓慧眼独具,高屋建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读法更是大智若愚,率性而潇洒,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问以经济策,茫若坠烟雾”。对于死抠经义不知化解的书呆腐儒,大诗人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同时,坚决予以无情地嘲讽。

语文学习是诗意的,语文学习也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有时如“春风知别若,不遣柳条青”,无理而有情;有时如“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有趣而无理;有时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情也有趣;有时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趣更有理。

智慧学习是要把课文当作人生,把文本当作社会解读,要在“天光云影共徘徊”

中去领略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还阅读以完整,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个性。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在智慧的学习中,让哲思与遐想齐飞,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中实现语文理趣的回归。

语文是文化厚重沉淀,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人生的智慧结晶。语文学习要给人春风拂面的愉悦,语文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民主的、宽容的。

宽容,既要有解读的包容——允许“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允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会意不能言传”,允许有理的叛逆(逆向思维),允许有情的错误(创造思维)。

宽容,也要有环境的包容——允许学生带着“不满”出教室。教师的教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的学也不再是言听计从。

把学习嫁接到生活中,把生活融入到学习中。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

邮址:电白县教师进修学校

525400

期待着“百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缤纷

——感悟“书香岭南”全民阅读的启动 廖庆衍

4月24日南方日报“广东新闻”版报道,今年4月23日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2010“书香岭南”全民阅读活动在广州图书馆拉开序幕。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在“书香岭南”全民阅读启动仪式上表示,实行全省联动,是为了发挥整体效应,扩大社会影响,让南粤大地形成“人人爱读书,家家飘书香”的局面。

又讯:为语文教育注入人文光芒——首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昨启动。

看到这些充满书卷气息,振奋人心的报道,作为从事语文教育多年的老教师,我体会深刻,感慨良多,激动地为这次“全民阅读”的活动大力“鼓”与“呼”,也为语文教育提个醒。

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

进而要理解以下几个实质性要点:

一、文本与人文的交融,就可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

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文学习。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语言运用)中培养起来的。勤奋的语文老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

三、语文应该是最宽容的,最有灵性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是“我”。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堂的主席台换给了学生。在新课堂中,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教”变成了“导”,“导”激发着“学”,“学”催生出“问”,“问”又呼唤新的“导”。探究性、生成式的学习,使课堂成为师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这是教学的归真。

四、这样的归真,无疑给“本宜自学”的语文教学(以下表述为“语文学习”)带来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让语文活起来,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已不是庄子望洋兴叹的无奈。语文教学本该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理应是学识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

的。

五、语文学习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语文学习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与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一言蔽之,语文学习是诗意的。

我们要有自主的学习,方能期待语文天地呈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缤纷。 在“我是主人”的学习氛围中,语文学习将实现判断的民主的对话。学习的主人,既是“变体”的学生,也是“授体”的教师。学呼唤着教,教催化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将使语文学习提升为一个动态的“生成性”过程,不断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在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是宽容的,而学习是民主的。容忍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也允许教师大胆提出自己“一家之言”。通过“对话”,使师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真正的是如坐春风。

“世界即课本”。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语文既要教会学生识字“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明理“做人”,从广义上讲,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本身。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即提出这样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在做中学,学中做,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只有这样,语言才是活动,课本才是生动的,学习才是愉悦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我们用人生体验来赏析宋人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地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们不难理解那个“闲”字的——闲得无聊,闲得发慌,闲得焦躁!

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的理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光芒照耀下正像春雨润草,越来越深入人心。学习一半是为了“致用”,另一半是为了营造必要的“乌托邦”,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学生的未来,富有人文气质的语文课堂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开拓一个展望的空间——可持续性学习。让现时与未来沟通,让独特的个性与多元只能在学习中及以张扬与发挥。大语文是教人学会大写人,是教人学会挑战教材、挑战自我、挑战现时。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因而,语文学习要有诗意、要有理想、要有境界,要有追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从发展的角度看就是终身学习,就是生活学习。

语文不是高僧说教;语文不是痴人说梦;语文不是政治家玩措辞;语文不是经济学家搞预算;语文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语文不是“你不说我倒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

语文就是语文,简简单单、朦朦胧胧、清清楚楚、又若即若离。

因而语文学习的境界,也就在那“星光灿烂”与“灯火阑珊”处。语文学习是审美的、语文学习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是宽容的。

当教师把注意力投注到有没有押中作文题,当读书人把热情与炫耀摆放到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时,我们的语文无疑坠入了雕虫小技的可悲境地。

当一位阅卷老师把文章阅读的技巧讲得如同主刀医生动外科手术是一样脉络分明,当一位从未发表过一篇文章的写作课老师把作文的要义演绎的头头是道之际,我们的语文无疑担当了隐形杀手的卑劣角色。

如果王勃躲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落在诗人的笔端,只有在高峻的滕王阁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壮思遄飞。

同样,阅读与欣赏也要打开门窗,让思想的骏马奔驰草原,在蓝天与远方的召唤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

千万不要把美女当标本图解,千万不要把美文当范文析解。

用寻找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的。

阅读是一种智慧,语文学习更是一种智慧的体验。先圣孔子读“诗”,曰:“一言蔽之,诗无邪。”这样的读法可谓慧眼独具,高屋建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读法更是大智若愚,率性而潇洒,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问以经济策,茫若坠烟雾”。对于死抠经义不知化解的书呆腐儒,大诗人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同时,坚决予以无情地嘲讽。

语文学习是诗意的,语文学习也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有时如“春风知别若,不遣柳条青”,无理而有情;有时如“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有趣而无理;有时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情也有趣;有时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趣更有理。

智慧学习是要把课文当作人生,把文本当作社会解读,要在“天光云影共徘徊”

中去领略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还阅读以完整,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个性。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在智慧的学习中,让哲思与遐想齐飞,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中实现语文理趣的回归。

语文是文化厚重沉淀,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人生的智慧结晶。语文学习要给人春风拂面的愉悦,语文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民主的、宽容的。

宽容,既要有解读的包容——允许“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允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会意不能言传”,允许有理的叛逆(逆向思维),允许有情的错误(创造思维)。

宽容,也要有环境的包容——允许学生带着“不满”出教室。教师的教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的学也不再是言听计从。

把学习嫁接到生活中,把生活融入到学习中。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

邮址:电白县教师进修学校

525400


相关内容

  •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蔡婷.doc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教学目 ...

  •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 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 ...

  • 读[观书有感]有感
  • 读<观书有感>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 ...

  • 观书有感--朱熹
  •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 ...

  • 七年级古诗练习
  • 泊秦淮 答卷人: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古诗练习
  • 目的:准确了解本学期八首古诗意思.作者情感 要求:填写正确.完整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__. 2.解释下面词语. 栖: 湿: 尽 秋思: 十五夜: 3.渲染诗人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的诗句 是: , . ...

  • 关于书的作文:我的"半亩方塘"
  • 关于书的作文:我的"半亩方塘" 关于书的作文:我的"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是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的诗句.我的家里就有我的一块方塘,那里面不是鱼虾蟹将,而是我的精神食粮--书. 在我的方塘里,每天都有我 ...

  • 朱熹在观书有感
  •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 ...

  • 人民日报-人民网 读不朽经典,兴无穷之志
  • 读不朽经典,兴无穷之志 周笃文<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20日   20 版)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只有觅得源头活水,才能获致天光云影自由徘徊之高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