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凄风苦雨,也苦雪,北方遭遇罕见寒潮来袭,北京也迅速由秋转冬。稍感振奋的是,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10月PMI超过50%的荣枯分界线,这意味着低迷日久的经济已初露见底的微茫。 不过,比PMI数字更值得琢磨的是近期管理层的一些举措。 先说一个显然属于“更市场化”的动作。近日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出乎市场预期地抛出“拟取消赴港发行H股的硬性财务门槛”的猛料,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今后只要是符合港交所上市条件的企业,都可以赴香港上市融资。”换句话说,此前著名的“IPO可不可以不审?”的郭式疑问,很可能率先在港股上试水,这对于苦于融资通道狭窄的国内中等规模民企来说,“钱”景貌似一片光明。尽管有评论认为这会招致A股的边缘化,但是焉知这是否恰恰是反推A股市场走向更市场化、更有资源配置效率的绝佳力臂呢? 再说另一个往往被视为反市场行为的动作。11月1日,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核心主旨是——“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补贴,2012~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显然这可以被视为近10年来苦于全球油价高位的中国经济,向能源供应链上游释放压力的有效信号。尽管以眼下国内不足百口的实验性质的页岩气气井,尚无法真正扭转全球石油市场对“中国需求”的掌控,但预期毕竟开始受到扰动。 事实上,这很像美国能源部上个月发出的预测:受高油价和钻探技术进步推动,美国原油和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其他液化碳氢化合物明年日均产量将达1140万桶,创历史最高纪录,逼近沙特1160万桶的日均产量,在不远的将来有望迅速超过沙特而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花旗银行预计到2020年产量可达日均1300万桶,北美将成为“新中东”。 从物理学的常识来看,当某个长期性压力一直发挥着阻碍作用的时候,反制约的势能无疑也在逐步的积累之中。一旦边界条件发生突变,就会出现“进一步海阔天空”的逆转局面。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而言,长期的制约条件中有两个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个就是无所不在的“审批制”正在加快退出,“凡是公民可以自决的将不再审批”;另一个就是吃定了“中国需求”的全球大宗商品上游领域,在失去了继续增长的预期之际,迅速陷入看不见曙光的迷茫,澳洲与巴西的铁矿石便是一例。 著名的马云语录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不论怎样,中国经济走向更市场化和更低能耗的时间拐点都已在不远处,甚至触手可及。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凄风苦雨,也苦雪,北方遭遇罕见寒潮来袭,北京也迅速由秋转冬。稍感振奋的是,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10月PMI超过50%的荣枯分界线,这意味着低迷日久的经济已初露见底的微茫。 不过,比PMI数字更值得琢磨的是近期管理层的一些举措。 先说一个显然属于“更市场化”的动作。近日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出乎市场预期地抛出“拟取消赴港发行H股的硬性财务门槛”的猛料,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今后只要是符合港交所上市条件的企业,都可以赴香港上市融资。”换句话说,此前著名的“IPO可不可以不审?”的郭式疑问,很可能率先在港股上试水,这对于苦于融资通道狭窄的国内中等规模民企来说,“钱”景貌似一片光明。尽管有评论认为这会招致A股的边缘化,但是焉知这是否恰恰是反推A股市场走向更市场化、更有资源配置效率的绝佳力臂呢? 再说另一个往往被视为反市场行为的动作。11月1日,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核心主旨是——“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补贴,2012~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显然这可以被视为近10年来苦于全球油价高位的中国经济,向能源供应链上游释放压力的有效信号。尽管以眼下国内不足百口的实验性质的页岩气气井,尚无法真正扭转全球石油市场对“中国需求”的掌控,但预期毕竟开始受到扰动。 事实上,这很像美国能源部上个月发出的预测:受高油价和钻探技术进步推动,美国原油和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其他液化碳氢化合物明年日均产量将达1140万桶,创历史最高纪录,逼近沙特1160万桶的日均产量,在不远的将来有望迅速超过沙特而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花旗银行预计到2020年产量可达日均1300万桶,北美将成为“新中东”。 从物理学的常识来看,当某个长期性压力一直发挥着阻碍作用的时候,反制约的势能无疑也在逐步的积累之中。一旦边界条件发生突变,就会出现“进一步海阔天空”的逆转局面。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而言,长期的制约条件中有两个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个就是无所不在的“审批制”正在加快退出,“凡是公民可以自决的将不再审批”;另一个就是吃定了“中国需求”的全球大宗商品上游领域,在失去了继续增长的预期之际,迅速陷入看不见曙光的迷茫,澳洲与巴西的铁矿石便是一例。 著名的马云语录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不论怎样,中国经济走向更市场化和更低能耗的时间拐点都已在不远处,甚至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