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调研

南京博物院分析

摘要: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3万余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主要分析经过改造后的南博,以此来探究中西式建筑风格的交融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背景

1933年,蔡元培先生等人倡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这就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1935年进行了对国立中央博物院的方案征集,邀请当时最优秀的设计师参选。当时29岁的年轻建筑师徐敬直的方案因为尊重原始的“刀”字地形,巧妙的运用轴线突出了门厅大殿的宏伟而受到评委席的一致好评;又因为截至当时最早发现的完整的中国古建还停留在辽代,即河北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所以杨廷宝先生仿辽代大殿的设计自然而然变成了徐敬直仿明清大殿的修改方案。之后于1991年开始对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和文物保管新库房的兴建。博物馆对于人类,已不仅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时代的发展让南博显示出种种问题:规模不够大,功能不够完善,空间不灵活,设施跟不上时代需求等问题。因此于2006年立项建设南博二期改造工程。

二、总平组织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

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位于明

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

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的交

织。基地较为平整,但是略呈南高

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于用地

紧张,大量的展馆被设计在了地

下。南博便灵活地利用地下空间并

使地上、地下空间达到一体化——

入口处设置下沉广场(图一)来布

置文化休闲功能,民国馆和数字馆置于地下。 图一 下沉广场

勒柯布西耶形容轴线是建筑中的秩序维持者。南博从场地入口至大殿的中轴线便是这样一条有着极大空间导向性和凝聚力的控制线。沿着这条轴线而展开的景观布置使得博物馆的空间气氛庄重肃穆。设计中通过设置入口广场、下沉广场、中州水晶、中央青铜鼎雕塑、殿前广场等一系列建筑及小品,使轴线景观空间序列丰富而富有韵律变化,并以此突出了位于

()轴线终端的中央大殿的主体地位2。同时增加了与轴线平行的长轴来均衡场地的空间格局,

长轴由特展馆、非遗馆和艺术馆组成。从而使得整个场地格局清晰而稳重(图二)。

通过对南博整体布局分析可以看出,设计师将大殿远远退后,远离前面的主干道,通过对称轴线,留下宽阔的空间做草坪、广场、绿化带,层次分明,衬托出大殿这个主体建筑的雄浑敦厚。这种“留白”式的空间处理手段(图三),给访客对中央大殿的观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大殿增添了威严,也使得大体的空间感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内外交融,虚实相生。通过对建筑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虚实相生的外部环境,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博物馆的环境是博物馆的“脸面",设计显得更为重要,要求做到观众一进入博物馆的领域,注意力与思维即被博物馆环境特有的意境氛围所吸引,如草坪、绿化地带、庭园、广场等,因此空间主要考虑到新建筑与历史环境的统一,新建筑形式与陈列形式的统一,新建筑空间与展示功能的统一。在南博的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意识。

图二 总体布局中的轴线设计 图三 大殿前的大量留白

三、大殿建筑分析

南京博物院以典型的中国古典宫廷式建筑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院之一。进入博物院大门,高大雄壮的中央大殿(门厅)便映入访客的眼中。大殿是仿辽式设计,或许是因为辽代的宫殿继承了大唐遗风,雄浑俊

逸,洒脱大气。几步之后,便能观得

粗壮而古朴的梁柱斗拱,曲致翘起的

华丽飞檐,使整座建筑磅礴大气而轻

快腾飞。大殿分为七开间,屋面为四

面曲面破的形式,上铺棕黄色琉璃

瓦。大殿的旁边便有一幢平屋顶的现

代风格建筑,然而外墙加上中国古典

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更衬

托出了大殿的雄伟庄严(图四)。这

是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一次可行的交流。 图四 大殿前景

辽代建筑继承沿用了唐代的传统,是在我国北方形成的一种建筑样式。其建筑形象能比较真实的反映结构,造型雄浑朴实,屋面坡度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侧逐渐升起,

()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2最为显著的是檐下简洁饿而粗壮有力的斗拱。斗

拱从柱头上层层出挑支撑着深远的屋檐,是起结构作用的受力构件。

遥相望去,南京博物院的大殿外形是大气的辽风,博物院的结构实则钢筋混凝土,仿辽代大殿只是作为博物院的门厅。作为仿传统宫殿样式与现代构造方式相结合的建筑,其保留了木质的斗拱,红色的琉璃瓦屋顶,而整幢建筑的外墙采用的是清水砖墙。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古建筑和新建筑如此紧密结合的例子还是屈指可数。然而,南京博物院的出现就是这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典雅沉郁,精致有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境界;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质感强烈,结构稳固,材料更加的防火耐腐蚀,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生活环境。两者相互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使得这幢建筑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同时预示着文化的方向。

四、内部空间设计

南京博物院的内部空间的设计宽敞自由,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观众置身陈列环境中,步移景换、不断获得新鲜感,忘却疲劳,获得一种特别的感受。

展厅的流线是根据功能而设计

的,人们在访问的时候便能体验到行程的流线感。具有真实感、空间感、流动感、立体感陈列方式。设计过程中对展示形式的把握,对展示形式的预想,空间比例的分割,装饰材料的选用,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关照,色彩空间气氛的营造,展品的表现方式,到形式的最终确立,都很到位,使展示形式具有个性色彩。

馆内公共空间设计极有文化品味且舒适方便,如极具现在主义风格的休息区(图五),和在室内营造出的江南风格小庭院(图六)。可以看出公共空间的设计在想法上也是中西交融的,但是并没有显得突兀,而是以一种及其和谐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中西交融的思想也体现在走廊设计上面。材料是构成空间形式的基本要素,没有它也就谈不上形式展示,它是构成空间形式的内容,同时本身也有形式的属性。南博通过不同的材料营造出不同的风格,如用青砖营造极具历史深度感和怀旧氛围的场所效果,用现代瓷砖营造出现代感极强的时代效果。其公共空间设计构想上尽量充分利用有效空间,去掉多余的东西,使观众有高度的自由感和舒适感,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和思考的场所。南博的展厅空间是混合设置,它既有临边的形态也有散点的、网格的。博物馆的各个展馆是网格分布,但是各个展馆的展品都放置在通道的两边,从这点上来看是混合型的。辅助展品是构成陈列语言的另一要素,它形象、艺术地表达陈列思维、烘托、渲染主题,丰富陈列的艺术形式,调节陈列室的展示气氛,展示艺术总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多变的形式、全新的理念诠释、先进的科技手段而显示其 对公众的魅力。博物馆展示形式所运用的媒体种类,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庞杂多样,声音、激 光、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展示设计中,使 展示形式变得有多重层次、富有立体化的格调。它无形之中植入我们的生活环境时,以往动辄长达数篇的文字叙述,现在可能只需数秒钟的视听媒体表达,就能体现动态形貌、临场声音、隐喻事件等等诸多讯息。

图五 室内休息区 图六 庭院

五、特色展馆

南博中极具特点的展馆当属民国馆。最初的博物

馆展陈设计几乎都是陈列式,展品直接悬挂在一成不

变的平整的墙面上,或者封印在玻璃罩中。这种简单

无脑的堆砌陈列设计思维已远远无法满足参观者的

切身需求,人们更加希望参展过程更加有趣味性。民

国馆就做到了这一点,采用叙事性的展示设计,在馆

中建设了真实大小的民国风格街道及建筑(图七),

使置身于其中的参观者有一种穿越式的体验。民国馆

通过对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整理和归纳之后,将其想

表达的关于民国的展示内容分为:衣与食、住与行、

休闲与娱乐的版块,分门别类的重点详述。同时根据

叙事性的展示风格在此售卖具有场馆特色的纪念品,

为博物馆提供收入。 图七 民国馆

博物馆陈展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堆砌文物和图版的地方,更是一个人性化的场所,

应从受

众的心理感受和本体体验为出发点,用求知和猎奇的手段来控制参观者的参观行为。然而叙事性的手段具有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的特点,汪汪更容易被参观者所接受。卓有成效的叙事性的陈列参观起来更加醒目,时不时的眼前一亮并且心中留有悬念,参观者在获得认同感的同时,讲故事的手段不断的促成受众饶有兴趣的参观行为,展示设计想要表达的内容在不经

()意间得到了受众的认同和理解。3

六、总结

通过分析南京博物院的建筑语言,总结出南京博物院不仅是一个文物精品展,呈现给观众一个真正的文物精品陈列,更是一个建筑文化展,带给观众不一样的空间体会。尤其是各种不同建筑风格在此的整合和融汇,体现了建筑设计的包容性及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王大鹏,应瑛,从场所认知出发的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总体设计,华中建筑,2009

(2)牟婷,南京民国建筑的风格与形式,艺术百家,2008

(3)郭涛,展览策划的构造性叙事方法,南京艺术学院,2009

南京博物院分析

摘要: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3万余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主要分析经过改造后的南博,以此来探究中西式建筑风格的交融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背景

1933年,蔡元培先生等人倡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这就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1935年进行了对国立中央博物院的方案征集,邀请当时最优秀的设计师参选。当时29岁的年轻建筑师徐敬直的方案因为尊重原始的“刀”字地形,巧妙的运用轴线突出了门厅大殿的宏伟而受到评委席的一致好评;又因为截至当时最早发现的完整的中国古建还停留在辽代,即河北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所以杨廷宝先生仿辽代大殿的设计自然而然变成了徐敬直仿明清大殿的修改方案。之后于1991年开始对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和文物保管新库房的兴建。博物馆对于人类,已不仅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时代的发展让南博显示出种种问题:规模不够大,功能不够完善,空间不灵活,设施跟不上时代需求等问题。因此于2006年立项建设南博二期改造工程。

二、总平组织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

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位于明

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

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的交

织。基地较为平整,但是略呈南高

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于用地

紧张,大量的展馆被设计在了地

下。南博便灵活地利用地下空间并

使地上、地下空间达到一体化——

入口处设置下沉广场(图一)来布

置文化休闲功能,民国馆和数字馆置于地下。 图一 下沉广场

勒柯布西耶形容轴线是建筑中的秩序维持者。南博从场地入口至大殿的中轴线便是这样一条有着极大空间导向性和凝聚力的控制线。沿着这条轴线而展开的景观布置使得博物馆的空间气氛庄重肃穆。设计中通过设置入口广场、下沉广场、中州水晶、中央青铜鼎雕塑、殿前广场等一系列建筑及小品,使轴线景观空间序列丰富而富有韵律变化,并以此突出了位于

()轴线终端的中央大殿的主体地位2。同时增加了与轴线平行的长轴来均衡场地的空间格局,

长轴由特展馆、非遗馆和艺术馆组成。从而使得整个场地格局清晰而稳重(图二)。

通过对南博整体布局分析可以看出,设计师将大殿远远退后,远离前面的主干道,通过对称轴线,留下宽阔的空间做草坪、广场、绿化带,层次分明,衬托出大殿这个主体建筑的雄浑敦厚。这种“留白”式的空间处理手段(图三),给访客对中央大殿的观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大殿增添了威严,也使得大体的空间感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内外交融,虚实相生。通过对建筑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虚实相生的外部环境,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博物馆的环境是博物馆的“脸面",设计显得更为重要,要求做到观众一进入博物馆的领域,注意力与思维即被博物馆环境特有的意境氛围所吸引,如草坪、绿化地带、庭园、广场等,因此空间主要考虑到新建筑与历史环境的统一,新建筑形式与陈列形式的统一,新建筑空间与展示功能的统一。在南博的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意识。

图二 总体布局中的轴线设计 图三 大殿前的大量留白

三、大殿建筑分析

南京博物院以典型的中国古典宫廷式建筑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院之一。进入博物院大门,高大雄壮的中央大殿(门厅)便映入访客的眼中。大殿是仿辽式设计,或许是因为辽代的宫殿继承了大唐遗风,雄浑俊

逸,洒脱大气。几步之后,便能观得

粗壮而古朴的梁柱斗拱,曲致翘起的

华丽飞檐,使整座建筑磅礴大气而轻

快腾飞。大殿分为七开间,屋面为四

面曲面破的形式,上铺棕黄色琉璃

瓦。大殿的旁边便有一幢平屋顶的现

代风格建筑,然而外墙加上中国古典

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更衬

托出了大殿的雄伟庄严(图四)。这

是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一次可行的交流。 图四 大殿前景

辽代建筑继承沿用了唐代的传统,是在我国北方形成的一种建筑样式。其建筑形象能比较真实的反映结构,造型雄浑朴实,屋面坡度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侧逐渐升起,

()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2最为显著的是檐下简洁饿而粗壮有力的斗拱。斗

拱从柱头上层层出挑支撑着深远的屋檐,是起结构作用的受力构件。

遥相望去,南京博物院的大殿外形是大气的辽风,博物院的结构实则钢筋混凝土,仿辽代大殿只是作为博物院的门厅。作为仿传统宫殿样式与现代构造方式相结合的建筑,其保留了木质的斗拱,红色的琉璃瓦屋顶,而整幢建筑的外墙采用的是清水砖墙。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古建筑和新建筑如此紧密结合的例子还是屈指可数。然而,南京博物院的出现就是这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典雅沉郁,精致有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境界;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质感强烈,结构稳固,材料更加的防火耐腐蚀,提供更加安全的居住生活环境。两者相互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使得这幢建筑承载了历史的重量,同时预示着文化的方向。

四、内部空间设计

南京博物院的内部空间的设计宽敞自由,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观众置身陈列环境中,步移景换、不断获得新鲜感,忘却疲劳,获得一种特别的感受。

展厅的流线是根据功能而设计

的,人们在访问的时候便能体验到行程的流线感。具有真实感、空间感、流动感、立体感陈列方式。设计过程中对展示形式的把握,对展示形式的预想,空间比例的分割,装饰材料的选用,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关照,色彩空间气氛的营造,展品的表现方式,到形式的最终确立,都很到位,使展示形式具有个性色彩。

馆内公共空间设计极有文化品味且舒适方便,如极具现在主义风格的休息区(图五),和在室内营造出的江南风格小庭院(图六)。可以看出公共空间的设计在想法上也是中西交融的,但是并没有显得突兀,而是以一种及其和谐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中西交融的思想也体现在走廊设计上面。材料是构成空间形式的基本要素,没有它也就谈不上形式展示,它是构成空间形式的内容,同时本身也有形式的属性。南博通过不同的材料营造出不同的风格,如用青砖营造极具历史深度感和怀旧氛围的场所效果,用现代瓷砖营造出现代感极强的时代效果。其公共空间设计构想上尽量充分利用有效空间,去掉多余的东西,使观众有高度的自由感和舒适感,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和思考的场所。南博的展厅空间是混合设置,它既有临边的形态也有散点的、网格的。博物馆的各个展馆是网格分布,但是各个展馆的展品都放置在通道的两边,从这点上来看是混合型的。辅助展品是构成陈列语言的另一要素,它形象、艺术地表达陈列思维、烘托、渲染主题,丰富陈列的艺术形式,调节陈列室的展示气氛,展示艺术总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多变的形式、全新的理念诠释、先进的科技手段而显示其 对公众的魅力。博物馆展示形式所运用的媒体种类,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庞杂多样,声音、激 光、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展示设计中,使 展示形式变得有多重层次、富有立体化的格调。它无形之中植入我们的生活环境时,以往动辄长达数篇的文字叙述,现在可能只需数秒钟的视听媒体表达,就能体现动态形貌、临场声音、隐喻事件等等诸多讯息。

图五 室内休息区 图六 庭院

五、特色展馆

南博中极具特点的展馆当属民国馆。最初的博物

馆展陈设计几乎都是陈列式,展品直接悬挂在一成不

变的平整的墙面上,或者封印在玻璃罩中。这种简单

无脑的堆砌陈列设计思维已远远无法满足参观者的

切身需求,人们更加希望参展过程更加有趣味性。民

国馆就做到了这一点,采用叙事性的展示设计,在馆

中建设了真实大小的民国风格街道及建筑(图七),

使置身于其中的参观者有一种穿越式的体验。民国馆

通过对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整理和归纳之后,将其想

表达的关于民国的展示内容分为:衣与食、住与行、

休闲与娱乐的版块,分门别类的重点详述。同时根据

叙事性的展示风格在此售卖具有场馆特色的纪念品,

为博物馆提供收入。 图七 民国馆

博物馆陈展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堆砌文物和图版的地方,更是一个人性化的场所,

应从受

众的心理感受和本体体验为出发点,用求知和猎奇的手段来控制参观者的参观行为。然而叙事性的手段具有诙谐幽默、平易近人的特点,汪汪更容易被参观者所接受。卓有成效的叙事性的陈列参观起来更加醒目,时不时的眼前一亮并且心中留有悬念,参观者在获得认同感的同时,讲故事的手段不断的促成受众饶有兴趣的参观行为,展示设计想要表达的内容在不经

()意间得到了受众的认同和理解。3

六、总结

通过分析南京博物院的建筑语言,总结出南京博物院不仅是一个文物精品展,呈现给观众一个真正的文物精品陈列,更是一个建筑文化展,带给观众不一样的空间体会。尤其是各种不同建筑风格在此的整合和融汇,体现了建筑设计的包容性及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王大鹏,应瑛,从场所认知出发的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总体设计,华中建筑,2009

(2)牟婷,南京民国建筑的风格与形式,艺术百家,2008

(3)郭涛,展览策划的构造性叙事方法,南京艺术学院,2009


相关内容

  • 房地产行业的客户忠诚度分析
  •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学校代码:10327 学号:2111206H42 南 京 财 经 大 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五 矿 建 设 顾 客 忠 诚 度 研 究 英文题目:Research on Consumer's Loyalty 所在院系: 营 销 与 物 流 管 理 学 院 专业 ...

  • "点击南京"调研活动方案
  • <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方案之一 --"点击南京"社会调研活动 一.指导思想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社会调研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教育改革和创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

  • 地铁实践调研报告
  • 南京审计学院泽园书院 城市轨道交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浦口区为例 调 研 报 告 制作单位:南京审计学院泽园书院"南京地铁十号线 对浦口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实践小分队 I 目 录 第一部分 调研方案设计------------------3 1.1 调研方案„„„„„„ ...

  • 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 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仍在增长,销竣比显示供需仍不平衡.2007年南京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额445.97亿元,同比增长27%,2008年1-2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77.2亿元,同比增长41%.07年以来平均销竣比为2.64,07年全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08年前两个月销售面积跟不上竣工面积,主要原 ...

  • 南京.杭州.宁波文化产业调研提纲
  • 对南京.杭州.宁波文化产业调研提纲 对南京.杭州.宁波三城市,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意设计.传媒网络.文博旅游.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出版发行.文学艺术.文化产业园区及地方特色传统工艺等文产企业的民间资本注入.政策法规保障.政府平台搭建.可持续发展概况的情况资料. 一.南京: 调研单位,江苏演艺集团 1.歌 ...

  • 暑期报社市场调研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与全国首创刷卡取报新模式——《东方卫报》创新发行模式分析 xx年-2010学年度暑假期间,我参与了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东方卫报社关于刷卡取报的市场调研活动,以调研的方式在第一线感受刷卡取报这一新模式给传统报纸发行模式带来的冲击。其间,我还通过与报社发行部何长清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 ...

  • 高层综合办公楼调研报告
  • 高层综合性 办公楼 调研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成为可能,高层建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建筑布局,而且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可巨大的带动作用.一座高层建筑,不仅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而且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地 ...

  • 物流专业实习基地扩建调研报告
  • 一.南京物流业发展现状 南京市是长江流域的商品集散中心,随着江苏经济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南京市物流量迅猛增长,去年相关流通费用超过50亿元,占gdp总量的20%左右,预计潜在的物流市场将会越来越大.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第三利润源,xx年9月,南京市制定了<南京现代物流产业 ...

  • 旧厂房改造调研报告2
  • 实习周调研报告 课题名称: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概述 二.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2.1 园区物质环境 2.2外界面改造模式 2.3内部空间改造方法 三.南京创意东八区 3.1成功转型的有理因素 3.2转型面临的问题 3.3考察后的思考 四.南京国创园 4.1内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