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

前言: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 沧海桑田现象所运用到的地理知识 ② 海陆变迁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① 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② 会解释世界上海陆变迁的成因及其在实践中应用。 3.课时 一课时(40’)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

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沧海桑田现象。 2.探究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的原因。 3.解释世界上海陆变迁现象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模拟、验证这些原因的正确性,并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3.通过实验模拟,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4.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生活中得以实践;

5.培养学生爱思考、勤动手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思想设计:

对于海陆变迁这一节知识点的引入,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如介绍神秘而古怪的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幽灵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话题:沧海桑田的变化,通过实例展示、动画演示,然后引入海陆变迁这一知识点,并且让同学们探究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探究,验证这些原因加强知识的记忆。由于这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后,很容易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动手操作加强学习内容的记忆,并且通过习题反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知识。

2.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1.创设情景法: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地理现象,地中海的一个神秘小岛“幽灵岛”引入沧海桑田的变化现象,使学生感受在情境中,并且激发学习兴趣。 2.多媒体演示法: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文字等以静态、动态等的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如: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3.读图分析法: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如: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了古河流遗址,通过两个现象读图分析,并且思考形成的原因。

4.实验探究法:是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有计划的实践,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的方法。在本节学习中,主要通过实验模拟海陆变迁的三个原因,让学生加强理解并学会运用。

5.总结归纳法: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如运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了古河流遗址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总结归纳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6.启发引导法: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的、自信的、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通过给出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通过有条理的启发,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7.交流谈话法:改变了只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默默无声地听这种局面,会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老师在每一个实验后,可以与学生交流这个原因的现象还有哪些例子。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情景感受法:通过老师的描述,创设情境,学生感受情境,进行思考。学生对神秘的“幽灵岛”产生联想,引发思考。

实验体会法:通过实验模拟,得出海陆变迁原因,加强知识的记忆。

2.地图观察法:地理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地图的学习,学会读图是必备的技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读图应该从图名、图例、特征、结论这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观察思考。如让学生观察海陆变迁的过程。

3.问题探究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提出的海陆变迁成因,就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得出结果。 4.自主学习法:对于老师课堂为了巩固新课而出的题,学生应该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例如,本节课老师布置的巩固新课的练习题,就应该由学生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5.合作探究法:对于实验模拟就需要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应该综合这些方法来学习地理知识,学会应用地理知识。

五.学法指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法指导也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并进而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教师教法改革的出发点,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法”,教师教法改革的效益性,应当体现在学生的“学法”,则将从以下方面探究学生的学法指导。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老师创设情境,学生感受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思考能力。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带着问题听课。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3.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指导。例如: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学生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专心、认真地学好每一节课。要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

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2.【 讲授新课】

2.1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2.1.1展示图片 (5’)

2.1.2提出问题 (5’)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2.1.3模拟实验 (15’)

让同学们设计方案,可以分成小组来讨论,用水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然后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再让学生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得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

实验一:读图观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原因是地壳的变动。

实验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的材料:水)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讨并总结出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实验三: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可用的材料:沙土)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讨并总结出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指导:我国许多地方填海造陆就是引起海陆变迁,例如澳门。再让学生举几个例子。 3.【 课堂总结】(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因素有:人类活动。这三个原因造成了海陆变迁这一变化。

4.【 板书设计】(5’)

海陆的变迁

陆海地壳的变动 自然

沧海 海陆变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因素 桑田海陆人类的活动人为因素

5.【巩固新课】(5’)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地壳的变动 、 海平面的升降 ,除此之外

人类的活动 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如填海造陆。

2.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D )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太行山发生了火山喷发活动 D.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演变来的

3.近一百多年来,澳门的面积不断扩大。澳门半岛的面积从2.7平方千米扩大到5.7平方千米,凼仔岛与路环岛也分别扩大到4.1平方千米、6.6平方千米。整个澳门陆地面积由原来的10.39 平方千米增加到29.7平方千米。澳门面积逐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D )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上升 C.海平面下降 D.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4.据专家测量,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长高,请你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6.【内容小结】(2’)

教师: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关于海陆变迁现象及其原因的探究。大家学习积极,团结合作,表现很好,那能不能谈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然后可以对照课本再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7.【布置作业】(1’)

1.下面是某科学家在研究地壳运动时搜集到的一系列资料,请你从中选出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资料( A )

A.1907年,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 B.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C.1992年,印度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了万顷良田 D.1993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大片林海变成了光秃秃的荒野

2.看图回答,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解释正确的是( B )。

A.由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B.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C.由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由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4.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关注并且分辨海陆变迁这一现象,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8.【学生反馈】(2’)

学生将自己困惑的地方反馈给老师,老师也可以从课堂巩固中得到知识掌握情况的信息,进行集中解疑,也可以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解答,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练习与作业进行反馈,谈话和交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七.学习流程图(如下)

前言: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 沧海桑田现象所运用到的地理知识 ② 海陆变迁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① 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② 会解释世界上海陆变迁的成因及其在实践中应用。 3.课时 一课时(40’)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

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沧海桑田现象。 2.探究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的原因。 3.解释世界上海陆变迁现象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模拟、验证这些原因的正确性,并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3.通过实验模拟,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4.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生活中得以实践;

5.培养学生爱思考、勤动手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思想设计:

对于海陆变迁这一节知识点的引入,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如介绍神秘而古怪的地中海的一个小岛“幽灵岛”,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话题:沧海桑田的变化,通过实例展示、动画演示,然后引入海陆变迁这一知识点,并且让同学们探究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可以通过实验探究,验证这些原因加强知识的记忆。由于这节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后,很容易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动手操作加强学习内容的记忆,并且通过习题反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知识。

2.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1.创设情景法: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地理现象,地中海的一个神秘小岛“幽灵岛”引入沧海桑田的变化现象,使学生感受在情境中,并且激发学习兴趣。 2.多媒体演示法: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文字等以静态、动态等的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如: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3.读图分析法: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如: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了古河流遗址,通过两个现象读图分析,并且思考形成的原因。

4.实验探究法:是针对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有计划的实践,从而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的方法。在本节学习中,主要通过实验模拟海陆变迁的三个原因,让学生加强理解并学会运用。

5.总结归纳法: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如运用喜马拉雅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了古河流遗址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总结归纳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6.启发引导法: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的、自信的、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通过给出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通过有条理的启发,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7.交流谈话法:改变了只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默默无声地听这种局面,会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老师在每一个实验后,可以与学生交流这个原因的现象还有哪些例子。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情景感受法:通过老师的描述,创设情境,学生感受情境,进行思考。学生对神秘的“幽灵岛”产生联想,引发思考。

实验体会法:通过实验模拟,得出海陆变迁原因,加强知识的记忆。

2.地图观察法:地理学习很大一部分是地图的学习,学会读图是必备的技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读图应该从图名、图例、特征、结论这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观察思考。如让学生观察海陆变迁的过程。

3.问题探究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提出的海陆变迁成因,就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得出结果。 4.自主学习法:对于老师课堂为了巩固新课而出的题,学生应该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例如,本节课老师布置的巩固新课的练习题,就应该由学生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5.合作探究法:对于实验模拟就需要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应该综合这些方法来学习地理知识,学会应用地理知识。

五.学法指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法指导也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并进而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教师教法改革的出发点,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法”,教师教法改革的效益性,应当体现在学生的“学法”,则将从以下方面探究学生的学法指导。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老师创设情境,学生感受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思考能力。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带着问题听课。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3.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指导。例如: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学生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专心、认真地学好每一节课。要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

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有些地方海洋会变成陆地。究竟什么会引起海陆变迁呢? 2.【 讲授新课】

2.1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2.1.1展示图片 (5’)

2.1.2提出问题 (5’)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2.1.3模拟实验 (15’)

让同学们设计方案,可以分成小组来讨论,用水代表海洋,露出水面的沙土代表陆地,然后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再让学生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得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

实验一:读图观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原因是地壳的变动。

实验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的材料:水)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讨并总结出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实验三: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海洋变成陆地呢?(可用的材料:沙土)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讨并总结出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指导:我国许多地方填海造陆就是引起海陆变迁,例如澳门。再让学生举几个例子。 3.【 课堂总结】(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沧海桑田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因素有:人类活动。这三个原因造成了海陆变迁这一变化。

4.【 板书设计】(5’)

海陆的变迁

陆海地壳的变动 自然

沧海 海陆变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因素 桑田海陆人类的活动人为因素

5.【巩固新课】(5’)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地壳的变动 、 海平面的升降 ,除此之外

人类的活动 也可以引起海陆的变迁,如填海造陆。

2.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化石。这一记载说明( D )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太行山发生了火山喷发活动 D.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演变来的

3.近一百多年来,澳门的面积不断扩大。澳门半岛的面积从2.7平方千米扩大到5.7平方千米,凼仔岛与路环岛也分别扩大到4.1平方千米、6.6平方千米。整个澳门陆地面积由原来的10.39 平方千米增加到29.7平方千米。澳门面积逐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D ) A.地壳运动 B.海平面上升 C.海平面下降 D.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4.据专家测量,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仍在不断长高,请你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6.【内容小结】(2’)

教师: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关于海陆变迁现象及其原因的探究。大家学习积极,团结合作,表现很好,那能不能谈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然后可以对照课本再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7.【布置作业】(1’)

1.下面是某科学家在研究地壳运动时搜集到的一系列资料,请你从中选出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资料( A )

A.1907年,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 B.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C.1992年,印度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了万顷良田 D.1993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大片林海变成了光秃秃的荒野

2.看图回答,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解释正确的是( B )。

A.由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B.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C.由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由非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4.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关注并且分辨海陆变迁这一现象,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8.【学生反馈】(2’)

学生将自己困惑的地方反馈给老师,老师也可以从课堂巩固中得到知识掌握情况的信息,进行集中解疑,也可以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解答,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练习与作业进行反馈,谈话和交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七.学习流程图(如下)


相关内容

  •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资料非周期性海陆变迁及成因
  • <海陆的变迁>资料3 非周期性海陆变迁及成因 1.生物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 由生物形成的生物礁和岛,人类的造海填海等活动,可以形成小面积的海陆变迁. 2.地震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 地震形成的海啸可以引起短暂的海陆变迁.地震形成的岩层断裂.凹陷或隆起可以引起小面积的海陆变迁. 3.火山作用引起 ...

  • 海陆变迁微格教学过程
  • 导入:上节课学习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界线.那位同学愿意填出这个图,将各大洲与大洋拖到正确的位置?大家想想我们看到的海陆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它们一直处于现在这个位置吗?七大洲.四大洋即海陆的形状和位置是否发生过变化? 生:略. 师:有两种观点,海陆的位置是固定的,另外一种是变化的,那么哪 ...

  • [海陆变迁]说课稿
  •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课题是<海陆的变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欢迎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海陆的变迁>是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七年 ...

  •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及反思 宋成
  •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和反思 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 宋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 ...

  •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7
  •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重点和难 ...

  • [海陆变迁]
  • <海陆变迁> 同步检测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2016•凉山州)2016年4月16日00时25分在日本九州岛附近(32.77°N ,130.78°E )发生6.9级左右地震,据此作出了以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 .发生地点位于南半球和东半球 B .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 ...

  •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 ...

  •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教师:罗仕会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2. 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有:a.地壳的变动 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的活动. 3.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举例说出山脉.海洋等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及火山. ...

  • 世界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法制渗透教案
  • 第二章 第四节(第二课时法制渗透教学教案) 海陆变迁----板块的运动 教师 王庆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