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释永明体的艺术特征

内容摘要:“永明体”是一种诗体的名称,以产生于南齐武帝萧颐的永明(483-494)时代而定名,讲求声韵为其主要特色,此外,清新流利的诗风和以五言为主、讲求对偶的诗体也都是“永明体”在艺术上取得的新变。“永明体”是“元嘉体”的承续,在诗风上变典雅拙涩为清浅流利,将其时语言学家和诗人所发现的汉语声韵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把汉语言文字的声韵美体现在诗中,是古体诗走向格律诗的第一步,使得中国诗歌的艺术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讲求声律、音韵顿挫;诗风清新、流利晓畅;推崇五言、多用对偶等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诗学发展史上一重要关键和一重大转折。

关键词:永明体、声律、音韵、清新、流利、五言、对偶

例释永明体的艺术特征

“永明体”是一种诗体的名称,以产生于南齐武帝萧颐的永明(483-494)时代而定名,讲求声韵为其主要特色,此外,清新流利的诗风和以五言为主、讲求对偶的诗体也都是“永明体”在艺术上取得的新变。“永明体”是“元嘉体”的承续,变典雅拙涩的诗风为清浅流利,诗歌音调优美圆润,是古体诗走向格律诗的第一步,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成为中国诗学发展史上一重要关键和一重大转折。

一、讲求声律,音韵顿挫

永明体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讲求声律,从而使诗歌具有婉转流畅的音韵美。《南齐书·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永明体’。”

当时提倡这种新声律论最有力的无疑是沈约了,他提出了“四声八病”的声律论,强调在诗句中间隔地使用平声和上去入三声(即仄声),同时要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主要目的是要造成诗歌声调的变化流美和语言的和谐动听的艺术效果。例如其《观朝雨》:“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挨。平明振衣坐,重门尤未开。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动息骛兼逐,歧路多徘徊。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和谐协调,错落有致,清新秀发,自然流转,收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王融诗作虽不如小谢等,但也有少数值得称道的作品,如《渌水曲》:“湛露改寒司,交鹰变春旭。琼树落晨红,瑶塘水初渌。日霁沙溆明,风泉动华烛。遵渚泛兰殇,乘漪弄清曲。斗酒千金轻,寸阴百年促。何用尽欢娱,王度式如玉。”此诗写景抒情摹写生动,音声和谐,词美音净,确有永明新诗体讲求声律的特点。

二、诗风清新,流利晓畅

声律论的提出和运用,直接的原因,是诗歌大多已脱离歌唱,因而需要从语言本身追求音乐性的美。其时谢眺提出了“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审美观念,开始矫正了自晋朝以来诗风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通畅、明净凝练。

例如《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变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前四句是小谢的名句,不求细微的刻画,而从大处着笔,写出苍茫浩阔的意境,很好的反映出诗人离开政治漩涡后轻松疏淡的心情。与下面直接抒情的欢欣和谐相连,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正如钟嵘在《诗品》中评到:“微伤细密,颇为不伦。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又如沈约的《早发定山》一诗:“夙岭爱远壑,晚蒞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园。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忘九仙。”此诗从山、水、花三方面写出,刻画了定山途中山水风景之美。写山四句,“彩虹”和“白云”突出了定山风景色泽之绚丽,“倾壁”二句,写出山势的变幻无定,把山具体形象化,生动有力。写水二句,写出了水势在不同河段中的不同状态,同时见出诗人行程的进展,照应题中“早发”二字。写花二句,描摹了百花争艳的景象。全诗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多层次地写出了山河风景的秀丽多姿,清便流畅,婉转秀丽。钟嵘说:“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谢眺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

三、推崇五言,多用对偶

“永明体”诗歌一般多五言诗歌,并且要求两句之间应当对偶。虽然这种对偶没有后来的近体诗那么严格,但永明时期对声律、对偶和五言的讲究影响了后世文人在格律诗方向的创作,使得中国诗歌在经历了建安、太康和元嘉三个高峰后,再次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

例如沈约的《休沐寄怀》:“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阶墀幸自足,开幌望高秋。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凭轩搴木末,垂堂对水周。紫萚开绿莜,白鸟映青畴。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爨熟寒疏翦,宾来春蚁浮。来往既云勌,光景为谁留?”《诗品》言:“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见重闾里,咏诵成音。”这无疑是对其在五言对偶上的成就莫大的佳赞。

谢眺的诗歌大多数亦是五言形式,并推崇对偶。如其《始之宣城郡》:“下帏阙章句,高谈媿名理。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史。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心迹苦未并,忧欢将十祀。幸沾云雨庆,方辔参多士。振鹭徒追飞,群龙难隶齿。烹鲜止贪竟,共治属廉耻。伊余昧损益,何用只千里?解剑北宫朝,息驾南川涘。宁希广平咏,聊慕华阴市。弃置宛洛游,多谢金门里。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趾。江海虽未从,山林始于此。”永明时期的五言诗体,配以对偶的修辞手法,加之和谐婉转、流利轻扬的音韵,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较之元嘉的拙涩更显诗歌在形式上的“建筑美”,语音上的“音乐美”,宛转悠扬,喑喑成韵。

永明时,语言学家和诗人将所发现的汉语声韵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把汉语言文字的声韵美体现在诗中,使得诗风也转向清新流畅、明净澄练,促使中国诗歌的艺术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总的来说,永明时期对声律、对偶和五言的讲究影响了后世文人在格律诗方向的创作,使得中国诗歌在经历了建安、太康和元嘉三个高峰后,再次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

参考书籍: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谢眺、庾信诗选》,杜晓晴选注,中华书局,2005年8月

《中国诗论史》,霍松林主编,黄山书社,2003年

《诗品》,曹旭整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古诗的历程十讲》,韩传达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7月

内容摘要:“永明体”是一种诗体的名称,以产生于南齐武帝萧颐的永明(483-494)时代而定名,讲求声韵为其主要特色,此外,清新流利的诗风和以五言为主、讲求对偶的诗体也都是“永明体”在艺术上取得的新变。“永明体”是“元嘉体”的承续,在诗风上变典雅拙涩为清浅流利,将其时语言学家和诗人所发现的汉语声韵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把汉语言文字的声韵美体现在诗中,是古体诗走向格律诗的第一步,使得中国诗歌的艺术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讲求声律、音韵顿挫;诗风清新、流利晓畅;推崇五言、多用对偶等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诗学发展史上一重要关键和一重大转折。

关键词:永明体、声律、音韵、清新、流利、五言、对偶

例释永明体的艺术特征

“永明体”是一种诗体的名称,以产生于南齐武帝萧颐的永明(483-494)时代而定名,讲求声韵为其主要特色,此外,清新流利的诗风和以五言为主、讲求对偶的诗体也都是“永明体”在艺术上取得的新变。“永明体”是“元嘉体”的承续,变典雅拙涩的诗风为清浅流利,诗歌音调优美圆润,是古体诗走向格律诗的第一步,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成为中国诗学发展史上一重要关键和一重大转折。

一、讲求声律,音韵顿挫

永明体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讲求声律,从而使诗歌具有婉转流畅的音韵美。《南齐书·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永明体’。”

当时提倡这种新声律论最有力的无疑是沈约了,他提出了“四声八病”的声律论,强调在诗句中间隔地使用平声和上去入三声(即仄声),同时要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主要目的是要造成诗歌声调的变化流美和语言的和谐动听的艺术效果。例如其《观朝雨》:“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挨。平明振衣坐,重门尤未开。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动息骛兼逐,歧路多徘徊。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和谐协调,错落有致,清新秀发,自然流转,收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王融诗作虽不如小谢等,但也有少数值得称道的作品,如《渌水曲》:“湛露改寒司,交鹰变春旭。琼树落晨红,瑶塘水初渌。日霁沙溆明,风泉动华烛。遵渚泛兰殇,乘漪弄清曲。斗酒千金轻,寸阴百年促。何用尽欢娱,王度式如玉。”此诗写景抒情摹写生动,音声和谐,词美音净,确有永明新诗体讲求声律的特点。

二、诗风清新,流利晓畅

声律论的提出和运用,直接的原因,是诗歌大多已脱离歌唱,因而需要从语言本身追求音乐性的美。其时谢眺提出了“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审美观念,开始矫正了自晋朝以来诗风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通畅、明净凝练。

例如《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变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前四句是小谢的名句,不求细微的刻画,而从大处着笔,写出苍茫浩阔的意境,很好的反映出诗人离开政治漩涡后轻松疏淡的心情。与下面直接抒情的欢欣和谐相连,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清新流丽的艺术风格。正如钟嵘在《诗品》中评到:“微伤细密,颇为不伦。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又如沈约的《早发定山》一诗:“夙岭爱远壑,晚蒞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园。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忘九仙。”此诗从山、水、花三方面写出,刻画了定山途中山水风景之美。写山四句,“彩虹”和“白云”突出了定山风景色泽之绚丽,“倾壁”二句,写出山势的变幻无定,把山具体形象化,生动有力。写水二句,写出了水势在不同河段中的不同状态,同时见出诗人行程的进展,照应题中“早发”二字。写花二句,描摹了百花争艳的景象。全诗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多层次地写出了山河风景的秀丽多姿,清便流畅,婉转秀丽。钟嵘说:“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谢眺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

三、推崇五言,多用对偶

“永明体”诗歌一般多五言诗歌,并且要求两句之间应当对偶。虽然这种对偶没有后来的近体诗那么严格,但永明时期对声律、对偶和五言的讲究影响了后世文人在格律诗方向的创作,使得中国诗歌在经历了建安、太康和元嘉三个高峰后,再次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

例如沈约的《休沐寄怀》:“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阶墀幸自足,开幌望高秋。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凭轩搴木末,垂堂对水周。紫萚开绿莜,白鸟映青畴。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爨熟寒疏翦,宾来春蚁浮。来往既云勌,光景为谁留?”《诗品》言:“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见重闾里,咏诵成音。”这无疑是对其在五言对偶上的成就莫大的佳赞。

谢眺的诗歌大多数亦是五言形式,并推崇对偶。如其《始之宣城郡》:“下帏阙章句,高谈媿名理。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史。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心迹苦未并,忧欢将十祀。幸沾云雨庆,方辔参多士。振鹭徒追飞,群龙难隶齿。烹鲜止贪竟,共治属廉耻。伊余昧损益,何用只千里?解剑北宫朝,息驾南川涘。宁希广平咏,聊慕华阴市。弃置宛洛游,多谢金门里。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趾。江海虽未从,山林始于此。”永明时期的五言诗体,配以对偶的修辞手法,加之和谐婉转、流利轻扬的音韵,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较之元嘉的拙涩更显诗歌在形式上的“建筑美”,语音上的“音乐美”,宛转悠扬,喑喑成韵。

永明时,语言学家和诗人将所发现的汉语声韵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把汉语言文字的声韵美体现在诗中,使得诗风也转向清新流畅、明净澄练,促使中国诗歌的艺术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总的来说,永明时期对声律、对偶和五言的讲究影响了后世文人在格律诗方向的创作,使得中国诗歌在经历了建安、太康和元嘉三个高峰后,再次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

参考书籍: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谢眺、庾信诗选》,杜晓晴选注,中华书局,2005年8月

《中国诗论史》,霍松林主编,黄山书社,2003年

《诗品》,曹旭整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 《古诗的历程十讲》,韩传达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7月


相关内容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文学概况 (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学创作.文学评论) (二)文学集团的活跃 1.文学创作的兴盛 2.文人之间的切磋.研讨等文学交际活动 3.相同.相近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4.创作群体的兴起 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 ...

  • 中国文学史常识
  • 邺下诗人 "邺下文人集团": 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

  •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2004--2013年) 2004年 1·献诗.采诗.删诗: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和成书过程的学说.所谓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周王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采诗是指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 ...

  • 魏晋文学常识名词解释整理
  • 1.曹操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步出厦门行·观沧海> 2.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 3建安风骨 指汉末魏初时期建安诗坛所表现出来的风韵气度. 此时的国家动乱激起了一代诗人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而"人之觉醒"的社会思潮与人命危浅的社会现实又引发了诗人们对死生无常的喟叹和 ...

  • 文学史名词解释
  • 楚辞 楚辞之名出现于西汉早期,有两层含义: (1)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 本义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 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 ...

  •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复习
  • 中国文学史知识点复习 1.文学的自觉: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2.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对老庄思想的研究和解说,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 考,是道 ...

  • 往古来今诗歌观(1-)
  • 往古来今诗歌观(1) 秋雨 一 在还没有文字的上古.远古时期,人类虽然还没有文字,但随着语言的产生,必然有口头传唱的原始诗歌.所以,伴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原始诗歌.音乐也就应运而生了.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活动,大约要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传说故事等. 距今约8000年,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出 ...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吴仪 中文文秘112 学号 1101022044 摘要: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 ...

  • 建安七子中国汉末建安年间
  • 建安七子 中国汉末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 ...