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

 粗粗翻看《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人,都会以为拉斐尔在宣扬投机客的神奇与魅力,从而把利文斯顿(或利维摩尔)奉若神明,走投机之路。这是个误会。拉斐尔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本书快结束的时候,他直接告诫阅读《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人:“我写这些文章是想证明我的一个观点,即没人能够完胜股票投机”,“利文斯顿自己说没人能最终赢得投机。他运用他观察行情的能力赚了钱,这是很少见的,但是每一次他着手赢得投机,他均输钱。这是一种傻瓜投机,他付出了大的代价。他的能力、与生俱来的天资以及丰富的经验并没有让他在实施投机完胜理论时起作用。”  由于《股票作手回忆录》几乎章章精彩章章高潮,所以我们很容易忽视没有以利文斯顿为主角的最后一章《国王、平民与投机的弊害》。所谓“国王”,是指那些渴望成为华尔街领袖的大投机家,拉斐尔历数了华尔街历史上的大投机客,结论是“这些王者的统治并不长久!他们是人,是股痴们的同胞,他们犯错误,在华尔街犯错误意味着舍弃,我想不起哪一位王者是带着王冠死去的。”世间的奇妙之处在于,尽管拉斐尔抱着劝诫之心写了这部《股票作手回忆录》,但由于他妙笔生花,将投机客的悲欢离合与智慧铺叙得淋漓尽致,让不少读者心生模仿学习之意,成为百读不厌的经典。那些一心一意鼓吹投机多么神奇与伟大的“技术性”、“可操作”的书籍却浮躁一时,最终销声匿迹。  无独有偶,被人误认为色情小说(“淫书”)的《金瓶梅》,作者其实抱有“色即是空”的观念,劝喻大家放弃纵欲,免得因果报应。早就有人指出,《金瓶梅》中真正详尽描写色情的片断在数量上是很有限的,洁本因此并没有与小说原貌有什么重大的不同——不像《肉薄团》之类的书,如果删掉色情部分,就会全然改观。《金瓶梅》中的大部分主要人物都不得好死,也点出了淫乱后的世态炎凉。无奈的是,作者在情色描写上确实是高手,让人读了难以忘怀,种种非分之想油然而生(当然,《金瓶梅》作者对西门庆的性行为描写过度夸张,缺乏现实基础)。  好在《股票作手回忆录》中的不少叙述确实渗透了市场乃至人生的智慧,只要我们不是刻舟求剑的话,还是能获得许许多多真知灼见的。  初入市者可能会对书中的一些市场段子感兴趣,例如利文斯顿为了说明股市中消息之不可信,讲了一个有关婆罗洲锡陷阱的故事。婆罗洲锡是一只被庄家(集合基金)操纵的股票,刚上市时被利文斯顿买进1万股,庄家察觉后拼命震仓,但利文斯顿就是不出来。庄家只能再往上拉抬股价,在婆罗洲锡涨到120点时,利文斯顿把100万股筹码抛给了庄家。庄家最后将股价推至150点,由于大势不配合,只能往下一路抛筹码,希望“傻瓜”们博反弹。《股票作手回忆录》开始时用了很大的篇幅分析在商号与交易所内投机的重大差别,投机商号实际上就相当于赌场,尽管它利用交易所的行情作为下注的标的,也就是说,投机者不与其他人交易,只与商号(庄家)对赌。利文斯顿在投机商号中屡屡得手,被称为“少年赌客”,最后成为赌场“不受欢迎”的人物。但当他把这套投机术用于交易所时却输个精光,原因是真正的交易需要时间,它与没有迟滞的商号赌博是两码事。在很多年里,这个区别非常重要,尤其是像1929年乃至1987年发生大股灾的交易日,由于抛压太重太快,大量的单子无法成交,巨大的摩擦力害得投机手惨败。但现在不管中外的交易所,电脑技术撮合交易使得这种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其重要性也就相对降低了。如果它有什么现实意义,那就是说明媒体喜欢搞的股票炒作模拟大赛只有娱乐价值,若用于真正投资哪怕投机,也会害人匪浅。20世纪90年代,上海证券报为了招揽读者,在内地首开先河,举办了炒股模拟大赛。当时我还在报社,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不仅不严肃,而且会误导投资者,让他们盲从所谓的投机高手,而后者会利用这种影响力蒙骗散户。事实上就是如此。可笑的是,这种模拟赛今天还在网络上举行,有人借此吹嘘每天能抓住多少个涨停板,他教的学员(也就是跟随者)都名列前茅。但这些冠亚军在投机实战中的成绩如何?天晓得。至少根据利文斯顿的经验至少根据利文斯顿的经验,他们会输得很惨。《股票作手回忆录》还有许多警句与独到的分析。  “人家说凡事都有两面,但股市只有一面,不是多头的一面或是空头的一面,而是正确的一面。”  “尽管这样,大众还是跟过去一样容易亏钱,因为虽然方法改变了,法律增加了,财富掠夺得到了控制,但傻瓜依然是傻瓜。他受到保护,可以免受任何人的伤害——除了钱来得容易的错觉。”  我们经常说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可我们想没想过,如何自我保护呢?  “一个人如果想靠这个游戏谋生的话,他就得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判断,那就是我不相信小道消息的原因。如果我听信张三的消息买股票,我就必须根据张三的消息卖出那些股票。我得依靠他。假如卖出时间到来了,张三却在外度假,那可怎么办?不行的,先生,没有人能够靠别人的指导赚大钱。根据我的经验,没人能够给我一则或一连串消息,让我比靠自己的判断赚更多的钱。”  当我犯错误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能让我信服,那就是亏钱。并且只有当我赚钱的时候,我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投机。”  “总是犯错的十足的大笨蛋到处都有,但华尔街的傻瓜认为,他们必须一直进行交易。没有人始终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进行每月的股票买卖——或者有充分的知识来使他的交易变得很高明。”  “一个人花了许多年干一件事后,不可能像普通初学者那样,没有养成一种习惯,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的差异就在这里。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了他在投机市场中赚钱还是亏钱,大众对自己的操作一般持业余人士的观点,这种过度自我主义妨碍了他们自己,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深入和全面。专业人士关心的是如何把事物做对,而不是赚钱,因为他知道,如果其他事情都做好了,利润自然会出现。”  “我做多股票,是因为我对形势的判断让我看多。但是你会发现,许多被认为是高智商的人因为手头持有股票而看多,我不允许我自己持有的股票——或者是我先入为主的偏见——替我思考,这就是我从来不跟报价纸带争辩的原因。因为市场出其不意地、甚至不合情理地与你作对时,你就会生市场的气,就像你得了肺炎,怪罪你的肺一样。”  “确定你做交易的市场性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开始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赚大钱必定要在大波动中赚。不管最初发起大波动的原因是什么,事实是大波动能够持续并不是由于内线集团的幕后操纵或金融家的技巧造成的,而是取决于基本形势。不管谁反对,大波动一定会根据其背后的推动力量,尽可能地快速朝前跑并保持趋势。”《股票作手回忆录》一直强调人是容易犯错的,但我们在犯错误中也能学习到真知识真经验,如利文斯顿经常说的:“对我来说,我必须用我的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我的亏损教导我,只有当我确信不会被迫撤退时,我才能开始前进。但是,如果不能前进,我就根本不会行动。我说这句话,并不是指人在犯错误的时候不应该限制损失,他应该这样做。但是,不应该由此造成优柔寡断。我一辈子都在犯错,但在亏钱的过程中,我获得了经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禁忌事项。我好几次都亏得身无分文,但是我的亏损从来不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否则我今天就不会呆在这里了。我始终知道自己还会有机会,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我相信自己。”  利文斯顿对自身的弱点非常敏感,积极反思。他承认自己一直强调独立性,却还是会受人影响。利文斯顿讲述他从一位旅行推销员手里购买了几本书的经历,这种事他以前几乎从未经历过。他之所以同意购买,是因为推销员的软磨硬泡,而不是因为需要读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事后最多一笔带过。而利文斯顿却对此耿耿于怀,这绝不是因为浪费了点钱,而是他反复在琢磨何以在无意中给别人占了便宜,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应该承认,他能如此细致深度地反省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不能过分强调错误特别是灾难的益处,包括利文斯顿在内的投机高手似乎对自己的“九死一生”颇为自豪,这正是问题所在。人是脆弱的,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屡屡脱险,这是一种致命的傲慢。已经犯了大错。自信固然重要,但将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个道理扩大化极端化,就是想美化和修饰自己过去的愚蠢,也是心理毛病,容易口口声声说汲取教训,仍一意孤行。一次次投机失败,重蹈覆辙,能说是汲取教训吗?当冒险已成为习惯时,投机的结局是死定了。宣扬投机的浪漫性(包括宣染残酷的失败也是一种浪漫),这恐怕是包括《股票作手回忆录》这样的杰作在内无意识中犯的弊病。真正的投资是安全的、平淡的、朴素的,尽量少犯大错误的。投资的最后成功,是靠复利的威力,也就是一年又一年的财富持续积累而成。真的,我们也能从别人的成功和前人的经验中学到智慧,如果仅能从错误中学习,我们必败无疑。否则的话,即使侥幸逃脱,收获也很小。

 粗粗翻看《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人,都会以为拉斐尔在宣扬投机客的神奇与魅力,从而把利文斯顿(或利维摩尔)奉若神明,走投机之路。这是个误会。拉斐尔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本书快结束的时候,他直接告诫阅读《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人:“我写这些文章是想证明我的一个观点,即没人能够完胜股票投机”,“利文斯顿自己说没人能最终赢得投机。他运用他观察行情的能力赚了钱,这是很少见的,但是每一次他着手赢得投机,他均输钱。这是一种傻瓜投机,他付出了大的代价。他的能力、与生俱来的天资以及丰富的经验并没有让他在实施投机完胜理论时起作用。”  由于《股票作手回忆录》几乎章章精彩章章高潮,所以我们很容易忽视没有以利文斯顿为主角的最后一章《国王、平民与投机的弊害》。所谓“国王”,是指那些渴望成为华尔街领袖的大投机家,拉斐尔历数了华尔街历史上的大投机客,结论是“这些王者的统治并不长久!他们是人,是股痴们的同胞,他们犯错误,在华尔街犯错误意味着舍弃,我想不起哪一位王者是带着王冠死去的。”世间的奇妙之处在于,尽管拉斐尔抱着劝诫之心写了这部《股票作手回忆录》,但由于他妙笔生花,将投机客的悲欢离合与智慧铺叙得淋漓尽致,让不少读者心生模仿学习之意,成为百读不厌的经典。那些一心一意鼓吹投机多么神奇与伟大的“技术性”、“可操作”的书籍却浮躁一时,最终销声匿迹。  无独有偶,被人误认为色情小说(“淫书”)的《金瓶梅》,作者其实抱有“色即是空”的观念,劝喻大家放弃纵欲,免得因果报应。早就有人指出,《金瓶梅》中真正详尽描写色情的片断在数量上是很有限的,洁本因此并没有与小说原貌有什么重大的不同——不像《肉薄团》之类的书,如果删掉色情部分,就会全然改观。《金瓶梅》中的大部分主要人物都不得好死,也点出了淫乱后的世态炎凉。无奈的是,作者在情色描写上确实是高手,让人读了难以忘怀,种种非分之想油然而生(当然,《金瓶梅》作者对西门庆的性行为描写过度夸张,缺乏现实基础)。  好在《股票作手回忆录》中的不少叙述确实渗透了市场乃至人生的智慧,只要我们不是刻舟求剑的话,还是能获得许许多多真知灼见的。  初入市者可能会对书中的一些市场段子感兴趣,例如利文斯顿为了说明股市中消息之不可信,讲了一个有关婆罗洲锡陷阱的故事。婆罗洲锡是一只被庄家(集合基金)操纵的股票,刚上市时被利文斯顿买进1万股,庄家察觉后拼命震仓,但利文斯顿就是不出来。庄家只能再往上拉抬股价,在婆罗洲锡涨到120点时,利文斯顿把100万股筹码抛给了庄家。庄家最后将股价推至150点,由于大势不配合,只能往下一路抛筹码,希望“傻瓜”们博反弹。《股票作手回忆录》开始时用了很大的篇幅分析在商号与交易所内投机的重大差别,投机商号实际上就相当于赌场,尽管它利用交易所的行情作为下注的标的,也就是说,投机者不与其他人交易,只与商号(庄家)对赌。利文斯顿在投机商号中屡屡得手,被称为“少年赌客”,最后成为赌场“不受欢迎”的人物。但当他把这套投机术用于交易所时却输个精光,原因是真正的交易需要时间,它与没有迟滞的商号赌博是两码事。在很多年里,这个区别非常重要,尤其是像1929年乃至1987年发生大股灾的交易日,由于抛压太重太快,大量的单子无法成交,巨大的摩擦力害得投机手惨败。但现在不管中外的交易所,电脑技术撮合交易使得这种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其重要性也就相对降低了。如果它有什么现实意义,那就是说明媒体喜欢搞的股票炒作模拟大赛只有娱乐价值,若用于真正投资哪怕投机,也会害人匪浅。20世纪90年代,上海证券报为了招揽读者,在内地首开先河,举办了炒股模拟大赛。当时我还在报社,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不仅不严肃,而且会误导投资者,让他们盲从所谓的投机高手,而后者会利用这种影响力蒙骗散户。事实上就是如此。可笑的是,这种模拟赛今天还在网络上举行,有人借此吹嘘每天能抓住多少个涨停板,他教的学员(也就是跟随者)都名列前茅。但这些冠亚军在投机实战中的成绩如何?天晓得。至少根据利文斯顿的经验至少根据利文斯顿的经验,他们会输得很惨。《股票作手回忆录》还有许多警句与独到的分析。  “人家说凡事都有两面,但股市只有一面,不是多头的一面或是空头的一面,而是正确的一面。”  “尽管这样,大众还是跟过去一样容易亏钱,因为虽然方法改变了,法律增加了,财富掠夺得到了控制,但傻瓜依然是傻瓜。他受到保护,可以免受任何人的伤害——除了钱来得容易的错觉。”  我们经常说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可我们想没想过,如何自我保护呢?  “一个人如果想靠这个游戏谋生的话,他就得相信自己和自己的判断,那就是我不相信小道消息的原因。如果我听信张三的消息买股票,我就必须根据张三的消息卖出那些股票。我得依靠他。假如卖出时间到来了,张三却在外度假,那可怎么办?不行的,先生,没有人能够靠别人的指导赚大钱。根据我的经验,没人能够给我一则或一连串消息,让我比靠自己的判断赚更多的钱。”  当我犯错误的时候,只有一件事能让我信服,那就是亏钱。并且只有当我赚钱的时候,我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投机。”  “总是犯错的十足的大笨蛋到处都有,但华尔街的傻瓜认为,他们必须一直进行交易。没有人始终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进行每月的股票买卖——或者有充分的知识来使他的交易变得很高明。”  “一个人花了许多年干一件事后,不可能像普通初学者那样,没有养成一种习惯,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的差异就在这里。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了他在投机市场中赚钱还是亏钱,大众对自己的操作一般持业余人士的观点,这种过度自我主义妨碍了他们自己,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深入和全面。专业人士关心的是如何把事物做对,而不是赚钱,因为他知道,如果其他事情都做好了,利润自然会出现。”  “我做多股票,是因为我对形势的判断让我看多。但是你会发现,许多被认为是高智商的人因为手头持有股票而看多,我不允许我自己持有的股票——或者是我先入为主的偏见——替我思考,这就是我从来不跟报价纸带争辩的原因。因为市场出其不意地、甚至不合情理地与你作对时,你就会生市场的气,就像你得了肺炎,怪罪你的肺一样。”  “确定你做交易的市场性质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开始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赚大钱必定要在大波动中赚。不管最初发起大波动的原因是什么,事实是大波动能够持续并不是由于内线集团的幕后操纵或金融家的技巧造成的,而是取决于基本形势。不管谁反对,大波动一定会根据其背后的推动力量,尽可能地快速朝前跑并保持趋势。”《股票作手回忆录》一直强调人是容易犯错的,但我们在犯错误中也能学习到真知识真经验,如利文斯顿经常说的:“对我来说,我必须用我的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我的亏损教导我,只有当我确信不会被迫撤退时,我才能开始前进。但是,如果不能前进,我就根本不会行动。我说这句话,并不是指人在犯错误的时候不应该限制损失,他应该这样做。但是,不应该由此造成优柔寡断。我一辈子都在犯错,但在亏钱的过程中,我获得了经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禁忌事项。我好几次都亏得身无分文,但是我的亏损从来不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否则我今天就不会呆在这里了。我始终知道自己还会有机会,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我相信自己。”  利文斯顿对自身的弱点非常敏感,积极反思。他承认自己一直强调独立性,却还是会受人影响。利文斯顿讲述他从一位旅行推销员手里购买了几本书的经历,这种事他以前几乎从未经历过。他之所以同意购买,是因为推销员的软磨硬泡,而不是因为需要读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事后最多一笔带过。而利文斯顿却对此耿耿于怀,这绝不是因为浪费了点钱,而是他反复在琢磨何以在无意中给别人占了便宜,失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应该承认,他能如此细致深度地反省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不能过分强调错误特别是灾难的益处,包括利文斯顿在内的投机高手似乎对自己的“九死一生”颇为自豪,这正是问题所在。人是脆弱的,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屡屡脱险,这是一种致命的傲慢。已经犯了大错。自信固然重要,但将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个道理扩大化极端化,就是想美化和修饰自己过去的愚蠢,也是心理毛病,容易口口声声说汲取教训,仍一意孤行。一次次投机失败,重蹈覆辙,能说是汲取教训吗?当冒险已成为习惯时,投机的结局是死定了。宣扬投机的浪漫性(包括宣染残酷的失败也是一种浪漫),这恐怕是包括《股票作手回忆录》这样的杰作在内无意识中犯的弊病。真正的投资是安全的、平淡的、朴素的,尽量少犯大错误的。投资的最后成功,是靠复利的威力,也就是一年又一年的财富持续积累而成。真的,我们也能从别人的成功和前人的经验中学到智慧,如果仅能从错误中学习,我们必败无疑。否则的话,即使侥幸逃脱,收获也很小。


相关内容

  • 证券分析1
  • >读后感 这个假期本以为会平淡的渡过,但是在年前收到通知,要求每一个人都写一份读书笔记.由于我是证券专业的学生,所以选择了与我们专业相关的>这本书.在网上看了下这本书的相关资料. >这本著作是华尔街的经典,也是奠定本杰明-格雷厄姆声誉的里程碑.>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最为著名的. ...

  •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读后感
  • 作者:万里长征 发布时间:2014-04-03 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金融机构同人民的矛盾.<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这本书有两个基本观点是:一,金融机构必须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二,金融机构必须掌握在人民手中. 一.金融机构掌握着大多数社会财富 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对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 ...

  • 炒股的智慧读后感2012,6月!
  • 炒股的智慧 作者以在华尔街十多年投资股市的经验教训为感性素材,在研读了西方几百年来的炒股名著和炒股大师传记的基础之上,对投资股市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对取得成功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化繁为简.提纲挈领的阐述.最让我触动的是里面的几句话:"这本书没有任何理论和公式,它是炒股 ...

  • 朱镕基的执政风格--[朱镕基讲话实录]读后感
  • 近读<朱镕基讲话实录(四卷)>(以下简称<实录>),但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饮甘醇.酣畅淋漓.可谓文以载道.书如其人,启人思考.发人深省.尤为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实录>熔铸了鲜明的"朱氏风格". <实录>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包括经 ...

  • 操盘手揭秘股市钱规则: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珍藏版)
  • 基本资料 操盘手揭秘股市钱规则: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珍藏版) 作者: (美)拉斐尔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45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珍藏版)>最早于1923年出版,由新闻记者兼小说家埃德文拉斐尔经过数周的专访,以拉瑞利文斯顿的第一 ...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笔记
  •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就从这里开始!这的确是一本经典的书! 不过, 懂得的人看后会产生共鸣, 不懂的人看后照样不懂.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这样的作品只 不过是读者水平的一面镜子,很难帮助我们有实质性的提高. 也许主人公并非不想告诉大家他的系统, 或许是他认为他的 系统并不重要,重要的东西恰恰是 ...

  •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 读书笔记:<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2010-06-12 00:49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卡拉韦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后来到美国纽约学习经营股票生意,并想以此发财.他住在长岛,与故事的主人公盖茨比为邻,并与 ...

  • [股疯]观后感
  • 2011080130 朱伟娟 传播学院新闻学 我们应尽量持有独立的思考 --<股疯>观后感 电影<股疯>描绘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全民炒股的疯狂热潮,主要通过一个家庭在炒股浪潮中的戏剧变化转变和对一群普通民众盲目炒股的刻画,体现出了商业大潮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冲击. 影片中人物的 ...

  • 投资理财经典必读入门书籍内容简介
  • 投资理财经典必读入门书籍内容简介 投资理财经典入门书籍内容简介金融机构类 <华尔街巨人> [美]华尔街日报编辑部 海南出版社 <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 [美]费利普L茨威格 海南出版社 <摩根财团> [美]罗恩彻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高盛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