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

系 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 级:2010级6班

学 号:[1**********]6

学 生 姓 名:陈家宏

指 导 教 师:刘罡(讲师)

完成时间: 2013 年 11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 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一、视觉中的可怜与可爱——在尊与卑镜框下去看待这一小人物…1

二、从权力中去看待陈奂生——蝼蚁总是无知………………………3

三、一个小农民的精神寄托——时代下的阿Q精神…………………5

四、农民命运中的苦尽甘来……………………………………………6 参考文献…………………………………………………………………9 致谢……………………………………………………………„„„10

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

摘 要:《陈奂生上城》是一篇很耐读的文章,小说把视野见识相当狭窄的普通农民放置在现代城市之中,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里,让陈奂生旧有的精神境界与现代文明冲突,以此来观照陈奂生,引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事件,却又让人笑不出来。陈奂生是可爱的,陈奂生也是可笑的,但归根到底是可爱的,一个小人物的背后,谱写出了一代代农民的变化。在可怜与可爱,在自尊与自卑中,我们看到了农民的无奈,也认识到在那个社会,权力的驱使,突出了陈奂生这一代人,对于金钱权力的崇拜,将官者视为“父母官”,在时代的变化中,看出农民的生活不断进步,也看出社会发展的今天,与其改变人的肉体,不如改变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陈奂生;小人物;农民;可怜与可爱

About Chen Huansheng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ABSTRACT:"Chen Huansheng uptown" is an article on the very last,novel placed narrow vision sense quite ordinary farmers in the modern city ,to take off just "funnel" head of the household hat senior Chen Huansheng in the county hostel room, let Chen Huansheng old mental state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conflict, in order to witness Chen Huansheng , a hilarious send-up raises a series of events, but let a person smile not to come out . Chen Huansheng is lovely , Chen Huansheng is ridiculous, but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lovely , a little behind , compose the changes of generations of farmers. In a poor and lovely, in the pride and inferiority, we see the farmers of the helpless, also recognize that in the society, the drive of power, highlight the Chen Huansheng generation , power for money worship, the general as "official", in the era of change, see the improvement of peasants' lives, also se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oday, rather than change the physical, to change their mind.

Key words: Chen Huansheng;The little people; farmers; Poor and lovely

小说围绕着农民陈奂生上城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成功塑造了改革开放初期,背负着沉重封建思想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已经超过了单纯地从农民政策的得失这一客观层面来总结教训的浅度模式,而深入到了从农民自身内部来寻根溯源的深层领域,”①[p49]概括了当代农村面貌的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具有现实和美学的双重意义。同时,在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人公陈奂生,更是在文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人物形象,在高晓声的几篇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围绕着主人公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再品味此人物形象时,发现陈奂生这个形象依然熠熠生辉。

一、视觉中的可怜与可爱——在尊与卑镜框下去看待这一小人物

首先,在读陈奂生系列作品时,大家总是抱着一颗同情心去看待陈奂生的,“这个形象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场合出现,总能使人感叹:真是个农民!”②[p12]这是源于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既可怜又可爱的农民形象。陈奂生的可怜表现在他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惟命是从上。在陈奂生的眼里“干部比爹娘还大”、打他之后马上替他拍拍背,他立刻就不怨 ; 骂他的时候只要态度好一点,他就认为你是好心,而不抱怨。在他看来,凡年长的和当领导的都是长辈。陈奂生的可怜还表现在他的老实巴交、逆来顺受上。《“漏斗户”主》里的陈奂生,生活在集体化时期,由于这种所有制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脱离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实际,也没有考虑到像陈奂生这样的人口多、劳力少的家庭的特殊困难,陈奂生便没有享受到新时代农民翻身解放的幸福,相反却挣来了一顶难以摆脱的“漏斗户”主的屈辱帽子。他活得窝窝囊囊,血都发了霉,在此困窘中,陈奂生对现行政策虽也有自己本能的怀疑和不满,但他的老实却使他在这些疑虑面前止步不前,没能想透和想清。他羞于而且更不敢因为自己的穷困去与人争长论短,对付饥荒的办法便只能退缩为默默地“忍受”和无力地“期待”:“有饭吃,就吃。没有饭吃,就吃粥;没有粥吃,就吃瓜菜代。没有瓜菜代 ,就吃榆叶、马兰”。“ 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农民纯正、忠厚等美好品质,更显示出他作为小生产者的狭隘、愚昧。”③[p8]从陈奂生的这种步步退防和最后的守望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承受着过于沉重也过于漫长的生活苦难的可怜的中国农民形象。

其次,对等级深严制度的惟命是从与对生活的逆来顺受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陈奂生身上具备的对党坚定忠诚、对生活坚强忍耐的优秀品质的体现,这使他

又成为一个可爱的人。在陈奂生的世界里,当他在旅馆里的一些举动,和住那么高档的住所,尤其是县委书记带来的,他的种种行径,透露出在社会中可爱的一面。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陈奂生的思想意识深处对党的感情是赤诚的,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是深厚的。“仅仅为了5元钱,他就经历了从喜悦、感激到自卑,懊恼、气愤直至自我陶醉、自我解脱的心灵历程,”④[p8]作者高晓声用蘸满感情的笔墨概括了他对社会的向心力,他和他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他们的经历使他们的感情都早同旧社会决裂了。现在,在新社会里,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他却愚蠢地没有找到。尽管这样,他还是一点没有办法怀念过去,能够寄托希望的只有现在。所以他一刻也没有失去信心,即使是饿得头昏目眩,他还是同社员们一起下田劳动,既不松劲,也不抱怨,他仍旧是响当当的劳动力。陈奂生毕竟是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的新时代农民,他对生活有着更为明确的希望和信念,始终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他把根子深埋在现实之中,始终对现实抱着无限的希望,并且总是尽一切努力去实现那种希望。陈奂生确实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定下来要做的事情,陈奂生是从来不疑三惑四的。难,也难惯了,所以觉得难也容易。没有做过,是因为不曾去做。作家高晓声对陈奂生也是充满了无限的敬仰和感激的。从这个角度评价陈奂生,他又是一个可爱的中国农民。

在众多读者眼中,大家更多地看到陈奂生自卑的一面,而忽略了他自尊的一面。其实,在很多时候,陈奂生的自卑和自尊是同时存在和交错体现的。生活艰难的陈奂生,可以说是食不饱,力不足,更别说有头有脸,在众人的眼光中,他什么也没有,为了有一顶帽子,进城卖油绳,希望有一顶属于自己的帽子,这样的一举一动,更加地展现出他的自卑,他也希望活得有尊严,活得有面子,可以在众人面前说一些流利的话语,但现实并非如此,可以说他始终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在“漏斗户”的年代里,陈奂生被饥饿压弯了腰,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到相好人家闲坐,也是低着头默默地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虽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但他总是默不作声,心里有疑问,只是不想说出来,在肚子里想”;摘掉了“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肚里吃得饱,身上穿的暖”,但他是感到自己“矮别人一头”,当他面对陌生的宾馆和官员时 , 只能本能地表现出自卑和叹服;只能不出声,心头

暗暗瞎想,以致于他盲目羡慕“能说书的陆龙飞”。羡慕他能够在众人面前,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展示给大家,并有人佩服鼓掌,这是陈奂生自己所不能做的,所以他只能远远羡慕,羡慕他的才能,他渴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就好了,就神气了”。贫穷、不会说话使他感到自卑,可是他希望被人关注、被人认可,被人知道他也有能力,也能够做很多事,也能够有自己的尊严,因此,既想说话又不敢说话,既想做事又做不了事,这正是源于他担心被人笑话的自尊心。害怕被人笑他那样也做不了,一次偶然的误打误撞,使他巧遇吴书记,坐上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进了5元钱一晚的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事情果然如他所预料的一样,村上的人、大队干部、甚至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都注意起他来了,这种“注意”,使陈奂生觉得自己得到尊重,受到羡慕,也身价倍增,虽然带着缺陷,但这对于陈奂生来说,确实是他人生中的新篇章,人生中的新起点。虽然高额的住宿费使他心疼不已,可这次难得的经历毕竟使他让人刮目相看,任何人看他的目光也不再歧视,也对他称好,说他运气那么好,能够享受那么高的待遇。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自尊心由此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陈奂生这种自卑又自尊的心理与他所处的生活时代密不可分。在《陈奂生上城》里,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这顶帽子,初步摆脱了物质贫困,但他又像以前为物质贫乏而痛苦一样,现在,他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他的这种心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陈奂生对精神生活的一种渴望和他不甘落后的一种进取心态。也反映着他在自尊与自卑中游离。陈奂生的自卑自贱而又自宽自足的性格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笔下阿Q的影子! 作家把陈奂生那类似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独特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 文中刻画了陈奂生们这些正在转变中的老一代农民,尽管背负历史重担而步履艰难,但在社会变革浪潮的推动下,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渴望精神生活的第一步,这是经济生活改善了的中国农民自我意识觉醒和人的尊严复苏的第一声潮汛。

二、从权力中去看待陈奂生——蝼蚁总是无知

陈奂生身上还具有浓重的官本位思想, 换言之,即奴性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陈奂生这样的农民平等民主的思想接受较少,对权力抱着崇拜的态度,不是将为官者视为公仆,而是视为“父母官”。陈奂生患病受到吴书记的关照, 深受感动, 这种感动超出了对普通人的感动,陈奂生想到这里, 听见自己的心扑扑跳得

比打钟还响,合上的眼皮, 流出晶莹的泪珠,在眼角膛里停留片刻,便一条线挂下来了。这个吴书记真是大好人, 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 实在难得。并且要把坐过吴书记的车,当作自豪的东西向别人炫耀。如果是别人帮了他,他绝不会有这些想法,原因就在于吴楚是县委书记,是权力者。陈奂生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还有一个,那就是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这一点则又体现出陈奂生思想中又一缺陷,即较为强烈的富贵意识。当然,经济的富裕,生活的充实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一个正常的人生目标,但将自我的富贵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 却体现出了思想的落后性。因为当想向他人炫耀富贵时,也就在潜意识中承认了因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身份等级差异的合理性,也无形之中透露出了对金钱崇拜。官本位思想、富贵意识实际就是封建思想中权、钱崇拜。由于农村的封闭、时代的混乱,民主自由思想不能全面有力地普及到农村, 加之经历封建时代时间长久,这些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落后思想意识仍根深蒂固地生长于农民头脑之中。看出了在哪个社会,陈奂生这样的一群人,也受到了富贵意识与官本位思想的冲击,也经历着性格的扭曲变形,同时,他具有阿Q那种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阿 Q 正传》中揭示国民性的这一点,高晓声作为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却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他继承了五四先驱将文学的使命和人民群众的觉醒相结合的特点和“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将自己小说创作的总主题确立为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事实上,尤其是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总是显得极为关键。因为这样,能够改变自己的思想与意识,才能对社会洞察更加细微。在陈奂生身上,他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住进旅馆的一言一行,所做的那些前后举动,让我们看到了前后不一致的陈奂生,看到了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获得自己的一丝满足,虽然花费了五元钱,虽然看起来是多么的昂贵,但自己安慰自己,很值。因为这是县委书记送他过来住的,在别人的面前,也有话可以说,可以挺胸抬头,很有底气,所以他便没有了顾虑,便在房间里任意起来,他要把这几元钱花得值,尽量做到物有所值,这更加可以看出他寻找一种精神的满足,虽然吃亏了,又无力获得实实在在的补偿, 但总要找个理由让自我内心平衡,于是就想“这等于出了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还很自我满足地想到“此趟上城, 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 这五元钱花得值透”。把吃亏想成得了便宜,“哈, 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元钱就买

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便宜货”。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自我麻醉、自我欺骗。不肯接受残酷的事实,当有能力抗争时会尽力争取补偿,当无力抗争而又必须接受时,又总是去想尽办法去美化它,让自己变得心安理得,还若有所得。阿Q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出了隐忍、坚韧的优秀品质,但更多的是体现出麻木、软弱、自卑的精神缺陷,逆来顺受, 不敢面对现实。这是可悲的,可悲中我们带有一点怜悯,怜悯他在那个社会中的无助,也折射我们这个社会的两级分化。

三、一个小农民的精神寄托——时代下的阿Q精神

“精神胜利法”是出现在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的一种方法,在陈奂生身上,也出现了这种精神胜利法。“只不过陈奂生是比阿 Q 进步了不少,不良习性也改变了不少,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当前社会阿 Q 的影子仍依稀可见,可见改造人民的灵魂,促使他们灵魂的完美,还需要很长的路。”⑤[p18]“精神胜利法”背后揭示的是农民的物质贫困问题还是精神贫困问题,一如《乡土上》的冯幺爸,一如本文主人公陈奂生。对于这些,身处农村现代化改革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在《陈奂生上城》中作了这样一个设定: 改革政策的实施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经济状况,但并未改善农民精神上的贫困。这就诞生了人的自我精神胜利和寄托。陈奂生即是一个典型。小说文本这样描述陈奂生的精神状态:“提到讲话,就触到了陈奂生的短处,对着老婆,他还常能说说,对着别人,往往默默无言。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可说。别人能说东道西,扯三拉四, 他非常羡慕。黄昏空闲时,人们聚拢来聊天,他总只听不说,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因为知道他不会答话,所以就像等于没有他这个人。他只好自卑,他只有羡慕。”⑥[142]由此可知,当他做事时,只能在自己的精神安慰中得到一丝满足,处在那个年代中的他,“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作者对陈奂生精神面貌的基本判断;同时,这也是凸显作品精神批判主题的基调。很明显,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是批判农民精神上“因袭的重负”,认为它们是农村现代化改革的精神阻力,而“精神胜利法”就是“因袭的重负”的典型特征。但细读文本,我们能够发现,作者的这一主观创作意图似乎在故事叙述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游离与偏差。根据前文所述,激发陈奂生“精神胜利法”的“诱因”是五元钱的住宿费,这一点在他住招待所时已有心理暗示:“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 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从昨半夜到现在,

总共不过七、八个钟头,几乎一个钟头要做一天工, 贵死人!”显然,陈奂生“精神胜利法”的真实目的是以精神的虚荣来弥补物质亏损( 花了五元钱) 所造成的心理失落。其行为的异端和心理的“畸形”完全是他物质贫困的产物。比如说,陈奂生买帽子之前先去商店里“侦察”一下帽子的价格;在招待所和着开水啃随身携带的僵饼等等。十年的颠三倒四,把一个国家的主人变成新生的缺粮户、可耻的“漏斗户”主;政策的倏忽万变,把一个像李顺大一样的“跟跟派”造就为“还是再看看吧”的“陈奂生性格”。陈奂生“历来的看法”是,“只要不是欺他一人,就不算欺他”。他竟然老实到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地步,成了中国革命特殊年代里最基层的不抵抗主义者。尽管如此,他照样劳动,一年累月饿着肚皮在那里使劲地劳动;一不偷,二不抢,咬着牙地干,耐着性儿等,既不铤而走险,也不出头反抗。“还是再看看吧”,再饿一年看,看也就是忍,国家的主人变成猥琐的看客,这实在太不像话。“还是再看看吧。”这句话,使他有足够的资格当“漏斗户”的代表;“还是再看看吧。”这句惟当忍之的话,也就是“漏斗户”代表陈奂生的性格特征——“陈奂生性格”。毋容讳言,“陈奂生性格”⑦[p5]是特殊革命下中国农民的产物。

因此, 要从根子上改变陈奂生等一代农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得彻底改变其落后的经济现实。一旦他们的物质境遇得到改善, 兜里有钱了,这些基于物质贫困而产生的“畸形”精神现象当然不会存在。从这点而言,与其说《陈奂生上城》揭露的是农民的精神建设问题,还不如说是至目前为止也同样任重道远的经济建设问题。在后面的系列小说中,陈奂生的经济地位完全好转了,他在《陈奂生上城》中被经济窘迫逼压出来的“畸形”精神自然荡然无存,作者如何将精神批判的思想主题延展下去呢?这是我们质疑《陈奂生上城》的精神批判主题的旁证。这也说明了一个小人物精神胜利的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出陈奂生自己也在自我救牍当中,人类也在不断自我认识反省中,旧的模式终将被新的模式所取代。社会也不断朝着胜利的步伐迈进。

四、农民命运中的苦尽甘来

作者高晓声热切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他在后来的很长时间内,都保持着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在《“漏斗户”主》的结尾,高晓声写道:陈奂生“有权第一个称粮”,看着属于自己的粮食,他心头的冰块一下子完全消融了,

泪水填满了眼眶,溢了出来,像甘露一样滋润了那副长久干枯的脸容,放射出光泽来。当他拭着泪水难为情地朝大家微笑时,他看到许多人的眼睛都润湿了,于是他不再克制,纵情任眼泪像瀑布般直泻而出。在我的视野中,高晓声是“眼睛都润湿”了的“许多人”中的一个。在这里,高晓声还确立了他透视陈奂生的视角:将陈奂生的生存方式、精神特征与日益变化的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为高晓声后来续写陈奂生提供了一个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的生存空间。

高晓声有一句话是很恰当的,我对陈奂生们的感情,绝不是什么同情,而是一种敬仰,一种感激,这倒并非是因为受过他们特殊的恩惠。也不是出于过分的钟情,而是我们确确实实认识到我们能够正常地度过那么艰难困苦岁月,主要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力量,正是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为我的精神支柱。“充分的喜剧风格使陈奂生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作者从未达到的高度,”⑧[p238]然而,陈奂生的成功对高晓声来说是一个挡不住的诱惑。显然,陈奂生在“上城”中的发展比高晓声预想的要复杂和深刻。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一复杂性和深刻性,高晓声要让陈奂生生活下去,于是在此之后又有《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和《陈奂生出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晓声是一位目光敏锐的作家,他“一直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命运,对普通农民在农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变化作追踪式的描写。”⑨[p326]他及时地通过小说形式表现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反映出了新时代给人的新生活。他的创作是为了“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⑩[p25]但在那个社会中,又值得我们反思,无论是可怜还是可爱,还是时代的变化,我们应知道人的本位意识,同时, 高晓声又是一位有着社会责任心的作家,他塑造了一个有着许多优点而又有着十分显著缺点的历史转折初期的陈奂生形象,让读者让社会更多地思考反省。陈奂生的自尊与自卑,使我们看到特殊时代农民的双重性格;他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性格的扭曲变形,使我们意识到那一代人的本位思想,一个小人物的精神胜利法,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社会中,求得心灵的寄托也是一种安慰,陈奂生有点像阿Q,糊涂、屈辱、可笑,不理解革命。陈奂生又像闰土,老实、善良到愚昧、麻木的程度。陈奂生使我们发笑,但在笑中又感到心酸与悲愁。这也启示着我们:改造农民的思想,重塑农民的精神,远比解放农民的生产力,发展农村

经济,要更加任重而道远。

注 释:

[1]余海乐.《横看成岭侧成峰——陈奂生形象面面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2]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康斌.重读《陈奂生上城》[J]. 青年文学家, 2009(13).

[4]崔晓艳.《陈奂生上城》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1).

[5]邵卯仙.不同时代下的阿Q和陈奂生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

[6]全日制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孙雪梅.陈奂生性格的民族性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陈思和,李和.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10]高晓声.《且说陈奂生》[J]. 人民文学.1980(3).

参考文献

[1]余海乐.《横看成岭侧成峰——陈奂生形象面面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2]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康斌.重读《陈奂生上城》[J]. 青年文学家, 2009(13).

[4]崔晓艳.《陈奂生上城》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1).

[5]邵卯仙.不同时代下的阿Q和陈奂生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

[6]全日制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孙雪梅.陈奂生性格的民族性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陈思和,李和.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10]高晓声.《且说陈奂生》[J],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是在我的导师刘罡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刘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我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在此谨向刘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也要感谢我们的论文小组,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使得论文的进程按计划完成,也要感谢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支持,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同时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

系 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 级:2010级6班

学 号:[1**********]6

学 生 姓 名:陈家宏

指 导 教 师:刘罡(讲师)

完成时间: 2013 年 11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 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一、视觉中的可怜与可爱——在尊与卑镜框下去看待这一小人物…1

二、从权力中去看待陈奂生——蝼蚁总是无知………………………3

三、一个小农民的精神寄托——时代下的阿Q精神…………………5

四、农民命运中的苦尽甘来……………………………………………6 参考文献…………………………………………………………………9 致谢……………………………………………………………„„„10

关于陈奂生的多重解读

摘 要:《陈奂生上城》是一篇很耐读的文章,小说把视野见识相当狭窄的普通农民放置在现代城市之中,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里,让陈奂生旧有的精神境界与现代文明冲突,以此来观照陈奂生,引出了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事件,却又让人笑不出来。陈奂生是可爱的,陈奂生也是可笑的,但归根到底是可爱的,一个小人物的背后,谱写出了一代代农民的变化。在可怜与可爱,在自尊与自卑中,我们看到了农民的无奈,也认识到在那个社会,权力的驱使,突出了陈奂生这一代人,对于金钱权力的崇拜,将官者视为“父母官”,在时代的变化中,看出农民的生活不断进步,也看出社会发展的今天,与其改变人的肉体,不如改变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陈奂生;小人物;农民;可怜与可爱

About Chen Huansheng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ABSTRACT:"Chen Huansheng uptown" is an article on the very last,novel placed narrow vision sense quite ordinary farmers in the modern city ,to take off just "funnel" head of the household hat senior Chen Huansheng in the county hostel room, let Chen Huansheng old mental state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conflict, in order to witness Chen Huansheng , a hilarious send-up raises a series of events, but let a person smile not to come out . Chen Huansheng is lovely , Chen Huansheng is ridiculous, but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lovely , a little behind , compose the changes of generations of farmers. In a poor and lovely, in the pride and inferiority, we see the farmers of the helpless, also recognize that in the society, the drive of power, highlight the Chen Huansheng generation , power for money worship, the general as "official", in the era of change, see the improvement of peasants' lives, also se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oday, rather than change the physical, to change their mind.

Key words: Chen Huansheng;The little people; farmers; Poor and lovely

小说围绕着农民陈奂生上城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成功塑造了改革开放初期,背负着沉重封建思想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已经超过了单纯地从农民政策的得失这一客观层面来总结教训的浅度模式,而深入到了从农民自身内部来寻根溯源的深层领域,”①[p49]概括了当代农村面貌的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具有现实和美学的双重意义。同时,在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人公陈奂生,更是在文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人物形象,在高晓声的几篇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围绕着主人公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再品味此人物形象时,发现陈奂生这个形象依然熠熠生辉。

一、视觉中的可怜与可爱——在尊与卑镜框下去看待这一小人物

首先,在读陈奂生系列作品时,大家总是抱着一颗同情心去看待陈奂生的,“这个形象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场合出现,总能使人感叹:真是个农民!”②[p12]这是源于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既可怜又可爱的农民形象。陈奂生的可怜表现在他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惟命是从上。在陈奂生的眼里“干部比爹娘还大”、打他之后马上替他拍拍背,他立刻就不怨 ; 骂他的时候只要态度好一点,他就认为你是好心,而不抱怨。在他看来,凡年长的和当领导的都是长辈。陈奂生的可怜还表现在他的老实巴交、逆来顺受上。《“漏斗户”主》里的陈奂生,生活在集体化时期,由于这种所有制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脱离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实际,也没有考虑到像陈奂生这样的人口多、劳力少的家庭的特殊困难,陈奂生便没有享受到新时代农民翻身解放的幸福,相反却挣来了一顶难以摆脱的“漏斗户”主的屈辱帽子。他活得窝窝囊囊,血都发了霉,在此困窘中,陈奂生对现行政策虽也有自己本能的怀疑和不满,但他的老实却使他在这些疑虑面前止步不前,没能想透和想清。他羞于而且更不敢因为自己的穷困去与人争长论短,对付饥荒的办法便只能退缩为默默地“忍受”和无力地“期待”:“有饭吃,就吃。没有饭吃,就吃粥;没有粥吃,就吃瓜菜代。没有瓜菜代 ,就吃榆叶、马兰”。“ 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农民纯正、忠厚等美好品质,更显示出他作为小生产者的狭隘、愚昧。”③[p8]从陈奂生的这种步步退防和最后的守望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承受着过于沉重也过于漫长的生活苦难的可怜的中国农民形象。

其次,对等级深严制度的惟命是从与对生活的逆来顺受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陈奂生身上具备的对党坚定忠诚、对生活坚强忍耐的优秀品质的体现,这使他

又成为一个可爱的人。在陈奂生的世界里,当他在旅馆里的一些举动,和住那么高档的住所,尤其是县委书记带来的,他的种种行径,透露出在社会中可爱的一面。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陈奂生的思想意识深处对党的感情是赤诚的,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是深厚的。“仅仅为了5元钱,他就经历了从喜悦、感激到自卑,懊恼、气愤直至自我陶醉、自我解脱的心灵历程,”④[p8]作者高晓声用蘸满感情的笔墨概括了他对社会的向心力,他和他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他们的经历使他们的感情都早同旧社会决裂了。现在,在新社会里,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他却愚蠢地没有找到。尽管这样,他还是一点没有办法怀念过去,能够寄托希望的只有现在。所以他一刻也没有失去信心,即使是饿得头昏目眩,他还是同社员们一起下田劳动,既不松劲,也不抱怨,他仍旧是响当当的劳动力。陈奂生毕竟是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时期的新时代农民,他对生活有着更为明确的希望和信念,始终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他把根子深埋在现实之中,始终对现实抱着无限的希望,并且总是尽一切努力去实现那种希望。陈奂生确实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定下来要做的事情,陈奂生是从来不疑三惑四的。难,也难惯了,所以觉得难也容易。没有做过,是因为不曾去做。作家高晓声对陈奂生也是充满了无限的敬仰和感激的。从这个角度评价陈奂生,他又是一个可爱的中国农民。

在众多读者眼中,大家更多地看到陈奂生自卑的一面,而忽略了他自尊的一面。其实,在很多时候,陈奂生的自卑和自尊是同时存在和交错体现的。生活艰难的陈奂生,可以说是食不饱,力不足,更别说有头有脸,在众人的眼光中,他什么也没有,为了有一顶帽子,进城卖油绳,希望有一顶属于自己的帽子,这样的一举一动,更加地展现出他的自卑,他也希望活得有尊严,活得有面子,可以在众人面前说一些流利的话语,但现实并非如此,可以说他始终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在“漏斗户”的年代里,陈奂生被饥饿压弯了腰,他“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到相好人家闲坐,也是低着头默默地坐着,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虽也到相好的人家去闲逛,但他总是默不作声,心里有疑问,只是不想说出来,在肚子里想”;摘掉了“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肚里吃得饱,身上穿的暖”,但他是感到自己“矮别人一头”,当他面对陌生的宾馆和官员时 , 只能本能地表现出自卑和叹服;只能不出声,心头

暗暗瞎想,以致于他盲目羡慕“能说书的陆龙飞”。羡慕他能够在众人面前,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展示给大家,并有人佩服鼓掌,这是陈奂生自己所不能做的,所以他只能远远羡慕,羡慕他的才能,他渴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就好了,就神气了”。贫穷、不会说话使他感到自卑,可是他希望被人关注、被人认可,被人知道他也有能力,也能够做很多事,也能够有自己的尊严,因此,既想说话又不敢说话,既想做事又做不了事,这正是源于他担心被人笑话的自尊心。害怕被人笑他那样也做不了,一次偶然的误打误撞,使他巧遇吴书记,坐上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进了5元钱一晚的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事情果然如他所预料的一样,村上的人、大队干部、甚至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都注意起他来了,这种“注意”,使陈奂生觉得自己得到尊重,受到羡慕,也身价倍增,虽然带着缺陷,但这对于陈奂生来说,确实是他人生中的新篇章,人生中的新起点。虽然高额的住宿费使他心疼不已,可这次难得的经历毕竟使他让人刮目相看,任何人看他的目光也不再歧视,也对他称好,说他运气那么好,能够享受那么高的待遇。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自尊心由此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陈奂生这种自卑又自尊的心理与他所处的生活时代密不可分。在《陈奂生上城》里,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这顶帽子,初步摆脱了物质贫困,但他又像以前为物质贫乏而痛苦一样,现在,他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他的这种心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陈奂生对精神生活的一种渴望和他不甘落后的一种进取心态。也反映着他在自尊与自卑中游离。陈奂生的自卑自贱而又自宽自足的性格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笔下阿Q的影子! 作家把陈奂生那类似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独特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 文中刻画了陈奂生们这些正在转变中的老一代农民,尽管背负历史重担而步履艰难,但在社会变革浪潮的推动下,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渴望精神生活的第一步,这是经济生活改善了的中国农民自我意识觉醒和人的尊严复苏的第一声潮汛。

二、从权力中去看待陈奂生——蝼蚁总是无知

陈奂生身上还具有浓重的官本位思想, 换言之,即奴性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陈奂生这样的农民平等民主的思想接受较少,对权力抱着崇拜的态度,不是将为官者视为公仆,而是视为“父母官”。陈奂生患病受到吴书记的关照, 深受感动, 这种感动超出了对普通人的感动,陈奂生想到这里, 听见自己的心扑扑跳得

比打钟还响,合上的眼皮, 流出晶莹的泪珠,在眼角膛里停留片刻,便一条线挂下来了。这个吴书记真是大好人, 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 实在难得。并且要把坐过吴书记的车,当作自豪的东西向别人炫耀。如果是别人帮了他,他绝不会有这些想法,原因就在于吴楚是县委书记,是权力者。陈奂生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还有一个,那就是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这一点则又体现出陈奂生思想中又一缺陷,即较为强烈的富贵意识。当然,经济的富裕,生活的充实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一个正常的人生目标,但将自我的富贵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 却体现出了思想的落后性。因为当想向他人炫耀富贵时,也就在潜意识中承认了因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身份等级差异的合理性,也无形之中透露出了对金钱崇拜。官本位思想、富贵意识实际就是封建思想中权、钱崇拜。由于农村的封闭、时代的混乱,民主自由思想不能全面有力地普及到农村, 加之经历封建时代时间长久,这些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落后思想意识仍根深蒂固地生长于农民头脑之中。看出了在哪个社会,陈奂生这样的一群人,也受到了富贵意识与官本位思想的冲击,也经历着性格的扭曲变形,同时,他具有阿Q那种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阿 Q 正传》中揭示国民性的这一点,高晓声作为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却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他继承了五四先驱将文学的使命和人民群众的觉醒相结合的特点和“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将自己小说创作的总主题确立为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事实上,尤其是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总是显得极为关键。因为这样,能够改变自己的思想与意识,才能对社会洞察更加细微。在陈奂生身上,他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住进旅馆的一言一行,所做的那些前后举动,让我们看到了前后不一致的陈奂生,看到了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获得自己的一丝满足,虽然花费了五元钱,虽然看起来是多么的昂贵,但自己安慰自己,很值。因为这是县委书记送他过来住的,在别人的面前,也有话可以说,可以挺胸抬头,很有底气,所以他便没有了顾虑,便在房间里任意起来,他要把这几元钱花得值,尽量做到物有所值,这更加可以看出他寻找一种精神的满足,虽然吃亏了,又无力获得实实在在的补偿, 但总要找个理由让自我内心平衡,于是就想“这等于出了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 还很自我满足地想到“此趟上城, 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 这五元钱花得值透”。把吃亏想成得了便宜,“哈, 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元钱就买

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便宜货”。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自我麻醉、自我欺骗。不肯接受残酷的事实,当有能力抗争时会尽力争取补偿,当无力抗争而又必须接受时,又总是去想尽办法去美化它,让自己变得心安理得,还若有所得。阿Q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出了隐忍、坚韧的优秀品质,但更多的是体现出麻木、软弱、自卑的精神缺陷,逆来顺受, 不敢面对现实。这是可悲的,可悲中我们带有一点怜悯,怜悯他在那个社会中的无助,也折射我们这个社会的两级分化。

三、一个小农民的精神寄托——时代下的阿Q精神

“精神胜利法”是出现在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的一种方法,在陈奂生身上,也出现了这种精神胜利法。“只不过陈奂生是比阿 Q 进步了不少,不良习性也改变了不少,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当前社会阿 Q 的影子仍依稀可见,可见改造人民的灵魂,促使他们灵魂的完美,还需要很长的路。”⑤[p18]“精神胜利法”背后揭示的是农民的物质贫困问题还是精神贫困问题,一如《乡土上》的冯幺爸,一如本文主人公陈奂生。对于这些,身处农村现代化改革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在《陈奂生上城》中作了这样一个设定: 改革政策的实施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经济状况,但并未改善农民精神上的贫困。这就诞生了人的自我精神胜利和寄托。陈奂生即是一个典型。小说文本这样描述陈奂生的精神状态:“提到讲话,就触到了陈奂生的短处,对着老婆,他还常能说说,对着别人,往往默默无言。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可说。别人能说东道西,扯三拉四, 他非常羡慕。黄昏空闲时,人们聚拢来聊天,他总只听不说,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因为知道他不会答话,所以就像等于没有他这个人。他只好自卑,他只有羡慕。”⑥[142]由此可知,当他做事时,只能在自己的精神安慰中得到一丝满足,处在那个年代中的他,“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作者对陈奂生精神面貌的基本判断;同时,这也是凸显作品精神批判主题的基调。很明显,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是批判农民精神上“因袭的重负”,认为它们是农村现代化改革的精神阻力,而“精神胜利法”就是“因袭的重负”的典型特征。但细读文本,我们能够发现,作者的这一主观创作意图似乎在故事叙述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游离与偏差。根据前文所述,激发陈奂生“精神胜利法”的“诱因”是五元钱的住宿费,这一点在他住招待所时已有心理暗示:“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 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从昨半夜到现在,

总共不过七、八个钟头,几乎一个钟头要做一天工, 贵死人!”显然,陈奂生“精神胜利法”的真实目的是以精神的虚荣来弥补物质亏损( 花了五元钱) 所造成的心理失落。其行为的异端和心理的“畸形”完全是他物质贫困的产物。比如说,陈奂生买帽子之前先去商店里“侦察”一下帽子的价格;在招待所和着开水啃随身携带的僵饼等等。十年的颠三倒四,把一个国家的主人变成新生的缺粮户、可耻的“漏斗户”主;政策的倏忽万变,把一个像李顺大一样的“跟跟派”造就为“还是再看看吧”的“陈奂生性格”。陈奂生“历来的看法”是,“只要不是欺他一人,就不算欺他”。他竟然老实到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地步,成了中国革命特殊年代里最基层的不抵抗主义者。尽管如此,他照样劳动,一年累月饿着肚皮在那里使劲地劳动;一不偷,二不抢,咬着牙地干,耐着性儿等,既不铤而走险,也不出头反抗。“还是再看看吧”,再饿一年看,看也就是忍,国家的主人变成猥琐的看客,这实在太不像话。“还是再看看吧。”这句话,使他有足够的资格当“漏斗户”的代表;“还是再看看吧。”这句惟当忍之的话,也就是“漏斗户”代表陈奂生的性格特征——“陈奂生性格”。毋容讳言,“陈奂生性格”⑦[p5]是特殊革命下中国农民的产物。

因此, 要从根子上改变陈奂生等一代农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得彻底改变其落后的经济现实。一旦他们的物质境遇得到改善, 兜里有钱了,这些基于物质贫困而产生的“畸形”精神现象当然不会存在。从这点而言,与其说《陈奂生上城》揭露的是农民的精神建设问题,还不如说是至目前为止也同样任重道远的经济建设问题。在后面的系列小说中,陈奂生的经济地位完全好转了,他在《陈奂生上城》中被经济窘迫逼压出来的“畸形”精神自然荡然无存,作者如何将精神批判的思想主题延展下去呢?这是我们质疑《陈奂生上城》的精神批判主题的旁证。这也说明了一个小人物精神胜利的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出陈奂生自己也在自我救牍当中,人类也在不断自我认识反省中,旧的模式终将被新的模式所取代。社会也不断朝着胜利的步伐迈进。

四、农民命运中的苦尽甘来

作者高晓声热切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他在后来的很长时间内,都保持着历史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在《“漏斗户”主》的结尾,高晓声写道:陈奂生“有权第一个称粮”,看着属于自己的粮食,他心头的冰块一下子完全消融了,

泪水填满了眼眶,溢了出来,像甘露一样滋润了那副长久干枯的脸容,放射出光泽来。当他拭着泪水难为情地朝大家微笑时,他看到许多人的眼睛都润湿了,于是他不再克制,纵情任眼泪像瀑布般直泻而出。在我的视野中,高晓声是“眼睛都润湿”了的“许多人”中的一个。在这里,高晓声还确立了他透视陈奂生的视角:将陈奂生的生存方式、精神特征与日益变化的经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为高晓声后来续写陈奂生提供了一个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的生存空间。

高晓声有一句话是很恰当的,我对陈奂生们的感情,绝不是什么同情,而是一种敬仰,一种感激,这倒并非是因为受过他们特殊的恩惠。也不是出于过分的钟情,而是我们确确实实认识到我们能够正常地度过那么艰难困苦岁月,主要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力量,正是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为我的精神支柱。“充分的喜剧风格使陈奂生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作者从未达到的高度,”⑧[p238]然而,陈奂生的成功对高晓声来说是一个挡不住的诱惑。显然,陈奂生在“上城”中的发展比高晓声预想的要复杂和深刻。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一复杂性和深刻性,高晓声要让陈奂生生活下去,于是在此之后又有《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和《陈奂生出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晓声是一位目光敏锐的作家,他“一直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命运,对普通农民在农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变化作追踪式的描写。”⑨[p326]他及时地通过小说形式表现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反映出了新时代给人的新生活。他的创作是为了“促使人们的灵魂完美起来,”⑩[p25]但在那个社会中,又值得我们反思,无论是可怜还是可爱,还是时代的变化,我们应知道人的本位意识,同时, 高晓声又是一位有着社会责任心的作家,他塑造了一个有着许多优点而又有着十分显著缺点的历史转折初期的陈奂生形象,让读者让社会更多地思考反省。陈奂生的自尊与自卑,使我们看到特殊时代农民的双重性格;他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性格的扭曲变形,使我们意识到那一代人的本位思想,一个小人物的精神胜利法,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社会中,求得心灵的寄托也是一种安慰,陈奂生有点像阿Q,糊涂、屈辱、可笑,不理解革命。陈奂生又像闰土,老实、善良到愚昧、麻木的程度。陈奂生使我们发笑,但在笑中又感到心酸与悲愁。这也启示着我们:改造农民的思想,重塑农民的精神,远比解放农民的生产力,发展农村

经济,要更加任重而道远。

注 释:

[1]余海乐.《横看成岭侧成峰——陈奂生形象面面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2]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康斌.重读《陈奂生上城》[J]. 青年文学家, 2009(13).

[4]崔晓艳.《陈奂生上城》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1).

[5]邵卯仙.不同时代下的阿Q和陈奂生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

[6]全日制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孙雪梅.陈奂生性格的民族性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陈思和,李和.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10]高晓声.《且说陈奂生》[J]. 人民文学.1980(3).

参考文献

[1]余海乐.《横看成岭侧成峰——陈奂生形象面面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2]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3]康斌.重读《陈奂生上城》[J]. 青年文学家, 2009(13).

[4]崔晓艳.《陈奂生上城》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1).

[5]邵卯仙.不同时代下的阿Q和陈奂生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1).

[6]全日制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孙雪梅.陈奂生性格的民族性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5.

[8]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9]陈思和,李和.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10]高晓声.《且说陈奂生》[J],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是在我的导师刘罡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刘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我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在此谨向刘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也要感谢我们的论文小组,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使得论文的进程按计划完成,也要感谢学校的各种学习资源的支持,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同时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关内容

  • [陈奂生上城]作者:高晓声[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 <陈奂生上城>再解读 作者:张琼(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小说,其主人翁陈奂生形象的塑造仍让人觉得有不少可回味之处.究其原因,就在于陈奂生其人的命运反映了特定时代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其人的 ...

  • 第七章八十年代的小说
  • 第七章 八十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创作潮流 (一) 1."伤痕文学" 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以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班主任>(刘心武)为起点,出现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伤痕文学"揭露了"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例
  • 语言类(语言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古代汉语 1.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2.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3.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4.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5.假借字与通假字 6.古今字 ...

  • 论_平凡的世界_的传统现实主义表现及缺憾
  • 第6卷第6期2004年11 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6,No. 6Nov. 2004 论<平凡的世界>的传统现实主义表现及缺憾 ...

  •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毕业论文工作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 ...

  • 陈奂生上城阅读答案
  • 他饿了 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劳.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 ...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四)复习串讲 一.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 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作品主题分 ...

  • [陈奂生上城]课文赏析与教学设计
  • 镜子中折射的灵魂 --<陈奂生上城>课文赏析与教学设计 [课文赏析]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在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小说主人公陈奂生的生活境况.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也不同程度地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陈奂生" ...

  • [陈奂生上城]..
  • 张连生 目的: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方法:自读.分析.鉴赏 过程: 一.文章导读 作者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收田财>.此后,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剧本等.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