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采食行为及采食量的调控

【技术】猪的采食行为及采食量的调控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也是畜禽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食物营养和水分在体内不断被消耗,以满足动物代谢需要,驱使动物显示采食行为。动物对饲料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咀嚼和吞咽等一系列过程,而采食量高低与动物生产性能密切相关,对动物生长、繁殖和泌乳影响甚大。因此,调节动物采食行为和采食数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猪的采食行为

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主要有以下特点:

1、遗传:拱土觅食是最主要的特点。猪鼻子高度发达,拱土觅食,嗅觉起决定作用。即使是现代的舍食,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仍有拱地觅食的特征:采食时力图占据有利位置,有时前肢踏入食槽,将饲料拱洒一地。猪采食有竞争性,爱抢食,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长得快。

2、味道:猪喜食甜食。包括未哺乳的小猪就爱吃甜食。

3、料型:颗粒料与粉料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少。

4、采食:自然条件下,猪白天采食6-8次,夜间采食3-5次,每次采食持续约10-20分钟,限食时少于10分钟,自由采食的时间长而且能看到每头猪的个性特点。乳仔猪昼夜吮奶次数因年龄而有差异,约在15~25次。大猪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5、饮水:一般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猪的饮水量很大,吃干料时,饮水量是干料的两倍。成年猪饮水,与环境温度有很大关系,吃干料后需立即饮水,约

9-10次/天。吃湿料则需2~3次。自由采食时是摄食与饮水交替进行,限食时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二月龄前的小猪一般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

二、采食量的调控

动物的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用饲料重量kg 、 %体重表示,猪的预期采食量(DM%体重):4-5%。

采食量直接决定着动物能够从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的多少,它是评价动物营养物质需求和能量代谢的基础,采食量调控对提高动物生产效果和饲料转化率,抗应激、患病,饲养种用畜禽、妊娠、泌乳母畜以及商品肉猪的生产意义重大。

1. 需要提高采食量的阶段

1)早期断奶仔猪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牲畜的日采食量是决定牲畜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幼猪、乳猪日采食量,影响了牲畜整个的生长过程。仔猪断奶期间的应激使采食量明显下降,因此改善饲料的适口性,特别是乳猪、幼猪的饲料适口性,来增加它们的日采食量是非常重要的。

2)高泌乳期

泌乳早期的营养缺乏,会对母猪断奶后的繁殖性能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在泌乳期的任一阶段限制采食量都会减少排卵数,增加断奶间隔。但在泌乳期的最后一周自由采食的限饲母猪,胚胎成活率高于仅在泌乳期最后一周限饲的母猪。

3)处于应激的时期(如热应激)

4) 20-50kg 生长猪

在此阶段要最大限度地促进能量摄取,因赖氨酸 / 能量比适宜时,蛋白质的沉积速度与能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直至达到食欲的极限。充分发挥这一潜能,不仅保证了快速的生长,而且不会造成脂肪过度沉积,或提高料肉比。

2. 采食量的调控机理

采食是动物的天性,采食量的调控是摄食中枢——CNS ,下丘脑是调节摄食行为的中枢。下丘脑两侧的外侧区是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受刺激后引起动物进食、觅食,所以称其为饿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是抑制摄食的中枢部位,受刺激后动物拒食,缺损此区域动物则出现摄食过量,所以称其为饱食中枢。饿中枢处于持续活动状态,受饱中枢抑制而停止。

调控采食量的方法有化学调节和物理调节。化学调节是通过调节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游离脂肪酸、渗透压、pH 值、激素等来调节采食量;而物理调节是通过胃肠道紧张度、体内温度变化等来调节的。

猪是以化学调节为主。猪是典型的贪食者, 过食现象最严重, 对能量平衡和脂肪稳衡机制反应不如家禽和其他动物敏感。

3. 调控采食量的方法

1)刺激采食中枢,提高采食量。

主要是利用一些药物。如已知巴比妥类药能影响动物采食活动。以6.5mg 戊巴比妥钠注射于饥饿猪的下丘脑外侧区,可抑制采食。相反,若注射于腹内侧区则刺激饱食猪采食。

2)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采食量

饲料容积是由饲料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饲料内部的空气和水分间隙所决定的。在生产中,通过对饲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调整饲料容积、物理性状,从而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采食量。

3) 调配营养平衡的配方

动物的食欲取决于它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以及饲料中这些养分的含量(Emmans ,1986)。一般认为,动物的采食量受日粮中第一限制性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当某种营养素处于边际缺乏时,采食量提高,当缺乏严重时,采食量下降。同时,配比也至关重要。

4)提高日粮适口性

适口性是指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

饲料适口性的改良方法是选用适当的主原料;保持饲料的新鲜度;添加风味改良剂如香味剂、甜味剂、酸味剂、酶。香味剂可刺激牲畜的食欲,甜味剂可明显改变饲料口味,同时掩盖不良的口味,最终增加牲畜的日采食量,提高消化率。

5)调节一些激素水平,提高采食量利用激素对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的加强或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来提高采食量。如胰岛素加强葡萄糖利用和生脂作用,可促进单胃动物的采食;甲状腺激素增加代谢率,直接提高采食量;睾酮、孕酮促进合代谢,导致动物采食量增加

6)正确的饲喂技术

①保证饮水; ②适宜的饲料形态;③饲喂方式和时间,哺乳仔猪习惯用母乳来解渴和每隔40-50分钟就哺乳一次的生活方式。断奶后,仔猪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学会分辨饥和渴,并通过饮水和采食分别满足。

调味剂对仔猪断奶期间饮水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Bertram 等(2002)进行了在饮水中添加草莓型香味剂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仔猪的饮水量随香味剂

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不加香味剂的对照组相比,最高香味剂组24h 的饮水量提高了34%,减轻断奶应激。

【技术】猪的采食行为及采食量的调控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也是畜禽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食物营养和水分在体内不断被消耗,以满足动物代谢需要,驱使动物显示采食行为。动物对饲料的采食包括觅食、识别、定位感知、食入、咀嚼和吞咽等一系列过程,而采食量高低与动物生产性能密切相关,对动物生长、繁殖和泌乳影响甚大。因此,调节动物采食行为和采食数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猪的采食行为

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主要有以下特点:

1、遗传:拱土觅食是最主要的特点。猪鼻子高度发达,拱土觅食,嗅觉起决定作用。即使是现代的舍食,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仍有拱地觅食的特征:采食时力图占据有利位置,有时前肢踏入食槽,将饲料拱洒一地。猪采食有竞争性,爱抢食,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长得快。

2、味道:猪喜食甜食。包括未哺乳的小猪就爱吃甜食。

3、料型:颗粒料与粉料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少。

4、采食:自然条件下,猪白天采食6-8次,夜间采食3-5次,每次采食持续约10-20分钟,限食时少于10分钟,自由采食的时间长而且能看到每头猪的个性特点。乳仔猪昼夜吮奶次数因年龄而有差异,约在15~25次。大猪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5、饮水:一般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猪的饮水量很大,吃干料时,饮水量是干料的两倍。成年猪饮水,与环境温度有很大关系,吃干料后需立即饮水,约

9-10次/天。吃湿料则需2~3次。自由采食时是摄食与饮水交替进行,限食时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二月龄前的小猪一般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

二、采食量的调控

动物的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用饲料重量kg 、 %体重表示,猪的预期采食量(DM%体重):4-5%。

采食量直接决定着动物能够从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的多少,它是评价动物营养物质需求和能量代谢的基础,采食量调控对提高动物生产效果和饲料转化率,抗应激、患病,饲养种用畜禽、妊娠、泌乳母畜以及商品肉猪的生产意义重大。

1. 需要提高采食量的阶段

1)早期断奶仔猪 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牲畜的日采食量是决定牲畜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幼猪、乳猪日采食量,影响了牲畜整个的生长过程。仔猪断奶期间的应激使采食量明显下降,因此改善饲料的适口性,特别是乳猪、幼猪的饲料适口性,来增加它们的日采食量是非常重要的。

2)高泌乳期

泌乳早期的营养缺乏,会对母猪断奶后的繁殖性能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在泌乳期的任一阶段限制采食量都会减少排卵数,增加断奶间隔。但在泌乳期的最后一周自由采食的限饲母猪,胚胎成活率高于仅在泌乳期最后一周限饲的母猪。

3)处于应激的时期(如热应激)

4) 20-50kg 生长猪

在此阶段要最大限度地促进能量摄取,因赖氨酸 / 能量比适宜时,蛋白质的沉积速度与能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直至达到食欲的极限。充分发挥这一潜能,不仅保证了快速的生长,而且不会造成脂肪过度沉积,或提高料肉比。

2. 采食量的调控机理

采食是动物的天性,采食量的调控是摄食中枢——CNS ,下丘脑是调节摄食行为的中枢。下丘脑两侧的外侧区是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受刺激后引起动物进食、觅食,所以称其为饿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是抑制摄食的中枢部位,受刺激后动物拒食,缺损此区域动物则出现摄食过量,所以称其为饱食中枢。饿中枢处于持续活动状态,受饱中枢抑制而停止。

调控采食量的方法有化学调节和物理调节。化学调节是通过调节葡萄糖、挥发性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游离脂肪酸、渗透压、pH 值、激素等来调节采食量;而物理调节是通过胃肠道紧张度、体内温度变化等来调节的。

猪是以化学调节为主。猪是典型的贪食者, 过食现象最严重, 对能量平衡和脂肪稳衡机制反应不如家禽和其他动物敏感。

3. 调控采食量的方法

1)刺激采食中枢,提高采食量。

主要是利用一些药物。如已知巴比妥类药能影响动物采食活动。以6.5mg 戊巴比妥钠注射于饥饿猪的下丘脑外侧区,可抑制采食。相反,若注射于腹内侧区则刺激饱食猪采食。

2)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采食量

饲料容积是由饲料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饲料内部的空气和水分间隙所决定的。在生产中,通过对饲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调整饲料容积、物理性状,从而减少胃内容积性反射、提高采食量。

3) 调配营养平衡的配方

动物的食欲取决于它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以及饲料中这些养分的含量(Emmans ,1986)。一般认为,动物的采食量受日粮中第一限制性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当某种营养素处于边际缺乏时,采食量提高,当缺乏严重时,采食量下降。同时,配比也至关重要。

4)提高日粮适口性

适口性是指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

饲料适口性的改良方法是选用适当的主原料;保持饲料的新鲜度;添加风味改良剂如香味剂、甜味剂、酸味剂、酶。香味剂可刺激牲畜的食欲,甜味剂可明显改变饲料口味,同时掩盖不良的口味,最终增加牲畜的日采食量,提高消化率。

5)调节一些激素水平,提高采食量利用激素对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的加强或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来提高采食量。如胰岛素加强葡萄糖利用和生脂作用,可促进单胃动物的采食;甲状腺激素增加代谢率,直接提高采食量;睾酮、孕酮促进合代谢,导致动物采食量增加

6)正确的饲喂技术

①保证饮水; ②适宜的饲料形态;③饲喂方式和时间,哺乳仔猪习惯用母乳来解渴和每隔40-50分钟就哺乳一次的生活方式。断奶后,仔猪必须有一个适应过程,学会分辨饥和渴,并通过饮水和采食分别满足。

调味剂对仔猪断奶期间饮水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Bertram 等(2002)进行了在饮水中添加草莓型香味剂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仔猪的饮水量随香味剂

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不加香味剂的对照组相比,最高香味剂组24h 的饮水量提高了34%,减轻断奶应激。


相关内容

  • 动物采食量的生理调控
  • 动物采食的生调控动物采食量的生理调控 陆应林 采食量的概念 采食量--指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有随意采食 量和实际采食量之分. 随意采食量(随意采食量(Voluntary Feed Intake,VFI):y , )指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VF ...

  • 家畜环境卫生与设施
  • 家畜环境卫生与设施 第一章 绪论 1.家畜环境 是指环绕于家畜居住空间周围的各种客观环境条件的总和. 2.家畜环境卫生 是指家畜饲养环境的条件,卫生状况是否适合家畜的生长与生活等. 3.家畜环境与设施 是研究家畜养殖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利用工程设施为家畜的养殖生产创造适宜的环 ...

  • 锌在动物体内运转的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 锌在动物体内运转的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2009-9-18 13:09| 发布者: 曹锦萍| 查看: 938| 评论: 1 锌是动物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随着人们对锌认识的不断增加,锌在动物体内的转运和作用逐渐被揭开,锌不但能参与体内多种酶.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对糖类的吸收.维生素A 的代谢 ...

  • 甜菜碱在养猪业的应用未来
  • 甜菜碱在养猪业的应用未来 摘 要:甜菜碱作为一种高效的甲基供体,具有多种功能,文中综述甜菜碱的生理功能和在养猪业中的应用,认为甜菜碱可有效的替代部分蛋氨酸和胆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甜菜碱在饲料中的开发应用研究有了很大发展.甜菜碱的生产技术也由生物提取发展到化学合成,并投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

  • 羊的瘤胃发酵及胃肠道消化生理调控剂主要包括哪几类添加剂?它们_中国百科网
  • 能够合理控制瘤胃发酵及胃肠道消化生理过程的物质,包括瘤胃代谢控制剂.缓冲剂和有机酸3种添加剂. (1)瘤胃代谢控制剂:这类物质能够有效地增加两酸的产量,减少甲烷气体生成所造成的能量损失:并能减少蛋白质在瘤胃中降解脱氨损失,提高过瘤胃蛋白数量,而被机体吸收利用.这类添加剂包括有聚醚类抗生素和卤代化合物 ...

  • 特种经济动物生产学 题目及答案
  • 一,名词解释 1引种 把外地或野生优良的药用动物种类引进当地.直接推广或作为育种材料的工作叫引种. 2 驯化: 驯化是通过对各种野生动物创造新的环境,同时,对动物的行为加以控制和管理,从而满足它们必要的生活条件,达到人工饲养的目的. 3育种:运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来改良动物的遗传性状,提高种用动 ...

  • 动物环境卫生学
  • <动物环境卫生学> 绪论 1.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索对家畜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的措施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就是家畜(包括家养哺乳动物和鸟类)及其外界环境. 3.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是作为某项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 ...

  • [动物营养学]
  • <动物营养学> 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 3.饲料: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4.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 ...

  • 圈养赤斑羚夏季日食量及表观消化率的探讨
  • 兽类学报,2014,34(4):414-418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圈养赤斑羚夏季日食量及表观消化率的探讨 王英树 中图分类号:Q958 1 刘群秀 2 田秀华 1* 李莎莎 1 (1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哈尔滨150040)(2上海动物园,上海200335) 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