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灯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学是灯

——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铁 凝

  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紧张着自卑着也还坚持写着,只是那时的日记都是“忏悔体”了。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像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我要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受了要当一个作家的狂想的支配,自愿离开城市,来到华北平原的乡村当了四年农民。岁月会磨损掉人的很多东西,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一个作家要有能力打倒自己的过去,或者说不断打倒自己,但是你同时也应该有勇气站出来守住一些东西。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今天我生活在北京,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写的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正像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有些作品,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文学是灯。这样说话在今天也许有点冒险。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特别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但我仍然要说,我在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爱上了文学,今天,当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的时刻,我仍然不想放弃对文学的爱。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目睹世界很多大都市的繁忙。这里所说的繁忙特指对财富孜孜不倦地追求,但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现代公民就一定出现。而一座城市的神圣,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尚信仰的自觉,道德操守的约束,市民属性的认同,以及广博的人性关怀。

  我想一座城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一定有一盏应该属于文学。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

  文学是灯,这说法真的有些冒险吧?但想到任何同创造有关的活动都有冒险的因素,我也就不打算改口了。

(选自2009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1.文章开头,作者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首先回顾了自己少年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这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说:“文学是灯。这样说话在今天也许有点冒险。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试整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如何理解“文学是灯”这一标题的含义?它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如灯”,这一贴切生动的比喻,相信一定也唤起了我们类似的人生体验。请选择某一部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当时是一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艺作品中充斥着愤怒.仇恨和对个体的不屑,运用反衬手法,以时代文化的荒凉来突出好文学作品的难得,突出好的作品对“我”的精神的“照亮”,鼓舞和指引作用。

2.文学应该成为人生的指引,与人关系密切,然而“我”的少年时代正逢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时代,是文学与文化荒凉的时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以及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

3.含义: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指引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在今天这个文学边缘化的时代,作者仍然坚信文学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去照亮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坚守的创作宗旨。结构上“文学是灯”是全文的线索,将“我”作为文学和阅读者和创作者,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创作经历贯穿起来。内容上“文学是灯”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4.答案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学是灯

——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铁 凝

  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又因为出身灰色,内心总有某种紧张和自卑。我自幼喜欢写日记,在那个年代紧张着自卑着也还坚持写着,只是那时的日记都是“忏悔体”了。当然,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文艺作品更多的是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读到一部被家中大人偷着藏起来的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上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受到深深的感动,一时间我觉得这么伟大的作家都说连英雄也可以有卑下的情操,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呢。更重要的还有后面一句:“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是这两句话震撼了我,让我偷着把我自己解放了那么一小点又肯定了那么一小点,并生出一种既鬼祟又昂扬的豪情,一种冲动,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所以我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个特殊年代,对我的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初次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这魅力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同时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另一本中国文学,我觉得是《聊斋志异》。在那个沉默.呆板和压抑的时代读《聊斋》,觉得书中的那些狐狸,她们那么活泼.聪慧.率真.勇敢而又娇憨,那么反常规。作者蒲松龄生活在同样也很压抑的清代,他却有那么神异.飞扬.趣味盎然的想像力,他的那些充满人间情味的狐仙鬼怪实在是比人更像人。《聊斋》里有一篇名叫《婴宁》的小说,当时我读过不止一遍。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如果哭得最美的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笑得最美的就是狐仙婴宁。她打破了中国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甚至不会笑的约束和规矩,她是天生爱笑,笑起来便无法无天,率性自由,哪怕来到人间结婚拜堂时也可以笑得无法行礼……正是这样一些善良的狐狸洒脱而又明亮的性情,她们的悲喜交加的缠绵故事,为我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我要说,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

  我的文学之梦也就此开始。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受了要当一个作家的狂想的支配,自愿离开城市,来到华北平原的乡村当了四年农民。岁月会磨损掉人的很多东西,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一个作家要有能力打倒自己的过去,或者说不断打倒自己,但是你同时也应该有勇气站出来守住一些东西。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今天我生活在北京,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我想,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我们写的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正像大江健三郎先生的有些作品,在极度绝望中洋溢出希望。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文学是灯。这样说话在今天也许有点冒险。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特别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但我仍然要说,我在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爱上了文学,今天,当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的时刻,我仍然不想放弃对文学的爱。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目睹世界很多大都市的繁忙。这里所说的繁忙特指对财富孜孜不倦地追求,但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现代公民就一定出现。而一座城市的神圣,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尚信仰的自觉,道德操守的约束,市民属性的认同,以及广博的人性关怀。

  我想一座城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一定有一盏应该属于文学。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要文学去点亮的。从古至今,人世间一切好的文学之所以一直被需要着,原因之一是它们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它们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

  文学是灯,这说法真的有些冒险吧?但想到任何同创造有关的活动都有冒险的因素,我也就不打算改口了。

(选自2009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1.文章开头,作者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首先回顾了自己少年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这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说:“文学是灯。这样说话在今天也许有点冒险。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试整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如何理解“文学是灯”这一标题的含义?它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如灯”,这一贴切生动的比喻,相信一定也唤起了我们类似的人生体验。请选择某一部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当时是一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艺作品中充斥着愤怒.仇恨和对个体的不屑,运用反衬手法,以时代文化的荒凉来突出好文学作品的难得,突出好的作品对“我”的精神的“照亮”,鼓舞和指引作用。

2.文学应该成为人生的指引,与人关系密切,然而“我”的少年时代正逢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时代,是文学与文化荒凉的时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以及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

3.含义: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指引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在今天这个文学边缘化的时代,作者仍然坚信文学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去照亮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坚守的创作宗旨。结构上“文学是灯”是全文的线索,将“我”作为文学和阅读者和创作者,把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创作经历贯穿起来。内容上“文学是灯”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4.答案略


相关内容

  • 让网络为文学插上翅膀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让网络为文学插上翅膀 周志雄 网络文学一直颇受争议,最常见的批评是,网络文学缺乏精品,多是缺乏艺术含量的文学垃圾.与此形成映衬的是,迄今为止,少有专业批评家为网络作家.作品写评论,其潜台词是网络文学是不值得费神费力"抬举"的.其实这种观点背 ...

  •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阅读答案
  •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 李春红 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 就写作的语言表达而言,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追求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在专业术语 ...

  •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阅读试题及答案
  •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李春红文学批评写作当然要遵循一般写作的规范,但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写作门类具有其独特规定性.就写作的语言表达而言,与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程式化不同,也与文学创作的语言个性化追求不同,文学批评的语言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定性.一方面,批评写作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在专业术语的运用 ...

  • [手机文学]语文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常态文学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 什么是"手机文学"?简 ...

  • 文学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 文学理论练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________"说.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____________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 ...

  • 8539儿童文学
  •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儿童文学 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法国作家卢梭出版的___ 加快了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和独立进程.P1 答案:<爱弥儿> 2.中国现代第一部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是___.P2 答案:<儿童文学概论> 3.从文学所运用的材料看,儿 ...

  • 2014幼儿语言教育满分答案
  • 语言教育学 一.选择题 ( )是确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A.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 ( )是实现文化保存和传递的最佳方式.D. 书面语言 ( )是一个完善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D. 活动内容的选择 ( )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 ...

  • [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马季)]阅读答案
  • 网络文学的现实意义    (马季) 最近,有关部门对网络文学进行盘点,获得以下共识:一是代际缩短引发的写作方式的变化.早期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虽然存在观念差异,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仍然趋同,但随着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新一代网络写手基本脱离了传统思维模式,写作方式也相应产生较大变化.二是已经形成&quo ...

  • 新媒体文学的可能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新媒体文学的可能 周思明 新媒体文学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性质,它不仅推动了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发展,而且加剧了文学体制和文学秩序的深刻裂变. 对新媒体的界定,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目前,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网 ...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列有周扬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