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编制:任永梅 备课时间: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
一、情境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中华大地陷入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目睹黑暗的现实,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学习的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⑴把握新诗的朗读节奏及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 之情怀。
⑵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初步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学习难点:
初步领会诗歌蕴含的深刻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理解这些意象的深层含义。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朗读: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2、整体感知,体会鉴赏:
(1)简要分析本诗的层次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组回答)(其它小组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
预设答案:
学生对每一小节内容的概括,可能比较到位,此处需要教师引导,明确答案。夲诗的层次划分,学生分歧应该会很大。需要别的小组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教师明确。
第一层:1—3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现实破灭,但仍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
第二层:第4-6节,点明相信未来的原因,诗人希望未来的人能给予公正的评价。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第三层:第7节,点明题旨,向青年们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热爱生命。
(2)1、2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二组展示)(其它小组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
预设答案:
学生对意象的概念已经很熟悉了,初中阶段也接触过,但是本篇中意象较多,且含义比较深奥,因为需要反复联系当时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意象的深层含义。
明确:
第一节:“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
第二节:“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
“蜘蛛网”是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蜘蛛网查封炉台”显示出陈旧贫穷的生活现状;“灰烬的余烟”指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指纯洁美好,蕴含希望的雪花。“紫葡萄”指“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指失望的眼泪。“鲜花”指收获的果实,“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写出情感失落,作者内心的失落。“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要直面黑暗,不绝望。在“凄凉的大地”上写“相信未来”显示出执着自信的人生姿态。
教师进一步引导: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周围,紫葡萄化作露水,鲜花拥入别人怀中。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有什么特点?
预设答案:带着灰暗的色彩,很凄凉,意象形象,叫人难忘,情感沉重。 教师引导: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物质生活极其匮乏,青年们心里空虚,精神世界灰暗,作者态度是什么?
预设回答:“相信未来”
教师引导:用诗中原词是?
预设回答:“相信”
教师明确:“固执”,体现出作者不绝望,有信心
(3)第三节作者又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与其他意象有何区别?第三节前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此种手法的精妙所在。(三组展示)
预设回答:“排浪”“大海”“曙光”这三个意象,特点是很有力量感。色彩明亮,催人奋发。学生对于后一个问题,回答可能会有问题。学生能想到排比,但很难想到比喻。学生在这容易把“指”和“掌”当做动词,那就该引导如果把前两句理解成作者用手指排浪,用手掌大海,与下文的笔杆就脱离关系了,所以这一小节的归宿点是写“相信未来”,用什么样的手拿笔?用什么样的手掌握笔?用什么样的笔杆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指什么,笔杆摇曳着曙光,又该如何理解?为什么是“孩子的笔体”?
明确:这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曙光”与“那只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起太阳的大海,曙光比作笔杆,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相信未来”。连用两个“我要”凸显出“年轻人的豪气与锐气”。诗歌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跳跃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要尝试调整语序和考虑修辞两方面来思考。
(四)前三节将黑暗现实,理想幻灭,年轻人的豪气与锐气表现的非常充分。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突出这一点?(四组展示)
预设回答: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字结尾,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教师继续引导:紧贴“相信未来”的标点符号是----冒号,起强调作用。
(五)第四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与“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五组展示)
预设回答:诗人由写现在转入写对未来的憧憬。
教师明确:注意题干的“视角”二字,从“我”怎么怎么到“她”怎么怎么,诗人由写现在转入写对未来的憧憬。
预设回答:“腐烂的皮肉”指作者等追求正义者的牺牲。
教师引导:“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指什么?指追求真理路上经受的曲折
与人生磨难,“腐烂”一词正对应“迷途”与“失败”,是残酷现实对人心灵的摧残。因而“腐烂的皮肉”不光指作者肉体的牺牲,还指作者心灵的损害。 预设回答:“脊骨”指脊梁骨,是作者信念坚定、执着的相信未来的象征。 教师补充:“脊骨”对应下句“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与成功”,是一种固执的态度,是一种对未来的执着信念。
(六)最后一小节,与前几节相比,有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六组展示)
预设回答:诗人不再用意象表达情感,直抒胸臆,号召大家要坚忍不拔,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师引导:句式特点呢?
教师明确:句式短促有力,节奏加快,是理想与信念的升华,也是情感发展的一种归宿。
(七)全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你有没有感受到诗歌的力量?(七组展示) 预设回答:懂得人生道路、生活是不平坦的,在艰难困苦、迷惘苦闷之中要学会思索,坚信未来,不能丧失信心。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第一、二节 蜘蛛网 查封 炉台 生活贫困
灰烬 叹息 贫困 相信未来 美丽的雪花 情感失落
紫葡萄化为露水
鲜花依偎别人胸怀
凝露的枯藤 固执
第三节 排浪
大海
曙光 相信未来
孩子
第四节 我----她
现实 ---未来 相信未来
第五、六节 腐烂的皮肉
热泪 同情 嘲讽 微笑 相信未来 脊骨
热情、客观、公正
第七节 不屈不挠
战胜
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一唱三叹 反复咏叹 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必修一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编制:任永梅 备课时间: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
一、情境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后,中华大地陷入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目睹黑暗的现实,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培养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学习的重点、难点
(一)学习重点:
⑴把握新诗的朗读节奏及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 之情怀。
⑵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初步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学习难点:
初步领会诗歌蕴含的深刻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理解这些意象的深层含义。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朗读: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2、整体感知,体会鉴赏:
(1)简要分析本诗的层次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组回答)(其它小组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
预设答案:
学生对每一小节内容的概括,可能比较到位,此处需要教师引导,明确答案。夲诗的层次划分,学生分歧应该会很大。需要别的小组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教师明确。
第一层:1—3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现实破灭,但仍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
第二层:第4-6节,点明相信未来的原因,诗人希望未来的人能给予公正的评价。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第三层:第7节,点明题旨,向青年们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热爱生命。
(2)1、2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二组展示)(其它小组质疑并提出新的观点)
预设答案:
学生对意象的概念已经很熟悉了,初中阶段也接触过,但是本篇中意象较多,且含义比较深奥,因为需要反复联系当时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意象的深层含义。
明确:
第一节:“蜘蛛网”“炉台”“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
第二节:“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
“蜘蛛网”是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蜘蛛网查封炉台”显示出陈旧贫穷的生活现状;“灰烬的余烟”指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指纯洁美好,蕴含希望的雪花。“紫葡萄”指“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指失望的眼泪。“鲜花”指收获的果实,“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写出情感失落,作者内心的失落。“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要直面黑暗,不绝望。在“凄凉的大地”上写“相信未来”显示出执着自信的人生姿态。
教师进一步引导: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周围,紫葡萄化作露水,鲜花拥入别人怀中。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有什么特点?
预设答案:带着灰暗的色彩,很凄凉,意象形象,叫人难忘,情感沉重。 教师引导: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物质生活极其匮乏,青年们心里空虚,精神世界灰暗,作者态度是什么?
预设回答:“相信未来”
教师引导:用诗中原词是?
预设回答:“相信”
教师明确:“固执”,体现出作者不绝望,有信心
(3)第三节作者又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与其他意象有何区别?第三节前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此种手法的精妙所在。(三组展示)
预设回答:“排浪”“大海”“曙光”这三个意象,特点是很有力量感。色彩明亮,催人奋发。学生对于后一个问题,回答可能会有问题。学生能想到排比,但很难想到比喻。学生在这容易把“指”和“掌”当做动词,那就该引导如果把前两句理解成作者用手指排浪,用手掌大海,与下文的笔杆就脱离关系了,所以这一小节的归宿点是写“相信未来”,用什么样的手拿笔?用什么样的手掌握笔?用什么样的笔杆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指什么,笔杆摇曳着曙光,又该如何理解?为什么是“孩子的笔体”?
明确:这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曙光”与“那只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起太阳的大海,曙光比作笔杆,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相信未来”。连用两个“我要”凸显出“年轻人的豪气与锐气”。诗歌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跳跃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要尝试调整语序和考虑修辞两方面来思考。
(四)前三节将黑暗现实,理想幻灭,年轻人的豪气与锐气表现的非常充分。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突出这一点?(四组展示)
预设回答:每一节的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字结尾,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教师继续引导:紧贴“相信未来”的标点符号是----冒号,起强调作用。
(五)第四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与“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五组展示)
预设回答:诗人由写现在转入写对未来的憧憬。
教师明确:注意题干的“视角”二字,从“我”怎么怎么到“她”怎么怎么,诗人由写现在转入写对未来的憧憬。
预设回答:“腐烂的皮肉”指作者等追求正义者的牺牲。
教师引导:“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指什么?指追求真理路上经受的曲折
与人生磨难,“腐烂”一词正对应“迷途”与“失败”,是残酷现实对人心灵的摧残。因而“腐烂的皮肉”不光指作者肉体的牺牲,还指作者心灵的损害。 预设回答:“脊骨”指脊梁骨,是作者信念坚定、执着的相信未来的象征。 教师补充:“脊骨”对应下句“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与成功”,是一种固执的态度,是一种对未来的执着信念。
(六)最后一小节,与前几节相比,有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六组展示)
预设回答:诗人不再用意象表达情感,直抒胸臆,号召大家要坚忍不拔,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师引导:句式特点呢?
教师明确:句式短促有力,节奏加快,是理想与信念的升华,也是情感发展的一种归宿。
(七)全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你有没有感受到诗歌的力量?(七组展示) 预设回答:懂得人生道路、生活是不平坦的,在艰难困苦、迷惘苦闷之中要学会思索,坚信未来,不能丧失信心。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第一、二节 蜘蛛网 查封 炉台 生活贫困
灰烬 叹息 贫困 相信未来 美丽的雪花 情感失落
紫葡萄化为露水
鲜花依偎别人胸怀
凝露的枯藤 固执
第三节 排浪
大海
曙光 相信未来
孩子
第四节 我----她
现实 ---未来 相信未来
第五、六节 腐烂的皮肉
热泪 同情 嘲讽 微笑 相信未来 脊骨
热情、客观、公正
第七节 不屈不挠
战胜
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一唱三叹 反复咏叹 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