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过真正面对你的情绪体验,你才能品味到内在佛性

作者:佩玛·丘卓[美]

摘自:《冥想,活在当下的练习》

我读过一篇本乐仁波切的讲话实录,他说:“在发现佛性的过程中,在发现我们心念开放的品质中,我们必须乐于亲力亲为。”换言之,我们应该乐于去处理令人不安的情绪——那些让人感到阴郁的情绪。我们都有过让人感到极度恐怖的情绪经验,而为了经验本然状态,我们必须去经验这些情绪——真正地经验自身的小我。这的确让人感觉烦扰和消极——甚至荒唐。我们大多数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希望冥想是个心如止水的过程,且在其中不必去触碰任何不悦的情绪。其实很多人都对冥想有所误解,他们认为冥想包含一切——除了糟糕的情绪。任何感觉很糟的情绪,你都应该标识为“念头”,然后将之扔出去,或者用锤子击碎。甚至哪怕有一丝情绪浮现出来,带有一丁点的暗示,都可能会让人感受到或经历不愉快,你均可将其标识为“念头”,作为压制它的一种方法,然后冲回到冥想的客体上,希望不再进入那些不适的状态中。

但本乐仁波切补充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他说,如果没有对我们情绪的直接经验,我们永远无法接触心中的佛性。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听到觉醒的信息。这么说吧,唯一出路就是穿越。但“经验”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如何去经验情绪呢?我们如何经验这种消极的、杂乱的、不安的,通常来说,我们会回避的东西呢?我们如何亲自上手去操作呢?

“只有通过真正品尝你的情绪经验,你才能品味到开悟。”本乐仁波切如是说。佛性和本然状态不仅仅由快乐甜蜜的情绪构成;佛性包含万物。你知道,佛性是冷静的,被扰乱的;沸腾的,静止的;苦的,甜的;舒服的,不适的……佛性包括对所有这一切的开放,并且是在所有这一切之中才能被发现。

而我们往往却以二元论的方式去感受,代之以一种“非黑即白”的思虑,把事物都贴上“好”或“坏”标签,当强烈的能量升起,我们就选择去回避它。我们也习惯于用不同的念头来和这强烈的能量匹配——回忆或对未来的念头——当一种无法形容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总会把感受当作情绪。但情绪,究其本质,只是纯粹的能量,但由于二元论的局限性,我们把情绪定义为“我”,情绪于是被禁锢了,这个能量也被冻结了。我的上师曾经说过:“情绪是由能量组成的,就好像水;二元论的思虑过程,好像染料或颜料。当能量和思维被混合在一起,它们就变成生动多彩的情绪。概念给了能量一个特别的位置,一种亲密关系感,这让情绪生动而强大。究其根本,情绪让人不适、痛苦、抓狂的原因是我们与情绪的关系不是那么清晰。”

所以说,能量本身不是什么问题。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情绪与念头关联在一起——就好像我们害怕一些事情或我们对某些人很愤怒,或者我们感到孤独、羞耻或渴望——这在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情绪有很多精神对话——而且,根据我的经验,什么是情绪,什么是念头,通常很难识别。打坐中的任何时刻,都会有很多的事物来来往往,但我们无需竭力把它们进行归类。我们无须对升起的情绪赋予那么多意义,也不用如此强烈地去识别我们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允许自己经验这份能量——它会不时地穿透你。但同时,我们需要体验这种情绪——不是思考情绪。这和我所说的呼吸是一样的,体验一呼一吸,试图发现一种不加思考或非概念化的呼吸方式,切忌过度关注你的呼吸。

我经常把这种情形描述为如同对我们的情绪有了一种“感觉经验”。“感觉经验”对你而言可能并非一个恰当的词汇。比如说,你可能有过一种恐惧的经验。你或许正在构思一个担心某些事情即将发生的故事线索,但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冥想来训练你,哪怕只有短暂的片刻打破你和故事之间的对话,你就有了一次真正的恐惧经验——一种非语言性的经验。你能够让自己在生理上觉知那份恐惧并感受它;感受那种嘴唇发冷和身体僵硬的情形。你还可以更深入地经验——或许对恐惧会有一种实质性的经验,胸口如被针扎或如被火烧,抑或是一种寒冷如冰和坚硬似铁的情形。

对我来说,感受一种情绪的最初经验是非常有趣的。当时我正处于重压之下,无法逃脱。这种境遇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就在我所修行的禅院里,有一个令我十分恼火的女人迟迟不肯离开。我们不得不合住在一起,因为禅院非常拥挤。与此同时,我还为一些痛苦的回忆和境遇恼怒不堪。这种激发强烈情绪的情况时常发生。我们被深深地困于极度不理性的氛围中,如同两只一听到声响就会狂吠不已的狗。比如我们看到某种表情,别人对待我们的某种方式,或是一种正常的语调,某人提醒我们一件事情,抑或突如其来的一种极端情绪——绝望、愤怒或者悲痛。通常,我们不在乎这些,只是用我们惯有的方式做出反应。而对于我自己,在这次特定的境遇中,被一种无助感激怒了,因为这个女人表现出对我的强烈反感,但却不告诉我原因。她的态度激起了我的无助感,那是一种对事情失去掌控、无法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我没法让她喜欢我,甚至无法让她说明原因。

我惯用的策略统统失效了,于是我赤裸裸地面对这一再发生的恐惧——经常在大殿里见到那位女修士。她冰冷地走过,天啊,这简直是最难以忍受的伤害啊。我对自己说:“这是我的重大契机。如果我真的能面对这份感受,在我有生之年,这种境遇——永远——也不会出现了。”于是一天夜晚,我走进冥想大殿,打坐了一整夜,因为我疼痛难耐,但又不知所措。我几乎什么都没想,因为我真是太难受了。

有时候,疼痛会把念头彻底敲打出来——你只是带着疼痛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然后,我开始有了一种面对她时所遭受的同样的感受。我开始一系列的回忆,回想起童年岁月,但那也算不上什么创伤性的回忆。我只是认识到——在细胞的层面上——我的整个自我架构和整个性格组成,都被设计为不需经历这种特定情境的特定感受。我开始体会到这种重度的匮乏感,好像我整个人都不再是自己了。我认识到,我正在经历自我的消亡——彻底的消亡。从那份“感觉经验”之后,我开始认识到令我们分心的语言、思想和精神,他们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我们彻底地被自己的悲剧挤到一旁,但我们的悲剧总是会被“感觉经验”推开。因此,这要么是一种非常出色的情绪,比如我们自我构架中的一种核心疼痛,要么是任何强烈的情绪,或更加温和的情绪,我们如此容易地把自己禁锢住,包裹在情绪的故事和念头中。由此,情绪开始升级,并奴役了我们。

你必须亲自去体验情绪。冥想让我们彻底地感受情绪,具化情绪,品味情绪。这样会让我们有很多洞察,获悉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做,为什么其他人会那么做。除此之外,我们会生出慈悲心,真正打开通向佛性的大门。一旦我能够允许自己去感受自己的情绪,那份情绪就彻底被解放了。

就像本乐仁波切所说的:“直到你开始真正去碰触你冥想中不喜欢或不愉快的事物——但它们不是全部,直到你开始去面对它们,那时候你才真正具备走上觉醒之路的特质。”

  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甘波修道院院长,是现代人身心修持的精神导师。著作《当生命陷落时》曾启发无数读者体察当下。

【遇见·阿育韦达】之‘情绪疗愈’公开课

导师:迪帕克·杜德曼德[印]

时间:12月15日 19:00

主讲内容

情绪是什么?如何深入认识我们的情绪?

- 五种疗愈情绪的方法——

呼吸、按摩、花香疗法

声音、音乐疗法饮食、香料、维生素等食疗心理咨询灵性成长第六讲:情绪疗愈

  12月15日(周二)19:00—21:00(18:30签到入场)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94号亮点设计中心5层

SMART·withus 联合办公空间

活动介绍主讲:迪帕克·杜德曼德[印]咨询:杨树([1**********])涵予([1**********])费用:新学员200元/人,350元/2人;老学员160元/人。报名:点击“阅读原文”在线报名交通: 地铁5号线 张自忠站 C东南口出,向东320米,亮点设计中心5层

主办:迪帕克工作室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

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共享生命之美|滋养内心的力量

保持独立精神|对自由一探究竟

让美和智慧引导我们前行

作者:佩玛·丘卓[美]

摘自:《冥想,活在当下的练习》

我读过一篇本乐仁波切的讲话实录,他说:“在发现佛性的过程中,在发现我们心念开放的品质中,我们必须乐于亲力亲为。”换言之,我们应该乐于去处理令人不安的情绪——那些让人感到阴郁的情绪。我们都有过让人感到极度恐怖的情绪经验,而为了经验本然状态,我们必须去经验这些情绪——真正地经验自身的小我。这的确让人感觉烦扰和消极——甚至荒唐。我们大多数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希望冥想是个心如止水的过程,且在其中不必去触碰任何不悦的情绪。其实很多人都对冥想有所误解,他们认为冥想包含一切——除了糟糕的情绪。任何感觉很糟的情绪,你都应该标识为“念头”,然后将之扔出去,或者用锤子击碎。甚至哪怕有一丝情绪浮现出来,带有一丁点的暗示,都可能会让人感受到或经历不愉快,你均可将其标识为“念头”,作为压制它的一种方法,然后冲回到冥想的客体上,希望不再进入那些不适的状态中。

但本乐仁波切补充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他说,如果没有对我们情绪的直接经验,我们永远无法接触心中的佛性。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听到觉醒的信息。这么说吧,唯一出路就是穿越。但“经验”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如何去经验情绪呢?我们如何经验这种消极的、杂乱的、不安的,通常来说,我们会回避的东西呢?我们如何亲自上手去操作呢?

“只有通过真正品尝你的情绪经验,你才能品味到开悟。”本乐仁波切如是说。佛性和本然状态不仅仅由快乐甜蜜的情绪构成;佛性包含万物。你知道,佛性是冷静的,被扰乱的;沸腾的,静止的;苦的,甜的;舒服的,不适的……佛性包括对所有这一切的开放,并且是在所有这一切之中才能被发现。

而我们往往却以二元论的方式去感受,代之以一种“非黑即白”的思虑,把事物都贴上“好”或“坏”标签,当强烈的能量升起,我们就选择去回避它。我们也习惯于用不同的念头来和这强烈的能量匹配——回忆或对未来的念头——当一种无法形容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总会把感受当作情绪。但情绪,究其本质,只是纯粹的能量,但由于二元论的局限性,我们把情绪定义为“我”,情绪于是被禁锢了,这个能量也被冻结了。我的上师曾经说过:“情绪是由能量组成的,就好像水;二元论的思虑过程,好像染料或颜料。当能量和思维被混合在一起,它们就变成生动多彩的情绪。概念给了能量一个特别的位置,一种亲密关系感,这让情绪生动而强大。究其根本,情绪让人不适、痛苦、抓狂的原因是我们与情绪的关系不是那么清晰。”

所以说,能量本身不是什么问题。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情绪与念头关联在一起——就好像我们害怕一些事情或我们对某些人很愤怒,或者我们感到孤独、羞耻或渴望——这在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情绪有很多精神对话——而且,根据我的经验,什么是情绪,什么是念头,通常很难识别。打坐中的任何时刻,都会有很多的事物来来往往,但我们无需竭力把它们进行归类。我们无须对升起的情绪赋予那么多意义,也不用如此强烈地去识别我们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允许自己经验这份能量——它会不时地穿透你。但同时,我们需要体验这种情绪——不是思考情绪。这和我所说的呼吸是一样的,体验一呼一吸,试图发现一种不加思考或非概念化的呼吸方式,切忌过度关注你的呼吸。

我经常把这种情形描述为如同对我们的情绪有了一种“感觉经验”。“感觉经验”对你而言可能并非一个恰当的词汇。比如说,你可能有过一种恐惧的经验。你或许正在构思一个担心某些事情即将发生的故事线索,但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冥想来训练你,哪怕只有短暂的片刻打破你和故事之间的对话,你就有了一次真正的恐惧经验——一种非语言性的经验。你能够让自己在生理上觉知那份恐惧并感受它;感受那种嘴唇发冷和身体僵硬的情形。你还可以更深入地经验——或许对恐惧会有一种实质性的经验,胸口如被针扎或如被火烧,抑或是一种寒冷如冰和坚硬似铁的情形。

对我来说,感受一种情绪的最初经验是非常有趣的。当时我正处于重压之下,无法逃脱。这种境遇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就在我所修行的禅院里,有一个令我十分恼火的女人迟迟不肯离开。我们不得不合住在一起,因为禅院非常拥挤。与此同时,我还为一些痛苦的回忆和境遇恼怒不堪。这种激发强烈情绪的情况时常发生。我们被深深地困于极度不理性的氛围中,如同两只一听到声响就会狂吠不已的狗。比如我们看到某种表情,别人对待我们的某种方式,或是一种正常的语调,某人提醒我们一件事情,抑或突如其来的一种极端情绪——绝望、愤怒或者悲痛。通常,我们不在乎这些,只是用我们惯有的方式做出反应。而对于我自己,在这次特定的境遇中,被一种无助感激怒了,因为这个女人表现出对我的强烈反感,但却不告诉我原因。她的态度激起了我的无助感,那是一种对事情失去掌控、无法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我没法让她喜欢我,甚至无法让她说明原因。

我惯用的策略统统失效了,于是我赤裸裸地面对这一再发生的恐惧——经常在大殿里见到那位女修士。她冰冷地走过,天啊,这简直是最难以忍受的伤害啊。我对自己说:“这是我的重大契机。如果我真的能面对这份感受,在我有生之年,这种境遇——永远——也不会出现了。”于是一天夜晚,我走进冥想大殿,打坐了一整夜,因为我疼痛难耐,但又不知所措。我几乎什么都没想,因为我真是太难受了。

有时候,疼痛会把念头彻底敲打出来——你只是带着疼痛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然后,我开始有了一种面对她时所遭受的同样的感受。我开始一系列的回忆,回想起童年岁月,但那也算不上什么创伤性的回忆。我只是认识到——在细胞的层面上——我的整个自我架构和整个性格组成,都被设计为不需经历这种特定情境的特定感受。我开始体会到这种重度的匮乏感,好像我整个人都不再是自己了。我认识到,我正在经历自我的消亡——彻底的消亡。从那份“感觉经验”之后,我开始认识到令我们分心的语言、思想和精神,他们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我们彻底地被自己的悲剧挤到一旁,但我们的悲剧总是会被“感觉经验”推开。因此,这要么是一种非常出色的情绪,比如我们自我构架中的一种核心疼痛,要么是任何强烈的情绪,或更加温和的情绪,我们如此容易地把自己禁锢住,包裹在情绪的故事和念头中。由此,情绪开始升级,并奴役了我们。

你必须亲自去体验情绪。冥想让我们彻底地感受情绪,具化情绪,品味情绪。这样会让我们有很多洞察,获悉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做,为什么其他人会那么做。除此之外,我们会生出慈悲心,真正打开通向佛性的大门。一旦我能够允许自己去感受自己的情绪,那份情绪就彻底被解放了。

就像本乐仁波切所说的:“直到你开始真正去碰触你冥想中不喜欢或不愉快的事物——但它们不是全部,直到你开始去面对它们,那时候你才真正具备走上觉醒之路的特质。”

  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甘波修道院院长,是现代人身心修持的精神导师。著作《当生命陷落时》曾启发无数读者体察当下。

【遇见·阿育韦达】之‘情绪疗愈’公开课

导师:迪帕克·杜德曼德[印]

时间:12月15日 19:00

主讲内容

情绪是什么?如何深入认识我们的情绪?

- 五种疗愈情绪的方法——

呼吸、按摩、花香疗法

声音、音乐疗法饮食、香料、维生素等食疗心理咨询灵性成长第六讲:情绪疗愈

  12月15日(周二)19:00—21:00(18:30签到入场)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94号亮点设计中心5层

SMART·withus 联合办公空间

活动介绍主讲:迪帕克·杜德曼德[印]咨询:杨树([1**********])涵予([1**********])费用:新学员200元/人,350元/2人;老学员160元/人。报名:点击“阅读原文”在线报名交通: 地铁5号线 张自忠站 C东南口出,向东320米,亮点设计中心5层

主办:迪帕克工作室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

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共享生命之美|滋养内心的力量

保持独立精神|对自由一探究竟

让美和智慧引导我们前行


相关内容

  •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共10篇)
  • 第1篇: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灵魂只能独行>集是他的心灵守望卷,在周国平眼中,人最重要的莫过于精神世界,也就是他所强调的灵魂.一个人在在物质上可以贫困,而在精神上必须是富有的.拥有灵魂的人在他眼中也是"天才","知识分子"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品全单元知识点
  •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课重要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 1.初中生活新体验:这里的"新"主要包括新的校园,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友谊,新的班集体,新的学习天地等等. 2.如何创建优秀集体?(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这个集体更加优秀) (1)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2)各尽所能.发 ...

  • 开启学习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 开启学好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邯 郸 县 第 十 二 中 学 王 文 彦 开启学好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单位:邯郸县第十二中学 姓名:王文彦 邮编:056108 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打开它走出来的是智慧,是勤奋,是成功的信念.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发生的,并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与发 ...

  •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1.升入中学后,我们将会有许多新的体验,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新"字? (1)珍惜初中生活的新起点,体验成为初中生的快乐. (2)珍视新友谊, 在新的班级里,我们应该主动结交新的朋友,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3) 与新朋友结伴成长 ...

  •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1
  •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审美过程 艺术最终要通过鉴赏实现它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如果说艺术创作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那么艺术鉴赏便是悦目偷耳.娱心怡神的精神消费,比起艺术创作来,要更为广泛.持久.深刻.作为精神消费的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揭示艺术鉴赏的心理奥秘, ...

  • YW-14-01-005[现代诗的创作与诵读]
  • 以青春的名义诗意人生,以诗意的人生笔触青春 高一语文 YW-14-01-005 现代诗的创作与诵读学案 编写人:严婷婷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编写时间:2014-08-22 班级: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完成等级: 更正等级: ...

  • 十位灵性大师告诉你如何让整个宇宙都来帮你
  • 十位灵性大师告诉你 如何让整个宇宙都来帮你! 埃克哈特:美好生活,是与内在的宁静保持连接 宁静是你最真实的本性.什么是宁静?宁静就是你的内在空间或觉知,在这内在空间里,这些文字正在被解读,然后成为思想.没有那个觉知,就没有美好的生活. 当你与内在的宁静失去连接,你就失去了与你自己的连接.当你与自己失 ...

  • 杨澜写给女儿的14条
  • 杨澜写给女儿的14条 刚刚看到杨澜写给女儿的十四条,我很感动,也很受启发.特别转来.我想,杨澜的这十四条不仅是给女儿的,同时也是给她自己和我们为人母的箴言吧,值得一读. 杨澜写给女儿的十四条 一:养成看书的习惯.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谈吐与修养是最能征服别人的.喜欢看书的女孩,她一定是沉静且有着很 ...

  • 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 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第一章心理危机干预总论 一.灾难事件及其分类 1.灾难事件 对于那些突然发生.无法预料.不可控制,对财产.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体 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并且产生强烈恐惧.无助.超出个体或整个社区应对能力的.大规模的天 灾和人祸,我们称作为灾难事件.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